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三第四节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46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1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如果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即:商品价格=出厂价格+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1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众多规模都很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无差别的同类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市场主体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
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状态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而且每家企业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市场结构。
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图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企业市场地域的划分(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经济地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主要研究客体、局限性4、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与目标背景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目的是获取的地租最多。
二.理论概要1.前提假设杜能提出了假设的孤立国,以及孤立国成立的6个前提条件:P60㊣ 2.形成机制在以上的条件下,所有假定农产品的运费与运输距离和其重量成正比。
农产品活动以追求地租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
杜能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和斜率。
从而形成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笔记本有推算式。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P61的杜能圈形成机制杜能圈:在孤立国的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在一平原,以一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4杜能区位理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他提出在同一自然条件下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并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领域,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磨擦(距离的影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 5 理论的局限性见书P65-661.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
河流因素的干扰,杜能圈沿着河流方向分布。
土质因素影响为随着土质恶劣,单产下降,谷作业农业圈系那个城市方向缩小,畜牧圈范围扩大。
谷物价格。
随其价格的降低,商业谷物种植范围向城市范围缩小,畜牧圈扩大。
2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在杜能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距离因素制约趋于变小。
3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使该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
逆杜能圈: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三.杜能研理论的方法1.明确目标-获取最多地租2假定前提3律化因子(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确定)4锁定于一5清化关系(在单一变量的条件下研究)6依次展开7形成体系3-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一.背景与目的二.理论概要(一)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