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28 KB
- 文档页数:7
死海不死初中汉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高的原因;2.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死海的了解;3. 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特点,引出本课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3. 教师检查学生作业,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死海盐度高的原因,如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注入死海等;2. 教师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河流改道等;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死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等;4.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死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如死海的水资源利用、旅游业发展等;2. 小组讨论话题的利弊,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教师强调死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课后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了解死海周边的生态环境;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死海保护的文章,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介绍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死海的特点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关注死海周边的生态环境,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一、教案基本信息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 帮助学生掌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 《死海不死》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2. 对文章深入理解并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死海的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说明文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死海为什么不会死?”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死海不死》一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对《死海不死》一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主要内容等,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提出关于死海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死海为什么会形成?”,“死海的水为什么是咸的?”等。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以及《死海不死》的主要内容。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死海不死》课文;2. 教学辅助材料:关于死海的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死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死海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死海不死》教案教学设计《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
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
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
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
(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死海不死》死海的成因死海的开发与前景三、品读课文1、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
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
(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
(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
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死海不死》教案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步骤:(一)导语: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通过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死海不死的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死海不死现象背后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教师准备:准备课文录音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活动。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准备与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记录并记忆。
内容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死海不死现象的成因,每组提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评价和补充。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讨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延伸:讨论死海不死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这一自然现象。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反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完成课文的复述练习,要求使用本课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收集有关死海的其他资料,准备下一课的分享和讨论。
死海不死现象描述成因分析生态影响人类态度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死海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的形成原因。
2. 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死海风光、死海盐度形成过程、死海疗养院等。
2. 视频资料:死海形成原因、死海疗养院介绍等。
3. 课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和相关科学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死海吗?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2. 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死海地区的雨水稀少,而附近河流带来的矿物质使得死海水盐度极高。
3. 展示死海的特点:高盐度、低密度、浮力大。
4. 介绍死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死海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有疗效,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疗养。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观看死海形成原因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的形成过程。
2. 展示死海疗养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疗养院的设施和服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死海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课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一、教学前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
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1、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如:第一二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四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三段第五段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准确地语言为了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
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而确定的,数字用语也都是准确的。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如何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死海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特点;(2)学生分享对死海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方法;(2)学生尝试运用案例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组内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本课所学,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说明文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说明文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死海不死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死海不死奇迹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探索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 了解死海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地图或世界地球仪,引导学生找到死海的地理位置,并简要介绍其所在的国家和周边环境。
知识探究: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互联网或参考书籍,了解死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4. 教师补充:在小组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有关死海的地质特征和盐度等方面的知识。
生态系统探索:5. 观察实验:将死海水和普通海水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观察其中的差异,并讨论死海水中的盐度对生物的影响。
6. 生物多样性: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中是否存在生物,为什么能够在高盐度环境下生存,并探讨死海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小组研究:学生分组选择一种在死海周围地区生活的动植物,了解其适应高盐度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并进行小组报告。
人类利用价值:8.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死海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如矿物资源开采、医疗保健和旅游等方面。
9. 案例研究:提供一些与死海相关的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死海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对死海的利用价值的想法,并进行小组展示。
总结和评价:11.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死海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12. 评价活动:学生填写反思表,评价本课的学习收获和团队合作情况。
13. 展示成果:学生展示他们在小组研究和讨论中的成果,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死海的奇特之处,并记录所见所闻。
15. 创意作品:学生可以根据对死海的了解,创作相关的绘画、手工或写作作品,展示对死海的理解和想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死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分享死海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现象。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死海的了解和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为什么不会死去。
第二章:死海的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和独特性质。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高盐度和浮力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高盐度和水的密度。
2. 解释死海中的浮力现象和游泳体验。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高盐度图片和数据。
2. 进行盐水实验,让学生体验死海的浮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高盐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死海的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质形成过程和流域特点。
2. 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流域地图和地质结构图。
2. 通过模型或动画演示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死海的生态和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讨论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生态系统图片和生物多样性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可以为死海的保护做些什么。
第五章:死海的文化和旅游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文化背景和旅游景点。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 讨论死海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旅游景点图片和文化活动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死海不死教案
教案:探索死海与不死教
目标:通过探索死海和不死教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提高学生对这两个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1-2节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话题(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死海和不死教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探索死海(15分钟)
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背景知识。
2. 分享关于死海的有趣事实和传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不死教(15分钟)
1. 介绍不死教的起源、信仰和传统。
2. 分享不死教的相关故事和仪式,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死海和不死教的相关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死海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2. 不死教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
3. 对死海和不死教的个人看法和感受等。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和讨论。
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更多有关死海和不死教的问题。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死海和不死教的相关内容;
2. 地图或地理相关资料,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不死教的文献和相关资料,介绍不死教的信仰和传统。
评估方法:
1. 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2. 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内容;
3. 学生对死海和不死教的理解和认识。
备注:本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课标解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
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
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1、说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出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3、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评价设计:1、通过环节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采用朗读、批注、交流达成学习目标1.2、通过环节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追问达成学习目标2、33、通过环节三“课堂检测”采用测试、交流检测学习目标2、3.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人,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运用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死海的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死海不死的原因。
2.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为什么死海不死?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找字典解释。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是如何抓住死海的特点进行说明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死海的资料。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说明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三、写作训练1.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实践1.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动物”为主题,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写作作品。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共1学时一、教材分析评论《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是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也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的补充教材,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
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
二、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
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
四、重点难点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是死海的成因、传说的作用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五.教法选择1.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诱思启发法: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3.练习巩固法: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死海不死》篇1《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 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③……真是“死海不死。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
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
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
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
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
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
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
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
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
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
高到什么程度?引用了科学数据。
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
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
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
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
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
现实
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
传说
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传说
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
现状
开发利用
未来
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
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
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
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
案: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