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妇科学第四节月经过多
- 格式:ppt
- 大小:653.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中益气汤。
2、实热;(阳盛血热)清经散。
3、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
4、虚热;两地汤。
5肾气虚:固阴煎二、月经后期:1、实寒;妇人温经汤。
2、虚寒;艾附暧宫丸(金匮温经汤)。
3、血虚;大补元煎。
4、气滞;乌药汤。
肾虚:当归地黄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逍遥散。
2、肾虚;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举元煎。
2、血热;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五、月经过少:1、血虚;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归肾丸。
3、血瘀;桃红四物汤。
4、痰湿;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气虚:举元煎七、痛经:1、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2、寒湿淤血、少腹逐瘀汤。
3、湿热下注;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圣愈汤。
5、肝肾虚损;益肾调经汤调肝汤八、经间区出血:1、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1、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
2、气血虚弱;人参养营汤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阴滞;苍附导痰丸合四君子。
十、崩漏:1、(虚热)上下相资汤。
2、实热;清热固经汤3、血瘀;逐瘀止血汤4、肾阳虚;右归丸。
5、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去牛膝。
6、脾虚;固本止崩汤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逍遥散。
2、肝肾阴虚;一贯煎。
十二、经行感冒:1、风寒:荆穗四物汤。
2、风热:桑菊饮。
3、邪入少阳:小柴胡汤十三、经行头痛:1、血虚;八珍汤。
2、肝火;羚角钩藤汤。
3、血瘀;通窍活血汤。
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当归补血汤2、血瘀;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六、经行吐衄: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顺经汤。
十七、经行浮肿:1、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八物汤二十二、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左归丸。
中医妇科第四讲于杰第七单元月经病八、经间期出血(一)定义凡在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有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本病出血量明显少于月经量,且出血期无明显腰腹胀痛等症。
(二)鉴别诊断1.月经先期:月经先期为月经周期缩短,血量为正常月经量或偏多;而经间期出血发生于两次月经中间,血量少于月经量;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
2.月经过少:月经过少周期正常,经量无变化,每次都少;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
3.赤白带、经漏:赤白带、经漏无周期性,随时可以出现;而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
(三)病因病机其主要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多数认为是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若加之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
1.肾阴虚: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阴不足,精血亏虚,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而致出血。
2.湿热:情怀不畅,肝郁气滞,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成湿,湿邪下注,蕴而生热,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引动内热,热伤冲任,故使出血。
3.血瘀:体质不足,复因经产留瘀,瘀阻胞络,或因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当此氰氲之时,阳气内动,动乎瘀血,损伤胞络,以致出血。
(四)辨证论治本病虽以肾阴虚证候为主,但仍然要根据形、气、色、脉以及出血的色、质进行分析。
在治疗上,虽然以滋养肾阴为主,仍应辨证施治。
1.肾阴虚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腹不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寐不熟,便艰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
治法:滋阴止血。
方药:两地汤(方见月经先期)合二至丸(方见经期延长)。
2.湿热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质粘腻,无血块,或如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量多,质粘腻。
舌苔黄腻,根部稍厚,脉细弦或细滑。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柏牛膝制香附黑豆3.血瘀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有力。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第八章月经病【目的要求】1.掌握月经病总的治疗原则与宜忌;2.熟悉本病机理;3.了解月经病的定义、范围。
【教学内容】1.月经病的定义;2.范围:常见月经病;3.主要病机;4.治则与宜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一节月经先期【目的要求】1.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含证、治、方、药,下同);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月经先期的定义及概述;2.病因病机:脾气虚、肾气虚、阴虚血热、阳盛血热、肝郁化热;3.诊断,与经间期出血、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的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脾气虚型、肾气虚型、阴虚血热型、阳盛血热型、肝郁血热型等各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节月经后期【目的要求】1.掌握月经后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月经后期的定义及概述;2.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虚寒、实寒、气滞、痰湿;3.诊断,与月经先后无定期、早妊的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肾虚型、血虚型、虚寒型、实寒型、气滞型、痰湿型等各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目的要求】1.掌握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及概述;2.病因病机:肾虚、脾虚、肝郁;3.诊断,与崩漏的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肾虚、脾虚、肝郁各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四节月经过多【目的要求】1.掌握月经过多的分型及代表方剂(不含药物组成,下同);2.熟悉月经过多的定义、诊断;3.了解其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月经过多的定义及概述;2.病因病机:气虚、血热、血瘀;3.诊断,与崩漏的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气虚、血热、血瘀各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五节月经过少【目的要求】1.掌握月经过少的分型及代表方剂;2.熟悉月经过少的定义、诊断;3.了解其鉴别诊断。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中医妇科主讲老师:张钰琪执业 40分周期提前——月经先期经行量多——月经过多经乱无期——崩漏月经停闭——闭经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胎漏、胎动不安屡孕屡堕——滑胎妊娠中期后,腹部增大异常——子满妊娠数月,…肿——子肿…望月经A.经量多、经色淡红、质稀,多为气虚;B.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为血虚;C.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多为肾阳虚D.若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为血热;E.经色鲜红、质稠,多为阴虚血热;F.经色紫暗有血块,多为血瘀;G.月经提前或延后,多为肝郁或肾虚。
望带下A.若带下量多,色白质清多为脾虚、肾虚;B.带下量少失润,多为津液不足;C.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多为湿热;D.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或稠黏如脓,多为湿热或热毒。
患者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胸胁乳房胀痛,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属A.阴虚血热B.阳盛血热C.肝郁气滞D.肝郁血热E.气虚发热『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月经先期之肝郁血热证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故选择D。
一妇人暴崩下血,继而淋漓不止已月余,血色淡暗质稀;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暗,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A.脾虚崩漏B.肾阴虚崩漏C.肾阳虚崩漏D.血瘀崩漏E.脾肾阳虚崩漏『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崩漏之肾阳虚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暗质稀;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暗,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故选择C。
血瘀崩漏的主要证候中,错误的是A.经色淡红B.血色紫黑有块C.小腹胀痛D.舌质紫暗,脉涩E.经血非时而下『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崩漏之血瘀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中医妇科口诀心法——熟记考试无忧。
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
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伤里,房室累,劳倦疲。
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
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经先期,热与虚。
补中汤,气虚与。
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
经后期,寒虚滞。
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
经愆期,气血伤。
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
期延长,瘀虚热。
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经量多,虚与热。
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
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
假设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
经量少,虚与痰。
滋血汤,血虚予。
桃四物,血瘀逐。
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
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
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
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
谷不化,参苓术。
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
间期血,精元充,阳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
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
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
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
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
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
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
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
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
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
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
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考点巩固(题库版)1、单选下列各项,属月经过多气虚证的月经特点是()A.经行量多,色鲜红B.经量时多时少,色深红,有小血块C.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D.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E.经行量多或少,(江南博哥)色淡红,质清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月经过多气虚证的主要证候是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故其月经特点是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2、单选患者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加味B.举元煎加味C.蒿芩地丹四物汤加味D.补中益气汤加味E.桃红四物汤加味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描述的主要证候,该患者是经行发热瘀热壅阻证,故其治疗首选方剂是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3、单选患者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不行,五心烦热,颧红唇干,盗汗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
其证候是()A.阴虚血燥证B.肾气亏损证C.肾阳虚证D.肾阴虚证E.气血虚弱证正确答案:A4、单选下列各项,属月经先期脾气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经量或多或少B.色淡红,质清稀C.面色晦暗D.腰膝酸软E.头晕耳鸣正确答案:B5、单选患者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肋乳房胀痛;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
其证候是()A.气滞证B.实寒证C.痰湿证D.血瘀证E.虚寒证正确答案:A6、单选下列各项,属痛经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是()A.经行小腹胀痛拒按,乳胀胁痛,经行量少,淋漓不畅B.经行小腹冷痛,喜按喜揉,得热则舒,畏寒肢冷C.经行小腹疼痛,有灼热感,低热起伏D.经行小腹隐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E.经行小腹绵绵作痛,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正确答案:A7、单选患者经期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月经量多,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其治法是()A.补血养心,安神定志B.清肝泄热,解郁安神C.疏肝健脾,安神定志D.清热化痰,宁心安神E.益气养血,安神定志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1.根据主要证候的描述,该患者属于经行情志异常痰火上扰证,故其治法是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第一节月经病小论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蜘、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
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
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
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
疏肝39: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
月经量过多的中医辨证治疗月经过多中医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较正常明显曾多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月经过多传统理论认为辨证当分为寒、热、虚、实(虚、实)本病发展过程中,病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临证中须详察,并灵活施治。
一、以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须分辩虚实,虚证者重在补气、养阴或益气摄血固冲。
实证者重在活血化瘀或清热。
固冲止血,以通调冲任,脾病及肾可出现脾肾同病,经血失约,也可出现月经过多,若失治或误治可发展为崩漏。
1、气虚证主要证候: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中,舌淡,苔簿,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而稀。
气行则血行,气虚阳气不布,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气虚失于升举,血虚外不荣肌肤,故面色晄白,皮肤不润,舌淡,苔簿,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2.血热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盛于里,扰及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经色鲜红或深红而质稠,热雍气滞,经行不畅,故有小血块,热邪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皆邪热内盛之象。
3.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黯,有血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色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淤血内阻,络伤血溢,故经量增多,於阻胞络,新血难安,则经来持续难净,淤血凝结,则色黯有块,阻滞胞宫,则小腹疼痛拒按,色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亦为淤血阻滞之征。
二、治疗原则:治法重在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宜安冲,固冲为主,血瘀者重在化瘀止血,以本病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慎用温燥动血,以免动血耗血,应积极治疗。
辨证施治:1.气虚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簿哦,脉细弱。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网友分享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医师考试中分值占比较高的科目,小编特为考生整理了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网友分享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四)1、属于气滞血瘀型闭经的证候A、月经停闭,形体肥胖,带多色白B、月经停闭,精神抑郁,少腹胀痛C、月经停闭,四肢欠温,小腹冷痛D、月经停闭,头晕眼花,心悸气短E、月经停闭,胸胁满闷,呕恶痰多2、患者月经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应是A、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B、燥湿祛痰,行气通经C、健脾祛湿,活血调经D、燥湿祛痰,健脾止带E、燥湿健脾,消食导滞3、痛经的主要证候表现为A、经行腹痛,起于初潮者,称原发性痛经;经行以后出现腹痛,称继发性痛经B、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剧痛或隐痛,伴随月经周期发作C、经前、经期腹痛属实;经后腹痛属虚D、胀甚于痛者为气滞;痛甚于胀者为血瘀E、刺痛属热;绞痛属寒4、患者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
其治疗选方是A、血府逐瘀汤B、清热调血汤C、两地汤合失笑散D、红藤败酱解毒汤E、丹栀逍遥散5、患者经后小腹隐隐作痛,阴部空坠,喜按,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弱。
治疗应首选A、补中益气场B、举元煎C、温经汤D、圣愈汤E、调肝汤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闭经-气滞血瘀证:主要证候:月经停闭不行,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少腹胀痛拒按,烦躁易怒;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而涩。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闭经-痰湿阻滞证:主要证候: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渐至月经停闭;伴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膜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痛经-湿热瘀阻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代表方: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答案1、单选安冲汤治疗月经过多的适应证候是()A.气虚证B.肾虚证C.心脾两虚证D.血虚证E.血热证正确答案:A2、单选下列各项,属月经过少痰湿证临床表现的是()A.经色淡,质稀(江南博哥)B.胸闷呕恶C.小腹空坠D.面色青白E.腰膝酸软正确答案:B3、单选患者月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其治法是()A.养血益气调经B.滋肾养血调经C.补益脾肾调经D.健脾益气调经E.养血活血调经正确答案:A4、单选患者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脉涩。
其治法是()A.补气摄血固冲B.清热凉血,固冲止血C.健脾益气,固冲止血D.活血化瘀止血E.补肾调经,固冲止血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1.依据描述的主要证候,该患者是月经过多的血瘀证,其治法是活血化瘀止血。
2.依据描述的主要证候,该患者是月经过多的血热证,其治法是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5、单选大补元煎治疗月经后期的适应证候是()A.肾虚证B.血虚证C.气虚证D.脾虚证E.虚寒证正确答案:B6、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月经先后无定期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经行或先或后B.量多,色淡质稀C.神倦乏力D.头晕耳鸣E.脘腹胀满正确答案:D7、单选患者近一年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其证候是()A.气滞证B.血瘀证C.血虚证D.痰湿证E.肾虚证正确答案:D8、单选固冲汤治疗崩漏的适应证候是()A.气血不足证B.肾虚证C.心脾两虚证D.虚热证E.脾虚证正确答案:E9、单选闭经痰湿阻滞证的治法是()A.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B.燥湿祛痰,行气通经C.健脾祛湿,活血调经D.燥湿祛痰,健脾止带E.燥湿健脾,消食导滞正确答案:A10、单选患者52岁,绝经2年后,经水复来,色深红,质稠,带下增多,色黄,有臭味,口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月经过多症(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
(1)主要症状:月经周期规则,经量多,>80ml。
(2)次要症状:①月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②月经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或胀痛拒按。
③月经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不华。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可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月经过多主要表现为:周期规则,经期延长(>7日)或经量过多(>80ml)。
(2)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卵巢功能测定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有助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B超盆腔检查未发现盆腔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宫腔镜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二)证候诊断1.血热证: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2.血瘀证: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拒按。
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3.气虚证: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不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推荐方药:保阴煎加减。
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山药、川断、黄芩、黄柏、甘草等。
中成药:葆宫止血颗粒、裸花紫珠片等。
2.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推荐方药: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中成药:龙血竭胶囊、益母草冲剂等。
3.气虚证治法:补气固冲,摄血止血。
推荐方药:举元煎加减。
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等。
(二)针灸治疗1.体针:气虚证选脾俞、百会、足三里穴,用补法;阴虚证选脾俞、足三里、太溪穴,用补法;血热证选脾俞、足三里、血海穴,用泻法;血瘀证选脾俞、百会、足三里、子宫穴,用泻法。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 .气虚证1 )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 )肾气虚证:固阴煎2 .血热型1 )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 )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 )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 )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 )血虚型-大补元煎3 )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 )肝郁型-逍遥散2 )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 )气虚型-举元煎2 )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 )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 )肾虚型-归肾丸2 )血虚型-滋血汤3 )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 )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 )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 )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 )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 )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 )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 )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 )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 )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 )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 )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 )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 )脾虚-参苓白术散2 )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 )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 )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 )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 )脾虚证-完带汤2 )肾阳虚-内补丸3 )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 )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 )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 )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 血虚:当归芍药散2 气滞:逍遥散3 虚寒:胶艾汤4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 +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 )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 )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 )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 )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 )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 )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1 )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 )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 )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 )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 )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 )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 )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 )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 )风寒:独活寄生汤3 )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 )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 )血热:保阴煎3 )血瘀:生化汤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 )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 )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 )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 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第五单元月经病一、A11、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迁延不愈,可发展为( )A.闭经B.月经先后不定期C.月经过多D.崩漏E.经期延长2、月经先期常并见( )A.月经过多B.经期延长C.月经先后无定期D.崩漏E.痛经3、月经病的诊断要点是( )A.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其他症状B.月经的周期和量的异常变化C.根据寒热虚实D.结合形、气、色、脉E.主要是根据脏腑、气血的异常变化4、月经病是指( )A.月经的期、量、色、质发生异常B.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病证C.月经失调,或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或量多、量少D.月经前后诸证和绝经前后诸证E.月经的期、色、量、质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所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5、下列哪项不属于月经病的临床表现( )A.月经周期缩短,不及20天B.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增多C.月经40~60天一行,或3~5个月一行D.行经期不足2天或超过7天以上E.月经常每2月来潮一次,无不适6、调经之本在( )A.肝B.脾C.肾D.心E.肺7、下列哪项不属于月经病( )A.平素月经正常,现已40天未行,自觉晨起头晕,择食呕恶,脉滑利B.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或后C.经前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D.经前乳房胀痛,不能触衣E.月经量30ml8、下列哪项不属于月经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A.脏腑功能失常B.血气不和C.冲任二脉损伤D.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E.七情内伤9、血虚证月经后期的首选方( )A.归肾丸B.大补元煎C.当归地黄饮D.大营煎E.归脾汤10、肾虚证月经后期的首选方( )A.当归地黄饮B.右归丸C.二仙汤D.金匮肾气丸E.加减肉苁蓉丸11、闭经为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 )A.10天以上B.1个月以上C.3个月以上D.5个月以上E.6个月以上12、肝郁化火而致月经先期的代表方为( )A.柴胡疏肝散B.一贯煎C.龙胆泻肝汤D.丹栀逍遥散E.逍遥散13、治疗月经先期的代表方剂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补中益气汤B.清经散C.两地汤D.温经汤E.丹栀逍遥散14、肝郁血热型月经先期的治法是( )A.清热泻火调经B.疏肝清热,凉血调经C.养阴清热调经D.清热凉血调经E.活血化瘀调经15、实热月经先期的主要证候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月经提前,量多B.色深红,质黏稠C.面赤口干,溲黄便结D.舌红苔黄,脉象细数E.心胸烦躁16、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薄,多属( )A.气虚B.虚热C.阳盛血热D.血寒E.肝郁血热17、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黏稠,两颧潮红,多属( )A.实热B.郁热C.瘀热D.虚热E.湿热18、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 )A.气虚B.血瘀C.阳盛血热D.虚热E.肝郁血热19、下列哪些情况属于月经先期( )A.月经周期提前3天B.月经周期提前4天C.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D.偶见月经超前一次E.月经周期提前6天20、补中益气汤用于( )A.脾气虚证月经先期B.血虚证月经后期C.肾气虚证月经先期D.血虚证月经过少E.心脾两虚证月经过多21、肝郁血热证月经先期的首选方是( )A.清热固经汤B.龙胆泻肝汤C.失笑散D.清经散E.丹栀逍遥散22、阴虚血热证月经先期的首选方是( )A.保阴煎B.固阴煎C.两地汤D.安冲汤E.清经散23、以下哪项不是脾虚引起的月经异常( )A.月经先期而至B.月经淋漓不止C.月经色淡且稀D.经行吐衄E.月经过多24、因肝的疏泄太过或不及导致的月经病有( )A.月经过多B.月经过少C.月经先后无定期D.月经先期E.月经后期25、月经先后无定期常见的转归为( )A.经期延长B.月经过少C.月经过多D.痛经E.崩漏26、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首选方是( )A.右归丸B.固阴煎C.定经汤D.知柏地黄汤E.补肾地黄丸27、肝郁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首选方是( )A.逍遥散B.柴胡疏肝散C.定经汤D.固阴煎E.补肾地黄丸28、肝郁型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治法是( )A.疏肝健脾调经B.破气行滞调经C.理气清热调经D.疏肝理气调经E.补气活血调经29、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生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密切相关( )A.肝、脾B.肝、肾C.脾、肾D.心、肾E.心、脾30、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治则是( )A.疏肝解郁调经B.补肾调经C.疏肝补肾调经D.调理冲任气血E.疏肝健脾调经31、虚寒型月经后期的主要证候中,错误的是( )A.经期错后,量少B.经色黯红,质稠C.小腹隐痛,喜按D.腰酸无力,小便清长E.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32、月经后期,量少,色黯红有块,小腹胀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