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9.50 KB
- 文档页数:95
第4章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4.1 审计程序广义的审计程序主要是针对审计过程而言的,一般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和完成审计工作三个阶段。
而狭义的审计程序主要是针对审计证据而言的。
4.1.1 计划审计工作1.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3.初步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4.实施风险评估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则是指审计人员(如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必须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
5.制定审计计划4.1.2 实施审计工作(1)进驻和了解被审计单位。
(2)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
(3)审查财务报表项目。
(4)获取审计证据。
审计实施阶段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真实、有效的审计证据,它是审计人员作出判断、发表意见、出具报告的根本依据。
4.1.3 完成审计工作(1)整理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和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
(3)编制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书。
(4)建立审计档案。
一般来说,根据审计资料的使用期限长短和作用大小,可将审计工作底稿归类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分档保管。
永久性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并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直接作用的审计档案。
当期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经常变化,只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档案。
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超过90日仍未执行审计决定,则审计机关应当报告人民政府或者提请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
这种针对审计决定落实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进行的审计,就是后续审计。
由于社会审计系受托有偿审计,因此通常不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而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一般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4.1.4 业务循环审计与报表项目审计1.业务循环审计业务循环审计师根据业务循环原理,了解、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按照业务循环次序进行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从而对其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