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新锐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 马岩松、崔彤篇
- 格式:ppt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79
雪国江畔的中国式建筑——哈尔滨大剧院设计师马岩松谈设计理念佚名【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年(卷),期】2016(000)034【总页数】2页(P134-135)【正文语种】中文8月19-20日,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的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哈尔滨大剧院隆重开幕。
作为哈尔滨市标志性建筑,哈尔滨大剧院美仑美奂的设计与营造给论坛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剧院的设计者马岩松先生也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论坛的报道。
近日,国际知名设计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马岩松先生,专门为本刊撰文分享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理念。
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成为海外明星建筑师的试练场。
此前,中国建筑项目的主角都是国外建筑大师及其他大牌国际团队,而哈尔滨大剧院是货真价实的中国设计、中国建造。
整个项目设计团队、施工团队、监理团队,所有参与单位都来自中国。
哈尔滨大剧院从立项、设计到建造经历了 6 年时间。
这六年中,哈尔滨市政府、业主执行团队的项目二办及各个顾问方,都有着共同的理念——追求品质和认同建筑设计概念。
其间,从设计到施工克服的工程难度难题数不胜数。
最终完成度不仅实现了最初的设计概念,并且在细节、材料、工程质量上达到了国际新高度,几近完美,令西方媒体惊叹。
剧院于2015 年底完成后,登上世界各大专业权威杂志封面,获得诸多国际大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作品。
这是对近年来国际媒体(包括权威建筑媒体)对“浮躁中国”、“中国速度”舆论的一个最有力的回击。
MAD对大剧院的设计切入点延续了事务所一直以来的哲学和设计理念,源自中国传统美学对意境的追求,自然写意而生的感性表达,完全有别于西方建筑学序列、几何的理性逻辑思维。
哈尔滨大剧院规划用地1.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由包含1600 座的大剧场及 400 座的小剧场组成,是一座出落于北国自然风貌的公共文化建筑。
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地貌特征为设计灵感,从湿地中破冰而出。
崔恺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崔恺的建筑观:1.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
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
2.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
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
3.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
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4.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
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
5.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旅程。
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第一次知道43岁的崔恺大师时是大三,起源于图书馆的一本小小的《德胜尚城》,几个看似简单又特别有味道的办公楼,现代气息中又透着淡淡的中国风,雅致的配色和灵活的空间让我牢牢的记住它的设计者——崔恺。
后来假期去了北京,特意去看了这个小小的“城”。
德胜尚城位于德胜门箭楼的西北方向,距德胜门箭楼仅二百米。
它的地理位置使历史与今天近在咫尺。
由于环境条件特殊,需要思考对传统城市文脉的尊重,崔恺特意将它谦虚的处理在城市背景里,但它细致的设计让它在和谐的背景下显的与众不同。
傍晚的金色阳光洒在灰灰的墙上,让人想与这座“城”亲近起来。
上了一层高的宽宽的台阶就来到了它的主轴线——街。
崔恺巧妙的运用老北京对于胡同的记忆在设计时将地上部分分成七栋独立的单体建筑,而每一栋面积都不一样,能够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它们由一条斜街将他们串起,楼与楼之间形成新的胡同空间,崔恺还将原来胡同的名字都保留下来刻在石碑上。
每栋楼都有自己的庭院,保留下来的古槐、旧砖瓦墙和小四合院等建筑元素在这里自由的生长,传达了北京地方文化,保留了城市原有的记忆。
夕阳下的德胜尚城德胜尚城新旧建筑从德胜尚城就能看出崔恺大师对于本土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他认为一个建建筑必须要有一个能点题的灵魂,所以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考虑:在建筑中的某些部分用某种形式或元素来呼应原来城市的文化、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些提示性的设计会比较容易与人们的现代的生活相融合,又使建筑能包含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与感情。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提“山水”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难受,一个有理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更难受。
”谈及与建筑事务所MAD创始人马岩松的合作,开发商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双方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中央公园广场”今年4月刚刚破土动工,选址北京市朝阳公园南岸的黄金地段,计划于2016年落成。
该项目是“有理想”的马岩松对其正在坚持探索的“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MAD的主页上,对此项目有如下描述:“通过人工与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都市的人居理想。
”在其设计示意图上,能看到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在北京东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39岁的马岩松,已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各类国际项目、论坛展览和学术交流的常客。
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及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毕业后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2006年,马岩松参与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拿出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一举中标。
这次成功,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
这栋大厦因线条柔美,后来被人命名为“梦露大厦”,相继包揽了“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波利斯[EMPORIS]评)、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世界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委员会[CTBUH]评)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血理姑朦霭T search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汪晓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马岩松是在国内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山水城市”的青年建筑师,他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注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马岩松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化”的建筑,将自然呼吸与绿色生命引入高层建筑中,打造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二是“情感化”的建筑,人的情感与建筑联系起来,才能在建筑完成时带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改变人的生活,让人们既能找回过去又能畅想未来;三是“村落化”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把过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村落中的意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情感;山水城市;村落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1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经贸组织(2001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城市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正如20世纪之交,大火之后急需建设的芝加哥,活跃着大批建筑师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境况,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栋又一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
马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的。
马岩松岀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的父母都是环保工作者,这让马岩松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贴近自然的想法,从大二的设计作业紫竹院公园里的冷饮店到后来留学美国所做的一些作品,再到近期MAD的设计,只要是发自于马岩松内心的,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⑴1993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建筑师包泡在看过马岩松的一系列作品后,向他推荐了钱学森先生的相关文章。
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早期马岩松对路易•康所崇尚的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推动着他开始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上做实践。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浅看马岩松和他的MAD 师承扎哈,亦有库哈斯的传统,在35岁之前就能成名的建筑鬼才小生,疯狂、大胆、不羁,独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一双长着想象力的巨大翅膀。
语不惊人言不休的气势,但他说的有理,研究他建成与未建成的每个作品之后,会发现,在那些前卫的形式背后,有着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很率直的哲学心态。
这种另类作风难免有所争议,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小生在外来的成名膨胀之背后,总有着一个清醒的逻辑,能独善其身,能自圆其说,而且还是说得有理。
当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北京胡同里出现巨大的金属泡泡,如同水滴一样的散落,看上去就好像是未来的梦幻世界,面对这样一种超前的想象,不敢说是好,还是不好。
传统是一种严谨的秩序,是历史的财富,但是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让过去城市中的细胞逐渐衰退而滥用,必然需要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力,才不致让这笔财富失去其价值。
这些看上去来自外太空的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
让历史、自然和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是一种城市理想,是想把北京的古城和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
这至少激发了我们跳出一种定势的思维去思考未来城市的目标与定位。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方式上,马岩松说:“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中国传统。
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的创造力,它们的核心是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实例都表明了人们对新技术和新创造的渴望。
我把这种对创新的渴望,理解成一种中国传统。
我从来不会从一种传统形式上寻找答案。
”所以,看MAD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一场革命。
在北京CBD上的浮游之岛、空中之城的未来实践中,就很明显地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质疑,认为未来的中国高密度大都市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续,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将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停泊站、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甚至人工湖等城市功能相混合,以一种水平关系设置,将垂直城市软化并连接起来。
崔恺建筑作品崔恺建筑作品是中国当代建筑界备受瞩目的一位设计师。
他以其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出色的空间感知能力,塑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本文将以崔恺建筑作品为主题,介绍他的设计风格、代表作以及其在建筑界的影响。
崔恺的设计风格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同时融入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哲学。
他通过对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精准运用,打造出了具有独特氛围的建筑。
他对建筑的精致和细节要求极高,追求简约、纯粹的美感。
他的设计带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同时又不乏想象力和艺术性。
正是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使得崔恺的建筑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认可。
崔恺的代表作之一是上海博物馆。
这座设计精巧的建筑巧妙地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建筑外立面呈现出了传统瓷砖状的外观,寓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内部的布局则充满了现代感,注重展览空间和展示效果。
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不仅体现了崔恺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也在建筑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一个重要的作品是北京奥林匹克文化广场。
这座建筑是为了庆祝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建造的。
崔恺希望通过建筑的设计,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他以鸟巢和水立方为灵感,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形态。
建筑外形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装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北京奥林匹克文化广场的独特外观和意义,使其成为了北京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北京人民对于奥运会的纪念。
此外,崔恺还参与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的项目。
他的设计哲学注重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追求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他设计的城市公园和社区,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创造出了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带给了居民更好的生活品质。
崔恺作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后继者。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推动了中国建筑界的进步和创新。
他的作品激发了年轻设计师的激情和创造力,也为中国的建筑界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
总结起来,崔恺建筑作品集合了现代主义和东方文化的精华,其设计风格独特,代表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对马岩松设计理念的感悟马岩松是中国著名的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以“简约而不简单”而闻名。
他的作品多以线条简洁、色彩明亮的风格出现,给人一种简明清晰的感觉。
我非常喜欢他的设计理念,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感悟。
首先,马岩松的设计理念教会了我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要素。
他的作品往往只使用几种简单的线条和颜色,但却能够表达出深刻的主题和意义。
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方式让我明白,设计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设计的目的和主题。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面临繁杂的信息和任务时,我会试图找出其中的重点和关键,以便更好地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次,马岩松的设计理念教会了我如何运用颜色在设计中表达情感和主题。
他的作品的色彩运用非常出色,往往能够让人感受到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主题。
颜色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我学到了如何运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出不同的色彩层次和空间感。
这为我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最后,马岩松的设计理念教会了我如何注重细节。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雕琢和呈现,没有任何多余或冗杂的元素。
这使得他的作品非常精致和有质感。
我明白了一个设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的处理。
无论是在平面设计中还是产品设计中,注重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马岩松的设计理念,我明白了要在设计中追求完美,照顾每一个细微的部分。
总的来说,马岩松的设计理念给了我很多启示和灵感。
他的作品以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出现,教会了我如何提炼核心要素、运用颜色表达情感和主题,以及注重细节。
我相信,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这些感悟将会对我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筑⼤师崔愷及代表作品崔愷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天津⼤学硕⼠,中国⼯程院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国家⼯程设计⼤师。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现代城公寓、宁波天⼀家园住宅社区等⼗余处作品…崔愷认为城南开发要因地制宜,⾛创新之路:⼀是要有别于城北⾼塔林⽴的城市形态。
简历:1984.10 毕业于天津⼤学建筑系获硕⼠学位1984—1985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建筑师1985—1987 深圳华森建筑与⼯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1987—1989 ⾹港华森建筑与⼯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1989—1996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1997—2000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2000—201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程设计⼤师2011年12⽉8⽇当选中国⼯程院⼟⽊、⽔利与建筑⼯程学部院⼠2015—今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程院院⼠获奖:1997 “全国优秀科技⼯作者”1998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 “国家⼈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 “国家百、千、万⼈⼯程”⼈选2000 “国家设计⼤师”2003 “法国⽂学与艺术骑⼠勋章”2006 “梁思成建筑奖”2007年亚洲建协⾦奖2011年当选中国⼯程院⼟⽊、⽔利与建筑⼯程学部院⼠兼职: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国际竞赛委员会联席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理事⾹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北京市⼈民政府顾问常熟市⼈民政府顾问北京市⾦融街建筑顾问东莞松⼭湖⾼科技产业园建筑顾问天津⼤学兼职教授南京⼤学兼职教授西南交通⼤学兼职教授多家专业杂志编委多家社会媒体顾问作品:主持:全程负责从⽅案设计到施⼯图设计,直⾄现场服务。
主创:主要负责⽅案设计阶段。
指导:负责⽅案设计和⼯程指导。
1982 建筑师之家主创全国⼤学⽣建筑设计竞赛⼀等奖1987-1991 阿房宫凯悦酒店主创陕西西安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1989-1992 蛇⼝明华船员基地主创⼴东深圳深圳市优秀设计⼀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1991-1994 丰泽园饭店主持北京宣武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国家第七届优秀⼯程设计铜质奖全国中青年“建筑师杯”优秀设计奖1995-1997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主持北京海淀国家第九届优秀⼯程设计铜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北京市“九⼗年代⼗⼤建筑”1995-1997 威海中信⾦融⼤厦主持⼭东威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1996-2000 现代城⾼层公寓主持北京朝阳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等奖1998-1999 外研社⼆期⼯程(印刷⼚改造) 主持北京海淀1999-2001 天⼀家园住宅社区主持浙江宁波2000-2001 北京外国语⼤学逸夫教学楼主持北京海淀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银奖2000-2002 ⽔关长城三号别墅主持北京延庆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奖法国蓬⽪杜艺术收藏2000-2002 清华科技创新中⼼主持北京海淀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 ⼀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铜奖2000-2003 富凯⼤厦主持北京西城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届全国绿⾊建筑创新奖三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银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 ⼀等奖2000-2003 康堡花园主持北京朝阳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三等奖2001-200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主持北京海淀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 ⼀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01-2004 外研社⼤兴国际会议中⼼主持北京⼤兴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01-2004 福建龙岩学院主教学楼主持福建龙岩2001-2005 ⾸都博物馆主持北京西城2002-2003 成都东⽅明珠花园指导成都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住宅设计) ⼆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银奖2002-2003 北京雅昌彩印天竺⼚房综合楼主持北京顺义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公共建筑)⼆等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2002-2004 ⼴东东莞松⼭湖商务办公⼩区主持⼴东东莞2005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等奖(部级)2002-2004 西安紫薇⼭庄度假村及别墅区主持陕西西安威海第⼆届⼈居建筑设计⼤奖赛铜奖2002-2004 北京蓝堡国际公寓主创北京朝阳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等奖2002-2004 民航总局办公楼改造主持北京东城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公共建筑)⼆等奖2002-2004 浙江⼤学⽣命科学学院(⽅案、初步设计)主持浙江杭州2007年度杭州市建设⼯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等奖2008年度浙江省建设⼯程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等奖2002-2004 ⼤连软件园⼋号和九号办公楼主持辽宁⼤连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公共建筑)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2002-2004 华融⼤厦主创⼴东深圳2002-2004 唐⼭会展中⼼主创河北唐⼭2002-2004 福建⼴电中⼼主持福建2002-2004 殷墟博物馆主创河南安阳亚洲建协建筑奖(ARCASIA Award)2007年⾦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2002-2005 安徽出版⼤厦主持安徽合肥2002-2005 北京德胜尚城办公⼩区(德胜科技⼤厦) 主持北京西城第⼗届⾸都规划建筑设计⽅案汇报展⽅案奖(公共建筑) 优秀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北京市第⼗三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铜奖2003-2004 湖南株洲体育中⼼主持湖南株洲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三等奖2003-2004 北京国典综合楼主创京第⼗⼆届⾸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案汇报展⽅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2003-2005 ⼤连软件园⼗号和⼗⼀号办公楼主持辽宁⼤连北京市第⼗三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3-2005 ⼤连软件园软件⼯程师公寓主持辽宁⼤连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铜奖2003-2005 敦煌市博物馆主持⽢肃敦煌2003-2005 北京市数字信息出版社主持北京东城第⼗届⾸都规划建筑设计⽅案汇报展⽅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佳⽅案奖2003-2007 秦安⼤地湾遗址博物馆主持⽢肃天⽔2004-2005 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主持江苏南京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4-2005 辽宁五⼥⼭遗址博物馆主持辽宁桓仁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4-2005 海银博物馆主持北京密云2004-2005 ⼭东理⼯⼤学图书馆主持⼭东淄博2004-2006 拉萨⽕车站主持西藏拉萨北京市第⼗三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等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奖2004-2006 中国驻南⾮⼤使馆主持南⾮⽐勒陀尼亚2004-2006 中国驻南⾮开普顿领事馆主持南⾮开普顿2004-2006 ⼭东德州⾏政中⼼主持⼭东德州2004-2006 中国驻南⾮开普顿领事馆主持浙江宁波2004-2006 ⼭东⼴电中⼼主持⼭东济南2005-2006 韩美林艺术馆主持北京通州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5-2008 中纪委⾕泉会议中⼼主持北京平⾕2005-2006 西昌⽂化艺术中⼼及⽕把⼴场主持西昌凉⼭全国⼈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案竞赛⾦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5-2008 浙江⼤学紫⾦港校区农⽣组团主持浙江2005-2006 天津塘沽图书馆主持天津2005-2006 天津海河新天地项⽬C-1区主持天津2005-2006 天津⼤沽⼝炮台博物馆主创天津2005-2007 北京外国语⼤学体育馆主持北京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三等奖2005-2007 北京⼈民⼤学图书馆主持北京2005-2007 ⽆锡鸿⼭墓遗址博物馆2005-2008 南京艺术学院主创江苏南京2005-2008 天津博学院主创天津2006-2007 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馆2006-2007 河北后城援助⼩学校2006-2007 ⽇照⼭海星⽩宫会所2006-2007 钓鱼台前门宾馆院落整治修缮⼯程主持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7-2007 西⼭创意产业基地B区主持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7-2008 西⼭项⽬A/E/F区主持北京2007-2007 ⼭东济南章丘朱家峪古村接待中⼼2007-2007 北京丰盛危改东区主创北京2007-2008 重庆B18- 1 主创重庆2007-2008 奈伦国贸主持天津2007-2008 奥运信息柱主持北京2007-2008 奥运多功能演播塔主持北京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铜奖2007-2008 奥运下沉庭院3号院主持北京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7-2008 苏州⽕车站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银奖2007-2008 妇联综合楼翻扩建主持北京2007-2008 蓬莱古船博物馆主持⼭东省蓬莱2007-2008 三眼井⽂化历史保护修缮主创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7-2008 天津塘沽区响螺湾⽉亮岛主持天津2008-2009 上海项⽬朱家⾓⽔上宾馆主持上海2008-2009 鄂尔多斯东胜区体育公园主创内蒙古2008-2009 鄂尔多斯⽂化中⼼主创内蒙古2008-2009 敦煌莫⾼窟旅游中⼼主持敦煌2008-2009 昆⼭⽂化中⼼主持2008-2009 济南全民健⾝中⼼主持济南2008-2009 北⼯⼤软件园Ⅱ项⽬主持北京2008-2009 内蒙古⼴播影视数字传媒中⼼(⼀期)主持内蒙古2008-2009 重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主持重庆万州2008-2009 吉安⾏政中⼼主持吉安2008-2009 泰⼭桃花峪游⼈服务中⼼项⽬主持⼭东济南2008-2009 平⾕特⾊⽂化展⽰中⼼主持北京2008-2009 德阳市奥林匹克后备⼈才学校主持四川德阳2008-2009 泰⼭桃花峪游⼈服务中⼼项⽬主持⼭东泰安2009-2010 天津于家堡⾦融区03-15项⽬主持天津2009-2010 天津渤龙新城项⽬主持天津2008-2010 中纪委⾕泉会议中⼼五区健⾝馆主持北京2009-2010 ⼤同博物馆主持⼭西⼤同2009-2010 北川羌族⾃治县⽂化中⼼主持四川北川2009-2010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主持江苏省徐州2009-2010 北京市第35中学主持北京2009-2010 保定市博物馆/⼤剧院主持河北省保定2009-2010 北京邮电⼤学新校区主持北京2009-2010 西安环城西苑主持陕西西安研究:2005 唐⼭市商业中⼼区城市空间整治研究2005-2006 北京外国语⼤学校园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2006-2007 德胜尚城国际演讲:1996.09 法国巴黎1996.10 ⽇本⼤阪2001.04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4.06 韩国釜⼭2005.02 韩国⾸尔2005.10 新加坡2006.01 斯⾥兰卡科伦坡2006.03 越南胡志明市2006.03 中国⾹港2006.11 荷兰代夫特2007.01 巴基斯坦卡拉奇2007.11 维也纳奥地利2008.05 曼⾕泰国2008.07 都灵意⼤利国际展览:2004.12 中国台北2008.01 英国伦敦2008.03 美国纽约2008.09 法国巴黎外界评价作为⽬前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领军⼈物,崔愷的专家设计⼯作室⽆疑带有更多的“名⼈”⾊彩。
以“山水城市”为例谈马岩松的建筑设计理念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艺术审美准则,在这种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建筑能否寻找到一个新的模式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已成为关键问题。
很多艺术家也尝试着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将建筑的形态与自然特性相结合,期待着在拉近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能把自然特性赋予建筑设计的形式当中,使建筑更容易应用于当今社会。
“山水城市”理论,以丰厚的思想内涵,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提供思路。
马岩松所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为中国未来城市建筑注入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山水城市理想山水意境前言:“山水城市”这一概念,最出设想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所提出。
中国城市在当时的建筑是相当大规模笼统的,其所主张的城市概念主要是构建以中国山水意象为主,注入精神文化,给人以脱离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印象。
“山水城市”是让人们在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产生情感的联系,这是富有理想主义的构想,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马岩松倡导的“山水城市”模式,将现代城市与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相结合,将城市建筑赋予人文精神。
强化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山水意境的意境传达,使其精神内涵得到丰富与传承,促进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山水意境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古人寄情于山水的文化活动一向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更是寄托理想的精神载体。
在当代设计中,将山水意境融入建筑是当代设计师的情感表达手法。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是属于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画中有画,意中有意”,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意象美的感悟。
这种传统自然山水观念是中国长久延续和沉淀的,时至今日都地影响着每个人对意象的思考。
当代设计师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美学认知和空间表达的认识,将其中的画面表现手法和意象创造手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建筑相融汇的独特意境美感。
用未来的建筑引领未来:天津“当代艺术品”中钢大厦中钢大厦会成为艺术品周末的下午,北京板桥胡同美术印刷厂MAD工作室里,马岩松正和中钢大厦的副总裁蒋宏探讨着具体设计细节。
马岩松和他不同国籍的搭档拿着厚厚的图纸,在会议桌上超大的电脑显示器前演示着中钢大厦未来的图景。
结束了和中钢集团3个小时的深度细节探讨后,马岩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刚才我和蒋总他们谈了很多细节,中钢大厦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刚才你也听到准备打桩了。
”在中钢大厦的设计中,马岩松放弃了在“梦露大厦”等项目中最擅长的曲线结构,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六边形,构成了这组高达358米的摩天建筑。
“在这个建筑中,六边形既是结构又是外墙立面,从室内望去没有一根阻碍视线的柱子,风景被框成六边形这种古典的形状。
而从室外看,大大小小的六边形组合起来又变成一种特别柔和的图案。
而且这些六边形的结构都是可以在工厂里预制的,到了工地搭起来就可以,应该会很经典。
”“中钢大厦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当代艺术品。
”马岩松对这个概念设计充满了信心。
在大厦的动画效果中,4000多个窗口的灯光可以根据电脑控制而变化,中秋时月亮从楼的一角慢慢爬上来,国庆节呈现出烟花绽放的效果,春节时整个楼变成红色,整座大厦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中,每一个经过和看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它与这座城市共通的文化脉络。
“我们要显示的不是钢铁,不是我们怎么用技术去制造,它最后显示的是一种气氛,是城市的风景。
”用未来的建筑引领未来在马岩松看来,中钢大厦肯定会成为未来的区域地标,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你看这楼其实很未来,跟科幻电影似的,它是模糊的,你不容易给它取一个名字,但随着时间和自己的变化,你对它的看法也会改变,会慢慢融入城市的文化中。
这就跟纽约的老双塔,可能在第一天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后来人们看到它就会觉得这是纽约一样。
”“一个大型建筑成为地标,不是这个建筑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是很多人会来,并愿意在这呆着。
”在马岩松看来,建筑的功能性甚至比结构、外形更为重要。
传承、融合中求得发展、创新:访中国科学院北京建筑设计研
究院总建筑师崔彤
李沉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设计中如何突破束缚.在不利的环境中创作出适宜的设计方案.如何在
延续传统文脉的同时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这些都是建筑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李沉
【作者单位】<建筑创作>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还原的建筑——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作品解读 [J], 佟旭
2.北京凤凰国际媒体中心:融合开放、创新集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
总建筑师邵韦平 [J], 吴春花;邵韦平
3.建筑师应担负起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重任——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崔愷 [J], 吕俐;王艺静
4.躬身实践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柴裴义 [J], 司阿玫;
5.风景中的建筑\r——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 [J], 崔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