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新探-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新方案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变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在新时代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和需求,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份新的教学方案,以期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快速阅读、精读和泛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语篇结构、语法和词汇的理解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阅读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包括新闻报道、散文、小说、演讲稿等。
2. 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既有适合初学者的简单文章,也有适合高阶学生的复杂文章。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阅读材料中的难点和重点,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3. 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阅读材料的主题、结构和要点。
4. 游戏化教学法:设计英语阅读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流程1. 引入阶段:通过有趣、新颖的引入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训练阶段:围绕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语篇结构等。
3. 提高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迈向更高的阅读境界。
4. 总结阶段: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
五、课外拓展1. 阅读俱乐部:鼓励学生自发组建阅读俱乐部,每周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2. 阅读比赛:开展阅读比赛,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阅读形式,尝试新颖的阅读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通过阅读理解和阅读能力的相关考题来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包括快速阅读、精读和泛读三个方面。
-080-2022年第15期(总第319期)教学一、外研版新教材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意识,发挥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作用。
为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要求,外研版新教材应运而生。
新教材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英语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教材围绕“主题语境”设计课堂内容,活动设计发挥“主题”的核心作用,每一册的六个单元分别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呈现。
课本语篇类型丰富,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自传、新闻等。
文章话题新颖,语言地道,与时代紧密结合,每个单元的语篇内容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活动设计体现出对单元主题认知的逐步加深,学生思维能力也会因此逐步得到培养和提升。
新教材语言知识丰富,将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不同的技能不再孤立出现,而是以综合的方式在生活化的语境中体现。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能获取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还能理解并深入体会主题语境,体会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文本分析本课例的文本是选自外研版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Developing ideas”,介绍了“英国的辛德勒”Nicholas Winton 在二战期间打破民族界限,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助犹太儿童,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
语篇类型属于人物传记。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基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针对英语阅读技能进行专项训练。
通过精选的英语文章,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快速获取信息、准确理解文章意图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此外,结合文章内容,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为高考以及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核心词汇和短语,扩大词汇量;(2)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阅读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4)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如略读、寻读、精读等,提高阅读效率;(5)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
2、过程与方法(1)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5)通过课堂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不同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挑战;(4)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5)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语言的美。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居次要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中英语阅读教案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制定任何教案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精读技巧;2) 培养学生捕捉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3)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上下文线索理解生词的意义;4) 增强学生对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兼顾语言难度和知识性。
选取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议论文,该话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文章长度适中,词汇和句式结构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设置具体的阅读任务,如找出文章的主旨、列出支持论点的细节信息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阅读技能。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结构,互相解答疑问,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助手。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分发阅读材料,并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开始阅读。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总结文章要点,并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评价。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还包括了相应的评估方法。
通过随堂提问、小组报告以及课后的阅读理解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这份高中英语阅读教案范本,旨在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全面的评估体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教学需求。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新探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3. 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理解教学重点:1.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来解决问题2. 理解英文文章的主旨和细节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教学难点:1. 运用推理和推断技巧理解文章中的隐含信息2.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3.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英语阅读教程》2. 多媒体投影仪3. 阅读理解练习题和答案教学过程:引入 (5分钟)在课堂上讨论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阅读活动 (30分钟)1. 分发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独立阅读。
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阅读和理解文本。
2.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阅读策略,例如扫读、略读和详读。
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并一起解决存在的疑惑和难题。
讲解和讨论 (15分钟)1. 教师在这个阶段解答学生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更深入的思考,例如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旨和隐含信息。
巩固练习 (15分钟)1. 分发一份阅读理解练习题,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这些问题应该要求学生应用之前学到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2. 审查和讨论答案。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正确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和解释答案的合理性和推理过程。
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一篇阅读文章,并要求学生在家中使用学到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完成阅读任务,并写下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评价和反馈: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2.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解答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他们正确的解题过程。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新方案一、任务分析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生获取语言资料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不同阅读技能,如获取主旨信息、寻找关键信息、理解细节信息等,同时还应注重语音、语调等语言技能的训练。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课程概况1.教学内容:阅读2.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掌握不同阅读技能,如获取主旨信息、寻找关键信息、理解细节信息等。
②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③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等语言技能。
3.教学时长:3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获取主旨信息和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获取主旨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技能。
2.1 阅读一篇短文,提供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初步获取主旨信息。
2.2 阅读另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标注关键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3.教学步骤:4.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整体教学5.教学资源:阅读材料、黑板6.教学评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课时:理解细节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
3.1 理解细节信息:教师提供一篇短文,要求学生回答与文章有关的问题,尝试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
3.2 复述文章内容:教师提供另一篇短文,要求学生将文章内容复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语言技能训练2.1 阅读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等语言技能。
3.2 朗读训练:教师提供另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模仿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等语言技能,全面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是基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针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提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英语阅读材料,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在阅读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运用英语阅读策略,如预测、扫描、略读、精读等,提高阅读效率;(2)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准确理解文章中的信息,把握文章主旨;(3)熟悉不同类型的英语阅读材料,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并能根据不同类型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4)提高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对阅读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5)学会使用各种英语学习工具和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2、过程与方法(1)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阅读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5)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品质。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新探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同时对于英语阅读课文的学习既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追求语言形式的教学,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如何借助阅读课文来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多重目标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不同的阅读教学阶段,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多重目标。
一、理论依据Gass(1988)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
Gass将语言输入区分为被感知的语言输入(noticedinput) 和被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ded input)。
她认为,被感知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阶段,由语言输入中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特征以及学习者目前的二语知识组成,不是所有已被感知的语言输入都能被学习者理解。
同样,不是所有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都被吸收。
Gass 认为在目标语被感知和理解后,学习者将所获语言知识及规则内化,使之成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即学习者目标语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学习者对隐性知识加以运用,形成言语输出(output)。
根据Gass 的描述,二语习得流程可用如下图式说明:.根据二语习得流程图,笔者认为把阅读教学活动分成阅读理解、语篇赏析和运用输出三个阶段,对于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行之有效。
二、阅读课三个教学阶段1. 阅读理解课文首先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
学生通过对文中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最终达到输出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目标。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
阅读理解过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读前充分利用pre-reading 引入与话题相关的背景材料。
在这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与阅读材料的内容应紧密相连,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从而预测课文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之教学探索篇高一英语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单元阅读课教学设计单元:模块1第四单元年级:高一Unit 4 : Earthquake一、三维教学目标(3-Dimentional Teaching Demands)根据《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英语实验稿)关于三维目标的定位及其实现途径和目标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把本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二)教学要求(Teaching demands)二、学情分析(Learner analysis)1.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呼唤着新的评价体系。
那种陈旧的以终结性考试来排队,区分好、中、差学生的方法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检查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它同时也给教师平时的工作成打了折扣。
对于我们成年人尚不能以一、二次的工作业绩去评判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何况对于正在成长、变化之中的学生们呢?在新教材,新教法,新理论深入人心的今天,大家都急切盼望一种新的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尽快出台,并对此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大家的设想也给我的想法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使我有一种想去尝试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的冲动。
2.开学伊始,我就在任教的高一两个班学生先展开问卷调查,就一个简单的问题,了解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态度。
这就是:你对英语学习的看法①喜欢②不喜欢③不清楚。
如果回答②请继续回答原因①内容枯燥,没兴趣②老师教法死板,没新意③成绩不理想,灰心丧气。
经过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本次调查问卷发放97份,实际收回97份有效问卷,其中喜欢英语的人57%,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的5%,不喜欢的占38%。
其中因为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的占有25%的比率。
我校属于某某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都是由各个地区中学经过中考选拔上来的,虽然喜欢英语并且有信心学好英语的学生占了57%,但由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还是有38%的学生不喜欢英语。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新探作者:孔凡娟来源:《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英语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交流和阅读,对于高中英语学习就是首先要学会阅读。
新时代的英语课堂要随着时代有所改变,变则通是恒久的真理。
【关键词】语言阅读设计近年来,中学阶段英语的教材编撰方向和高考的考试方向都共同反映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
在高中阶段,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中学阅读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
摸索一整套的合理的阅读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我和同仁努力的目标,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终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阅读的驱动力,只有对所学的阅读材料感兴趣,阅读效果才会更佳。
阅读前任务的设置以引发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并进而产生阅读欲望为目的。
不同类型的文章展开话题的形势也多种多样,例如:1)关于生活常识的说明文,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提问引发思考。
2)叙事的故事类文章,可由教师给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由学生接着叙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节和结尾,再请他们读文章,同样会使学生急切阅读。
3)关于新闻报道类的文章,经典的“Wh”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好办法。
4)关于广告类的应用文章可从学生耳闻能详的广告常用语上寻找突破口。
5)关于科普文的阅读,可从一些学生熟悉的专业术语中谈起。
6)关于诗歌类文章的阅读,可从朗读入手,强调诗歌的韵律美,辅助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提供的英语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结构,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及细节内容。
2. 学生能够学会并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扫描、精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及准确性。
3. 学生能够积累并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和常用短语,扩大词汇量。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接触的英语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能够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主题的文章,能够了解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本课程设计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英语教材某单元阅读篇章,主要围绕“文化差异”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 阅读文章:选取一篇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文章,涵盖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内容。
2. 词汇与短语: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常用短语,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阅读策略:教授并实践以下阅读策略:预测、扫描、精读等,让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运用所学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4.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大意,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及细节内容。
5. 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导入:引入文化差异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为阅读文章做好铺垫。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模版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Design Template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 English read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It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enhances critical thinking,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overall academic performance. Thus, designing effective teaching plans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s crucial.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template for a successfu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design.Section 1: Learning ObjectivesThe first step in designing an English reading lesson is to identify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s should be 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and time-bound (SMART). For example:1.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including skimming, scanning, and inference.2. Enhanc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rough contextual learning.3.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skills by interpreting and evaluating texts.4. Foster cultural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exposure to diverse literary works.Section 2: Pre-reading ActivitiesPrior to reading the text, it is important to engage students in pre-reading activities that activate their prior knowledge and build their interest. Some effective pre-reading activities include:1. Brainstorming: Elicit students'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the topic or theme of the reading passage.2. Predict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make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title, headings, or images related to the text.3. Vocabulary Preview: Introduce key vocabulary words and phrases to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the language they will encounter during reading.4. Pre-teaching Cultural Context: Provide students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ltural, historical, or social context of the text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Section 3: While-reading Activities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 it is crucial to engage students in activities that actively involve them i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Some effective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include:1. Guided Reading: Divide the text into manageable sections and ask students to answer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or complete tasks related to each section.2. Group Discussions: Divide students into small groups and assign each group a specific task related to the text, such as summarizing, analyzing literary devices, or identifying the main idea.3. Annotation: Teach students how to highlight or underline important information, unfamiliar words, or interesting ideas while reading.4. Peer Collabor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and discu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sha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seek clarification.Section 4: Post-reading ActivitiesAfter reading the text, it is important to consolidate students' learning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flection and extension. Some effective post-reading activities include:1.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Ask students to answer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to ass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2. Vocabulary Expansion: Assign vocabulary-related tasks, such as creating word webs, using key words in sentences, or writing short stories using the new vocabulary.3. Critical Analysis: Engage students in critical thinking activities, such as comparing the text to other related texts, discussing the author's purpose, 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riting style.4. Creative Response: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bout the text through creative activities like writing a letter to a character, composing a poem, or creating a visual representation.Section 5: AssessmentTo evaluate students'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 a variety of assessment methods can be used. Some effective assessment methods include:1.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Design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or tasks that asses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2. Oral Presentations: Assign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analysis 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o the class, promoting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nfident public speaking.3. Writing Assignments: Assign written tasks such as summaries, reflections, or literary analysis essays to assess students' ability to convey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s.4. Portfolio Assessment: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mpile a portfolio of their work throughout the reading unit, showcasing their progress and growth in various reading skills.Conclusion:Designing a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plan is essential for high school educators. By following this template and adapting it to the specific need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teachers can create engaging and impactful reading lessons that promote language proficiency, critical thinking,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高中英语]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新探高中英语(SEFC)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
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
那么,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
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
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引入题材。
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
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
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阅读理解问答题:1) 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s ?2)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3)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4) 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plate jump to the north ?5) How many measures(措施) 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earthquakes ?6) What is “ The Big One”?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
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
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
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
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
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
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
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
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
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
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
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
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
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
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
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
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
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细读课文。
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
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
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阅读理解问答题:1) What do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alk about ?2)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l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Lesson 26 ?3) 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do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Lesson 27 ?4) 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ig One” ?5) If we pare the 1986 earthquake with the 1989 earthquake, what can we find ?6) If the 1989 earthquak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tre of tow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7) Why can’t we stop earthquakes ?8) Do you think that San Francisco is now in danger ? Why ?9) 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each paragraph of the two lessons coherent (连贯的) ?10)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阅读吸收信息,吸收是为了表达。
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
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
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
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
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归纳知识。
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
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
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1) 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are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2) 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3) 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4) 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