5 草船借箭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94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习,自读自悟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
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
(知人心)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知天文,晓地理)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草船借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著名将领草船借箭的故事,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能正确运用导学案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草船借箭的故事,了解将领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正确运用导学案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准备:1.教案、导学案、课堂练习题、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草船借箭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古代著名将领草船借箭的故事产生兴趣。
2.讲授(15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亮点和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句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练习(25分钟):(1)教师分发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并合作完成课堂练习题。
(3)教师讲解课堂练习题的答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4.制作(2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浅水池或水槽作为草船的模型。
(2)教师引导学生用纸杯或小船制作草船的模型,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制作。
(3)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模型演示课文中的草船借箭的情境。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活动,学生对草船借箭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课上通过口头表达、写作和模型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题和制作活动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了一些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答和指导。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六、教学延伸:1.故事演绎: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来表演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通过表演来理解和诠释故事的内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目的: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
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经过(3~9自然段);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
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析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策略和智慧,体会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掌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1)感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理解其借箭成功的原因。
(2)体会文中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查找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五、生字词学习1、生字妒(dù)忌曹(cáo)操督(dū)促幔(màn)子翎(líng)毛寨(zhài)子擂(léi)鼓呐(nà)喊弓弩(nǔ)手丞(chéng)相2、生词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六、课文内容梳理1、故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
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5)八、经典语句解读 (6)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尤其是诸葛亮与周瑜、曹操之间的复杂纠葛。
我们要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我们还要探究诸葛亮的智慧与胆识,理解他是如何利用草船成功借箭,从而领悟智谋与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们要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草船借箭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周瑜为何设下圈套,诸葛亮又为何明知是计却仍答应造箭,以及诸葛亮如何利用草船成功借箭的智慧与胆识。
这不仅涉及对文章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把握,更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度思考。
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本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读文章,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展现情节,以提升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草船借箭》一文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作者是_______。
2.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经过是_______,结果是_______。
3.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二、选择题1.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B.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C. 鲁肃的帮忙D. 周瑜的谋划2. 下列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特点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A.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B.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C.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用D. 曹操:生性多疑、狡猾奸诈、雄心勃勃三、简答题1. 简述草船借箭的主要故事情节。
《草船借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刘备借箭的智谋和勇气,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3.思考并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智谋和勇气解决问题。
二、导学内容:
1.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刘备率领军队攻打曹操,但因箭矢不足无法攻城。
此时,周瑜派人告知刘备可以向黄盖借箭,于是刘备决定借箭。
2.主要情节:刘备决定借箭后,黄盖提出条件:在江边摆放草人,箭射中草人即可借箭。
刘备派关羽和张飞前去执行任务,但被黄盖派出的水军所阻。
最终,刘备借到了箭,成功攻破曹营。
3.刘备的智谋和勇气:刘备在面对箭矢不足的困境时,岑寂思考并决定借箭,展现了智谋;同时,他派关羽和张飞冒险执行任务,展现了勇气。
三、导学过程:
1.观看动画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讨论刘备借箭的智谋和勇气,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3.分组讨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智谋和勇气解决?
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见解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了解其他三国故事中的智谋和勇气,如赤壁之战、华容道等。
2.观看相关电视剧或电影,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尝试写一篇关于智谋和勇气的作文,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五、总结反思:
通过进修《草船借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经典的三国故事,更深入思考了智谋和勇气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智谋和勇气,英勇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妒、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呐、援”等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妒忌、都督、神机妙算”等。
(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再读课文,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怎样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4、学生自主学习,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5、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引导学生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刁难,以及诸葛亮的处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①引导学生从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借箭时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重点分析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例如:“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通过时间的推移,突出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足智多谋。
(3)结果如何?引导学生从曹操的反应、诸葛亮的收获等方面进行分析,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情分析该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前我班组织了读名著活动,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个性。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
1、本学期开始,同学们都在读四大名著,请你说说,你最喜欢四大名著的哪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并说出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入名著,品读经典。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选自《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19草船借箭。
读题。
3、明确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学案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活动2【讲授】二、通读课文,把握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检查交流。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总结: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事情发展顺序。
为学习下文作铺垫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活动3【讲授】三、精读课文,品读人物性格特点。
1、故事中有多处人物对话描写,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品味、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小组讨论,每组抓住一个人物全班交流。
教学设想:学生从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
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顾全大局。
周瑜的嫉贤妒能和险恶用心;从曹操的话中体会他生性多疑。
从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鲁肃的忠厚老实和信守承诺。
追问:诸葛亮与鲁肃对话中,PPT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2. 理解《草船借箭》中所传达的智慧和策略;3. 分析《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干系;4. 探讨《草船借箭》对于团队合作和智慧应对的启迪。
二、导学内容:1. 《草船借箭》故事背景介绍;2. 《草船借箭》情节分析;3. 《草船借箭》智慧和策略探讨;4. 《草船借箭》人物形象和角色干系分析;5. 《草船借箭》团队合作和智慧启迪探讨。
三、导学过程:1. 故事背景介绍(10分钟)老匹夫们听说曹操要攻打南蛮,南蛮王孟获急得团团转。
孔明知道曹操的部队缺少箭矢,于是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帮助南蛮王孟获应对曹操的进攻。
2. 情节分析(15分钟)孔明设计了一个计策,命令手下将草船排成阵列,然后让人在船上挂上稻草人,引诱曹操的部队射箭。
曹操见到草船上的稻草人,以为是真人,便派人射箭。
孔明趁机借箭给南蛮王孟获,解决了南蛮王的困境。
3. 智慧和策略探讨(20分钟)通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明的智慧和谋略。
他利用敌人的弱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计策,帮助南蛮王孟获脱离了困境。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要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找到冲破口,以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4. 人物形象和角色干系分析(15分钟)在《草船借箭》中,孔明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略家,他的计策帮助了南蛮王孟获,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曹操则是一个壮大的统帅,但在这个故事中却被孔明的计策所制胜。
南蛮王孟获则是一个处境艰难的君主,最终通过孔明的帮助扭转了局势。
5. 团队合作和智慧启迪探讨(20分钟)通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孔明的计策虽然是他一个人设计的,但最终的执行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
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尽力,才能取得胜利。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用智慧和策略,面对困难和敌人时要沉着岑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导学总结:通过进修《草船借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古代的智慧故事,还从中汲取了团队合作和智慧应对的启迪。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方案教材解析《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作家罗贯中资料、《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名的故事——草船借箭。
3.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1.介绍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
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板:神机妙算)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从哪读出雾大?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
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5篇)草船借箭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感悟文中人物特征,(诸葛亮,周瑜,曹操)。
3、引导学生了解,关心中国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方法:讨论交流阅读链接:《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是以东汉末年(距今1700多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预习内容:一、我会读并理解意思: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委托疑惑弓弩手自有妙用军令状丞相支援神机妙算二、我会填十万()箭一千( )草把子二十()船六千()弓弩手一()快艇一()扁舟三、我知道《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中有关情节改编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又派兵进攻(),于是,()和()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四、我不解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恩,多数同学预习的还不错,思维比较清楚。
同学们,(手指)《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能说说你对它的了解吗?生谈。
2、同学们,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三国演义》的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
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前面的“阅读联接”中已有提到,孔明就是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课文中除了他还有哪几个人物?(板书:周瑜、鲁肃、曹操)师:诸葛亮是谁,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和上下文情境。
2.掌握草船借箭的具体经过。
3.分析草船借箭故事中的策略和智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过程1.背景介绍草船借箭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和赵国之间。
当时秦国正在攻打赵国,赵王急需箭矢来应对秦军的进攻。
赵王的谋士建议借用秦国军队的箭矢,于是赵王决定派出使者向秦军求箭。
2.草船借箭的具体经过赵王派出大臣买马瞒秦使者,让他们相信赵国正准备对秦国发动进攻,秦使者回去后向秦王报告。
秦王对此深信不疑,开始大量生产箭矢。
同时,赵王命令赵国的士兵在河边搭建了一些草船,并让民众在船上扮演士兵的角色。
在暗中准备了一段时间后,赵王再次派出使者见秦王,并提出借用秦军的箭矢。
秦王答应了赵王的要求,派人把草船运到秦军驻地,将草船里的“士兵”都视为战士装备了箭矢。
而实际上,草船上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士兵,只是普通民众。
秦王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宴请了赵国的使者,并在庆祝中赠送了大量箭矢给赵国。
赵使者接到箭矢后,立即告辞回国,而秦王一直没有发觉被欺骗。
3.策略和智慧草船借箭是一次巧妙的计策,赵国利用了对手的愚蠢和轻信。
通过建立谎言和假象,赵国成功地蒙骗了秦王,并借此获得了大量的箭矢。
草船借箭中的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对手的弱点:秦王轻信他人,容易被欺骗。
赵国利用这一点制造了谎言,以获得箭矢。
- 合理安排和掩饰:赵王背后策划了多次计划并安排了多层伪装,确保秦王不会察觉真相。
- 团队合作:整个草船借箭行动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包括使者、士兵和民众。
他们密切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4.分组讨论和总结将学生分为小组,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赵国通过何种策略成功地蒙骗了秦王?-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秦王,你会如何避免被欺骗?- 草船借箭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小组讨论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总结草船借箭故事中的教训和启示。
三、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对草船借箭故事的背景和具体经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草船借箭》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 学习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2. 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周泰的勇敢;3. 探讨战争中的策略和计谋;4. 思考智慧和勇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首先,通过简短的故事背景引入,让学生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古代战争中,智谋和勇气的作用有多大?2. 学习第二步,详细讲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并分析诸葛亮和周泰的行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用草船借箭这种巧妙的方法,周泰又是如何展现出勇敢和果敢的一面的。
3. 讨论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战争中智谋和勇气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4. 总结最后,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智慧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同时,将《草船借箭》中的智谋和勇气的精神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草船借箭》中智慧和勇气的理解;2. 小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探讨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3. 完成导学案中出现的思考问题,并展开延伸思考。
五、扩展阅读:1. 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和周泰的故事,了解更多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勇气;2. 参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兵法和战略。
六、心得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还能够感悟到智慧和勇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将智慧和勇气的精神持续传承下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
课时)
一、导学目标
1.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运用方法。
3.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理解和归纳。
二、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草船借箭》,了解故事情节,包括人物、时间、地点等。
2.预习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理解其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3.思考课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思考准备。
三、课堂学习
1. 教师引入
学生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草船借箭》,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希望大家认真听讲,一起来探究故事背后的智慧和勇气。
2. 导入新知识
让学生们依次介绍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思考。
3. 理解课文
•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背后蕴涵的哲理。
•理清课文的逻辑关系,掌握故事的主线和主题。
4. 思考提问
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细节以及所表达的意义。
5. 生词梳理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积累词汇量。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理解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
3.思考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做好复习准备。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新的词汇和知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继续复习,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做好准备,一起探索语文的奥秘吧!。
5 草船借箭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dù jì( )小亮的才干,sī zì()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 ūn lìng zhuàng()。
但小亮shén jī miào suàn(),先他请来了c áo ( ) 老师。
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yǐ jì) 幔(màn wàn)子都督(dū dōu)
水寨(zhài zài) 丞(chéng céng)相呐喊(nèi nà)
调(tiáo diào)度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妙( )
都( ) 虑( ) 沙( )
著( ) 虎( ) 炒(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商议——()退却——()委托——()
预计——()招待——()迟延——()
五、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节选自《》,作者是()。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是(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
第二课时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 ,着重写了
________ ,最后写了________ 。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____
(1)忠厚守信;(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
(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牺牲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这段话是________ 对________ 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 的特点。
(1)鲁肃诸葛亮贪酒;(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鲁肃自信
4.从“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 ,曹操 ________。
(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四、阅读《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章节,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拓展阅读(选做)
《三国演义故事》节选
①那年,曹操占领了荆州,又派兵追赶刘备。
考虑到自己兵马少,抵挡不住曹操,刘备决定先撤退。
②在撤退过程中,当地很多百姓追随而来。
大家扶老携幼,推车挑担,慢慢腾腾地赶路。
见此情景,不少将领劝说刘备:“干脆把百姓留下吧!曹军追上来,可就完啦!”“想想后面的曹军,可都是轻骑,一天一夜能跑三百多里呀!”“不”!刘备回过头望着连哭带喊的百姓
们,眼泪差点儿掉下来,“我怎么忍心丢下这老老小小不管呢?走,一起走!”刘备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就这样,军队中夹杂着许多百姓,一天才走十几里地。
结果,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了。
③一场恶战开始了。
曹军的兵力强盛,把刘备的人马打得七零八落。
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冲散,不见了踪影。
④忽然,有人来报告他说:“赵云将军不见了!”
⑤刘备大吃一惊,心想:赵云是自己得力的战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好哇!这时候,有人说看见赵云往北跑了,还断定:“赵云一定投降曹操去了!”
⑥“胡说!”刘备非常生气,“赵云跟我多年,忠心耿耿,他不会扔下我投降曹操的!”
⑦正说着,又有人高声喊:“赵将军回来了!”刘备高兴地迎上前去,只见赵云抱着他的儿子,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刘备几步走到赵云跟前,握住他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刚才断定赵云去投降曹操的人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⑧所以,刘备虽然兵力弱,但还是有很多能人愿意投奔他,并助他成就了大事业。
1.根据上下文,试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扶老携幼:
2.给文章划分段落(用“△”标出),再把下面的段落大意补充完整。
(1)由于刘备坚持带百姓一起撤退,在长坂坡_____________
(2)曹军大败刘军,赵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很多能人投奔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5~7自然段,从中摘录描写刘备心情变化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
4.读下面语句,想一想,它们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动作描写②外貌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活动描写
(1)刘备几步走到赵云跟前,握住他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
(2)“胡说!”刘备非常生气,“赵云跟我多年,忠心耿耿,他不会扔下我投降曹操的。
()
5.读了故事,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课时
【答案】
一、妒忌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曹
二、妒忌(jì) 幔(màn)子都督(dū) 水寨(zhài) 丞(chéng)相呐喊(nà) 调(diào)度
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
四、商量、推辞、托付、估计、款待、拖延
五1.《三国演义》罗贯中
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准备: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答案】
一、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
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二、ABC
三、1.(1)忠厚守信。
2. (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3.(3)诸葛亮鲁肃自信
4.(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
四、1.指搀扶着老人,带领着小孩。
形容民众成群结队而行。
2.(1)第②段后面画△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
(2)第⑦段后面画△赵云勇敢地救出刘备的儿子。
(3)第⑧段后面画△助他成就了大业。
3.大吃一惊生气高兴感动
4.(1)①(2)③
5.关心百姓、信任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