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西周的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27
西周的教育制度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内容1. 文学教育在西周时期,文学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孩子们要学习《诗经》里的诗篇、《尚书》里的典章制度等文学知识。
这些文学知识不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先祖的历史和政治制度,从而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2. 礼仪教育在周代,礼仪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周代的礼仪教育主要包括祭祀礼仪、宴饮礼仪、宾客礼仪以及日常生活礼仪等。
通过这些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使他们懂得尊敬长辈、友善待人,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
3. 武艺教育在西周时期,武艺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孩子们要学习射箭、骑马、游泳、搏击等武艺技能。
这些技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和坚强意志,使他们在战争中能勇敢地作战。
二、教育形式1. 家庭教育在西周时期,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们学习文学知识、礼仪知识和武艺技能。
同时,父母还会在日常生活中示范行为,使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2. 宫廷教育在贵族子弟长大后,他们会进入宫廷,接受更加系统的教育。
宫廷教育主要包括师傅教导和同学互助学习两种形式。
在师傅教导中,贵族子弟会学习更加深入的文学知识、礼仪知识和武艺技能;在同学互助学习中,他们会相互竞争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教育思想1. 教育目的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贵族子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会重点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文学情趣和武艺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 教育理念在西周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
在教育方面,周代的教育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各取所长”,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四、教育制度1. 官制教育在西周时期,周王会设立官职负责教育工作。
官制教育主要包括督学、学官等官职,负责管理和教导学生;同时,也会有宫廷教育的制度规范和管理。
2. 补习学堂在西周时期,周王也会设立一些补习学堂,专门用来培养贵族子弟的人才。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制礼作乐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
实际上,乐教主要是教礼仪中所要使用的乐,所以它又是礼教的组成部分。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西周时文武尚未分家,贵族子弟都有从军作战的责任。
除了战时必用之外,平时有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所以也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读写算是学习一切文化的基础。
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
《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
注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据史书记载,西周识字教学是按字的构成方法分类施教的。
《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里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之法。
“数”的教育,是与“术”紧密相联的,故称“数术”。
“数术”在西周有很大发展,西周时6岁儿童开始学数数,从1至10的数目。
9岁儿童学“数日”,指学习记日法,先学甲子纪日,然后再逐渐加深。
10岁儿童开始学“计”,即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十进制元的文字记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教育制度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最重要的特征。
西周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这种制度使得普通百姓无法接触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现象。
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官师合一,即官吏既有行政职责,又有教学的任务。
政教一体,即当时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培养治术人才。
二、学校教育体制西周学校教育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主要包括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1.国学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国学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划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层次。
(1)大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2)小学: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环以水,称泮宫。
2.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乡学是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三、教育内容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1.礼: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规程,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课程。
2.乐: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贵族子弟的审美情趣。
3.射:射箭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军事素养。
4.御:驾驭马车的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驾驭能力。
5.书:书写、文学等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文化素养。
6.数:数学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家庭教育西周贵族子弟的教育,先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孩子也要严格守礼节。
西周教育内容(1)夏、商。
根据文献,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序”,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的确切证明。
殷朝有学校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
西周的“国学”专门为奴隶主贵族阶级设置。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可知,“国学”按照年龄和程度不同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西周的“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按照《周礼》记载:“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官学体系的情况。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周礼》有记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
所谓的“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
其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也是“六艺”的核心内容。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包含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二是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很广,形式多样,包含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三是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车;四是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
(3)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通常认为私学的首创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
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派别众多,其中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其中儒、墨两家被称为四大私学中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4)汉及其以后封建社会的教育。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2.学在官府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3.西周的教育制度--|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国学与乡学4.六艺教育详细知识点〔重要〕1.教育历史特征:学在官府〔非常重要〕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聚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
2.学在官府的原因:〔非常重要〕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3.教育制度:奴隶主根据维护贵族专政的需要确定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他们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的专门训练。
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
从七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
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按男女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2〕小学教育:西周有小学的设置,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3〕大学教育: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入学资格的限制,表达西周教育的等级制,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大学学大艺履大节,不仅内容增加,而且程度也已提高。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4〕国学与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在行政组织的基础上,相应地设立家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不同名称、不同级别的地方学校。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2.学在官府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3.西周的教育制度--|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国学与乡学4.六艺教育详细知识点(重要)1.教育历史特征:学在官府(非常重要)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
2.学在官府的原因:(非常重要)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3.教育制度:奴隶主根据维护贵族专政的需要确定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他们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的专门训练。
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
从七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
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按男女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2)小学教育:西周有小学的设置,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3)大学教育: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制,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大学学大艺履大节,不仅内容增加,而且程度也已提高。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4)国学与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在行政组织的基础上,相应地设立家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不同名称、不同级别的地方学校。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教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教育方面,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和武术教育。
文化教育西周时期的文化教育主要是儒家思想和礼乐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被认为是尊重天命、尊崇祖先、注重人文伦理、强调礼仪制度等封建思想的具体表现。
儒家思想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道德,强调“做人要良心”。
因此,在学校里,学生们要先学习儒家经典的内容,例如《尚书》、《礼记》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追求和维护人文关系的意识。
礼乐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以“礼仪”和“音乐”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西周时期的礼乐教育主要关注礼仪和礼仪的传承和推广,而音乐则是为了增加生活的乐趣和丰富文化生活。
在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不同地区和部族的礼仪和音乐,从而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武术教育在西周时期,军事强大是一个国家得以存续和维护统治的关键因素。
因此,与文化教育相平行的是武术教育。
武术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教育并重,它的出现是为了培养勇敢和强壮的战士,以保护和攻击不同的敌人。
西周时期的武术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和射箭技艺。
训练内容包括射箭、弓箭、刀剑、长矛,以及各种攻击和防御技巧。
学生们还要学习战场策略和智慧,这是为了在战争中发挥能动的作用和提高战斗力。
结语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文化教育和武术教育。
在这个时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武术教育则是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治。
因此,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展和演化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对于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