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诊治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疗指南
目标
制定202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疗指南,旨在提供一套简单、无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帮助医生进行病例诊断和治疗。
简介
-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
- 本指南旨在提供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诊疗方法,以确保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患儿。
诊断准则
- 根据儿童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家族史和过敏史,进行支气管哮喘的初步诊断。
- 进一步使用肺功能测试、过敏原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以确认支气管哮喘的确诊。
治疗策略
1. 教育与管理
- 为患儿及其家人提供支气管哮喘相关教育,包括疾病认知、触发因素避免和正确使用药物等内容。
- 定期进行随访,评估病情控制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药物调整。
2. 药物治疗
-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控制性药物和急性发作时的缓解性药物。
- 强调正确使用吸入器具,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入。
3. 支持性治疗
- 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提供支持性治疗,如物理疗法、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
随访与评估
- 定期随访患儿,评估病情控制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药物调整和治疗计划优化。
结论
通过制定202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疗指南,我们能够为医生提供简单、无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
这将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相关的健康风险。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为特点。
发病以秋冬气候改变时为多见,属于中医学的“哮证”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发作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伴呼气延长;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性啰音,心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大部分患儿特异性IgE明显升高。
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B2受体激动剂I[如沙丁胺醇(SaIbUtanIo1)]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2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上2周后,FEVI增加2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儿童哮喘诊断和治疗指南
1. 简介
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 儿童哮喘的诊断
- 根据症状:儿童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需有多次发作和持续的症状。
- 肺功能测试:肺功能测试可以用于评估儿童的肺功能,如峰流速、肺活量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
- 过敏原检测:过敏原检测有助于确定孩子是否对某些过敏源过敏。
3. 儿童哮喘的治疗
- 触发因素控制:避免儿童接触引发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和刺激物,如室内外空气污染、尘螨等。
- 药物治疗:根据儿童的症状和病情,可选择使用快速缓解药物、控制药物或两者结合的治疗方案。
- 教育与管理:提供儿童哮喘相关的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包括正确使用吸入器和执行哮喘日记等措施。
4. 儿童哮喘的预防
- 接种疫苗:儿童哮喘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等。
-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儿童哮喘患者,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5. 结论
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症状、肺功能和过敏源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儿童哮喘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6年版)导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中国儿科学会呼吸学分会于2006年制定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诊断标准1.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是:反复发作的喘息、喘气、咳嗽或呼吸困难,且这些症状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同时存在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可逆性气道阻塞。
2. 根据发作性喘息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儿童支气管哮喘可分为间歇性、轻度持续性、中度持续性和重度持续性四个临床分型。
二、诊断流程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程、发作特点、病因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皮肤、指甲、黏膜是否存在过敏性体质的表现,并检查心肺功能。
3. 进行相关检查:鼻咽部炎症指标、肺功能检查、变应原皮肤过敏原试验等。
4. 进行诊断性治疗试验:可根据症状的反应进行药物治疗试验,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三、治疗原则1. 喘息期治疗:迅速缓解症状,采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2. 控制期治疗:采用长效控制药物,如吸入糖皮质激素、抗白细胞介素受体抗体等,以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3. 干预因素:避免触发因素,如过敏源、冷空气、病毒感染等。
4. 教育和自我管理:帮助患儿和家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掌握自我调控方法,避免或降低病情的影响。
四、治疗推荐1. 用药方面:建议首选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急性发作时的急救。
2. 首次治疗的应用:药物的选择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进行调整。
3. 药物治疗的调整:根据患儿的病情和治疗反应,逐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1. 哮喘急性发作:采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
2. 合并感染的处理: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合理使用抗生素。
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卫第9版《儿科学》第33章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详细内容包括: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以及各种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学生能掌握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3. 学生能熟悉各种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难点:各种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药物的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荧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儿童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 知识点讲解:讲解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几道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的题目,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板书设计: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6.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题目2:列举三种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方法。
题目3:介绍两种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答案:题目1: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
题目2: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方法有:临床表现、肺功能测试和过敏原检测。
题目3: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两种药物及其作用机制:1. β2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β2受体,扩张支气管,缓解哮喘症状。
2. 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减少炎症介质释放,降低气道反应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最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编写,主要涉及教材第五章“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哮喘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药物应用、并发症处理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2. 掌握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及药物应用;3. 提高学生预防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及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药物应用。
难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并发症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支气管哮喘模型、吸入器示范装置;2. 学具: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2. 理论讲解(15分钟)(1)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发病机制;(2)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3)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及药物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治疗的选择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支气管哮喘病例,讨论治疗方案。
6. 疑难解答(10分钟)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 内容:支气管哮喘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药物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2)列举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3)论述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
2. 答案:(1)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等;(2)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发作时伴有哮鸣音,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等;(3)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长期、规范、个体化治疗,以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前言为了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儿科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随访进行了详细阐述。
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哮喘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指南概述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包括: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2. 发作时具有以下至少一项:- 呼吸困难- 口唇及指(趾)端发绀- 哮喘症状导致夜间醒来- 哮喘症状影响正常活动3.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评估方法儿童哮喘的评估分为:1. 初始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等。
2. 定期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急性发作评估:针对哮喘急性发作,进行紧急处理。
治疗原则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包括:1. 急性发作期治疗:缓解症状,纠正低氧血症,预防进一步恶化。
2. 慢性持续期治疗:降低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改善肺功能。
3. 康复治疗:提高患儿体质,减少复发。
治疗方案儿童哮喘治疗方案分为四个级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治疗措施:1. 轻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
2. 中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必要时添加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3. 重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
4. 危重症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必要时进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辅助通气。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目录1. 引言2.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3. 诊断标准4. 评估和监测5. 非药物治疗6. 药物治疗7. 预防措施8. 总结9. 参考资料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
该指南基于2024年修订版,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简明、准确的指导。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为支气管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诊断标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症状: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呼吸困难或胸闷感。
- 支气管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肺功能检测显示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评估和监测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评估和监测,应包括以下方面:- 病史:详细了解患儿的症状、发作频率等。
- 肺功能检测:评估患儿的肺功能,包括峰流速、用力呼气容积等。
- 控制水平评估:评估患儿的病情控制程度,包括症状频率、夜间症状等。
- 预后评估:评估患儿的预后和发展趋势。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措施:- 触发因素避免:避免患儿接触可能引发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如烟雾、过敏原等。
- 支持性护理:提供适当的支持性护理,如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
- 教育和自我管理:向患儿和家长提供相关教育,包括哮喘的认识、正确使用雾化器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药物:-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急性哮喘发作,如沙丁胺醇。
- 长效控制药物:用于维持哮喘症状的长期控制,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 其他辅助药物:根据患儿情况,可酌情使用其他辅助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治疗。
预防措施为预防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加重,应采取以下措施:- 预防性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使用预防性药物,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最新资料推荐支气管哮喘最新诊疗指南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 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 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1 / 15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 .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 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 项:(1)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 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2 受体激动剂[ 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 后15min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 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 周后,FEV1 增加12%;(3) 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 ~2周)20 %。
1范围本指南制订了小儿哮喘的诊断、辨证与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小儿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哮喘(asthm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
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吼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特征。
3诊断3.1病史多有婴儿期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家族哮喘史。
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气候骤变、感受外邪、接触或进食某些致敏物质等。
3.2临床表现自发病以来:哮喘发作≥3次。
常突然发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
发作时喘促、气急、哮鸣、咳嗽,甚者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3.3肺部听诊发作时两肺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时明显,呼气延长。
支气管哮喘如继发感染,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3.4血象检查一般情况下,支气管哮喘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伴肺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
4辨证4.1发作期4.1.1寒性哮喘证气喘,喉间哮鸣,咳嗽,胸闷,痰稀色白、泡沫多、易咯,喷嚏,鼻塞,流清涕,唇青,形寒肢凉,无汗,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指纹红。
4.1.2热性哮喘证气喘,声高息涌,喉间哮鸣,咳嗽痰壅,痰黏、色黄、难咯,胸闷,呼吸困难,鼻塞,流涕黄稠,身热,面红唇干,夜卧不安,烦躁不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指纹紫。
4.1.3外寒内热证气喘,喉间哮鸣,咳嗽痰黏、色黄、难咯,胸闷,喷嚏,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面色红赤,夜卧不安,无汗,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滑数,指纹浮红或沉紫。
4.1.4肺实肾虚证气喘,喉间哮鸣,持续较久,喘促胸满,动则喘甚,咳嗽,痰稀、色白、易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晦滞少华,神疲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沉迟,指纹淡滞。
4.2缓解期4.2.1肺脾气虚证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形体消瘦,神疲懒言,面白少华或萎黄,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软,指纹淡。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4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4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
着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中国儿科学会呼吸
学分会于2024年制定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以下将对
该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该指南提出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分级标准。
首先,根据患儿病
史和症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气喘发作,如外源性过敏性鼻炎、颅
内压增高等。
其次,根据儿童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
3个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
其中,轻度儿童支气管哮喘根据症状和每
年发作次数分为两个亚型:间歇型和持续型。
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措施,该指南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避
免吸烟和被动吸烟环境。
吸烟和被动吸烟是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和加重的
重要因素,应尽量避免。
其次,建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儿童的病情
和哮喘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方面,按照病情分为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时的缓解性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面,包括环境治疗、过敏源控制和运动锻炼等。
此外,该指南还提出了儿童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的持续治疗方案。
对于
一些重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的儿童,需长期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皮
质类固醇等药物,同时配合使用呼吸康复和心理支持等非药物治疗措施。
对于间断性和轻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的儿童,应根据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
量和治疗方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国际学术界制定了一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
本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科学、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支气管哮喘。
一、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家族史和肺功能检查。
根据指南的建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难,尤其在夜间和清晨加重。
同时,儿童有家族史、过敏史或其他相关疾病史的情况下,也应高度怀疑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检查是确诊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峰流速测定和肺泡一秒容积测定。
二、治疗根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情轻重,治疗分为控制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
1. 控制治疗控制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治疗策略,旨在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
常用的控制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LABA)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
ICS是控制治疗的首选药物,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肺功能。
对于需要更强效治疗的患儿,可以考虑联合应用ICS和LABA或LTRA。
2. 急性发作治疗急性发作治疗是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主要采用的药物包括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和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SABA是急性发作治疗的首选药物,能迅速扩张支气管,缓解呼吸困难。
OCS主要用于重度哮喘发作,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三、预防和控制除了药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控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致敏因素: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室内灰尘、花粉、宠物毛发等。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清洁和更换床上用品。
2. 积极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免疫力和呼吸系统功能。
3. 健康饮食:保证均衡营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油炸、辛辣刺激食物。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小儿哮喘诊治指南疾病简介: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一种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不少儿童哮喘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最终发展为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肺功能受损,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严重哮喘发作,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以致命,有关哮喘的定义、病因学、发病机制,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及诊断和治疗原则等,儿童与成人基本上相似,但儿童和成人哮喘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差异。
哮喘儿童正处于智能、身体,心理及免疫系统等不断生长发育过程,尤其在免疫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儿童哮喘有其特殊的方面。
小儿哮喘病因(一)发病原因世界各地哮喘的发病率在0.1%~32%之间,差异接近300倍,其原因可能与遗传基因,年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种族,工业化,城市化,室内装修,生活水平,饮食习惯等有关。
诱因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常见因素包括如下:1,过敏原:过敏物质大致分为三类:①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小儿哮喘发作常和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婴幼儿哮喘中95%以上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所致,主要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如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等,现已证明合胞病毒感染可因发生特异性IgE介导Ⅰ型变态反应而发生喘息,其它如鼻窦炎,扁桃体炎,龋齿等局部感染也可能是诱发因素,②吸入物:通常自呼吸道吸入,国内应用皮肤试验显示,引起哮喘最主要过敏原为尘螨,屋尘,霉菌,多价花粉(蒿属,豚草),羽毛等,亦有报告接触蚕发哮喘,特别是螨作为吸入性变应原,在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儿童期对螨的过敏比成人为多,春秋季是螨生存地最短短适宜季节,因此尘螨性哮喘好发于春秋季,且夜间发病者多见,此外,吸入变应原所致哮喘发作往往与季节,地区和居住环境有关,一旦停止接触,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③食物:主要为异性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虾,香料等,食物过敏以婴儿期为常见,4~5岁以后逐渐减少。
2,非特异性刺激物质:如灰尘,烟(包括香烟及蚊香),气味(工业刺激性气体,烹调时油气味及油膝味)等,这些物质均为非抗原性物质,可刺激支气管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及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咳嗽和支气管痉挛,长期持续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有时吸入冷空气也可诱发支气管痉挛,有学者认为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也可能是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增加重要原因之一。
3,气候:儿童患者对气候变化很敏感,如气温突然变冷或气压降低,常可激发哮喘发作,因此,一般春秋两季儿童发病明显增加。
4,精神因素:儿童哮喘中精神因素引起哮喘发作虽不如成人为明显,但哮喘儿童也常受情绪影响,如大哭大笑或激怒恐惧后可引起哮喘发作,有学者证明在情绪激动或其它心理活动障碍时常伴有迷走神经兴奋。
5,遗传因素:哮喘具有遗传性,患儿家庭及个人过敏史,如哮喘,婴儿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的患病率较一般群体为高。
6,运动:国外报道约90%哮喘患儿,运动常可激发哮喘,又称运动性哮喘(exerciseinduced asthma,EIA),多见于较大儿童,剧烈持续(5-10分钟以上)的奔跑以后最易诱发哮喘,其发生机理是百免疫性的。
7,药物:药物引起的哮喘也较常见,主要有两类药物,一类是阿斯匹林及类似的解热镇痛药,可造成所谓内源性哮喘,如同时伴有鼻窦炎及鼻息肉,则称为阿斯匹林三联症,其它类似药物有消炎痛,甲灭酸等,引起哮喘的机理可能为阿斯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cAMP含量减少,释放化学介质引起哮喘,这类哮喘常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青春期后发病见少,另一类药物为作用于心脏的药物,如心得安,心得平等可阻断β受体而引起哮喘,此外很多喷雾吸入剂亦可因刺激咽喉反射性引起支气管痉挛,如色甘酸钠,痰易净等,其它如碘油造影,磺胺药过敏也常可诱发哮喘发作。
(二)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是一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发病机理至今不明,目前公认的机理有以下三方面。
1,Ⅰ型变态反应和IgE合成调控紊乱抗原(变应原)初次进入人体后,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之成为浆细胞而产生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上,其Fc段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IgE牢固吸附于细胞膜上,致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在相应抗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即吸附在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膜上与IgE结合,导致细胞膜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包括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亢进等生物效应作用,引起支气管哮喘。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IgE的增高还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大量研究证明T细胞不但有量的改变,还可能存在功能缺陷,此外高IgE还可能与抑制性T 细胞成熟延迟有关。
2,气道炎症改变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BAL)对哮喘动物模型及哮喘病人进行活检,证明气道组织显示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
3,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即气道对各种特异或非特异刺激的反应性异常增高,哮喘患儿即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即刻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及持续反应,目前认为,持续气道高反应主要与气道炎症有关,而炎症时气道高反应的机制主要与炎症介质有关,研究发现气道对组胺,乙酰胆碱的反应性与哮顺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平行的,这些又与神经调节紊乱,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已知支气管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并在大脑-下视丘-垂体的调节下保持着动态平衡,正常人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取决于胆碱能受体的兴奋状态,而哮喘病儿则没,其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α肾上腺素能神经活动增强,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低下或被部分阻滞,由于这些异常,哮喘患儿气道反应性的亢进,是哮喘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哮喘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炎性细胞浸润,上层基底膜增厚及气道粘膜水肿,上皮脱落混合细胞碎屑,粘液分泌增加,粘膜纤毛功能障碍,进而引起支气管粘膜肥厚与支气管内粘液栓塞,以上病理变化的结果造成气道腔狭窄,致使气道阻力增加,出现哮喘。
小儿哮喘的症状起病起病或急或缓,婴幼儿发病前,往往有1~2日的上呼吸道感染,与一般支气管炎类似,年长儿起病比较急,且多在夜间,可能与夜间气候变化;室内积存较多的变应原如螨及屋尘等以及血内肾上腺素在夜间分泌减少有关,发作大多经几小时至一日后逐渐平复,特别严重的病例,起病一开始即呈危重型哮喘,或持续较长时间,甚至数日,称哮喘持续状态。
发作时症状患儿烦躁不安,出现呼吸困难,以呼气困难为著,往往不能平卧,坐位时耸肩屈背,呈端坐样呼吸困难,有时喘鸣音可传至窒外,患儿面色苍白,鼻翼扇动,口唇,指甲紫绀,甚至冷汗淋淳,面容怕恐不安,往往显示危重状态,应予积极处理。
发病初起仅有干咳,以后即表现为喘息症状,随支气管痉挛缓解,排出粘稠白色痰液,呼吸逐渐平复,有的患儿咳嗽剧烈可致上腹部肌肉疼痛,可伴或不伴有发热,胸部体征的吸气时出现胸凹陷等三凹征,而呼气时因胸廓内压增高,在胸骨上凹及肋间隙反见凸出,同时颈静脉显著怒张,叩诊两肺呈鼓音,并有膈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提示已发生肺气肿(但在儿童患独,此种肺气肿体征在病情缓解时多自行消失,故称肺充气征),此时呼吸音减弱,全肺可闻喘鸣音及干性罗音,严重病例,尤其哮喘持续状态,两肺几乎吸不到呼吸音,并由于肺动脉痉挛而致右心负荷增加,以及严重低氧血症导致心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也随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而异,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者,胸部常可闻干,湿罗音,并伴发热,白细胞总数增多等现象,如为吸入变应原引志者,先多伴有鼻痒,流清涕,打嚏,干咳,然后出现喘憋,对食物有高度敏感者,大都不发热,除发生哮喘症状外常有口唇及面部浮肿,呕吐,腹痛,腹泻及荨麻疹等症状,多于进食后数分钟出现,如对食物敏感度较轻,则发生症状比较迟缓,往往只有轻度哮喘或呼吸困难。
发作间歇期症状此时虽无呼吸困难,表现如正常儿童,但仍可自觉胸部不适,由于导致支气管易感性的病理因素依然存在,在感染或接触外界变应原时可立即触发哮喘发作,但多数患儿症状可全部消失,肺部听不到哮鸣音。
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痰液一般是无色粘稠而透明的,有时呈泡沫状,伴有细菌感染时痰液可转黄,痰中可查到大量嗜酸粒细胞,有时可见到夏一科氏(Chancot-Lyden)结晶,后者是嗜0于低分子量的多肽,多数患儿痰粘稠不易咯出,量少,特症状缓解时,则于咯出多量粘稠而泡沫的痰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但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痰液大部分咽下。
慢性反复发作症状哮喘本身为一慢性疾病,但有的患儿常年发作,或虽可用药物控制,但缓解期甚短,大多是由于急性发作控制不利或反复感染而发生的结果,由于长期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增加而致肺气肿,体格检查可见胸部呈桶状,前后径加大,肺底下移,心脏相对浊音界缩小,有时虽无急性发作,但活动后亦常感胸闷气急,肺部常可闻及哮央音,或经常合并感染,痰多,由炎性分泌物阻塞而发生肺不张,大多见于右肺中叶,有的发展成支气管扩张,大多见于右肺中叶,有的发展成支气管扩张,偶见合并纵隔气肿或气胸,严重者有程度不等的心肺功能损害,甚至发生肺源性心脏病,对合并变态瓟生鼻炎的患儿,亦可发展成慢性鼻窦炎,中耳炎,随着病程迁延,氧代谢障碍加重,这些患儿常表现身材矮小,营养不良,驼背,往往呈类似件会面的状态。
小儿哮喘的检查小儿哮喘的诊断一般不需特殊实验室检查,但需进一步判别属于外源性,内源性或混合性哮喘以及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并考核疗效,评估预后,因此针对性地作一些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
1,嗜酸细胞计灵敏大多数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患儿血中嗜酸细胞计数超过300×106L(300/mm3),痰液中也可发现有嗜酸细胞增多和库斯曼氏螺旋体和夏科氏结晶。
2,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一般均正常,但应用β受体兴奋剂后白细胞总数可以增加,若合并细菌感染,两者均增加。
3,胸部X线检查缓解期大多正常,在发作期多数病儿可呈单纯过度充气或伴有肺门血管阴影增加;有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肺部浸润,以及发生其它并发症时可有不同象,但胸部X线有助于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哮喘。
4,皮肤变应原检查检查变应原目的是了解哮喘病儿发病因素和选择特异性脱敏疗法,皮肤试验是用致敏原在皮肤上所作的诱发试验,一般在上臂伸侧进行,主要有三种方法:①斑贴试验:用于确定外源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物;②划痕试验:主要用于检测速发反应的致敏物,于试验部位滴一滴测试剂,然后进行划痕,划痕深度以不出血为度,20 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反应表现为红晕及风团,此法优点是安全,不引起剧烈反应,但缺点是不如皮内试验灵敏;③皮内试验:敏感性较高,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是目前特异性试验最常用方法,一般用以观察速发反应,也可观察延迟反应,皮内试验注射变应原浸液的量为0.01~0.02ml,一般浸液浓度用 1∶100(W/V),但花粉类多用1∶1000~1∶10000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