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17.65 KB
- 文档页数:6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包括众多派别和流派,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旨在改变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开放等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想,其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
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许多左翼政治团体和知识分子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发展完善的一种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重视革命、群众参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群众民主形式,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
社会主义民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权和腐败。
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末中国实施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外资,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该思潮强调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丰富多彩,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影响了全球。
然而,19世纪末期,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近现代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其中包括对学术思想的不断反思和修正。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和演变。
一. 传统学术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熙熙攘攘的变革中。
世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术思想。
在这个时期,两位思想家王鸿祯和严复分别对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王鸿祯认为,传统学术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他提出了“西施夸比,不如春江花月”的论点,指责传统学术在审美标准等方面局限性过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系统的不满。
在王鸿祯推动下,中国教育逐渐开始深化,有了更为多元化与权衡性的教育理念。
严复则在译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带进了中国,如经院哲学、社会学等等。
他的成就为中国的“汉学”与现代化跨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其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也为整个中国的西化探索揭开了序幕。
二. 新学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新学和科学思潮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反对儒家思想的声音正在不断增加。
新学思想家梁启超,倡导将“实验和科学”引入学术领域。
这种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后来的演进过程中,“实验和科学”不断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三. 马列主义的传入与接收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马列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广泛传播,中国的思想界对于它更加关注。
当时,唯物主义崛起,或者说在中国重新被唤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迅速传播。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全体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里的一个杰出代表。
其对以前的传统学术及发展历程的反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思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化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自此以后一个新时代下的学术思想话语。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可以分为传统思想、启蒙思潮、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等几个阶段。
传统思想阶段(1840年-191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起点。
中国自古就有儒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本源,大一统、父权制等思想根深蒂固。
此时,西方列强强制开放,中国社会出现深刻变革,一些爱国者开始思考怎样振兴中华。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变法”一说,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体制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形成了启蒙思潮。
启蒙思潮阶段(1919年-194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的新阶段。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文化启发,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需要彻底改革。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开始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唤民主自由。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例如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深远。
民主主义阶段(1919年-1949年)则是中国政治思潮爆发高潮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唐继尧、胡适、郭沫若等一批思想家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提出了“民主”、“三民主义”等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视为中国民主思想的里程碑。
共产主义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后半段。
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蓬勃发展。
随着共产主义的兴起,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思想家也崭露头角,提出坚决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等理念,最终在194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思潮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从传统思想到启蒙思潮,再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每个时期都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错误和挫折。
今天,中国的政治思潮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思想和理念的支持。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为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以增强国力,应对外敌侵略1。
2.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政治危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维新派、革命派等思潮兴起,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中国1。
3.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的压力,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试图探索新的救国之路2。
4.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和社
会变革的压力,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和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2。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潮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变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2。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知识分子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首先,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各界开始寻求变革的出路。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站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们以自己的笔触和言辞,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引领了社会的潮流。
其次,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多元化。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这些思潮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才得以丰富多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议。
有时候,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思想可能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
但是,正是这种争议和冲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为只有在争论和辩论中,才能找到真理和进步的方向。
此外,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需要知识分子的智慧和贡献,而知识分子也需要社会思潮的滋养和激励。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晚清时期的百日维新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不断演进和发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初步引入到近代中国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变革中的探索,来探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引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
英国的工人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等事件的影响,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理论。
胡适、陈独秀等人纷纷将社会主义思想引介到中国,并在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民主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思潮新民主主义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构想和探索。
它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由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联合推动的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思潮强调以农村为重点,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为社会主义变革打下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一步。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全面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如农村集体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改造、对外经济的调整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这些变革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所有制关系,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尽管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不仅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也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回顾历史人物与思潮分析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涉及到众多历史人物和思潮。
本文将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思潮进行分析。
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推翻了满清王朝。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革命领袖孙中山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在推翻满清王朝后,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有影响力的一次革命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利益没有得到尊重,引发了中国学生的强烈愤慨。
五四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运动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胡适、陈独秀等。
三、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伤痕最深的一次屠杀事件。
1937年,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后,对城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和奸淫掳掠,造成了数十万人丧生。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
南京大屠杀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抗精神。
四、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由毛泽东发动。
这场运动在1966年开始,持续了十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混乱,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农村工业化和教育崩溃等问题。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矛盾和资源浪费。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时期。
1978年,中国党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措施,引导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五四运动的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潮。
它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北京,最初是由学生们对《凡尔赛和约》的反对引起的。
五四运动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推动科学与民主,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帝爱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坚决抗议。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盟国并取得了胜利,但《凡尔赛和约》却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的要求无视,将原属于德国的山东省割让给日本。
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他们举行了示威游行和学生罢课,要求撤销对山东的割让。
五四运动几乎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形成了全民族的反帝爱国氛围。
第二,推崇科学文化。
五四运动反对封建愚昧与迷信,主张推崇科学。
在五四运动期间,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哲学和政治理论,以求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他们提出科学是“救国救亡”的方法之一,强调要以科学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推崇科学的思潮在中国知识界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民主与自由。
五四运动呼唤“民主”和“自由”,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主义价值观。
学生们要求废除绝对君主制,争取实现民主政治。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倡平等和公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
第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新文化的诞生,这是由一批年轻学者和作家发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主张“破旧立新”,批判传统道德观念,呼唤个性自由和女权主义。
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新的文学、艺术风格的兴起,也促使了中国人对文化自信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3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CATALOGUE目录•晚清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与展望01晚清时期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潮,标志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总结词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郑观应、王韬、冯桂芬等。
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改革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工商业等。
03早期维新思想0201洋务运动是一次由清政府推动的现代化运动,旨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洋务运动总结词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
代表人物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海军,推进洋务教育等。
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总结词早期改良主义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在保留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主要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等。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0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们倡导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判传统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提倡西方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积极倡导西方文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激进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呼吁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倡导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思想03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思想解放潮流,主张以民主、科学、自由等新思潮取代封建主义旧文化。
总结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发起者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思潮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中国抑制科学发展思想层面的原因,以及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及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潮;兴起和演化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二字的人。
从此科学与民主并行于中国。
虽然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科技大国,一直到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对文明演进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
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兴起和演化的,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圣贤人格下造成的以善伤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圣贤人格作为中国人格的理想模式,不仅是中国人人格趋达的目标,而且是评价人的行为和衡量知识的尺度。
中国人的偏善性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取向上:由于圣贤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型人格,所以做圣贤人的主要条件就是要饱读道德文章,掌握一切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
除了知识取向的偏善性之外,中国人的
偏善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上:在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用自然现象的突变来论证重大人世变化的例子。
伦理本位主义容纳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人际关系,它的无限扩大绝对不能容忍异于伦理的自然规律的独立存在,这样,自然规律也不可能成为人们研究的客观对象。
因此,中国古代虽然开放过灿烂的文明之花,但是纯粹理性的欠缺,使得中国古代的工艺技术,生产经验,知识学问没有一个严密的合理化系统为基础,以致最终并没有结出现代文明之果。
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
根据科学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器物的科学观、方法论的科学观、启蒙的科学观三个部分。
首先是器物的科学观: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首批知识分子睁眼看到的世界,正是自己缺乏科学技术这一物质事实。
为抵抗列强侵略,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历史,发端为鸦片战争。
林则徐督粤时,曾购置新式船只,并打算设厂仿照。
魏源明确提出在沿海设船厂,鼓励商民投资办厂,即造军用品也造民用工业产品,聘用法美技术人员设计操作和指导,中国派员跟随学习。
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制造利器用以制敌的同时,又出现了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
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汪文泰、杨炳、萧令裕等分别编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海录》、《英吉利记》等。
在他们看来,西方近世文明之长,主要在于“器”:魏源曾
说夷之长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在此,技与器完全混为一谈。
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全部就是它的实物形态。
这种将“技”与“物”完全等同的观点,表明魏源等人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在价值还不了解,但是作为转型期的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努力提倡,为洋务运动时期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做了必要的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是方法论的科学观:第二次科学思潮的兴起,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甲午战争后,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变
法运动,是当时的政治变革需要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科学思想武器相结合的结果。
第二次科学思潮的着重点,不是在纯粹的自然科学领域内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推向前进,而是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对政治科学和社
会科学的宣传。
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不再局限于造船制炮等洋务实业,而是思考着以什么方式来把握必然之理和因果关系。
科学内涵得以提升,意味着它开始改变的不仅是对象物,而且是认识主体本身即人。
最后是启蒙科学观:五四科学思潮的兴起,则是第二次科学思想输入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科学不仅作为一种具体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规范体系。
科学方法、精神作为人的信仰,解决了人一切身心、社会和人生观诸问题。
科学开始全面冲
击封建传统,具有了启蒙的意义,我们称第三次科学思潮为启蒙的科学观。
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的科学与玄学论战
1923 年著名的“科玄论战”的本质在于“科学”与“形而上学”之争。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游历回国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一书,记述了他的耳睹目闻,证明西方物质文明已经破产,必须用东方精神去拯救。
紧随着梁启超之后向西洋物质文明开炮的是梁漱溟。
1921年,他出版了曾轰动一时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由于此时的东方文化派已经不在新旧调和上做文章,而是通过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病,标榜东方文化的优越性,以达到彻底否定新文化的目的。
因而对东方文化派持批评态度的人们中发生了分化:胡适、吴稚晖等人仍坚持全盘学习西方文化的观点;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确立了崭新的文化观。
但是,总体来说他们保持了反对封建传统文化的一致性。
紧接着论战的中心又转回到“科学人生观”问题上,实际上这是东西文化论战的继续。
张君劢、梁启超是玄学派的主角,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代表科学派。
张君劢认为:科学为客观的,人生观为主观的,“科学是外在的物质文明”,人生观是“直觉的”,“自由意志的”,“出于良心之自动”的“唯有追求诸己”的精神文明。
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陈独秀则认为只说“科学的人
生观”如何完满美好,并不能解决问题。
科学作为理性主义的产物,必须能够对非理性的领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才能“说明科学对于一切人生观的威权。
”这样,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权威,才能彻底战胜玄学派,“方能使玄学鬼无路可走。
”当然这个“科学”,在陈独秀看来,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因而,科玄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得到较论战前更为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日益作为科学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并很快取代了上代人所崇奉信仰的进化论。
四、科学思潮兴起的具体的表现
科学思潮的风起云涌必然表现为科学刊物的出版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完善,当时科学刊物出版物数量极多,有人估计当时在书市能得到的有400种。
19世纪初的《学艺》和《少年中国》是其中较具影响的宣传科学主义的杂志。
中国科学社,由原本在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组成,为了普及科学精神,创办了《科学》刊物,该刊物以发表一系列有关科学的专业文章为宗旨。
该社出版的《科学总论》中的篇名具有浓厚的科学气息,比如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与教育,科学与道德,科学的人生观等等。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M].江苏人民
出版社,1989.
[2] 刘健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3] 夏鹏.科学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兴起[J].世纪桥,2007(5):36-37.
[4] 刘纪荣.近代中国科学思潮的历史轨迹[J].株洲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