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位置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49
五年级位置的教案【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例1本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要求热设计的。
本单元学习实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列和行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例1),同时,学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
本内容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际与现实的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沟通位置与方向的联系(六上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编排是在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绘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也为后面六年级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3、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
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纸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看到这两个字(位置),你头脑里马上想到了什么?(复习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请-第组第排的同学回答!能描述一下你现在的位置吗?二、探究新知:1、列和行:你是怎样确定组的?(从左往右为列)你是怎样确定排的?(从前往后为行)学生手势指座位的列和行,电脑演示列和行2、数对表示:随机:第---列的同学站起来,第 ---行的同学站起来。
你为什么站了2次?(确定位置需要2个数据)怎样表示张亮的位置?用自己的方法表示, ------展示书上有规范的写法,自学p19例1:张亮的位置表示为“(2,3 )”,能写成(3,2)吗?写数对时要注意什么?你还能写出谁的位置?三、巩固练习:1、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教师收集)----抽中的站起来,其他同学用yes 或no判断2、点名游戏3、对号入座4、拓展练习四、课堂小结五、课堂检测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二单元是关于“位置”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方位、位置关系的描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认识和掌握物体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材重点内容1. 方位词的学习本单元首先介绍了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等,通过这些方位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地图阅读教材还引入了地图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地图上的方位表示以及如何根据地图上的信息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3. 直角坐标系在本单元中,学生还将初次接触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学习如何利用坐标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材特点分析1. 任务导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任务导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2. 循序渐进教材内容设计按照难易程度逐步展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从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开始,逐步深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3.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材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物体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搭建模型、绘制简易地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空间认知能力。
3. 知识延伸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位置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描述房间摆放的位置关系、绘制周围环境的简易地图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
五、总结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内容涵盖了方位词、地图阅读、直角坐标系等内容,通过任务导向、循序渐进、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上册《位置》单元教案五年级上册《位置》单元教案(精选6篇)五年级上册《位置》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方格纸,PPT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假如我们班要开家长会,你会怎样告诉你的家长哪个是你的座位呢?学生各抒己见。
2、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3、师: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确定座位,那这节课就继续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位置的知识吧!(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在情境图中确定位置)1、认识行与列(1)谈话(课件同步演示):平时我们所说的“竖排”,通常叫做“列”,习惯上我们从观察者的左边数第1列、第2列,平时我们所说的“横排”,叫做“行”,通常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
(板书:竖为列横为行)(2)问:现在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说说张亮的位置吗?(板书:第2列,第3行)(课件演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又应该怎么说?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王艳在第3列第4行赵雪在第4列第3行)2、认识数对(1)谈话:刚才同学们很快说出了王艳和赵雪的位置,老师写的速度却很慢,我们学习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大家能不能想个更简单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记起来简单,还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第几列第几行?下面我们就学习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介绍数对的写法:数学家也是用2个数来表示一个地点或者人的位置,如:第2列第3行,先写2,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写3,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
象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读作:二三。
前边的2表示第2列,后面的3表示第3行。
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
(师板书表示张亮的位置(2,3))(2)请你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写下来。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精选16篇)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 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位置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第几组第几排……)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举例……)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4)讨论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
这2个数对有什么不同?C、归纳: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6)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是哪个同学的位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练习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材通过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位置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位置知识。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位置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题、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电影院、公园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如: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对中的数字是有顺序的,不能随意更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坐在第5列第3行,请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物体位置确定数对,或者根据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表示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如(3,4)表示物体在第3列第4行。
2. 位置的应用:根据物体位置确定数对,根据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位置确定数对,根据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位置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表示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位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位置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 演示新课: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表示方法。
4. 练习新课: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知识点归纳总
结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坐标系:介绍了二维坐标系,包括横坐标、纵坐标和原点。
横坐标表示横向的位置,纵坐标表示纵向的位置,原点是坐标轴的交点。
2. 方位词:介绍了方位词的用法,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左前、右前等。
通过了解方位词,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 直线运动:学习了物体在直线上运动的概念。
可以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4. 距离和方向:介绍了物体的距离和方向的概念。
距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表示,方向可以用角度来表示。
5. 点、线段、直线、射线:学习了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点是没有长度和宽度的,线段是由两个点确定的有限部分,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确定的一条直线,射线是由一个起点和一个方向确定的。
6. 平行和垂直:介绍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
平行线是在同
一个平面上但不相交的线,垂直线是相交成直角的线。
7. 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学习了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
对称图形是两部分完全相同的图形,轴对称是以某条直线为轴,左右镜像对称的图形。
通过掌握以上知识点,学生可以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理解二维坐标系的运用,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线段的位置关系和图形的对称性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范文3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范文一一、教学内容:位置。
(教材第19-23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的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在大型的会议室开会的图片,足球场看比赛的图片)2、谈话导入:在这么大的场所那么多的作为,人们是怎样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呢?(每张票上都写着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了。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位置的内容。
(板书课题:位置)(二)探究新知:(1)教师:同学们,张亮是这个班的班长,你能根据老师这话找到张亮吗?(出示:老师问话的情境图)板书:班长张亮坐在第几列第几行?(2)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出示:介绍图)小结: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学生按列报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学生按行报数。
【设计意图:由原来的两个条件迁移到两个数据。
直奔难点。
让学生明白怎样确定列和行,为用数对表示数的正确写法奠定基础。
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感知“列” “行”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2、认识数对。
(1)教师:老师用“张亮坐在第二列第三行”这样表示你觉得方便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同桌之间讨论讨论一下,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符号。
(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位置课时目标导航位置。
(教材第19~20 页例1、例2)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地点的位置。
一、情景引入1.提问:假设学校要开家长会,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会,你怎样告知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学生自由发言。
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学生举例:电影院、剧场和看球赛的运动场馆等。
总结: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列就能确定座位。
二、学习课1.教学教材第19 页例1。
课件PPT 出示教材第19 页例1 情境图。
(1)学生观看思考:指出张亮是哪一个同学?(第2 列,第3 行)(2)教师讲解:竖为列,横为行,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般要先说列,再说行。
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 列、第2 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 行、第2 行……(3)提问:图中有几列,几行?(6 列,5 行)你能说出周明的位置吗?(第1 列,第3 行)(4)教师介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有一种比较简洁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就是数对表示法。
先写一个括号,中间点个逗号,逗号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
例如,其次列,第三行就写成(2,3)。
(5)提问:你能用这种方法表示图中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学生尝试完成。
集体订正:王艳的位置是(3,4),赵雪的位置是(4,3)。
(6)提问:这两个数对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
(7)归纳: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两个数。
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
(8)学生依据数对(6,4),找出王乐同学的位置。
2.教学教材第20 页例2。
课件PPT 出示教材第20 页例2 的方格图。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图上位置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能利用地图上的位置信息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比较地图上事物的位置;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地图上位置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
•难点:能利用地图上的位置信息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师生互动,通过展示一幅简单地图,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位置概念。
2.学习新知(15分钟)
–讲解地图上位置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认识地图上的东西南北以及方位词的使用。
3.小组活动(20分钟)
–让学生分组,在地图上指定位置,自由练习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
4.课堂讨论(10分钟)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拓展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利用地图上的位置信息解决问题。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地图位置概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观察、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信息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利用数对解决问题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坐标系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和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坐标纸等。
2.学具准备:学生坐标纸、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赛找位置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坐标纸,实际操作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互动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位置、迷路找家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置”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
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数对概念的理解。
-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引导学生认识数对。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数对中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意义,即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会混淆列和行的顺序,导致数对表示错误。
这可能是因为在最初讲解概念时,虽然结合了实例,但对于部分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还需要更多的强化练习。
-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时,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对准确地找到对应的点。
当要求学生根据物体的位置写出数对时,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例如将坐标写错或者忘记写括号等。
这反映出学生在细节方面还需要加强关注,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 数对的应用。
- 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根据数对描述棋子在棋盘上的移动路径等,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但是,当问题情境稍微复杂一些,例如涉及到多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变化时,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
这说明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更多的综合性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观察与分析能力。
-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座位的排列以及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位置关系的规律,并用数对准确表示。
但是,在观察一些不规则排列的物体位置时,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有所欠缺,不能快速准确地确定列和行。
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知识点
一、用数对表示位置。
1. 数对的概念。
数对是一个表示位置的概念,相当于坐标。
前一个数字表示列,后一个数字表示行。
2. 数对的写法。
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用逗号隔开。
例如,(3,5)表示第 3 列第 5 行。
3. 确定位置的方法。
先看列数,再看行数。
找到对应的列,再沿着该列往下数到对应的行。
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 方格纸的特点。
方格纸通常是由横竖交叉的线条组成,每个小方格的边长相等。
2. 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位置。
以方格纸的横竖线交点为基准,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交点位置。
3. 位置的移动与数对的变化。
(1)向右平移,列数增加;向左平移,列数减少。
(2)向上平移,行数增加;向下平移,行数减少。
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位置(1)【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你知道如何描述同学的位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1))二、探究新知1.明确行、列的意义。
课件出示形似教材P19例1座位图。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规定列和行的?【学情预设】竖排叫“列”,从左向右数;横排叫“行”,从前往后数。
2.认识数对。
课件出示老师说的话。
(1)自主探索。
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找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自己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张亮在第2列,第3行,学生能在座位图中正确圈出来。
(2)交流分析。
课件出示标注行和列的座位图。
师: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你现在知道怎样表示物体的位置吗?【学情预设】预设1:用数对表示。
预设2: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前面一个数字代表列,后面一个数字代表行,中间用逗号隔开。
3.深化认识。
师:你知道王艳同学和赵雪同学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吗?你能用数对表示她们的位置吗?【学情预设】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师:王艳同学和赵雪同学的位置都是用3、4表示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4.小结归纳。
师:用数对表示数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共同总结:(1)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列数时,要从左往右数,确定行数时,要从前往后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先说列,后说行,表示形式为(列数,行数)5.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