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烷的毒性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正己烷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印刷、涂料、胶粘剂、油漆、清洗剂等行业。
虽然它在工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正己烷也存在一定的职业性危害。
本文将对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1.吸入危害:正己烷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于通过呼吸道被吸入。
短期接触高浓度正己烷可引起头痛、晕眩、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接触低浓度正己烷可导致慢性中毒,引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损害。
2.皮肤危害:正己烷可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引起皮肤干燥、发红、瘙痒、脱屑等症状。
长期接触正己烷还可导致皮肤过敏、皮炎等疾病。
3.眼睛危害:正己烷进入眼睛可引起眼部刺激、充血、结膜炎等症状。
4.中枢神经系统危害:长期接触正己烷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头晕、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抑郁、焦虑、精神错乱等症状。
5.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正己烷可对男性精子产生不利影响,降低生育能力。
对于女性,长期接触正己烷还可能导致月经紊乱、不孕等问题。
6.肝脏和肾脏危害:长期接触正己烷可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引起肝炎、肾炎等疾病。
二、正己烷的防治进展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不断加强对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减少正己烷的暴露浓度。
可以采用局部排风装置、全面通风系统等方式,将正己烷排出室外,降低工作环境中的浓度。
此外,在设备的选择和设计上,也可以尽量使用低挥发性的替代品,减少正己烷的使用量。
2.个体防护措施:对于需要接触正己烷的劳动者,应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装备。
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面具等,以减少正己烷对皮肤、眼睛的接触。
3.教育培训:通过向劳动者进行职业危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防护意识,保证他们在工作中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并做好相关的卫生保健工作。
此外,还应指导劳动者正确的使用和储存正己烷,避免发生事故。
生产场所危险物质安全周知牌正己烷(6号溶剂油)CH3C4H8CH3n-hexane;Hexylhydride UN编号:1208 生产或储存场所最大数量CN号:31005 59吨危险易燃、易爆有毒(微毒类)禁止烟火危险特性泄漏处置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强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引起回燃。
应急行动:清除并切断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向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域。
严格限制出入。
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护服。
尽可能去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回收或运到废物处理场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急救措施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灭火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度。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备。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罐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收容材料。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深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正己烷的毒性正已烷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及胃肠道吸收进入人体。
在体内,正已烷主要分布于血液及脑、肾、脾等器官,分布多少与各器官的脂肪含量有关。
肝细胞为生化代谢与解毒场所,一般在接触后数小时即可以将原形及其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
高浓度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刺激症状和头晕、麻醉等。
长期职业性接触低浓度正已烷,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及神经衰弱综合症。
其症状是逐步进展的。
早期表现为手足发麻、疼痛、触觉减退。
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四肢无力、握拳困难、行走费力、甚至不能站立。
双上肢出现肌无力时,双手难以做精细动作,不能夹菜、扣衣扣、剥鸡蛋壳等。
该病严重时可致瘫痪,瘫痪的特点是四肢左右对称,下肢较上肢为重,远端重于近端。
在停止接触正已烷后数月病情仍可能进展。
经积极治疗,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恢复健康。
部分严重病例会恢复不完全。
直接接触正已烷溶剂的作业人员,操作时应带防毒口罩和玻璃纤维手套,穿工作服。
皮肤污染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饭前要注意洗手。
二氯甲烷的毒性毒性:经口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1600~2000mg/kg(大鼠经口);LC5056.2g/m3,8小时(小鼠吸入);小鼠吸入67.4g/m3×67分钟,致死;人经口20~50ml,轻度中毒;人经口100~150ml,致死;人吸入2.9~4.0g/m3,20分钟后眩晕。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4.69g/m3,8小时/天,75天,无病理改变。
暴露时间增加,有轻度肝萎缩、脂肪变性和细胞浸润。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700ppm。
DNA 抑制:人成纤维细胞5000ppm/小时(连续)。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不明确。
关于病人是否应把二氯甲烷视为动物和人的致癌物,动物实验数据和人类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充分。
正己烷,是低毒、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
正己烷是一种化学溶剂,主要用于丙烯等烯烃聚合时的溶剂、食用植物油的提取剂、橡胶和涂料的溶剂以及颜料的稀释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四肢麻木等慢性中毒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晕倒、神志丧失、甚至死亡。
目录编辑本段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正己烷【英文名称】n-hexane【结构或分子式】C6H14,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
【密度】0.6594【分子量】86.17【熔点(℃)】-95.3【沸点(℃)】68.74【性状】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的无色挥发性液体。
【溶解情况】不溶于水,可与乙醚、氯仿混溶,溶于丙酮,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00份乙醇溶解50份正己烷(33摄氏度)。
【制备或来源】可由石油馏分中分出。
【其他】极易挥发着火。
危险标记 7(低闪点易燃液体)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用作溶剂、化学试剂、涂料稀释剂、聚合反应的介质等编辑本段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可致周围神经炎。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本品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共济失调等,重者引起神志丧失甚至死亡。
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胃纳减退;其后四肢远端逐渐发展成感觉异常,麻木,触、痛、震动和位置等感觉减退,尤以下肢为甚,上肢较少受累。
进一步发展为下肢无力,肌肉疼痛,肌肉萎缩及运动障碍。
神经-肌电图检查示感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编辑本段毒理研究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28710mg/kg(大鼠经口);人吸入12.5g/m3,轻度中毒、头痛、恶心、眼和呼吸刺激症状。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2.76g/m3/天,143天,夜间活动减少,网状内皮系统轻度异常反应,末梢神经有髓鞘退行性变,轴突轻度变化腓肠肌肌纤维轻度萎缩。
危险特性: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正己烷的使用状况及危害正己烷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14、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较低的沸点和闪点,易挥发。
正己烷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中,其主要用途及其危害性如下:1.工业应用:正己烷用作工业溶剂,在制造汽车零部件、塑料产品和橡胶制品时起到溶解和清洗的作用。
此外,它还广泛用于制造油漆、印刷油墨和胶粘剂,可提高其流动性和粘度,使其更易使用。
然而,正己烷存在一些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
长时间接触正己烷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头晕、头痛、嗜睡、疲劳和失眠等症状,过度暴露还可能导致幻觉和昏迷。
因此,在工业使用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并确保在通风环境下操作,以减少员工的潜在风险。
2.医学应用:然而,虽然正己烷在医学应用中是较安全的,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长期接触正己烷可能导致中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损害,并可能对肝脏和其他器官产生毒性作用。
因此,在医学行业中,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正确的使用和安全操作规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潜在健康风险。
3.研究应用:正己烷是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之一、由于正己烷具有较低的沸点和挥发性,适用于很多有机试剂的溶解,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化学反应和催化剂制备等领域。
然而,正己烷在实验室中的使用也存在风险。
其易燃性和挥发性可能导致火灾和爆炸的危险,特别是在未适当通风的情况下。
同时,长期接触和过度暴露于正己烷可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认知和协调能力减弱。
因此,在实验室中使用正己烷时,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并确保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
另外,正己烷也对环境产生潜在威胁。
它是一种有机溶剂,可以通过挥发散发到大气中,并可能导致空气污染。
此外,正己烷还会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并对水生生物和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
因此,对于正己烷的使用需严格控制,确保在环境友好的条件下使用和处理。
总之,正己烷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应用于工业、医学和研究领域中。
正己烷安全风险评估
正己烷是一种无色、易燃液体,具有低的沸点和闪点,故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1. 火灾爆炸风险:正己烷易燃,能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在接触明火、高温或火花时,可能发生爆炸或火灾。
因此,在存储、搬运和使用过程中,需采取适当的防火措施,如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与明火接触等。
2. 毒性风险:正己烷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或大量接触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蒸气可引起眼、呼吸道和皮肤刺激,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在工作环境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防护眼镜、呼吸器等。
3. 化学反应风险:正己烷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发生自燃,与氧气、酸、氧化剂等物质接触时,可能引发化学反应,产生危险物质。
因此,在储存过程中应避免与这些物质接触。
4. 不稳定性风险:正己烷在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生危险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有机化合物。
因此,应避免将正己烷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综上所述,正己烷具有易燃、毒性、化学反应和不稳定性等安全风险。
为减少这些风险,需在储存、搬运和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用防护设备,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接触明火和其他易燃物质,以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正己烷的急救措施正己烷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化学品和溶剂,通常用于去油和清洗。
但是,如果误食或接触到人体,正己烷可能会导致伤害和生命危险。
因此,掌握正己烷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
正己烷的危害正己烷具有高挥发性和易起火性,并且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或吸入进入人体。
当暴露在正己烷下时,可能会发生以下危险:•引起头晕、恶心、呕吐和咳嗽等身体不适;•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头痛、眩晕、沉睡和昏迷等症状;•引起眼睛与呼吸道的刺激、疼痛和灼伤;•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贫血、神经系统损伤等长期健康风险。
正己烷的急救措施在接触到正己烷时,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吸入正己烷如果吸入了正己烷,应该采取以下步骤:1.立即将被害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2.让被害者短暂休息一会儿,避免过度运动;3.如有必要,使用氧气;4.如果病情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
接触皮肤如果正己烷接触了皮肤,应该采取以下步骤:1.立即用大量温水冲洗接触部位镇定皮肤并稀释正己烷;2.将接触部位的衣物快速移除;3.用温和肥皂清洗接触部位,避免刺激;4.如有必要,在局部施加清凉物质。
眼部接触如果正己烷接触了眼睛,应该采取以下步骤:1.立即沿着眼睛内角向外冲洗大量温水,至少持续15至20分钟;2.如果还在佩戴隐形眼镜,应立即将其取出;3.在两次清洗之间,可以倾斜头部帮助彻底清洗;4.如果病情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
总结正己烷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使用时需要谨慎。
如果意外接触到正己烷,一定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如吸入正己烷要将被害者移到室外,并使用氧气等措施缓解症状,以减少伤害和健康风险。
正己烷中毒原因及预防正己烷俗称“白电油”,是微带臭味的液体,易燃,难溶于水,溶于醚和醇。
商品用的正己烷通常含有一定量苯、甲苯、二甲苯及其它烃类。
正己烷属低毒类,但具有高挥发性、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
故而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一)症状1.急性中毒:正己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抑制作用,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在吸入高浓度正己烷后数分钟即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乏力,以及眼球结膜和咽部充血等黏膜刺激症。
严重中毒者出现昏迷。
人摄入约50g可致死。
2.慢性中毒: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正己烷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轻度中毒者,四肢远端麻木等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体检发现四肢远端痛觉、触觉、振动觉等感觉减退,典型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同时伴有跟腱反射减弱。
随着病情发展,双下肢发沉、肌力减弱,步行不能走远,跑步、上楼困难。
上肢无力,不能提重物,湿毛巾拧不干。
严重者无法站立,平卧时翻身困难,四肢肌肉萎缩,足下垂。
跟腱反射消失。
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脱离原工作后3~4月病情仍可继续发展,但一般在6~30月内逐步好转,感觉障碍的恢复较运动障碍快,肢体近端的恢复较远端快。
3.皮肤损害:正己烷具有强烈的去脂和刺激作用,皮肤反复接触后可出现发凉、潮红和粗糙等。
(二)行业分布正己烷主要用作溶剂。
使用正己烷的行业有黏胶配制、除污、干洗、植物油提取、制鞋、制球、印刷、油漆、制药、家具制造及电子元件制造等。
燃料汽油内也有一定比例的正己烷。
上述生产部门均有接触正己烷的机会。
(三)急救和预防1.急救。
急性中毒的处理:应将中毒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吸氧。
皮肤污染处可用肥皂水清洗;眼部受污染时用水冲洗。
口服中毒如口服量不大不一定洗胃,给予口服活性炭,必要时导泻。
对于慢性中毒,目前无特效解毒剂。
对周围神经病患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给予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活血通络的中药,针灸,理疗及运动功能锻练等。
2.预防。
预防正己烷中毒,主要是要加强卫生防护,尽量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作溶剂,车间应安装有效的抽风排毒装置,使正己烷浓度在最高容许浓度之下。
正己烷安全管理规定正己烷(n-hexane)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电子、印刷等行业。
然而,正己烷也是一种有害的化学品,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性。
为了保障生产和使用正己烷的安全,各个行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正己烷安全管理规定。
一、物理与化学性质正己烷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室温下具有极低的蒸气压,易挥发。
其燃点较低,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易燃。
正己烷能溶解许多有机及无机物质,但对于橡胶、陶瓷等物质具有腐蚀性。
二、危害性1.吸入:长时间吸入正己烷蒸气会引起眼部刺激、头痛、眩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高浓度吸入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引发正己烷中毒。
2.接触:正己烷可通过皮肤与眼睛接触而被吸收,引起皮肤干燥、瘙痒、红肿等症状。
长期接触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引起拇指肌无力、肌肉萎缩、坐骨神经炎等症状。
3.食入:正己烷对人体通过食入的影响较小,但仍会引起消化系统不适,如腹胀、腹泻等。
三、正己烷的安全管理规定1.储存与运输(1)正己烷应储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场所,避免阳光直射。
储存区域应远离火源、热源和电流强的设备,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2)正己烷的储存罐应符合国家标准,具备抗腐蚀、防爆、密封等功能。
(3)正己烷的运输应采取封闭式运输,车辆和容器应具备防爆和防泄漏的功能。
2.使用与操作(1)在操作正己烷时应戴好防护眼镜、手套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
(2)避免使用明火,并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
(3)要严格控制正己烷的泄漏,及时清理溢漏物。
(4)禁止将正己烷排入下水道、土壤中,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应急措施(1)在发生正己烷泄漏或泄漏后的火灾时,应立即关闭泄漏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扑灭。
(2)在正己烷中毒的紧急情况下,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并及时送医院进行救治。
(3)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尽可能减少危害。
四、职业健康监护1.正己烷的生产、使用单位应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与正己烷接触引起的健康问题。
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模版一、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正己烷(C6H14)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操作中。
尽管正己烷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用途,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职业性危害。
以下是正己烷的主要职业性危害:1. 呼吸系统危害:吸入正己烷蒸气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引起喉咙痛、干咳、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气道阻塞。
2. 神经系统危害:正己烷是一种有机溶剂,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暴露于正己烷可引起神经损伤,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脑病。
3. 皮肤危害:接触正己烷可引起皮肤刺激和皮疹,严重时可导致皮肤湿疹。
长期接触和过敏体质的人员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4. 眼睛危害:正己烷蒸气和液体接触眼睛会引起刺激和眼部不适,甚至导致角膜炎等疾病。
5. 其他危害:正己烷具有强烈的毒性和易燃性,长期暴露可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损伤。
此外,正己烷还可以通过吸入、摄入和皮肤渗透等方式进入人体,对整个机体产生危害。
二、正己烷的防治进展为了保护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者免受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相关的防治措施和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正己烷的防治进展:1. 替代方法: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采用替代方法,将正己烷替换为更安全的替代品。
这些替代品具有较低的挥发性和毒性,从而减少了工作者的暴露风险。
2. 通风和排放控制:在使用正己烷的作业场所,通风系统应该得到良好的设计和适当的维护。
这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正己烷蒸气在室内的浓度,从而减少工作者的暴露风险。
此外,对于正己烷的排放控制也是防治措施的重要部分。
3. 个人防护措施:在接触正己烷的工作环境中,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这包括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呼吸防护器等。
同时,工作者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正己烷相关的健康问题。
4. 健康教育和培训:在工作环境中,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关于正己烷职业性危害和防治措施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2024年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2024年,正己烷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工业原料,在各种行业中依然广泛应用。
然而,正己烷也存在一定的职业性危害,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产生潜在风险。
在未来几年,我们可以预见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防治措施方面取得进展。
首先,正己烷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工人在接触正己烷的过程中,如不注意防火防爆措施,可能会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因此,在2024年,职业安全管理部门将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检查和监督,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防火防爆制度,并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
其次,长期接触正己烷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
正己烷蒸气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头痛、眩晕、嗜睡等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此外,正己烷还具有刺激性,持续的暴露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在防治方面,职业卫生部门将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并制定严格的接触限值和个人防护要求,确保工人的健康安全。
此外,正己烷还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作为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正己烷的排放会导致空气质量污染,同时,正己烷的生物降解速度较慢,可能在环境中积累并持久存在。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废气处理和排放监控,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在防治进展方面,2024年,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 强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职业安全和卫生的法规和标准将会根据科技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相关的政策监管和执法力度也将得到加强。
2. 推广使用替代品和低毒溶剂。
在2024年,我们预计会有更多的替代品和低毒溶剂被开发和推广使用,以降低正己烷对工人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 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人对正己烷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有助于减少职业病发生率。
正己烷的危害与预防
正己烷,是石油馏分与天然气分离过程当中得到的六碳化合物。
常态下为液体,主要用做溶剂。
正己烷虽属低毒类化学物,但因其挥发性和脂溶性高,在人体内可蓄积,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具备毒性,故应考虑为高性毒物。
正己烷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代谢产物2,5-己二酮具备周围神经毒性,可引起以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中毒。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接触正己烷所致的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疾病,起病隐匿,病患常先感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继而出现四肢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如发麻、刺痛,并出现感觉迟钝。
检查会发现,病患四肢的触觉、痛觉、震动觉和位置觉等均减退,并且以远端为重。
重者可出现垂腕和垂足、站立和行走困难以及肌肉萎缩、手足皮肤温度降低、跟腱反射消失。
病患在脱离接触正己烷后3个月内病情仍可继续恶化。
一般病程为6~30个月,恢复缓慢。
处理:迄今慢性正己烷中毒性神经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诊断一经确立,病患应当立即停止接触具备神经毒性的化学物质,并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上可应用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病患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预防:在生产中尽可能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取代正己烷,工作环境应加强通风排毒。
对接触者要严加防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如果发现有早期中毒症状者,应将其及时调离,并进行诊治。
正己烷的毒性
正已烷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及胃肠道吸收进入人体。
在体内,正已烷主要分布于血液及脑、肾、脾等器官,分布多少与各器官的脂肪含量有关。
肝细胞为生化代谢与解毒场所,一般在接触后数小时即可以将原形及其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
高浓度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刺激症状和头晕、麻醉等。
长期职业性接触低浓度正已烷,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及神经衰弱综合症。
其症状是逐步进展的。
早期表现为手足发麻、疼痛、触觉减退。
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四肢无力、握拳困难、行走费力、甚至不能站立。
双上肢出现肌无力时,双手难以做精细动作,不能夹菜、扣衣扣、剥鸡蛋壳等。
该病严重时可致瘫痪,瘫痪的特点是四肢左右对称,下肢较上肢为重,远端重于近端。
在停止接触正已烷后数月病情仍可能进展。
经积极治疗,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恢复健康。
部分严重病例会恢复不完全。
直接接触正已烷溶剂的作业人员,操作时应带防毒口罩和玻璃纤维手套,穿工作服。
皮肤污染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饭前要注意洗手。
二氯甲烷的毒性
毒性:经口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1600~2000mg/kg(大鼠经口);LC5056.2g/m3,8小时(小鼠吸入);小鼠吸入67.4g/m3×67分钟,致死;人经口20~50ml,轻度中毒;人经口100~150ml,致死;人吸入2.9~4.0g/m3,20分钟后眩晕。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4.69g/m3,8小时/天,75天,无病理改变。
暴露时间增加,有轻度肝萎缩、脂肪变性和细胞浸润。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700ppm。
DNA 抑制:人成纤维细胞5000ppm/小时(连续)。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不明确。
关于病人是否应把二氯甲烷视为动物和人的致癌物,动物实验数据和人类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充分。
然而,鉴于最近在对大鼠和小鼠的吸入研究中的发现,且这些数据在任务组会议之后已可加以应用,故应将二氯甲烷视为一种对人类潜在的致癌物。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受热分解能发出剧毒的光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丙酮的毒性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
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
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
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1、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
2000~10000 ppm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2、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
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3、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4、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 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
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