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技术MRI检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25
MRI检查规范MRI检查总则磁共振成像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大大超过了CT扫描。
它能够显示X线平片及CT扫描所不能发现的病变。
磁共振成像不但能够进行解剖成像显示,还能够进行功能成像及电影成像。
适应症:1、磁共振成像适应症包含CT适应症。
2、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先天性、炎症、肿瘤、外伤等引起的各种器质性病变。
3、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白质病,周围神经损伤。
4、无创、无需造影剂的血管成像、心脏电影、胆道成像及尿路成像。
5、骨关节软骨、关节板、韧带、关节盘等变性、外伤。
6、骨髓病变。
MRI检查总则禁忌症:1.心脏起搏器携带者.2.手术留有磁性动脉夹,术后3周内。
注意事项:*进入扫描室内的患者及任何医务工作者不能携带任何磁性金属物品、磁卡、电子用品等。
*任何小件磁性物品进入扫描室内,均有可能造成对机器及人员的伤害。
*病人在检查过程中,会听到梯度切换的噪音。
操作注意事项•紧张病人可采用俯卧或脚先进,让病人可看到扫描孔外情况。
•婴幼儿检查时要有父母或护士陪同,注意观察病人,检查时病人不要盖太多毛毯。
•腹部检查时用腹带减少腹部运动,正确使用呼吸门控,检查前训练患者均匀呼吸及屏气。
•放置心电极之前,用酒精小心清洁皮肤,禁用已用过的心电极,心电导线不能与体线圈接触。
•切记将线圈的连接线插入插座内。
保持电缆与连接器直顺,放置于检查床上而不选用的线圈亦必须将连接器插进插座内,使用表面线圈,切勿接错线。
•扫描期间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电、脉搏、并注意病人与控制台之间的声音传送。
•每天上午登记液氦面,留意压缩机是否正常运转,必须把当天图像传到PACS,每周一上午进行质量控制扫描。
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二、胸部(胸部、心脏、乳腺)三、腹部四、四肢骨关节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颅脑检查规范常用的扫描序列•2D FSE(TSE) T2WI :对病灶显示好•SE T1WI (T1 FLAR): 伪影少,解剖结构显示好•FLAIR: 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替代PDW序列•PWI:能够检测分子水平的质子移动.它反映的是自由扩散组织与扩散受限组织问的对比。
磁共振的操作方法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人体或物体内部图像的医学检查技术。
下面是一般的MRI操作方法:
1. 做好准备:将患者放置在一个特制的MR机(磁共振机)的托盘上,并确保患者能够保持舒适和静止。
2. 移除金属物品:患者需要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发夹、牙套等。
这是因为MRI使用强磁场,会导致金属物品产生吸引力,可能对患者和机器造成损害。
3. 定位:将患者定位到正确的扫描区域。
通常会有一个患者定位装置,如一个头架,以确保扫描的部位准确。
4. 注射对比剂(可选):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注射一种叫作对比剂的药物,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异常区域的可见性。
5. 进行扫描:MRI技术会产生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内部图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尽可能静止。
在这个过程中,MR机会发出一些响声,可能会给患者戴上耳塞或耳机以减少噪音对患者的影响。
6. 完成扫描:扫描过程一般会持续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取决于所需图像的部位和种类。
7. 结果解读:一旦完成扫描,医生会解读图像并进行诊断。
MRI图像非常详细,可以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的不同结构,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
然而,因为MRI使用强磁场,所以具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的患者,可能需要避免进行MRI检查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特殊处理。
MRI检查知识小科普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广泛应用的影像技术。
MRI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部的信号进行扫描和分析,生成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提供有关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一、MRI查的原理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MRI检查的原理主要包括核磁共振现象的解释、MRI扫描的基本步骤以及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和影像构成。
1.核磁共振现象的简要解释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强磁场中,原子核的自旋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
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核,而氢原子核又是唯一具有自旋的核素。
当人体置于强磁场中时,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的自旋会与磁场方向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两种能量状态,即低能级和高能级。
这两种能级之间的转变,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核磁共振信号。
2.MRI扫描的基本步骤MRI扫描的基本步骤包括磁场建立、激发和信号检测三个主要过程。
首先,通过产生强大的静态磁场,使得人体内的氢原子核自旋在磁场中定向。
然后,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一定频率和方向的无线电波,激发患者体内氢原子核的自旋状态发生共振。
最后,通过接收和处理患者体内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生成图像。
3.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和影像构成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包括磁场强度、脉冲序列和图像对比等。
磁场强度是指MRI设备所产生的静态磁场的强度,通常以特斯拉(Tesla,T)为单位。
不同磁场强度的MRI设备对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有不同的影响。
脉冲序列是指用于激发和检测核磁共振信号的无线电波脉冲的时间序列。
常见的脉冲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和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等。
磁共振(MRI)肾脏及肾上腺、尿路成像(MRU)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 扫描腹部需禁食禁水4~6小时,如行MRU 检查需憋尿。
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
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
体位:(1)仰卧位,足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双手上举,两手臂交叉抱头(注双手不要交叉为环路)。
(2)观察患者胸前肋下区域呼吸幅度最明显的位置,安置呼吸门控,使其显示的呼吸幅度波形超过上下位置的30%,而后训练患者的呼吸规律及屏气,一般在患者呼气末屏气(如患者在此时刻屏气不理想,在其他时刻屏气也可,对图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呼吸波及呼吸频率说明:在编辑每次门控采集序列时需更新呼吸频率(Update Rate,注:呼吸频率会影响TR值及最大扫描层数),根据呼吸波中的“RESP”提示的呼吸频率选择适当的呼吸间隔“Respintervals”。
当RESP小于等于24时,Resp intervals选择2,当RESP大于24时,Resp intervals 选择3,当RESP小于12时,Resp intervals选择2,并适当的增加回波链的长度(20左右),可增加扫描层数。
肾脏扫描技术定位位置:定位于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冠状位,必要时加扫矢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进行大FOV扫描,层厚8MM,单次采集,如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Asset能加快扫描速度及改善EPI序列图像的对比度。
校准扫描序列与所有BH序列需在同一时相扫描,否则会带来严重的伪影。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断面:BH AX LAV A MASK,横断面T1加权LA V A序列,屏气较差者可选用自由呼吸的T1WI SE序列。
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定位,一般采用纯的横轴位。
磁共振MRI操作规程设备简介:Magphan 模体是为磁共振成像(M R I )扫描设备进行大量精确性能评估而设计的。
基于试验组和生产商对圆柱形模体的性能参数,SMR170具有--个常规的圆柱形外壳。
它有一个用于内部访问的可移动端板。
SMR170的圆柱形外壳是丙烯酸材质,外部直径为20cm内部直径为19cm一、目的:为了规范磁共振MRI(性能检测)操作程序,保证正确使用仪器,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设备安全。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磁共振MRI(性能检测)的使用操作。
三、检测方法操作规程:1. 共振频率在所有梯度场关闭的情况下,将检验模体置于磁体的等中心; 调节射频(RF)合成器的中心频率,使磁共振(MR)信号达到最大。
MF信号达到最大时的射频(RF)合成器的中心频率即为MRI设备的共振频率。
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程序化调节和测量其共振频率,并应每天记录,以便分析其变化趋势。
2. 信噪比SNR将检验模体水平置于头线圈内置于选体的等中心位置,模体的中心同RF线圈的中心近似重合。
选择扫描参数,对模体的溢流层扫描成像3. 几何畸变率在用规则模体(如方形或圆柱形)获得的自旋回波影像上,应用计算机软件测距功能. 测量方形影像的对角线和长与宽, 或测量圆形影像的若干直径, 对于由棒或孔排列组成的线性模体影像,可以测定这些物体间的距离计算几何畸变率。
4. 高对比空间分辨力采用检验物目视评价法。
在检验模体分辨力插件上有规则分布的4 排(或6 排)方形或圆形小孔,边长(或直径)可分别为: 0.5mm、0.75mm、1.0mm 1.25mm 1.5mm、2.0mm或刻制有高分辨力的图案。
在分辨力插件影像上,通过调节窗宽(WW和窗位(WL),直至将每-扫描平面影像上孔的行距、间隔清晰地分辨并区分开来, 此时的孔径或能分辨清楚的最大线对数,即为MRI设备影像扫描平面上的高对比空间分辨率。
5. 影像均匀性在溢流层影像上75佢域(通常距影像边缘1cm)内,利用计算机软件影像分析功能分别测量若干个感兴趣区(ROI)内的像素强度平均值,一般测定10个ROI 的数值。
磁共振技术1•磁共振简介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magneticresonance)现象。
它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有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
用于医学检查的主要是磁共振共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
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
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
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
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
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
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
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电子顺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简称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简称ESR)。
它主要研究化合物或矿物中不成对电子状态,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成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
2.1电子顺磁共振的发展史EPR现象首先是由前苏联物理学家 E.K.扎沃伊斯基于1945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
物理学家最初用这种技术研究某些复杂原子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偶极矩及分子结构等问题。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有什么差别?MRI(磁共振成像)、CT(计算机断层摄影)和DR(数字化射线)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是生物组织中的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在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重建为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一种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检查技术,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电离辐射特点,临床上应用已相当广泛,涵盖了全身各大系统的检查和疾病诊断。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X射线束对人体进行扫经过计算机处理生成横断图像。
CT图像由于成像速度快、密度分辨力高、组织结构无重叠,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可用于全身各脏器的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数字化射线检查(DR)是传统射线检查的数字化升级,它使用数字感应器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来获取图像。
DR广泛应用于常规的X射线检查,如胸部、骨骼、腹部等。
DR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快的成像速度,可以更准确地诊断骨折、肺部感染、肠道梗阻等。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广泛,它们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MRI、CT和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差别。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介绍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是生物组织中的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在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重建为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进行扫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得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用于诊断和监测疾病。
MRI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当被放入磁场中的原子核(氢原子)受到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它们会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以生成图像。
MRI可以提供全身的扫描,以及针对不同部位的特定扫描。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C1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6.急症、危重症病人,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器械准备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禁忌证各部位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要求基本上是同一;为此,禁忌证不在各部位中分别叙述;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屑植人物;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颅脑磁共振检查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4.先天性发育异常;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6.颅内感染;7.脑白质病;8.颅骨骨源性疾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l、T2、W1,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⑥成像层厚:5~10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l;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鞍区肿瘤;2.鞍区血管性疾病;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6.鞍区感染;7.鞍区骨源性疾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1、冠状面T1W1、T2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⑤成像层厚:2~5mm;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⑦矩阵:128×256或259×256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三、脑桥小脑三角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脑桥小脑三角肿瘤;2.脑桥小脑三角区肿瘤样病变;3.颅脑外伤累及小脑角区;4.脑桥小脑先天性发育异常;5.脑桥小脑区肿瘤术后复查;6.内听道骨源性疾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l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脑桥小脑三角区;③推荐成像程序: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冠状面T1 WI、横断面T1WI、T2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20~25cm;⑤成像层厚:2~5mm;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四、颅脑动态灌注磁共振检查适应证1.脑血管梗死早期诊断;2.颅内肿瘤;3.颅脑外伤;4.先天性发育异常;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6.颅内感染;7.脑白质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待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或以病灶为中心;③推荐成像程序:EPI快速成像法或快速梯度回波法;按病变部位设定横断层面,一般为10层,成像次数为40~60次;开始成像不注射对比剂,到第四成像末时,经静脉用压力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后,成像至40~60次完毕;④成像野FOV:20~25cm;⑤成像层厚;5~10mm;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⑦矩阵,256×256等;2.经工作站处理后病灶的信号强度一时间变化曲线计算感兴趣区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等参数;五、颅脑弥散成像检查技术适应证1.脑干部位病变;2.脑梗死;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③推荐成像序列:可根据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相关的成像序列;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扩散加权系数B通常为0,1000/mm2;SRP三轴分别成像,并生成平均扩散加权图像tra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es和ADC mapsADC图像;④成像野FOV:20~25cm;⑤成像层厚:5~10mm;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六、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证1.脑血管性疾病;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3.脑血管疾病术后治疗后随访;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疾病等;5.颅内感染;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置预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如行动脉成像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③推荐成像程序: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 TOF MRI时间飞逝法;④成像野FOV:20~25cm;⑤成像层厚:1一2mm;⑥成像间距:无间隔;⑦矩阵:256×256,512×512等;2.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多视角重建;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4.外伤;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下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 WI、T2、WI,冠状面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④成像野 FOV:18~25cm;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2~5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取头先进,仰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做咽部扫描时,嘱病人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齿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常规SE序列或快速序列,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18~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5mm;⑦矩阵:128×256或25S×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二、耳、颞骨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听神经瘤,尤其是局限于内听道的小肿瘤;2.颈静脉球体瘤;3.耳、颢骨部同时累及颅底和颅内的病变;4.乳突脂脂瘤;5.耳部和颞部的其他良恶性肿瘤;6.颞骨骨折及中耳炎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二侧颞骨部;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l、T2WI、冠状面T1WI;如磁共振内耳膜迷路成像,一般采用长T2WI或3DSISS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血管神经交互压迫一般采用3DTOF序列;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2~5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四、颞颌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颞下颌关节TMJ紊乱综合征等颞颌关节疾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丁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选用7~8mm环形TMJ表面线圈一对,一次固定,左右对比成像,体位同颅脑磁共振技术;将环形TMJ线圈中心对准外耳孔前1~2mm处之颞颌关节,线圈尽量贴近TMJ;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两侧颞颌关节;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为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和T2WI成像;矢状面单层多时相动态成像;④成像野FOV:180~200m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2~4mm;⑦矩阵:256×258等;4TMJ单层多时像 SSMP扫描及电影显示,使用矢状斜位扫描,每个颞颌关节设定一个采集包,扫描层数均设定为1层;频颌关节处于不同的咬合位置时进行多次重复扫描;先将动态扫描设置成手动控制状态,并使扫描仪处于手动扫描待命状态;先嘱病人闭口、咬牙,按手动扫描键做第一次扫描,再将辅助张口器放入病人口中,让病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根据辅助张口器的梯级,使牙齿处于不同的咬合位置,每变化一个咬合位置重复一次扫描,直至最大位置;2.图像后处理同一层面的TMJ在运动的不同时相的图像,用快速连续显示的方法,即可成为连续的运动画面——TMJ电影;五、鼻咽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3.鼻窦肿瘤、囊肿、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头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应包括第1~2颈椎到蝶窦;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l,冠状面、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④成像野 FOV,18~23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5mm;⑦矩阵:128×256或256 X 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六、喉及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各种良性、恶性肿瘤;2.囊肿性病变;3.淋巴结肿大;4.甲状腺肿大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颈部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并嘱病人扫描中避免吞咽动作;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甲状软骨,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用快速定位扫描序列采集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定位图像;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包括整个甲状腺及喉部;③推荐成像序列:常规使用SE序列或快速序列,做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以根据病情辅以其他序列;④成像野 FOV:15~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8rnm,⑦矩阵:128 X 256或255×312等;2.增强扫描1手椎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2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七、面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各种面部良性、恶性肿瘤;2.各种面部的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3.面部肉芽肿性病变;4.面部淋巴结肿大;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爵;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鼻根部,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部位;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5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 1WI 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 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ΓI WI 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 1WI;八、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l.颈部的良恶性肿瘤,包括咽旁、颈动脉间隙等部的肿瘤; 2.颈部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 3.颈部的囊肿性病变; 4.颈部的肉芽性病变; 5.颈部的淋巴结肿大;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量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甲状软骨,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部位大小而定;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做T1WI和T2WI,矢状面T1WI,也可以使用休线圈检查臂丛神经病变及上纵隔的颈部病变;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④成像野 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8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肺部及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检查一、肺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肺部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和大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肺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胸部手术后疗效的评价;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
核磁共振成像(MRI):一种无创的身体检查方法一、引言核磁共振成像(MRI)已经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成为一种无创的身体检查方法。
其无辐射、高准确性、多功能性质使其广泛用于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MRI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对医疗诊断和研究的重要性。
二、MRI的工作原理2.1 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MRI的基础原理是磁共振现象,这是一种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产生信号的现象。
磁共振是基于核磁矩的行为,这些核磁矩是原子核具有的一种特性。
在外加强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核磁矩会朝向磁场方向排列。
当一个射频脉冲传入时,它会使一部分核磁矩翻转,并开始进行“进动”,即绕着磁场方向旋转。
这一过程释放出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被捕获和处理,最终转化为图像。
MRI中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组织中的水分主要由氢构成。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氢核信号,MRI可以创建详细的组织图像,提供有关身体内部结构的信息。
2.2 基本的MRI设备主磁场:主磁场是MRI的核心,它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提供稳定的磁场。
通常,MRI使用强大的超导磁体来生成主磁场,其强度通常以特斯拉(T)为单位来衡量。
高场MRI(如3T和7T)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但也需要更复杂的设备和更长的扫描时间。
梯度磁场:梯度磁场是用于定位信号来源的关键元素。
它们是额外的磁场线圈,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创建可控的磁场梯度。
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MRI设备可以确定信号的来源位置,从而构建三维图像。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用于向身体部位发送射频脉冲,以激发核磁共振并接收产生的信号。
MRI设备通常配备多个不同类型的线圈,以适应不同部位的成像需求。
2.3 信号获取和图像重建一旦氢核被激发,它们开始产生信号,这些信号由射频线圈接收。
然后,计算机将这些信号处理成图像,这是MRI的最后一步。
图像重建过程包括傅立叶变换等数学技术,它们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像素,形成最终的MRI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