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位置》
- 格式:doc
- 大小:53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数学教学融入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人教版五年级《位置》为例作者:林燕红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15期摘要:课程思政如何更好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当前有效实施核心素养的重要课题。
以人教版五年级的《位置》为例,分别从四个环节阐述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即借助交流对话,发展情育诚毅;尝试动手探索,理倡诚毅品质;塑造能力养成,内化行践诚毅;发展数学素养,构建悦悟诚毅;四环节实施课程思政,能较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做好教书育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政;小学数学教学;位置核心素养不断受到重视,逐步在中小学课堂中尝试实施和实践,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最近笔者通过课题,与课题组思考和实践如何更好结合数学文化、闽南文化和侨乡文化等思政要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课堂,通过学科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选择人教版小学五年的《位置》进行研究,探索如何使学生在“嘉庚文化”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牢记“诚毅”校训,做一个诚以待人,毅以处事(集美学村校训)的人。
下面我们从交流对话引入,凝练悦悟诚毅、鼓励动手实践,发展诚毅品质;构建能力养成,内化行践诚毅;发展数学素养,构建悦悟诚毅等环节,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数学素养,不但发展学科素养,更重要提高道德品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思政策略,培养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
一、借助交流对话,发展情育诚毅对话是导入有效思考的必要途径,在《位置》这一课,我们很好设计了对话,步步为营,逐步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育诚毅,在数学学科中培植诚毅品质。
案例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林老师去年教几年级吗?生:六年级。
师:六年级毕业时,每人要交一张照片,相馆的叔叔到学校为他们拍照。
瞧,他们正排队照相。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人体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基本位置概念。
2.掌握“东西南北”方位名称及用语。
3.能够准确描述简单的地图方位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名称的学习。
2.运用“东西南北”描述简单的地图方位关系。
难点1.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关系,准确用语言表达。
2.理解“东西南北”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及地图。
2.学生用书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1.复习人体左右、上下、前后的基本位置概念。
2.让学生在课桌上进行指示方位的练习。
第二步:引入1.出示一张简单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方位关系。
2.提问:“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分别是什么方向?”3.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东西南北”的应用场景。
第三步:讲解和练习1.介绍“东西南北”的含义和用法。
2.练习用语言描述地图上不同地点的方位关系。
第四步:活动1.分发地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描述写出某一地点的具体位置。
2.学生之间互相描述地图上不同地点的方位关系,加深理解。
第五步:总结1.总结“东西南北”在地图中的应用规律。
2.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观察方位,培养方位意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人体的基本位置概念,并学习了“东西南北”的方位名称及在地图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思考方位关系。
六、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东西南北”方位的习题。
2.在生活中积极观察周围环境的方位关系,做好方位记录。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东西南北”方位概念,加强方位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方位》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方位词,让学生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相对于自己或其他物体的位置关系;2. 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基本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等;2. 能够描述物体相对于自己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2. 学生准备教材、纸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物体的位置关系,如:A在B的前面,C在D的后面等。
2. 研究方位词(10分钟)教师呈现方位词的词汇表,并逐个介绍各个方位词的含义和用法。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每个方位词的意义。
3. 方位描述练(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使用方位词描述地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比如:A在地图的左上角,B在地图的右边等。
4. 问答练(10分钟)教师提问关于方位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例如:“笔在你的左边还是右边?”“桌子在你前面还是后面?”等等。
通过问答练,巩固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实际情境应用(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例如:“请描述你家门口的邮筒相对于门的位置。
”“描述一下你上课时坐在教室里的位置。
”等等。
通过实际情境的应用,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6. 小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学生的表现。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方位词进行描述,加深对方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方位词的游戏,如方位词之迷,通过游戏的方式综合巩固学生对方位词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方位词。
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思考,提高了对方位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备课学校:年级:五年级时间:单元主题二单元位置
本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部分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际与现实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为沟通位置与方向的联系以及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座位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科书还结合具体情境中的方格纸,使学生明确用抽象的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初步帮助学生感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明确列与行的意义。
2.理解数对的意义,掌握数对的书写格式。
3.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4.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
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2课时左右。
人教版《位置》教学内容分析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位置》,属于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如小红坐在第6排第4个。
而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通过这些描述,加强了方向感,获得了自然数能表示次序的体验。
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用两个课时来教学。
第2页例1和“做一做”,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
包括“列”“行”的含义,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以及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
第3页例2,用数对确定平面图(方格纸)上点的位置。
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解决学校、家庭、街区里的一些实际问题。
编写的两篇“生活中的数学”分别介绍在围棋盘上用19条横线和19条纵线确定棋子位置以及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规范地确定位置的方法。
例1通过呈现一幅多媒体教室里座位的图画为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学生解决“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老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从而引出“列”“行”的知识,因为数对是按列与行确定位置的。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都是规定。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也都是人们的约定。
当然,题目中往往也会先给定一个标准:“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那么……”这样一来,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教案:《位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位置、方向、距离的概念,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关系,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知道它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3)板书课题:《位置》。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描述它们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要描述物体位置,需要知道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3)讲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4)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平面图,标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
(5)引导学生总结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小组展示成果,交流经验。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解答。
5. 总结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位置?(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它们的位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方向和距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物体位置确定数对,或者根据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表示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如(3,4)表示物体在第3列第4行。
2. 位置的应用:根据物体位置确定数对,根据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位置确定数对,根据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位置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表示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位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位置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 演示新课: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表示方法。
4. 练习新课: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图中点的个数、位置与形状;
–熟练掌握用坐标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位置的直观感知;
–通过游戏、趣味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实践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图中点的位置关系;
•用坐标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坐标描述位置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班级黑板
•学生练习册
•学生教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通过地图、教室布局等实例来回顾描述位置的基本方法。
二、新课讲解
1.引入坐标系的概念,讲解坐标系的构成和作用。
2.带领学生学习如何通过给定的坐标,在平面上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
1.讲解基本坐标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坐标的基本表示形式。
2.出示几个简单的示例,让学生在坐标系上标注相应的点。
四、课堂讨论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调坐标描述位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册相关题目。
2.观察周围环境,尝试用坐标描述几个物体的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位置的描述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图上位置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能利用地图上的位置信息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比较地图上事物的位置;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地图上位置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
•难点:能利用地图上的位置信息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师生互动,通过展示一幅简单地图,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位置概念。
2.学习新知(15分钟)
–讲解地图上位置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认识地图上的东西南北以及方位词的使用。
3.小组活动(20分钟)
–让学生分组,在地图上指定位置,自由练习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
4.课堂讨论(10分钟)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拓展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利用地图上的位置信息解决问题。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地图位置概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观察、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信息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知识点概念】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
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五年级教案地理位置与方位五年级教案:地理位置与方位【教案主题】:地理位置与方位【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方位概念;2. 能够使用方位词描述地理位置;3.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确定方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视频;2. 地图和地球仪;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4. 尺子、针线、纸张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教室所在的位置,并与周围环境做对比,询问学生有没有注意到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别;2. 提问: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家的位置,并指出学校和家之间的相对位置。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或视频,讲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概念和方位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包含的大洲和大洋,以及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
三、方位词学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图给学生,并指出教室所在的位置;2. 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方位词,例如: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3. 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场景,引导他们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例如:教室在图书馆的东边、学校在公园的西南方向等。
四、方位词练习(20分钟)1. 教师发放给学生一张示意图,图上标有一些地点,要求学生使用方位词描述这些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2.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练习,并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答案。
五、地图和地球仪的使用(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图和地球仪,并介绍它们的作用;2. 引导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确定地点的方位关系,例如:以学校为中心,找出东、西、南、北的方向;3. 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找出不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
六、小结(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地图和地球仪的重要性;2.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地标建筑物,并使用方位词描述它们的位置;2. 观看地理纪录片,通过图像和文字介绍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和方位。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位置1-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坐标系的基本概念,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3. 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坐标系。
教学重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理解。
2.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坐标系图、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位置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出坐标系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横轴、纵轴、原点等基本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坐标系图中标出不同点的位置,加深对坐标系的理解。
三、实例讲解1. 教师通过PPT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合作学习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回顾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位置信息,尝试用坐标系表示。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一、教学目标1.理解“左”、“右”、“前”、“后”、“近”、“远”等表示位置的词语。
2.学会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题目描述,正确使用位置词语进行位置定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位置词语描述位置。
难点:能够准确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片、小物体、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索位置关系1.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你的左边是什么?你的右后方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简单平面图,并指导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运用位置词语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书上有关位置词语描述的练习题。
2.学生自主练习,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答案,并讨论正确答案的原因。
3.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在使用位置词语时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位置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运用1.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位置词语,综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位置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位置概念。
同时,在综合运用环节,需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位置词语的应用能力。
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人教新课标(PDF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坐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坐标表示位置3. 位置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坐标表示位置。
2. 教学难点: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例如,描述教室里学生的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的位置会有所不同。
2. 探究新知(1)位置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明确观察点的不同,物体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坐标表示位置引导学生用坐标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理解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
(3)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位置、公交站牌的编号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坐标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为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位置的内容,适用于PDF版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细节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细节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涉及到地图、导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一、课前复习
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从()往()数,第()个
周明同学的位置呢?
赵雪同学的位置呢?
二、新授:
1、
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涂色,
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周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李小冬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孙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3、
电影院里怎么确定位置?
三、练习
春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土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数对(4,2)表示汉字()
数对(2,4)表示汉字()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需要()个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需要()个数。
这说明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需要()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就需要()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