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 格式:pdf
- 大小:858.47 KB
- 文档页数:15
学术动态综述 《生产力研究》No.1.2004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安虎森,邹 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摘 要】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形成和发展历史,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预测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指出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因国情不同,这种理论体系并非完全适合于我国,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相当紧迫的任务。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这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上的主要区别。
在我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将是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4)01—0180—07 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
在经济学大家族中,区域经济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又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之一。
尽管他的发展历史很短(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坚定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研究潜力的成熟的经济学科之一。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尽管区域经济学是相当年轻的经济学科,但从经济学发展历史上看,人们为搞清楚空间问题作了种种尝试,最早的例子是杜能(1826)的有关农业土地利用区位的经典分析,还有韦伯、帕兰德、霍特林、普雷德尔、克里斯泰勒、廖什等,为空间经济分析做出了各种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区域经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空间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被人们所接受(后来还包括城市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一般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做出很简单也是很不现实的假定,即所有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一个地点上,这样他们就剔除了空间因素这一极其重要而很棘手的变量。
中国分割的经济空间:基于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的实证研究颜银根;安虎森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科学》
【年(卷),期】2014(036)004
【摘要】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总页数】11页(P47-57)
【作者】颜银根;安虎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东、中、西部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J], 唐松
2.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 [J], 彭连清
3.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 [J], 蒋南极
4.川渝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 孙凌宇;罗杨帆
5.川渝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 孙凌宇;罗杨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自1969年第1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截至2010年,已有67人获得该奖项,其中不少获奖者的学术观点涉及区域经济学。
如1971年的获奖者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布的观点,1974年的获奖者缪尔达尔关于区域发展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观点,1979年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后发地区的发展思想等。
尤其是2008年的克鲁格曼,因其对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分析这些经济学家的相关学术思想,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涉及区域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和观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差异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区域竞争与合作等的分析和解释上。
具体来讲,有30余位获奖者的学术思想涉及这些内容。
1.区域差异与贸易截至目前,有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涉及区际贸易和区域差异(表1)。
这些学者的思想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或经济地理学科内容体系的一部分(孙久文等,2010;李小建等,2010;安虎森,2008;魏后凯等,2006),并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和进一步验证、挖掘的参照。
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在《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Kuznets,1955)一文中提出的“倒U”型曲线假说对区域经济差异理论有重要启迪。
库氏通过分析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普鲁士(1854-1857),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1880-1950)人均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总结并提出了收入不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演化规律,即“倒U型曲线”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并趋于稳定,当经济进一步增长时,收入差距又逐渐缩小。
库氏的研究并非基于某一地区的时序数据,而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多个地区数据,但已经暗含了收入的区域差异思想。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导言1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3三、区域本质的理解4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42、自组织能力5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6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7四、区域的形成8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8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9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10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11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12一、块状经济的形成1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1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14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14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16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7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17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8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4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24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26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27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29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30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31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2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3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6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36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7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
38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9第五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0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0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402、经济活动协调413、区域决策4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31、区域的拓扑性质432、经济活动区位43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444、区际分工与联系46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47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47三、内容安排48本章小结49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52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54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54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54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55二、循环累积因果链551、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552、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56第二节劳动力流动58一、循环累积因果链58二、对称结构(均衡增长模式)的破坏和突破点59三、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维持和维持点61四、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62第三节资本流动64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消失65二、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661、初始对称结构的稳定性662、三种效应和作用力情况663、区域结构的稳定均衡67三、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681、市场规模非对称68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703、要素禀赋非对称71四、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71第四节人力资本流动73一、循环累积因果链74二、区域结构的稳定性74本章小结75第三章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79第一节区位概述80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80二、区位要素80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80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81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81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83第二节静态区位选择84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41、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52、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9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97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100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101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105第三节动态区位选择106一、区位力106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108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110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110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112本章小结113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115第一节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5一、哈罗德—多马模型115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与逻辑1162、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1163、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区别和特点116二、需求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7第二节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8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18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主要内容118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19二、完全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20三、垄断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创造理论1201、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假设1212、资本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1213、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结论123第三节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125一、新增长理论125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126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1263、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28二、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全域溢出模型1281、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282、全域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293、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1三、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局部溢出模型1321、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332、局部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343、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6第四节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38一、均衡增长模式138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38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139二、非均衡增长模式139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40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403、增长极理论141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43第五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144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1441、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化144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144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145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461、进口替代战略1462、出口替代战略148本章小结148第五章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151第一节产业扩散151一、产业扩散的界定151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152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153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154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156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156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157第二节产业聚集159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159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159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1615、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161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162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2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3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4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1651、聚集与分散166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166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167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167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168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168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169一、产业结构的划分1701、霍夫曼划分法170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1713、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1714、其它分类方法171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721、配第定律1722、斯密顺序1733、克拉克定律1744、库茨涅茨的研究174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177四、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1791、产业重工业化1792、霍夫曼定理180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182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1835、区域产业链条184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85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185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186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186第四节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18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188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882、产业结构变化率1883、相关系数1894、相似系数189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1896、结构影响指数1907、效益超越系数1908、投入产出法190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1971、产业比较优势度197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1983、区位商1984、产业专门化系数1985、偏离-份额分析199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水平分析200本章小结202第六章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206第一节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6一、市场分割、市场统一与市场开放度2071、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2072、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207二、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8第二节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208一、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及其分解209二、简单情形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01、资本流动下的降价效应2102、贸易保护降价效应的条件性211三、多因素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21、区位调整成本与区位调整陷阱2122、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215第三节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216一、局部贸易自由化216二、全面贸易自由化217三、考虑市场规模和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2181、欠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之谜2182、资本流动与边缘化临界点218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219一、资本多国流动情形下的生产和投资转移及基本结论220二、生产和投资转移及福利变动221三、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及福利变动分析223四、多米诺效应和内生集团规模225五、轴心-附属协定226本章小结228第七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231第一节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231一、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2二、基于交易效率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3三、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234第二节城市等级体系及城市内部结构237一、城市以及城市的分层结构2371、城市的形成2372、城市分层结构的形成2383、城市类型结构的形成238二、城市分层结构最优层次数和每层的城市规模2391、分层结构层次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2392、城市分层结构的层次数2403、城市规模与层次数的关系2414、城市分层结构演进过程244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245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245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史246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248一、地租与土地利用2481、地租和土地价格基本原理2482、地租、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249二、区位选择与城市土地利用2501、家庭区位选择2502、企业区位选择251第四节城市就业253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531、乘数原理2532、劳动力需求曲线254二、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55三、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效应257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7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8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9四、城市就业政策2601、城市失业类型2602、城市失业的政策措施261第一,失业保险制度。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最近终于把郝寿义、安虎森的《区域经济学》看完了。
⼀直想重温⼀下区域经济学的经典读本,本来想看那套经典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册》,不过过于庞⼤的内容让⼈望⽽却步,最后选择看郝⽼师出的书。
之前总有⼀种印象,国内的区域经济学界,很多都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出⾝的,真正纯经济学出⾝的是少数。
之前看的⼀些区域经济的书,其主导思想和逻辑范式也都是经济地理的框架。
⽽这个学科最需要的是纯经济学背景出⾝的专家和相应的教材,⽽郝⽼师就是其中之⼀。
这本书的内容逻辑⾮常清晰,体系完整,看完之后受益匪浅,其中对城市经济、城乡边缘区经济、乡村经济的章节⾮常有必要。
另外,安虎森⽼师出的⼀本《新区域经济学》,也⾮常不错。
虽然我的知识结构完全偏向地理学,但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纯经济学背景的区域经济教材的出现。
其实这不但是教材本⾝的现象,涉及到学科领域也是如此。
区域经济界长期得不到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虽然多年前在国际上随着克鲁格曼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现象有所改观,但在国内,区域经济学界的这⼀现象仍然明显,既不受主流经济学的重视,也不受经济地理学界的待见,处境有些模糊。
我记得之前旁听过⼀次⾼级别的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讨论会,这种现象就⼗分明显。
不过近年来,这⼀情况已有所改观,这得⼒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以及得⼒于国家发改委地区司主导的多项区域规划的影响,从政策层⾯、理论层⾯和应⽤层⾯都对区域经济界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
扯得远了,最后还是回到这本书,附上书中摘录的⼀些读书笔记:区域的本质是⼀种结构。
故任何经济活动的进⼊和推出,对区域的影响,都将遵循乘数定律。
强调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在传统城乡⼆元结构分法基础上,增加了城乡边缘区,也即城乡结合部。
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市场⼒的作⽤倾向于扩⼤差距⽽不是缩⼩地区之间的差距。
·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学·第27卷第1期 2017年1月 Vol.27 No.1 Jan.2017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7.01.002“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年 猛a,王 篧b(中国社会科学院a.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b.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100005)摘 要: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 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
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 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
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新”新经济地理学;“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1.5;F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7)01 0010 08一、引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或者说经济活动具有空间结构性这一特征,是我们研究现实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年猛等,2012)。
然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因素却被主流经济学家长期忽视,这种研究不仅“在上一代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Krugman,1991a),而且难入主流。
目前,已经声名鹊起的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NEG)则把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的框架之中,探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规律,解释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机制,并以此来分析和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安虎森,2009)。
对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
张婷
【期刊名称】《市场经济与价格》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安虎森教授认为空间经济学能够为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生产集中现象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也因为空间经济学的一个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张婷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经济学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论及其体系设计:一个文献综述 [J], 程莉
2.汇率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J], 刘涛;金洪飞
3.基于不同视角的法律经济学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J], 黄新华
4.窃品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J], 罗卫东;陈春良
5.农产品广告的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外文献综述 [J], 项莹莹;耿献辉;周应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新经济地理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摘要:安虎森,吉林安图人,1952年生,现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并于1996年7月获博士学位。
1998年10月,从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并留校任职至今。
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学习数学、地理学和经济学,通英、日、韩语;曾被云南师范大学评聘为特聘教授,还先后被南京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评聘为讲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作者: 安虎森[1];刘军辉[2]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现代经济探讨
页码: 49-5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中日韩自贸区;比较优势;产业份额;福利水平;贸易自由度
摘要:该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自贸区模型,研究了成立自贸区的影响因素以及自贸区成立对不同国家产业份额和福利水平的影响。
研究发现,市场规模、比较优势、自贸区内国家与区外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度以及自贸区内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度是影响自贸区内国家产业份额与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
当自贸区内的贸易自由度较低时,市场规模是影响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当自贸区内的贸易自由度较大时,比较优势是影响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
安虎森;邹璇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形成和发展历史,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预测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指出,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因国情不同,这种理论体系并非完全适合于我国,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相当紧迫的任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这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上的主要区别.在我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将是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总页数】7页(P180-186)
【作者】安虎森;邹璇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
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西方区域经济学及其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述评 [J], 魏后凯
2.全球化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第八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变革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郑长德
3.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J], 孙久文
4.中国区域经济学科的使命与展望——首届全国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 程艳;胡宵路;袁益
5.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探讨 [J], 曹细春;谢显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