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

1 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 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 。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 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 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 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

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 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 》,也论证了“雪芹生于

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 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 (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曹雪芹到过张家湾,所以墓石并不一定真正是曹雪芹之墓碑。4.北京曹雪芹祠庙落成纪念专版书《太极红楼梦》,作者署名是王国华、曹雪芹,将红书重新选编为五部,在每一部之后写一个“对称提要”,以八卦太极的思想诠释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康熙字典》的演绎”。本人认为纯属对红楼梦的恶搞。

5.1995年霍国玲与弟霍纪平、姐霍力君、丈夫紫军,合著《红楼解梦》,形成红楼梦研究的解梦派,认为红书以小说作掩护而隐写历史,是历史书而不是小说。红书的别名叫《风月宝鉴》,象一个二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正面是小说,反面是历史。红书隐写曹雪芹与竹香玉合谋害死雍正的全过程。许多红学家认为这种观点毫无根据,十分荒谬。

6.曹雪芹祖籍。辽阳说,丰润说是曹祖籍二大说法“丰润说”由李玄伯提出。1931年5月他在《故宫月刊》发表了《曹雪芹家世新考》指出:“曹寅实系丰润人。” 1947年12月23日萍踪在青岛《民言报晚刊》发表《曹雪芹籍贯》一文,也认为:“雪芹上世本为丰润人。”。周汝昌后来继承并发展了以上说法,在他的《红楼梦新证》第三章《籍贯出身》里明确说曹雪芹是“丰润县人”。他的论据之一是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诗中几次称丰润曹鼢、曹铪兄弟为二兄、四兄,并用“恭承骨肉惠,永奉笔墨欢”,“骨肉论文少,公私拂纸忙”来指称他们的“骨肉”关系,说明他们“决不是什么‘同姓联宗”'。他的论据之二是推测“曹雪芹的远祖,当是明永乐以后由丰润出关”。在第七章《史事稽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部分说:“据丰润曹氏宗谱,其先世于永乐初自江西迁丰润,一支又出关落籍铁岭,则曹世选(又名曹锡远,雪芹的上世祖)有可能为铁岭卫或附近一带人。”他据丰润曹的族谱说明落籍丰润的“曹端明,字伯亮,宋曹彬之后。端明之弟端广,落籍铁岭卫。疑本年铁岭役中,被俘为奴者纵非曹世选本人,应已有其族人”。周汝昌以曹雪芹是丰润始祖曹端明的胞弟曹端广的后人来证明他是丰润人。1953年,贾宜之发表《曹雪芹祖籍不是丰润》,根据曹

寅曾自署“千山曹寅子清”,认为曹雪芹的祖籍不是丰润,而是辽阳。1961年李西郊认为曹“原籍丰润,寄籍辽阳”。1980年,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冯先生据《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经过详赡考证,论定曹雪芹的人辽始祖是曹俊,他跟途经丰润人辽的曹端广毫无关系。1996年第1辑《红楼梦学刊》发表了刘世德的《再评“丰润说”》。此文从七个方面批评了“丰润说”的谬误,梳理出17条重要资料,例如:“乾隆

《浙江通志》卷122:‘曹振彦,奉天辽阳人。”“‘乾隆《大同府志》卷21:‘曹振彦,

辽东人。”“‘嘉庆《山西通志》卷82 :‘曹振彦,奉天辽阳人。”“康熙《上元县志》卷16曹玺传:

‘著籍襄平。”'襄平是秦置县名,治所在今辽阳市。“曹寅诗文集的题署。曹寅的诗集存康熙五十二年(1713) 刊本。其中的《楝亭诗钞》,系曹寅自编,共8卷,每卷的

卷首均署‘千山曹寅子清撰'。‘千山'是辽阳的别称。”曹振彦、曹玺、曾寅分别是曹雪芹的高祖、曾祖、祖父。刘世德的论文说明清代人举世公认曹寅家是奉天辽阳人,更具权威的是曹寅在自己诗集上自署“干山曹寅子清”,自认是辽阳人。这才是曹雪芹的祖籍。1997 年7月辽海出版社出版冯其庸、杨立宪主编的《曹雪芹祖籍在辽阳》,内收论文40篇,从多

方面论证了雪芹祖籍辽阳说的确凿和可信。1998年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刘世德《曹

雪芹祖籍辨证》。全书共22章,50余万字。在第一章《曹雪芹祖籍问题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之后,连续用十几个专章从十个方面论证曹雪芹祖籍是辽阳。胡适发现清代官书《八旗满洲

氏换通谱》中,记载曹雪芹的上六世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后来发现康熙《江宁府志、曹玺传》云,写曹玺之祖父曹锡远“宦沈阳,遂家焉”,曹家因为做官来到沈阳,祖籍仍是悬案。围绕曹雪芹“祖籍”问题,周汝昌、冯其庸两位专家之间争论颇激烈,周汝昌、冯其庸二位先生都是当今红坛的“巨擘”,他们对曹雪芹“祖籍”问题的研究,各有创建,各有贡献。红楼梦作者是谁尚有八种说法,曹氏之祖籍更是难解之谜。7.曹雪芹蒜市口故居。张书才在《曹雪芹蒜市口故居初探》认为北京蒜市口十八间即曹家所居“十七间半”相近。王军认为此处屏门上书“端方正直”在红楼梦甲辰本中出现过,可能是曹氏家训。周汝昌认为“蒜市口地区有曹家的十七间半房,但到底是哪一座院子,尚难以定论”。原因是“建筑不会是二百年前原貌”。8.北师大发现新抄本。2000年北师大博士曹之波,在学校图书馆善本室发现红楼梦旧抄本《脂砚斋重译石头记》,八十回,有脂砚斋的眉批、侧批、秉批、墨批。现未公开发表。9.1951年,中国文化界发生了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风波。俞平伯拒不接受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艺思想,发表《红楼简论》,认为红楼梦不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而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两个青年人李希凡、蓝翎在山东大学《文史哲》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批判俞平伯,毛泽东1954年10月16日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支持李希凡、蓝翎,指出“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现象,号召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本人认为一些学术观点很难以“主义”和“阶级”照套,以行政权力强行介入学术讨论将产生不良后果。毛泽东从政治出发,把红楼梦第四十回看作纲,把红楼梦看作政治小说。鲁迅说:关于红楼梦,“理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佳人看到缠绵,流言家看到宫纬秘史,”政治家把红楼梦看作政治小说,这是不是有片面性?

10. 红楼梦的主题一直讨论不定。《红楼梦》的主题是20世纪的虹、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问题。自索隐派提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新红学派提出“自叙传说”到1949年后又提出“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家族衰亡史说”、“反封建主义说”、“歌颂女儿才华说” 等,共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对《红楼梦》的主题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持续的纷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

11. 曹雪芹笔下《红楼梦》的全貌究竟如何?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大公案之一。为重现“全璧”,20世纪一些研究者对曹雪芹《红楼梦》佚失了的稿子进行探佚研究。80年代,探佚成为《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以至形成“探佚学”这一新的红学学科分支。这些研究以论析原作中重要人物形象及贾府的结局为主要内容,并有一些学者对探佚研究本身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12. 《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问题。李少红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在2010年播出,引发了学

者专家的讨论:87版的《红楼梦》和10 版的《红楼梦》选角问题。本人认为李少红的这部电视剧比起以往有三大败笔:(1) 选角失败,林黛玉扮演员蒋梦婕未能体现林黛玉的弱柳扶风气质和才女风度;(2) 无根据编造喜剧结局,让宝玉、贾兰中科举;让蒋玉甬娶了袭人、宝玉与宝钗生下孩子后出家,这些都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3) 叙述太实,全篇是故事和对话,缺乏抒情性艺术性的虚笔,反映了编导艺术水平太低。二.人物综述

红楼梦出现的人物甚多,只能选取几个特别的人物进行综述:

1. 林黛玉

20世纪50年代前,论者完全把林黛玉看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在人物,没有把她作为作家

创造的文学形象来对待,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这一形象进行了道德评价和判断。王国维的《红

楼梦评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发端之作。在王国维看来,林黛玉的性格、出身及当时道德因素注定她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民国初年,《红楼梦》研

究中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其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季新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出版于1916年) 认为《红楼梦》全书为清世

祖与董鄂妃而作,林黛玉即董鄂妃(董小宛)。1917年出版的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林黛玉,影朱竹盏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诧之号也。竹生于秀水,故绛珠草生于灵河岸上。”《红楼梦索隐》、《石头记索隐》出版后,又出现了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1919年出版),邓狂言赞成《红楼梦索隐》中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他说:“书

中之宝玉、黛玉,皇帝与后妃也。” (《释真》二十二回)但他又说林黛玉写的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曹氏之林黛玉非他,乾隆之原配嫡后,由正福晋进位,后谥孝贤皇后富察氏也。” (《释真》二回)

紧接着又自相矛盾,说林黛玉不是别人,是方苞。“林黛玉之以朝臣混之,混之以方苞。苞也,灵皋也;绛珠,仙草也;甘露也,泪也。一而二,二而一也。” (《释真》二回)林黛玉一下子变成了董小宛、孝贤皇后富察氏、方苞三个人。综观索隐派对林黛玉的研究,不仅是牵强附会的,而且本身往往是矛盾的。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于1923 年刊行,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通过对原作的考察,他提出了“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 的著名观点,即“钗黛合一”。他对林黛玉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个人的范围之内,也不再限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判断。林黛玉评论开始了文学评价、美学评价的历程。1935年5月24日的李辰冬的《林黛玉》指出:““林黛玉的人生观完全同宝玉一样,只求一个爱。贫富贵贱,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他说林黛玉“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寄居的生活环境“养成她的伤感性”,而薛宝钗的出现所形成的这一特殊环境,又引起了黛玉的“善妒”。李辰冬在分析中说及林黛玉某些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的原因,这是有道理的,但他把林黛玉的性格,集中概括为一个“妒”字,却是十分片面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林黛玉的评论大都将林黛玉放到社会历史天平上估衡,文学的典型评论成为主要潮流。李希凡发表了《<红楼梦)中两个对立的典型——林黛玉和薛宝钗》,批判了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论,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何其芳在1956年底

完成了《论(红楼梦>》,打破了林黛玉形象评析简单化的局面。这段林黛玉评价的历史,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论者摈弃了现实的人的伦理判断方法,开始了对形象的文学思考,把林黛玉与作者的创作思想甚至艺术手段结合起来,着眼于品格、道德、时代、阶级内含这一文学形象层面。

2. 刘姥姥

在21世纪的头10个年头里,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红学继续蓬勃地发展,其中对于刘姥姥

的研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有逐渐走热的趋势。新的思路也正在酝酿和探索中。在研究刘姥姥的文章当中,很大一部分文章都在阐述刘姥姥在小说中的作用。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个身份卑微的老村妪,且浓墨重彩地描绘她在大观园的活动,

此举定有深意。而深意就是让刘姥姥来见证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揭示贫富贵贱的差异,同时通过刘姥姥来反衬出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态。这个观点可以概括为“见证”说和“对比映衬”说。“对比映衬”说除了上述观点当中的贫富对比.还包含了另外一层含义,即刘姥姥对其他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起到了映衬作用。专著方面,持有类似观点且论述较为深入的有周思源的《周思源看红楼》,在《穿针引线刘姥姥》一篇中.他认为刘姥姥的活动是小说中的一条重要副线,生动地表现出贾府盛极而衰的过程。除了这个作用之外,周思源还指出刘姥姥在还没进荣国府之前就显出强于女婿的务实的一面,正体现了“曹雪芹歌颂女性和对于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失望的理念”。“见证”说和“对比映衬”说拥有大批的追随

者,似乎可以作为定论。但是也有人不满这样的答案,他们或另辟蹊径。如杜改俊的《<红楼梦)中人物角色“篡位”分析——论刘姥姥的‘怡红'作用》。作者从刘姥姥醉卧宝玉的床上,以及其他几个重要场景中的表现得出,“女儿世界中原有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在几个特定的场景中替换成了刘姥姥,她以与贾宝玉全然不同的视角‘观照'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与宝玉承担着相同的‘怡红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刘姥姥对于贾宝玉的“篡位”。而这“怡红”功能表现在以下3点:首先,刘姥姥带给大观园的女儿们终身唯一的一次开怀畅笑;其次,她让大观园的女儿们有了一次释放真情真性的机会;最后,她给了临终时的凤姐一丝安慰,并救出危难中的巧姐。

三.红楼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以来,国内有关红楼饮食研究的论文有400余篇,专著8部,另有一些研究零星散见于其他红学著作中。这些论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红楼饮食文化综合研究、红楼饮食文化个例研究、红楼饮食文化现代开发研究。

1981年,陶文台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的《(红楼梦)中的肴馔浅识》是较早详列红楼食单,并利用史料详实考证曹雪芹为何如此善于描写贵族日常饮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还将红楼饮食与江南菜系比较,得出红楼肴馔多为“南味”的结论。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桓、李夕聪的《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朱希祥的《(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上、中、下)、吴斧平的《精美和谐典雅——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及孔润常的《(红楼梦)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刘桓、李夕聪主要分析了曹雪芹写这么多贾府日常饮食的目的,即透过日常饮食道出贾府非同寻常的奢侈腐化。朱希祥的三篇关于红楼饮食的文章,主要评论了贾府这种富贵人家的宴会活动、日常饮食习惯和器物礼仪文化,以及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议论了《红楼梦》中贫富的饮食对比与反差。吴斧平的《精美?和谐?典雅一一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一文关注的是饮食描写折射出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将其特征概括为精美、和谐、典雅。孔润常主要详列了红楼宴饮及食品的种类,分析得出红楼饮食具有重精细、重滋味、重强身的特点,同时简要分析了曹雪芹如此擅长描写贵族日常饮食的家世渊源。浙江工业大学2007级硕士赵玫的硕士论文《(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主要对《红楼梦》中的饮食品种统计分类,然后着重论述了小说中饮食描写的艺术功能,对小说为何能出现如此多饮食的原因以及曹雪芹的贡献也作了一定的分析。1989年,蒋荣荣、朱邦华等人编著的

《红楼梦美食大观》问世。《红楼梦美食大观》是关于红楼饮食的最早专著。严格地说,《红楼梦美食大观》只能算是一部红楼饮食资料整理集。此书系统地梳理了《红楼梦》中的食品、饮食活动、食具、饮食活动中的娱乐项目等。对《红楼梦》中食品的梳理,主要列出了在小说中所出现的回目,结合史料分析是什么样的一种食品并列出制作方法。而对饮食活动、食具等仅是系统地归类,指出书中出现的回目而已,无具体分析。秦一民的《红楼梦饮食谱》,不仅重于考据,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清代早中期的食谱结合现代

的烹饪方法。详细地列出配料以及制作方法。进入新世纪以后,陆续出现不少有影响力的红楼饮食文化著作。苏衍丽的《红楼美食》与陈诏的《红楼梦的饮食文化》是最具特色的两本红楼饮食文化专著。苏衍丽的研究视角有别于传统的红学研究视角。她不从作者、版本或食品制作角度切人,而是结合风俗、养生、娱乐,用非学术的眼光评价欣赏红楼美食。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给人以视觉的享受。陈诏的《红楼梦的饮食文化》把《红楼梦》各章回点点滴滴的饮食描写相对集中归纳,列出饮料、茶食点心、粥、各式菜肴等二十几个专题,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对红楼饮食文化的一些重要见解。

四.姓名研究综述《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可以说,脂砚斋是最早指出《红楼梦》人物取姓之义的。新世纪对《红楼梦》的研究,依然延续着文化研究的路线.只是研究者的思路更加开阔。也不再局限于姓名本身。宫业胜的《

(红楼梦)人名寓意》(《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一文,将作品中人物名字的寓意分为四类:明示创作手法、预示人物命运、展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丑行。此文是对人名寓意的一个总结,也基本符合作者的本意。程芳银《浅谈(红楼梦)人物命名艺术》(《徐州教育学

院学报》2002年9月)一文,把《红楼梦》命名方法归结为:谐音法、取形法、取义法、生肖法、拆字法、关系法、随事法、别号法、诗词法等。程文对小说中人名命定方法的总结,对补充之前的研究有一定参考性。陈振东《(红楼梦)中的人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对《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四人姓名作了分析,认为钗、黛都和妇女装扮有关,代表不同类型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与钗连成宝钗,玉与黛连成黛玉。想法新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孔令彬《略论(红楼梦)中丫鬟人物的命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2期)对《红楼梦》中丫鬟的名字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丫鬟的人名寄寓了其主人的身份、爱好、性格等特征。同年,他又作有《怡红院丫环的人名意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一文,通过分析怡红院丫环命名特点。探讨了宝玉的空幻意识和雅洁的审美观。这种以人名为着眼点,探求小说中起名者自身意识的研究视角.也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新世纪出现一篇专门研究《红楼梦》中人名的硕士论文。邓进的《(红楼梦)女性命名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姓名作了研究。把对女性命名的类别划为几大类:根据生活原型命名;根据诗词命名;谐音命名;依据陪衬关系命名;其他命名几类。可以说,是专对《红楼梦》中女性命名的一个系统研究。

红楼梦研究个人小结

个人小结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刻画、语言描写无不精妙传神,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其中的诗词曲赋也为人称颂。参与这次《红楼梦》鉴赏的课题研究活动,使我获益匪浅,通过实践学到了一些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 阅读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状况,此外还需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深入作者的时代思考,才能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阅读时,要注意评点,做好笔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评点式阅读是对所读内容的提炼总结,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能力都大有好处。 还要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阅读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不能只看个热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对重点章节细致阅读。《红楼梦》的写作特色之一就是“草蛇灰线,伏迈千里”,埋下了大量的伏笔,此外,人物的姓名谐音也都有特殊的涵义,其中的诗作也很多都暗示了人物未来的命运。在阅读时如果草草带过而不深入思考,将会错过很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容及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还有很多谜团等待挖掘。此次探究活动,使我学到了实用的阅读技巧,增添了我对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拓展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心灵,也为我的学习生活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红楼梦重要情节梳理

《红楼梦》重要情节梳理,不想看书也没关系!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主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内容梗概 ?神话缘起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演说荣国府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红楼梦人物研究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1] 红楼梦人物研究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1.课题的来由 《红楼梦》是我们四大名著之一,从清至今,人们对它的拜读不但没有减少半分,反而与日俱增。这都缘于它所描写人物的多样性,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使我们爱恨交加。对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也许是最吸引大家的。随着我们成长,对这个也有深入了解。看过刘心武的“百家讲坛”,认识到这不只是三人的感情纠葛,更大的意义在 于三人后的家庭,社会背景的深入。因此,我们决定去探究。也许只会是冰山一角,也许九牛一毫,但领略一番它的内涵,也并非无所收获。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感受《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人生的丰富内涵,走进《红楼梦》,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在阅 读的基础上,鉴赏分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命运走向的合理性,

从而更好的把握名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意义,更好的了解文学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 3.成员分工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7-10周开题报告会上网调查、实验调查10-17周筛选资料,形成论文 17-20周展示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红楼梦课题研究计划

《红楼梦》研究计划 指导老师:贺洪爱学生:巫雅琴 一、研究意义分析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涵的奇书,《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所以学习研究《红楼梦》当然有他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能采取立时见效的实用的态度。譬如用药,有些药是补药,久服可以延年强身,有些药是治病的药,可以立见功效或在较短时间内见效,但如果患疾病而用滋补缓药,当然劳而无功,如果患虚病弱症而用补药,事久必然有效。《红楼梦》是药中的大补,当治患文化虚弱之症,久服必定有效,所以学习《红楼梦》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在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二、思想根源分析 1、外部的思想根源,也就是世界的大环境。曹雪芹大约诞生在清康熙54年,即公元1705年(有争议),卒于乾隆27年即公元1763年。他出生时正值18世纪的开始,欧洲文艺复兴已过去了400年,在这段时间,世界范围的人文思潮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和专治统治,尊重和提倡人的价值,人要自己主宰自己。同时大力提倡科学,产生了哥白尼的太阳学说。中国封建王朝处于康乾鼎盛,而西方进入进一步认识世界的科学时代。1760年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乾隆25年《红楼楼》手抄本诞生并在社会上传播。此时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已开始应用于工业,带来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当时中国与世界的隔绝是比较严重的,但也不是一点风都吹不进来。在明万历10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万历30年利玛窦来到了北京,呈进自鸣钟以讨皇帝的欢欣,同时带来了万国图,即世界地图,使上层及士大夫开阔了眼界。其后耶稣教士汤若望于清顺治年间来到中国,带来了基督教义与西方文明及科学知识。基督教义是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纳妾等,这些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知识界。 2、内部思想根源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自明朝后期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萌芽到逐步发展,商品经济进入社会生活,形成了几个大的商业城市,如南京。明朝后期,南京很繁华,商店林立、招牌盈目。比较大的商业城市还有北京、杭州、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457026806.html,)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雪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欢迎阅读。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

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2]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3] ,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 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4] 。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5]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 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3] 。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 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

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 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

红楼梦讲义

第三章《红楼梦》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布,“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红楼梦序》)。20世纪以来,《红楼梦》更以其所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使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这恐怕连它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始料不及的。 红学是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学问。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脂砚斋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 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很多派别,比较重要的是评点派、索引派、考证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考证派则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 一、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1、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包衣(奴仆)。后来他的祖先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据史料

研究性学习红楼梦专题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 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江苏自考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

2017年江苏自考27038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 《红楼梦研究》填空、选择题 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2.《红楼梦》作为一部艺术杰作,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体。 3.《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4.《红楼梦》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就像歌德感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人们也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 5.《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开端,并以佛教的转世观念构造的神话来设置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用一僧一道将“宝玉”带入滚滚红尘和作品的世界,这表明《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中的各种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6.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反复阅读《红楼梦》。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来说,应该产生于清代康、雍、乾时期,即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该产生于乾隆前期。 8.满清入关后,以亡明为鉴,针对所说的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国势日隆,终于在康乾时期走向全盛。 9.《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10.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也正是在这种压抑的政治氛围中不得不采取的艺术手法。 11.曹雪芹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着最为切身的体验。《红楼梦》在五十三回写宁国府庄头乌进孝年底来交租便是对此形象的描绘。 12.明末清初的中国思想界,从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复杂历史时期。 13.曹寅的口头禅:“树倒猢狲散”。 14.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末清初三大儒)等人在思想上能取得巨大突破,显然与他们适?了时代?呼唤与期待有关。 15.明代中后期,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的狂飙?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 16. 顾炎武、王夫之、黄?羲三人?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以研究明亡为契机,以?世致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 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士隐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的整个故事。 故事整体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 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读罢《红楼梦》,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 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教学任务和范围 本课程以研究《红楼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主,考生应充分重视学习并钻研这部现实主义杰作的思想价值,作用影响、及其卓越的艺术技巧,以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规律,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红楼梦研究的教材、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考生应熟读《红楼梦》原著。由于版本复杂和借书困难,指定两个读本: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0回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0回本。教材选用华东师范大学版邸瑞平著《红楼撷英》(二)研究范围的四个方面要求如下: 1.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将成为自学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应对这一专题有较深的理解和领会,在深入思考及钻研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能力及鉴赏水平,掌握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并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研究心得体会。 2.作者曹雪芹的研究。这一专题有助于理解《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况,考生应根据大纲要求,阅读一定的专著和论文,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的研究概况,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其他如红学史的研究,成书过程及版本研究两个方面,考生可根据大纲要求,适当参考一些资料,了解这两方面研究之概况。 三、自学和考核内容 (一)《红楼梦研究》基本分叙为二十二个专题 1.红楼述略 2.红楼梦一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3.方兴未艾的学科——曹学 4.主题的多义性 5.孤标傲世借谁隐 6.贾宝玉论

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全)

《红楼梦研究》 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 地位。2.《红楼梦》作为一部艺术杰作,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 体。3.《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 史。4.《红楼梦》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就像歌德感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人们也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5.《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 在于它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 《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开端,并以佛教的转世观念构造的神话来设置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用一僧一道将“宝玉”带入滚滚红尘和作品的世界,这表明《红楼梦》与中国文 化中的各种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6.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什么 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反复阅读《红楼梦》。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来说,应该产生于清代康、雍、乾时期,即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 该产生于乾隆前期。 8.满清入关后,以亡明为鉴,针对所说的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国势日隆,终于在康 乾时期走向全盛。 9.《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部小说的创 作前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10.曹 雪芹在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也正是在这种压抑的政治氛围中 不得不采取的艺术手法。 11.曹雪芹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着最为切身的体验。《红楼梦》 在五十三回写宁国府庄头乌进孝年底来交租便是对此形象的描绘。 12.明末清初的中国思想界,从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复杂历史时期。13. 曹寅的口头禅:“树倒猢狲散”。 14.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明末清初三大儒)等人在思想上能取得巨大突破,显然与他们适应了时代的呼唤与期待有关。 15.明代中后期,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的狂飙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肯定,使人们痛彻淋漓地感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16.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人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以研究明 亡为契机,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转而对君主专制、民族大义、学校制度等现实问题提 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成为了时代最强音。1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1)作 者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做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并对传统儒学思想做了激烈的批判;(2)作 者又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人欲横流的时代作了毫不留情的指责。 18.(1)对林黛玉、贾宝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爱情独立”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 (2)对薛宝钗、花袭人、贾探春、史湘云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既肯定她们身上过 人的才气,又对她们忠于时代的道德约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红楼梦专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

《红楼梦》专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她如同文化界的瑰宝,在不时地闪烁着光芒。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后人去挖掘,去体会去感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也让红楼梦为更多人所熟知。学生对《红楼梦》有着特殊喜爱,但大家也都是处在朦胧之中,对《红楼梦》焕发的神秘色彩充满了好奇,对她的奇妙,她的文学价值有这一股莫名的冲动,此外,也有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远在国外的学生们都能讲得头头是道,而我们所谓的本土学生却对她了解得少之又少,所以确定了这个题目。 二、【现状】 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了自己解读人物的独特感受,并形成过程性材料;指导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召开学习讨论会,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 三、【活动主要过程与内容】 (一)、读《红楼梦》,按照专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二)、把学生分成2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整体素质相当;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要求组内合作,组间交流。 (三)、教师对小组学习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完成任务。1、人物 (1)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么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母的女儿贾敏之女,从小体弱多病,加上有点儿小心眼,比较多心,所以会“病如西子胜三分”,“娇袭一身之病”。曹雪芹把她的绝代姿容与西施联系起来,拥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然而,使她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丰富且优美的精神世界。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聪明,诗思敏捷,但太过于敏感,也许是她聪慧以及不幸的身世。虽说如此,但黛玉也并非心胸狭窄,耍小性儿的人,她“冰心玉壶”,谦和。她的才学更是不可低估的。她独特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使她在众多诗会中夺魁。还有一点,她是带有叛逆的才女,也正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的原因,是为了批判封建礼教。其实黛玉许多泪,都是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流的。 贾宝玉,贾母的孙子,贾政与王夫人的二儿子,因长相清秀出世时嘴里衔着“通灵宝玉”,且又聪慧异常,于是被荣、宁两府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贾母溺爱,淘气异常,顽劣不堪。其身上有两个陋习。一是喜好男宠,也就是有同性恋倾向。养男宠是明清社会一些上层士大夫的陋习之一,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变态行为。书中薛蟠、贾珍、北静王等都有此陋习。贾宝玉的此陋习体现在他与几个人的关系——蒋玉菡、秦钟、柳湘莲。其二是多情,爱吃人家的胭脂。虽说他深爱黛玉,但是他先前与袭人、晴雯、鸳鸯、金钏儿更不用说,以致香菱、平儿,都套近乎。宝玉有陋习,但更重要的是他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崇尚自由。他不肯谈“经济学问”,他认为这是“混帐话”。还有他性格丰富,多情多思,无事忙所以说他的品行既可笑又可爱又可叹。

奥鹏 2019年 红楼梦研究 在线考试

单选题 (共23道题) 展开 收起 1.( 2.0分)织造在清代是一种特殊的官职,此官职也涉及到清代的()制度问题。 ? A、奏折 ? B、密折 ? C、公折 ? D、量刑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2.(2.0分)目前比较流行的版本为: ? A、一百二十回 ? B、八十回 ? C、一百回 ? D、一百四十回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3.(2.0分)一些《红楼梦》的抄本附有脂砚斋的评语,被称为: ? A、程高本 ? B、脂评本 ? C、原初本

? D、早期本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4.(2.0分)以下人物属于“金陵十二钗”副册的有: ? A、林黛玉 ? B、晴雯 ? C、巧姐 ? D、李纨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5.(2.0分)《红楼梦》第五回册页上画着“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是对()命运的暗示。 ? A、巧姐 ? B、王熙凤 ? C、林黛玉 ? D、惜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6.(2.0分)《红楼梦》第五回册页上“一从二令三人木,苦相金陵事更哀”是对()命运的暗示。 ? A、林黛玉 ? B、王熙凤 ? C、薛宝钗

? D、贾宝玉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7.(2.0分)《终身误》的抒情主人公是: ? A、林黛玉 ? B、贾宝玉 ? C、贾元春 ? D、薛宝钗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8.(2.0分)“木石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的爱情: ? A、林黛玉 ? B、薛宝钗 ? C、史湘云 ? D、妙玉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9.(2.0分)“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的爱情: ? A、林黛玉 ? B、薛宝钗 ? C、史湘云 ? D、妙玉

红楼梦的简介资料

红楼梦的简介资料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红楼梦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红楼梦》内容梗概神话缘起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演说荣国府 书中故事发生在京城贾府,为宁国公、荣国公之家宅。据冷子兴演说,宁国公长孙名贾敷,八九岁上死了;次贾敬袭官,而一味好道,把世袭的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出家修道;贾珍无法无天,寻欢作乐,生贾蓉,儿媳秦可卿。荣国公长孙名贾赦,生贾琏,儿媳王熙凤;次贾政;女贾

江苏自考红楼梦研究资料

1.《红楼梦》的两大特点:一是伟大;二是复杂。其伟大在于写得最好,影响最大;其复杂在于争议最多,最难理解。 2.《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红学”。 3.《红楼梦》的美学成就表现在她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她终结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4.《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红楼梦》是通过“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展现的是整个封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总体毁灭。在《红楼梦》展示的世界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趋势,而且会提高对历史感性的认识。《红楼梦》的伟大还在于她融会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在曹雪芹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可以发现新的哲学、文化,即曹雪芹的哲学、《红楼梦》独特的文化。 5.作者家世、版本、名物、风俗等方面的考证训释,都在“红学”中蔚为大观;“红学”研究还集纳了各种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如哲学、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使“红学”研究走向了现代。 6.本课程主要从文学角度来研究《红楼梦》,一,关于作者的研究——“曹学”;二,关于作品思想的研究;三,“红楼”人物的研究;四,关于《红楼梦》艺术创造的研究;(研究必须从《红楼梦》艺术实践的实际出发,从《红楼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出发)五,关于“红学”历史的研究。此外,有关《红楼梦》产生的时代,《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中的名物、风俗等方面的研究,也要重视。 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看,应该是产生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主要是18世纪),这是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该产生于乾隆的前期,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27年(1723-1763)。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强大,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封建文化的集大成第,都使这一时期表现得异常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政治高压,吏治腐败,思想僵化,贫富不均,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8.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形象地揭示了盛世背后的深刻危机,并融入了对时代、社会、民族、家庭、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

与红楼梦相关的资料

红楼梦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吉人白痴、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寺人、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画、入画。 四珍宝:珍珠、虎魄、玻璃、翡翠。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 主要事件无法详述,请楼主看红楼一书更知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成因红楼论坛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成因红楼论坛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成因“一、红楼梦研究的现状 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但是红学一直没有间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色,其范围已经覆盖了全世界,但是主要的阵地仍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这里所说的现状主要是大陆的基本状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考证派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曹雪芹的家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版本、作者,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诗词、典故、医药、典章等细节的考证。其次是文本研究派,以我个人的观点台湾的余英时,香港的梅节,大陆的李希凡等为代表,近年来许多教授、研究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文本研究包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等。在这一方面也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在几次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很大的关系。第三就是异军突起的索隐派,真

正使红学再次出现高潮的正是索隐派的再次崛起,首先是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据说是找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其次是土默热先生的红楼梦作者洪升说,现在是无论网络还是出版界,也都炙热可手。再次是刘心武的“秦学”,通过电视的魅力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现在还方兴未艾。其他如南明说,石涛说,朱琏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尚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克非先生出版了专著《红学末路》,继承了欧阳健先生的“程前脂后”说,也算是一家之言。 二十一世纪的红学研究,总的趋势是考证派的研究处于强弩之末,由于没有新的资料出现,研究成果就很少,更没有引起轰动的东西,于是一部分人开始由考证转向猜测,如红学大师周汝昌对脂砚斋的史湘云说,以及《红楼夺目红》、《红楼真梦》、《和贾宝玉对话》等书,蔡义江的关于红楼梦成书的研究。有一些人转向文本研究,如冯其庸的《瓜饭楼评批红楼梦》。就连刘世德先生的版本研究也丛资料转向了文本内容,出版了《红楼梦版本探微》。文本派的研究处于上升的趋势,一大批学者,研究生加入了这个行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但是还没有重头作品,也没有出现象余英时的“两个世界”那样的新颖观点,但是对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的研究趋于深入,对于《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进行了探讨,使《红楼梦》研究处于一个更大的范围,但是这些研究越来越学术化,专业化,有些人还在

红楼梦开题报告

红楼梦人物研究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1.课题的来由 《红楼梦》是我们四大名著之一,从清至今,人们对它的拜读不但没有减少半分,反而与日俱增。这都缘于它所描写人物的多样性,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使我们爱恨交加。对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也许是最吸引大家的。随着我们成长,对这个也有深入了解。看过刘心武的“百家讲坛”,认识到这不只是三人的感情纠葛,更大的意义在于三人后的家庭,社会背景的深入。因此,我们决定去探究。也许只会是冰山一角,也许九牛一毫,但领略一番它的内涵,也并非无所收获。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成员分工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 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7-10 周开题报告会上网调查、实验调查 10-17 周筛选资料,形成论文 17-20 周展示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 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7-10 周开题报告会上网调查、实验调查 10-17 周筛选资料,形成论文 17-20 周展示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 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