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位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47 MB
- 文档页数:185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交通网:由交通接点和交通路线组成的地理网络。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答: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造成的生产条件的不同,所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4.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试述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内容一、区位和区位理论(一)区位提出▪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由W.葛茨于1882年首次提出,于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含义▪区位与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一、区位和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2.区位理论的内涵(三)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二)区位因子1.概念Locational factors / forces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二)区位因子2.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工厂等物体)而言的。
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生产条件的不同。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的。
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也可以说,在已知区位条件的情况下,对区位条件进行具体分析的项目就是区位因子。
P37,图2-2▪运费因子: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
▪非运费因子:劳动力、动力、水、税金等与投入相关的因子以及能够产生集聚和分散经济的各种因子。
▪收入因子:考虑收入最大的地点(一般考虑消费地即大市场)。
▪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是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因子。
如决策者行为、区位政策、军事考虑等。
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自然特性: 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 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参与方式: 劳动对象、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能源分类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资本的类型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P34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P52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 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
**综合体,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区位理论区位(德文为standort,英文为location)的含义是“分布的地区或地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⑴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指杜能于1875年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于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
其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农场或工厂,着眼于成本特别是运费最省。
⑵改进的区位理论,主要指直到二次大战前后经过改进的各种经济区位理论,有市场区边界区位理论、综合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分界点理论等。
特点是从立足于单一的企业转变为立足于城市,从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⑶现代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主要指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以区域经济研究为特征的区位理论。
影响经济区位的因素是很多的,与前面提到的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和因素相似,包括:自然环境方面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因素;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安定、教育水平、法制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经济技术方面的劳动力供应量和价格、地价、市场容量、金融信用手段、生产技术工艺及成本等因素;基础设施方面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交通通讯条件、能源动力供应、给排水设施因素等。
然而并非所有区位理论都能全面考虑这些区位影响因素,特别是早期的区位模型必须把很多因素假设为不变的,只分析某几个重要变量的影响。
但目前区位研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复杂的现实。
一、杜能的区位理论1826年杜能在他的《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区位理论的思想。
为了进行区位研究,杜能在他的大农场上花费了40年的时间从事试验、观察和分析。
为了说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杜能在下列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孤立国”的区位模型:一个城市位于一大片平原地区的中心,该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城市负责供应必需的工业品,城市周围的土地则种植各种农作物以供应该城市消费,这也是该平原上农民的唯一市场,完全排除与该地区以外其他市场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城市与周围地区只依靠道路联系,并且从任何一点到城市都是直线运输,农产品运到城市的运输费用与其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第二章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PAGE38-42)第四节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交通便捷程度page49-51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六个圈层: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鲜奶等。
第二圈-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苜蓿区、黑麦区、豌豆区、黑麦区)轮作。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块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为牧草,第七为荒芜休闲地。
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圈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物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蓄,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
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尽管我们将区位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现代区位理论并不把诸如动值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
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
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运费)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
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
进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于企业组织的空间规律探索的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随之发展。
(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
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旳互相关系旳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原因分析区位:是指决定人类活动场所旳多种原因和关系旳总和。
区位理论旳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旳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旳有机组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旳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原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旳原因。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旳一种影响原因重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旳经济区位决定旳。
土地旳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运用旳也许性,但并不决定土地运用旳可行性。
土地运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旳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劳动对象2、作为作业旳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原材料因子重要是通过:⑴运费大小,⑵原材料旳可运性、⑶可替代性⑷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旳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旳最重要旳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原因。
经济活动旳环境影响特性差异,导致其具有不一样旳区位选择。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旳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规定到达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旳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旳性质和类型而不一样。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旳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一样旳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旳影响是完全不一样旳。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旳消费需求偏好旳特点而引起。
在不一样旳区域,由于不一样旳消费习惯和其他不一样原因,占首要地位旳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似。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指该事物的位置,另⼀⽅⾯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的定义:(1)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创建的理论,如果⽤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等)与其他客体(⾃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且必须进⾏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定,选择空间。
(2)空间内⼈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空间已定,区位主体布局。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仅考虑⼀个⽣产地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产地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部分(如⼯⼚部分)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还考虑到⾮⾦钱上的收益以及满⾜。
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标选择基准是成本最⼩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险及不确定性。
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设备、⼟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则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也考虑销售价格的⾼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不考虑或轻视资⾦、信息、折旧期间、地域⽂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的以及企业组织都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区位条件1.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