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第四节
- 格式:ppt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22
MRI检查技术MRI成像技术有别于CT扫描,它不仅可行横断面,还可行冠状面、矢状面以及任意斜面的直接成像。
同时还可获得多种类型的图像,如T1WI、T2WI等。
若要获取这些图像必须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和成像参数。
一、序列技术MRI成像的高敏感性基于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弛豫时间T1及T2的不同,并受质子密度、脉冲序列的影响,常用的脉冲序列有:1.自旋回波(SE)序列采用“90°-180°”脉冲组合形式构成。
其特点为可消除由于磁场不均匀性所致的去相位效应,磁敏感伪影小。
但其采集时间较长,尤其是T2加权成像,重T2加权时信噪比较低。
该序列为MRI的基础序列。
3.快速自旋回波(turboSE,TSE;fatSE,FSE)序列采用“90°-180°-180°-...”脉冲组合形式构成。
其图像对比性特征与SE相似,磁敏感性更低,成像速度加快,使用大量180°射频脉冲,射频吸收量增大,其中T2加权像中脂肪高信号现象是TSE与SE序列的最大区别。
4.梯度回波(gradientecho,GRE)序列梯度回波技术中,激励脉冲小于90°,翻转脉冲不使用180°,取而代之的是一对极性相反的去相位梯度磁场及相位重聚梯度磁场,其方法与SE中频率编码方向的去相位梯度及读出梯度的相位重聚方法相同。
由于小翻转角使纵向磁化快速恢复,缩短了重复时间TR,也不会产生饱和效应,故使数据采集周期变短,提高了成像速度。
其最常用的两个序列是快速小角度激发(fatlowanglehot,FLASH)序列和稳态进动快速成像(fatimagingwithteadytatepreceion,FISP)序列。
5.快速梯度自旋回波(TGSE)序列TGSE是在TSE的每个自旋回波的前面和后面,再产生若干个梯度回波,使180°翻转脉冲后形成一组梯度和自旋的混合回波信号,从而提高单位重复时间(TR)的回波数。
磁共振检查技术〔MEGNETIC RRESONANCE,MR〕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如X线等穿透,但能阻挡中波成分如紫外线、红外线及短波。
人体组织允许磁共振产生的长波成分如无线电波穿过,这是磁共振应用于临床的基本条件之一。
核子自旋运动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而氢原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处于无规律的进动状态,当人体进入强大均匀的磁体空间内,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章的氢原子核一齐按外磁场方向排列并继续进动,当立即停止外加磁场磁力后,人体内的氢原子将在相同组织相同时间下回到原状态;这称为驰豫〔RELAXATION〕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驰豫时间不同,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号经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图像来给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诊断结果。
通过调节磁场可自由选择所需剖面。
能得到其它成像技术所不能接近或难以接近部位的图像。
对于椎间盘和脊髓,可作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可以看到神经根、脊髓和神经节等。
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核磁共振成像不仅仅能够显示有形的实体病变,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进行精确的判定。
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MRI技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磁共振的适应症: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肿瘤,梗塞,出血,变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几乎成为确诊的手段.特别是脊髓脊椎的病变如脊椎的肿瘤,萎缩,变性,外伤椎间盘病变,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心脏大血管的病变;肺内纵膈的病变.腹部盆腔脏器的检查;胆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明显优于CT.对关节软组织病变;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病变的发现早于X线和CT.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
可早期发现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脓肿、脑囊虫症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还可确定脑积水的种类及原因。
磁共振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空洞症及硬化症、推管瘢痕等均有独到之处。
磁共振扫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磁共振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
2. 学生能够描述磁共振扫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3. 学生能够解释磁共振成像中常见的术语,如核磁共振、成像序列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磁共振扫描图像,识别图像中的正常与异常结构。
2. 学生能够操作磁共振扫描设备,完成简单的扫描任务。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磁共振扫描图像进行初步的预处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磁共振扫描技术在现代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增强对医学技术的尊重和认同。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自信心。
3. 学生能够关注磁共振扫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磁共振扫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磁共振扫描技术原理:包括原子核自旋、磁场作用、射频脉冲激发、信号采集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三章“磁共振成像原理”2. 磁共振扫描设备与操作:介绍磁共振扫描设备的组成、功能及操作流程。
- 教材章节:第四章“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操作”3. 磁共振成像序列:讲解不同类型的成像序列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磁共振成像序列及其应用”4. 磁共振扫描图像分析:分析正常和异常磁共振图像,掌握基本的图像识别和解读方法。
- 教材章节:第六章“磁共振成像图像分析”5. 磁共振扫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介绍磁共振扫描技术在神经、心血管、肿瘤等领域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七章“磁共振成像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6. 磁共振扫描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磁共振扫描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如患者隐私保护等。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靜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简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靜剂或麻醉药物。
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依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O(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橫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