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襄汾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辖7个镇、6个乡, 348个行政村,50万人口,东有塔儿山(属太岳山脉),西有姑射山(属吕梁山脉),汾河纵贯县境中部,流程52.2千米,是临汾市的平川大县。
襄汾县系1954年由襄陵、汾城(又名太平)二县合并而成,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
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
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这里农业条件较好,是老牌的国家级粮棉基地县,素有“金襄陵、银太平”的美誉。
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
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
春秋时县境属晋,战国时属魏;汉初,襄陵、汾城两县各建县治。
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汉时称临汾,后相继称太平、汾城。
1954年由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襄汾文化灿烂,烁古耀今。
这块宝地集黄河根祖文化、古晋国文化、旧石器文化、龙山文化于一身,底蕴丰厚。
境内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82处,有享誉世界的“丁村”遗址、被称为中国民居古建筑活体标本的丁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把中华文明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的陶寺遗址和晋襄公成就霸业的古晋国遗址等。
襄汾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精品荟萃。
范村剪纸栩栩如生,南辛店家戏代代相传,邓庄锣鼓威风八面,令伯转身鼓趣味盎然,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的杂技——天塔狮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汾民风淳厚,英才辈出,人勤劳睿智,勇敢正义。
“尧王选贤禅让”、“巢父洗耳”、“张良除恶”、“介子推割股奉君”、“尉迟敬德跑马开渠”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襄汾儿女。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襄公,一代名将赵盾,汉朝开国重臣张良,《赵氏孤儿》的主角程婴、公孙杵臼,战国名将李牧,汉代同朝为官、传为美谈的贾逵、贾充父子,元曲四大家之首郑光祖,名画家朱好古,清朝名士卢秉纯等,都是流芳千古的一代俊杰。
襄汾古建筑群简介
襄汾古建筑群是指山西襄汾境内的明清古建筑,它们分布在汾河两岸,约占山西全省明清古建筑的三分之一。
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永乐宫:位于汾河西岸的襄汾县赵康镇东堡村,创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初名“东岳庙”,明永乐年间易名为“永乐宫”,又称“三清殿”。
现存大殿为清代建筑,高达30米。
2.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
3.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
4.中国现存唯一的清代戏楼
5.中国保存最大规模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6.山西现存年代较久,保存较好的清代古建筑,总计有13处。
—— 1 —1 —。
襄汾荷花小镇简介襄汾荷花小镇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是一个以荷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小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荷花、体验农耕文化和品尝当地美食。
襄汾荷花小镇拥有广阔的荷花种植基地,种植了多个品种的荷花,每年夏季盛开的荷花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荷花绽放时,整个小镇仿佛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清新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其中。
游客可以漫步在荷塘边,欣赏荷花的美丽,也可以坐船游览荷塘,近距离观赏荷花的细腻之美。
除了荷花,襄汾荷花小镇还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
游客可以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在农耕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农耕活动,体验种植、耕作、收获的乐趣。
同时,小镇还举办农耕文化节,邀请民间艺人表演农耕歌舞,展示传统手工艺品,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襄汾荷花小镇还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小镇上有各种特色餐馆和小吃摊,提供当地传统美食,如襄汾烤羊肉、襄汾酿皮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此外,小镇还举办美食节,邀请各地名厨来现场烹饪,展示各式美食的魅力,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小镇的热情和活力。
除了荷花、农耕文化和美食,襄汾荷花小镇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了解襄汾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小镇周边还有许多自然风景区和户外活动基地,如襄汾峡谷、黄河壶口瀑布等,供游客进行徒步、攀岩、漂流等户外活动。
襄汾荷花小镇以其独特的荷花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荷花、体验农耕文化和品尝美食。
小镇秉承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旅游小镇。
未来,襄汾荷花小镇将继续开发和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无论是追寻自然之美,还是感受人文之韵,襄汾荷花小镇都将是您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报市政府办公厅)襄汾县概况襄汾县概况襄汾县位于临汾市中南部,辖7镇6乡348个行政村,现有50万人口、90万亩耕地,国土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
2011年,我们按照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全市“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转型跨越迈大步,进军中部百强县”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县50万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创新求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预计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4.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3元。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强农田水利、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粮食总产达4.15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重点建设“丁村白莲”燕村核心区,带动全县莲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累计认证农产品40个、生产基地80万亩。
----工业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
强力推进产业整合,焦化方面,宏源与腾达、巨龙与成功的整合项目得到省经信委确认批复;钢铁方面,组建了襄汾县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星原、新金山、中升整合重组的阶段性任务,推进了星原与太钢“渐进式股权融合”合作。
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河西煤化工园区正式获得省经信委批复,标志着我县在建设千万吨焦化生产基地、形成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产业格局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举办专场推介会4场,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39.5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1年,我县先后被确定为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和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县。
----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新变化。
城建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滨河公园蓄水运行,集中供热后续工程如期完工,廉租房建设接近尾声,三跨桥南引桥建成通车,计生服务大楼、公安指挥中心、法院审判用房等业务用房和办公场所加快建设,城市品位整体提升,对外形象明显改善。
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传承保护研究襄汾是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襄汾的历史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襄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襄汾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开始有了定居农业。
在商周时期,襄汾地区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襄汾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农业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展,例如农耕舞蹈《赛马》就是襄汾独有的农耕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襄汾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是中国传统建筑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襄汾市内有十多个古代建筑群和历史遗址,包括古城墙、庙宇、宅院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襄汾古城,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襄汾还有许多古老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彰显了襄汾的独特文化魅力。
襄汾在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襄汾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襄汾还大力开展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活动,组织展览、讲座、演出等,提高了人们对襄汾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襄汾还注重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襄汾作为山西省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凭借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襄汾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和研究资料,促进了襄汾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繁荣。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有太岳山脉分支塔儿山,西靠吕梁山脉分支姑射山,汾河贯穿县域中部,形成东西山麓向汾河谷底倾斜的凹槽形态。
襄汾县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mm,年平均气温9℃~21℃,日照时间2337.2h,年无霜期200~210天,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县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襄汾县中药材黄芩全程机械化发展探究音李军宇摘要:通过介绍山西省襄汾县中药材发展现状,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索,介绍了中药材黄芩的主要种植农艺特点、全程机械化作业,探究中药材黄芩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中药材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黄芩;机械化生产DOI:10.3969/J.ISSN.1673—632X.2021.03.003中图分类号:S233文献标识码:A草8亩,功效相当人工除草的15倍。
割草机旋转速度快,对果园杂草的切割效果好,特别是嫩度高的杂草切割效果更佳。
3.2.4植保芮城县果园机械化最早开始于植保机械,果园植保是各项果园管理作业中机械化水平最高的。
但是,目前芮城县果园中使用的施药机械仍以三轮汽车或手扶拖拉机悬挂高压泵人工作业;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使用机动植保机械,主要有牵引式风送喷雾机、果园履带自走式风送喷雾机、果园弥雾机、无人机等机型。
3.2.5灌溉采用低压管道、微滴灌、喷灌、大水漫灌等多种灌溉方式,主要配置以色列微滴灌设备、山西中源光泰微喷灌设备。
3.2.6修剪主要以单枝修剪为主,包括各种手动修枝剪、修剪果树上部枝条的高枝剪、切割较粗枝干的折叠刀式锯、动力圆盘锯、动力链锯等。
近年来出现的电动修枝剪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4提升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建议目前,果园的特点是散、小、低,即经营分散、果园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和作业效率低。
4.1加强农艺和农机紧密结合农机与农艺融合是果业机械化的基础。
要选育与省力化、机械化相适应的矮化、少修剪、抗病虫害、耐寒耐旱的水果品种;加强农艺和农机紧密结合,对老果园开展宜机化改造,提升农机利用率,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一、汾城镇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襄汾县汾城镇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交通便捷,临夏线、襄乡线穿镇而过,镇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 辖1个居民委员会,39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耕地10.4万亩。
2、自然条件与资源汾城镇位于东经111°7′35〃~111°10′00〃,北纬35°46′00〃~35°53′30〃,地处吕梁山脉姑射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
镇域内具有山地、丘陵、涧河、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平原占总面积的84%以上,基本属于平川地区。
海拔最低412米,最高895米。
汾城镇光照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为12.4°C。
降水量年际之间幅差较大,年最大降水量为760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275毫米,平均降水量为542毫米,全镇部分地区平均无霜冻期界于170—200天。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石膏、石灰岩等。
汾城镇历史悠久,素有“银太平”的美誉,在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汾城境内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为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共有40余座古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
汾城古建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其整体建筑与规制仍保持着我国古代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是研究当时社会县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活的史料。
汾城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镇。
尉村跑鼓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十六尉村鼓车节”被列入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保护单位名单。
西中黄台阁、膏腴羊肉锅子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这里还拥有尉迟敬德、王勃、郑板桥、董其昌等名人轶事,拥有赵氏孤儿、夜平晋国、汾阴迁民、鲁班建塔、王通施教、李牧守孝等故事传说,留下了高跷、旱船、剪纸、版画等民间艺术,拥有太平米醋、臊子面、油粉饭、车轮子等传统美味,是一座文化富矿。
山西临汾古镇简介山西临汾,那可是个藏着故事的地方,特别是那些古镇,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书,翻一页都是岁月的味道。
今儿咱们就聊聊临汾那些古镇,用咱老百姓的话,给你描绘个七七八八。
一提起临汾,不少人先想到的是那气势恢宏的黄河,还有那些个历史名人的传说。
但你知道吗?临汾的古镇,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就说汾城古镇吧,这地儿在襄汾县,那可是个低调的宝藏地。
走进汾城,你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
古镇的街道,都是用青石板铺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就像是历史在耳边轻声细语。
两边的老房子,青砖灰瓦,屋檐上挂着红灯笼,一到晚上,那光景,美得跟画似的。
这些房子啊,有的是明清时期的,有的更早,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着岁月的痕迹。
说起汾城,不得不提的就是城隍庙。
这庙啊,是古镇的灵魂,站在那儿,就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
庙门上的木雕,精细得跟真的一样,龙啊凤啊的,活灵活现。
进了庙,一眼就能看到那个大戏台,虽然现在不常演戏了,但站在那儿,闭上眼,你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锣鼓声、唱腔声,热闹非凡。
再来说说文庙,那可是个有文化的地方。
文庙里有个状元桥,听老一辈的人说,走过这桥,就能高中状元,虽然现在咱们不兴科举了,但那份对知识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让人感动。
文庙里还有棵千年古柏,那树啊,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枝叶茂盛,就像是古镇的守护者,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变迁。
除了这些大庙,汾城还有很多小巷子,走进去,就像是走进了迷宫。
小巷子里藏着各种小店,有卖手工艺品的,有卖传统小吃的,还有茶馆、书店,应有尽有。
在这些小店里逛逛,你不仅能淘到宝贝,还能感受到古镇的烟火气,那种温馨、亲切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说到吃,临汾的古镇那也是一绝。
街边的小吃摊,香气四溢,有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有香脆可口的油饼,还有甜而不腻的糖葫芦。
吃上一口,那味道,简直能勾起你儿时的记忆,让你瞬间穿越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总的来说,临汾的古镇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情感的地方。
临汾风光美(临汾17个县市名胜古迹)1.鼓楼又称"大中楼"坐落在临汾市区中心,大约始建于北宋年间,金、元、明、清皆重修过,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
楼的平面呈正方形,四边各40米,面积1600平方米,通高40.5米。
四面没回廊。
基座全用青砖砌筑,座高八米,南北东西有高宽各五米的券门。
四个券门横额分别题刻“北达幽并”、“南抵秦蜀”、“东临雷霍”、“西控河汾”。
楼体稳重厚实,结构得体。
上做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建筑独特,高大雄伟。
古人称之为“拔地千寻,依云逼日”。
可惜这样一座重要的古建筑,于1948年毁于战火。
1983年,临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倡议全市人民集资捐款修复鼓楼。
1984年开工,1986年恢复原貌。
鼓楼夜景临汾尧庙位于临汾市南4公里处,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重修增建,规模不断扩大,相传临汾是尧的都城,后人为祭祀尧王的功绩,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尧庙等建筑。
庙内现存五凤楼、广运殿、尧井亭及寝宫等。
其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工艺不俗。
由于老的广运寺已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来重新修建的。
庙内还有10多座石碑,上面记载了尧王的丰功伟绩。
临汾华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门建筑。
建于2002年,华门3年建成,门高50米,长80米,宽40米,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
雄居世界第一,在建筑规模和高度上堪称“天下第一门”。
2.侯马,古称“新田”,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晋国晚期的国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而迁都于此,之后传位十三世,历时209年,期间延续晋国霸业一个半世纪。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称雄战国。
所以后人把山西称为“晋”或“三晋”。
侯马新世纪广场(又称新田广场)3.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传承保护研究襄汾地处山西省西北部,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交通的要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明清古城墙、汾州府署、吴三桂故居、和尚庙等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襄汾古文化的重要窗口。
明清古城墙是襄汾古代城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全长约8.7千米,高约12米,宽约8米,城墙上有角楼、箭楼、马面墙等建筑,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城池防御技术和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汾州府署又名深梁府堂,建于明朝,是山西唯一的明代州府建筑遗址,被誉为“华北文化经典”。
府署占地面积约160亩,建筑面积约6千平方米,由十多个建筑群组成,建筑风格气势宏伟,雕梁画栋,浑然一体,充分展示了明代封建社会的排场和文化底蕴。
吴三桂故居位于襄汾市区西南端,建于明朝,是明清时期著名将领吴三桂的故居。
吴三桂是中国明清两朝的著名军事将领,曾领导辽东、宁夏等地的军队,被誉为“国之栋梁”。
他的故居同样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了解中国近代史、军事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考证证据。
和尚庙则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建筑。
和尚庙没有寺庙般的宏伟气势,却以其别致、巧妙的布局而著称,被誉为“明代民间建筑奇观”。
那些优美的石柱、精雕细刻的门框、精致的窗户等建筑装饰,代表了明代木石结构建筑的最高水平。
作为襄汾古文化的瑰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方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我认为,襄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需要一定的经费和技术支持,襄汾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改进相关设备,保障遗产的完好保存。
二是要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能够为襄汾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宣传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三是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
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传承保护研究襄汾县是山西省吕梁市下属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是个文化名城,因为其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传承保护而备受关注。
襄汾县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周代时则是晋国的疆域,自汉代至唐朝时期则分别属于汉朝、魏晋、北齐、北周和唐朝。
由于历史上曾是晋国的“七盘四十二镇”之一,因此襄汾县在历史文化和战略地位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襄汾县的市政规划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襄汾县的历史由来已久,其文化底蕴深厚。
襄汾县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明清时期的城墙、雕塑和古代建筑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要特色。
首先是襄汾县城墙。
这个具有历史性的城墙建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如今,它依然保留有很高的完整性,是襄汾县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经过多年的修缮和整治,襄汾县城墙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志。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参观。
其次是襄汾县的雕塑。
襄汾县的雕塑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所以,襄汾县有着非常丰富的雕塑遗产。
其中最有名的是“千佛洞”,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唐代佛教石窟。
在这些石窟中,有着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佛像和石刻。
这些石窟不仅在当时很有名气,而且在今天还是佛教信徒和历史学家参观的圣地。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襄汾县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内涵的宝库,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光辉历程。
因此,襄汾县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研究人员来对其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以保障其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永久保存。
总之,襄汾县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丰富、价值深厚,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彰显了襄汾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把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文化根源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让襄汾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成为襄汾县“城市群落”的重要文化资源。
襄汾县旅游景点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有许多值得游览的景点。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襄汾县旅游景点:
1.襄汾古城:是襄汾县最有特色的景点之一,有较完整的城墙
和历史建筑,可以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青石峡:位于襄汾县境内,是一条天然的峡谷,有奇特的地
质景观和清澈的山泉,是徒步和探险的好去处。
3.赵州桥:位于襄汾县境内,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大的单孔
石拱桥,具有较高的工程和艺术价值。
4.左权古城:位于襄汾县左权县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
城堡之一,有独特的城墙和古建筑,体现了古代军事文化。
5.灵泉寺:位于襄汾县东侧,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有古树
参天和精美的佛教建筑,是信仰、修行和禅修的场所。
6.地沟沟景区:位于襄汾县境内,是一个集生态、山水、文化
于一体的自然景区,有美丽的山谷、湖泊和瀑布,适合观光和休闲。
7.黑龙潭景区:位于襄汾县境内,是一个以漂流为主题的旅游
景区,有激流勇进的漂流活动和自然风光,是夏季游玩的好去处。
这些景点不仅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可以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襄汾县的独特魅力。
随着山西省襄汾县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城市园林要求再现自然植物配置要顺乎自然。
如何提高植物配置艺术和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发挥园林树木的骨干作用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襄汾县自然环境概况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汾河下游临汾盆地南端地理位置在东经°′至°′北纬°′至°′之间。
海拔。
地貌类型可分为冲积平原、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区。
土壤类型可分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草甸土。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集中在—月份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倍。
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零下.℃。
无霜期天天。
襄汾县属能源基地县经济欠发达生态体系的承载量低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园林树木配置应遵循的原则园林树木是园林绿化中有生命的重要题材它有生态上的要求也有综合观赏的特性。
园林树木能以多样的姿态组成丰富的轮廓线以不同的色彩构成瑰丽多彩的景观因而是构成园林艺术构图的重要内容。
由于园林树木的配置受立地条件、四周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制约因此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一定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和造景要求在保护好原有古树名木和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基础的前提下合理选择绿化树种力求适地适树尽量选择乡土树种采用不同树木配置构图形式组成多种多样的园林空间以满足游憩、赏景和防护等多种功能的需要。
..选择树种要满足主要功能要求在选择树种时除充分考虑一般功能之外需满足其重点要求。
如县城街道绿地的主要功能是庇阴在选用乔木树种时应选择树冠高大、叶密荫浓、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污染、少病虫害且耐土壤板结、耐修剪、发枝力强、寿命长的树种。
在解决庇阴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组织交通的作用。
..要考虑树木的防护功能在选择树种时除考虑树种之间差异外还要考虑其搭配方式和林带结构。
例如防风林带以半透风结构效果最好而滞尘林带则以紧密结构者最为佳。
我的家乡----临汾市襄汾县
相传临汾曾经是我国远古时第一个帝王尧的地盘,所以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临汾因处平水之阳,古称平阳。
而其历史之悠久,远可追至15万年之前,而在此生存繁衍的正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襄汾“丁村人”。
1948年5月17日临汾全境解放。
1949年9月1日划归山西省。
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临汾市。
襄汾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有塔儿山(属太岳山脉),西有姑射山(属吕梁山脉),汾河纵贯县境中部,是临汾市的平川大县。
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
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
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汉时称临汾,后相继称太平、汾城,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1954年由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襄汾文化灿烂,烁古耀今。
这块宝地集黄河根祖文化、古晋国文化、旧石器文化、龙山文化于一身,底蕴丰厚。
境内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82处,有享誉世界的“丁村”遗址、被称为中国民居古建筑活体标本的丁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把中华文明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的陶寺遗址和晋襄公成就霸业的古晋国遗址等。
襄汾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精品荟萃。
范村剪纸栩栩如生,南辛店家戏代代相传,邓庄锣鼓威风八面,令伯转身鼓趣味盎然,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的杂技——天塔狮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高考,襄汾中学硬本达线人数只是127人;2013年高考,襄汾中学硬本达线人数达到1096人。
襄汾交通便捷,物阜(fù)粮丰。
南同蒲铁路、汾河、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霍侯、临夏线等国、省道与县、乡公路衔接交织,交通密布,四通八达;襄汾盛产小麦、玉米、红薯、谷子、大豆等作物,传统名产有襄陵莲藕、汾城米醋、邓庄麻纸、官滩红枣等;有油粉饭,牛肉丸子面等特色面食;有储量颇丰的煤、铁、金、银、石膏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利资源,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襄汾民风淳厚,英才辈出,人勤劳睿智,勇敢正义。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襄公,一代名将赵盾,汉朝开国重臣张良,《赵氏孤儿》的主角程婴、公孙杵臼(chǔ jiù),战国名将李牧,汉代同朝为官、传为美谈的贾逵、贾充父子,元曲四大家之首郑光祖,名画家朱好古,清朝名士卢秉纯等,都是流芳千古的一代俊杰。
到了现代,许多优秀的襄汾儿女遍布华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著名书法家卫俊秀,民间文学大师贾芝,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任根心、许爱英,都是襄汾人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