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洞金矿床(最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11
贵州安龙县万人洞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王大福1,宋威方2,王泽鹏1,李磊1,潘启权1(1.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五地质大队,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安龙县万人洞金矿为戈塘金矿区内一小型卡林型金矿床。
为了实现区内卡林型金矿新的找矿突破,本次针对矿区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化探及钻探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万人洞金矿区不仅龙潭组与茅口组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 )含矿,且新发现前期露天开采的氧化矿实为龙潭组二段蚀变灰岩中的层状矿体,为区内新的找矿空间,认为戈塘背斜轴两翼1500m 范围为金的有利成矿和找矿空间,对区内乃至整个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卡林型金矿深部找矿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万人洞金矿;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构造蚀变体;贵州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2017YFC0601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卡林金矿成矿作用与预测”(U1812402)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大福(1989-),男,贵州贵阳人,主要研究方向:矿产地质勘查。
通信作者院刘建中(1966-),男,贵州务川人,主要研究方向:金、磷找矿。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1区域地质背景万人洞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陆块接合部位,滇黔桂“金三角”北部,属于兴仁—安龙金矿成矿带之戈塘金矿田东西段(图1),戈塘背斜为矿田主体构造,控制矿田内金矿产出。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至三叠系,以三叠系分布最广,泥盆系至中二叠统为碳酸盐岩(主)夹细碎屑岩和硅质岩,上二叠统至三叠系为台地相和盆地相的沉积:台地为碳酸盐夹细碎屑岩,盆地为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主要为中晚二叠世喷溢的峨嵋山玄武岩及同期侵入辉绿岩,其次侵位于二叠系至中三叠统地层中的偏碱性超基性岩。
区域上位于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上,处于地壳结构和地壳转换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黄金地质黄 金GOLD2021年第11期/第42卷黔西南SBT容矿金、锑矿床矿相学特征及找矿标志研究收稿日期:2021-04-14;修回日期:2021-09-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U18124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2017YFC0601500);贵州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黔教合YJSCXJH〔2020〕095)作者简介:宋威方(1992—),男,河南虞城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卡林型金矿成矿机制研究;贵阳市花溪区贵工路6号贵大新校区资环楼,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550025;E mail:865770658@qq.com通信作者,E mail:pwu@gzu.edu.cn,13885030478宋威方1,刘建中1,2,吴 攀1,3,郑禄林1,王泽鹏4(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3.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五地质大队)摘要:通过对黔西南台地相区典型金、锑矿床矿体赋存层位和控矿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显示黔西南金、锑矿床主要赋存于龙潭组、茅口组和峨眉山玄武岩之间经区域构造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体(SBT)中。
基于以上发现,选取产出于SBT中的大厂锑矿床、水银洞金矿床Ⅰa矿体和戈塘金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矿物组合、结构构造、蚀变类型和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等矿相学特征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矿区、不同矿种之间存在相似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蚀变类型和成矿阶段特征。
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不同矿区、不同矿种之间相似性的可能原因,系统总结了区域金、锑找矿标志,同时收集前人有关黔西南地区构造定型时代,以及典型金矿床成矿年代学数据,探讨黔西南台地相区金、锑矿床成矿体系问题,丰富和完善了卡林型矿床成矿理论,为构建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勘探理论提供支持。
关键词:黔西南;金、锑矿床;矿相学;构造蚀变体;成矿体系 中图分类号:TD11 P618.51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1-1277(2021)11-0014-08doi:10.11792/hj20211103引 言黔西南作为中国最早发现卡林型金矿床的地区,是滇黔桂“金三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8],已探明金资源量(718t)约占整个南盘江—右江成矿区资源总量(892t)的80%以上[9]。
贵州水银洞金矿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摘要:水银洞金矿床为贵州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层控型隐伏矿床,为中国第一个I勘探类型的卡林型金矿。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阐述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及其成因。
关键词:水银洞地质特征成矿模式成因地球化学特征一.基本地质特征1.区域地质背景简介黔西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2个I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大部分地区属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
(图2-1)大致以云南个旧一贵州普定一广西宾阳3点连线的三角形区域,由区域性北东向弥勒一师宗深断裂、东西向个旧一宾阳深断裂、北西向南丹一昆仑关深断裂围限的三角形夹块,构成了滇黔桂“金三角”(图1)。
3条深断裂制约了泥盆系和三叠系围限盆地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同生断裂的性质。
区域出露地层以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其次是二叠系;主要岩浆岩为峨眉山玄武岩。
二.矿床基本特征1.矿体基本特征水银洞金矿床为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地层中,是以层状矿体为主、断裂型矿体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床。
层状矿体:按容矿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型和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
碳酸盐岩型矿体受灰家堡背斜核部生物碎屑灰岩控制,矿体产出于灰家堡背斜轴两侧近300 m 范围内,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具厚度薄、品位富,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多个矿体上下重叠的特点;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矿体产出于构造蚀变体(Sbt )中,矿体形态与不整合面一致。
断裂型:矿体产出于背斜近轴部的断距很小的缓倾斜逆断层中,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
2.矿石类型水银洞金矿的矿石,根据容矿岩性划分,有:碳酸盐岩型(不纯灰岩)、角砾岩型、钙质砂岩型(钙质砂岩、钙质粉砂岩)、泥岩型等类型。
其中,以碳酸盐岩型为主,产于生物碎屑灰岩或生物屑砂屑灰岩矿体中;角砾岩型次之,产于矿床底部和断层破碎带中;钙质砂岩型则产于小矿体中;泥岩型不是主要类型。
碳酸盐岩型:为矿床最主要的矿石类型,容矿岩石为硅化、白云石化、生物(碎屑)灰岩或硅化白云石化生物屑砂屑灰岩。
贵州水银洞金矿200t/d工业生产试验报告———————————————————————————————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二00四年三月课题编号:课题名称:加温常压化学催化预氧化浸出报告名称:贵州水银洞金矿200t/d工业生产试验报告承担单位: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课题负责人:陈景河邹来昌江城石勇目录1. 前言 (2)2. 工业试验主要内容 (5)3. 试验基本原理 (6)4. 水银洞金矿资源状况 (11)5. 工艺路线的确定及主要设备的选择计算 (17)6. 工业选厂结果及讨论 (28)(1). 生产线介绍 (28)(2). 生产结果及讨论 (34)(3). 系统平衡 (78)7. 环境保护 (79)8. 经济效益分析 (83)9. 结论 (85)1前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农业、航天、电了工业、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迅速发展,为黄金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从而大大促进了黄金生产技术的革新和黄金产量的增长。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黄金生产很快,目前世界黄金年产量已超过2400t。
但尽管如此,世界黄金产量仍远远满足不了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
当前,世界黄金生产的发展趋势:一是富矿、易处理矿日益减少或枯竭,复杂矿石、难处理矿石和贫矿已成为黄金生产的主要资源。
据统计,世界现在黄金储量中2/3以上为难处理矿,而且目前1/3的黄金产量来自难处理矿。
因此,近20年来对难处理矿的研究,特别是难处理矿石的预处理方法和工艺的研究,以及对复杂矿石的综合回收技术的研究,已成为黄金生产领域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实际应用效果。
主要方法有:加压氧化、细菌氧化、化学氧化及焙烧等。
二是为满足世界对金矿的需求,从各种废旧物质以及各种二次资源中回收黄金已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已发展成为黄金生产的另一重要途径。
三是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要求,迫使人们正不断努力研究或寻找技术上可行、经济上适用的可代替氰化法的各种新方法,以及无废或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
44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窦世荣,刘世川(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6)摘 要:水银洞金矿床是滇黔桂“金三角”成矿带上产出于EW 向灰家堡背斜轴部的特大型金矿床,探明金资源量达150余吨,目前该矿床所探获的金资源均产出于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之上。
金矿化类型可分为层控型和断裂控制型两类,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作用形成的含矿热液,因此在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及深部找矿尤为重要,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找矿勘查方向。
关键词:水银洞;金矿床;灰家堡;含矿热液;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0-0044-2收稿日期:2021-10作者简介:窦世荣,男,生于1985年,汉族,贵州贵阳人,本科,地质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
1 区域地质概况水银洞金矿床位于贵州省贞丰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金三角”金矿成矿区的中心偏北位置,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江南地块与越北地块夹持的构造三角区(胡瑞忠等,1995;Cline et al.,2013),在三个陆块相互影响作用下,三角区的裂陷盆地周围的地质构造整体状态与陆块边缘处于平行,所形成的地质构造格架主要由北东向、北西向、东南向交互形成。
印支晚期向燕山期发展的过程中,水银洞金矿床各板块之间发生了聚合,而在聚合作用下矿床内部结构遭到挤压,地层褶皱变形、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为滇黔桂“金三角”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研究区域周边大型的金矿床主要位于东北边缘的NW 向北盘江构造域中,诸如紫木凼、水银洞、烂泥沟等,均呈NW向展布。
图1 贵州西南部地质矿产简图1-三叠系;2-二叠系;3-峨眉山玄武岩;4-石炭系;5-泥盆系;6-燕山期偏碱性超基性岩类;7-燕山期基性碱性岩类;8-断层;9-岩相变化线;10-大型汞矿床;11-中小型汞矿床;12-铊-汞矿床;13-大型锑矿床;14-超大型金矿床;15-大型金矿床;16-中小型及金矿化点;17-金成矿区;18-锑成矿区;19-Sbt 分布区。
金矿取样方案一、取样层位为了满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取样层位密切围绕黔西南台相区二叠系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凝灰岩)、龙潭组进行,每条剖面采集样品P2m dc 5件、P2β10件、P3l 10件,两条剖面共计50件。
样品类别:①化学分析项目50件:作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个别可做同位素分析;②薄片及光片50件。
二、金矿的取样条件分析由贵州省地质图,可以看出,黔西南地区二叠系地层出露区域分布于晴隆大厂地层、泥堡-碧痕营地区、沙子岭地区、戈塘地区、灰家堡地区(水银洞)、兴义雄武地区,台相区金矿紧密围绕上述位置而分布,所以本次取样位置从以上地区选择。
1.晴隆地区:主要为锑矿床,仅见少量小型金矿床和金矿化点,金矿的代表性较差,但剖面较好,其所处的沉积环境是峨眉山玄武岩的分布边界,前人认为是较好的峨眉山玄武岩水解沉积形成金矿源层的重要位置,由于本课题中涉及到含金建造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并且该位置有峨眉山玄武岩的出露,该位置可以和沉积相、玄武岩联系起来,但不能很好的使含金建造和金矿床之间的联系。
(刘建中老师杨成富测过剖面)2.沙锅厂地区主要为红土型金矿,未见规模性的原生金矿床,虽然出露地层较老,但取样代表性较差。
3.泥堡地区出露最老地层为茅口组,最新为三叠系地层,有峨眉山玄武岩时期的凝灰岩分布,露头较好,区内分布有泥堡金矿,规模中等,可以满足剖面取样工作。
4.灰家堡地区(紫木凼、太平洞、水银洞)出露地层较新,地质图显示最老地层为龙潭组,不能满足剖面取样工作(如果矿山开采中以开采至茅口顶部,就可以满足剖面需要)。
(刘建中老师杨成富测过剖面)5.兴义武雄地区出露最老地层为石炭系,地层出露较完整,但没有规模型金矿,峨眉山玄武岩已经尖灭,采样代表性有限。
(刘建中老师杨成富测过剖面)6.戈塘地区出露最老地层为栖霞组,地层出露较全,区内金矿点较多,处于黔西南二叠系台地相沉积的中心位置,代表性好,但剖面较差。
以上位置中,晴隆大厂、泥堡地区、雄武地区位于该区北东向的黄泥河-潘家庄断裂上,其它金矿有次一级断裂经过。
实习五贵州贞丰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课程名称:矿床学指导老师:吕新彪班级:021102班级学号:20101002970姓名:管江涛目录一、地质背景 (3)二、矿体形状、产状及规模 (3)(一)矿床简介 (3)1地层及岩浆岩 (3)2构造 (5)3矿床规模 (5)(二)矿体特征 (6)(三)矿石特征 (6)三、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 (7)一、地质背景水银洞金矿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小屯乡赵家坪村。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右江褶皱带与扬子陆块的接合处,黔西南金矿集区灰家堡背斜的东段。
灰家堡背斜东起贞丰县者相,西至兴仁县大山,长20km,宽约6km。
背斜轴向总体近东西。
背斜翼部岩层倾角5~12,为两翼大致对称的宽缓短轴背斜。
轴线总体向东倾没,具波状起伏的特点。
波峰控制了金矿产出,太平洞高点控制了太平洞大型金矿床,水银洞高点背斜核部向两翼300m 范围内控制了水银洞特大型金矿的产出。
此外还有紫木函大型金矿床、大贝田中型汞矿床、滥木厂大型汞(铊)矿床等。
图灰家堡矿区矿床分布二、矿体形状、产状及规模(一)矿床简介1地层及岩浆岩矿区内大面积分布有下三叠统夜郎组及永宁镇组地层,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仅零星出露于灰家堡背斜核部。
夜郎组和龙潭组为矿床中主要的含矿地层,容矿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不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
矿田范围内无岩浆岩出露。
水银洞金矿体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为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体(矿体埋藏于地表下150m以下)。
主矿体集中产出于龙潭组第二段中下部和第一段顶部,成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核部的生物碎屑灰岩中,顶板、底板为粉沙质粘土岩或碳质粘土岩。
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具有多个矿体上下重叠,品位高、厚度薄。
单个矿体储量大。
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矿体产出于构造蚀变岩中,矿体形态与不整合面一致。
五个主要矿体储量高达45571.18kg,占查明储量的83.95%。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因探讨及成矿模式
刘建中;刘川勤
【期刊名称】《贵州地质》
【年(卷),期】2005(22)1
【摘要】水银洞金矿床为贵州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层控型隐伏矿床,为中国第一个Ⅰ勘探类型的卡林型金矿床.通过10年来的勘查,成为滇黔桂"金三角"继烂泥沟之后的又一个特大型金矿床.本文简要介绍了矿床基本特征,从岩性、蚀变、孔隙度、同位素、包裹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矿床进行了成因探讨、
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找矿标志,以期对下一步区域找矿提供借鉴.
【总页数】6页(P9-13,49)
【作者】刘建中;刘川勤
【作者单位】贵州地矿局105地质大队,贵州,贵阳,550018;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贞丰;贵州地矿局105地质大队,贵州,贵阳,550018;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
限公司,贵州,贞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黔西南水银洞层控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J], 夏勇;张瑜;苏文超;陶琰;张兴春;刘建中;邓一明
2.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J], 李保华;顾雪祥;付绍洪;徐
仕海;陈翠华;董树义
3.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J], 何融华
4.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和沉淀 [J], 肖德长;李葆华;硕雪祥;徐仕海;付绍洪;陈翠华;董树义
5.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J], 窦世荣;刘世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床学实习五贵州贞丰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姓名:许春城学号:20111004613班级:0 2 1 1 1 1 班日期:2013年11月26日目录一、地质背景 (3)二、矿体形状、产状及规模 (3)(一)矿床简介 (3)1地层及岩浆岩 (3)2构造 (4)3矿床规模 (4)(二)矿体特征 (5)(三)矿石特征 (5)三、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 (9)成因分析 (9)围岩蚀变 (10)成矿期与矿化阶段 (11)参考文献: (11)一、地质背景水银洞金矿床地处黔西南北部贞丰县境内,与紫木凼、太平洞、戈塘、板其、丫他、烂泥沟等许多大中小型金矿床组成黔西南金矿集中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右江褶皱带与扬子陆块的接合处,黔西南金矿集区灰家堡背斜的东段。
从目前金矿规模和数量以及探明储量等情况看,黔西南已成为滇黔桂“金三角”的主体。
黔西南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的过渡带(即该区跨越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其界线大致为商朗~白层~测阳~泥凼~线(王砚耕等,1994),该线以北为扬子陆块,其南为右江造山带。
从更大区域看,该区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复合部位。
该区地壳包括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
但南北两部分基底固结时间有差异,北部台地基底因晋宁运动强烈影响而固结,震旦纪以来的盖层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水沉积;岩浆活动不强烈,主要是二叠纪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岩床状辉绿岩,地壳表层构造变形比较强烈,主要变形期是燕山期。
南部右江造山带基底受加里东运动影响而固结,晚古生代以后的地层为沉积盖层。
其中,早三叠世主要是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中三叠世为陆源碎屑复理石盆地,该地区盖层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和局部岩浆活动的影响二叠纪有偏碱性基性岩浆活动。
这些构造运动造成盖层多期次变形,从而形成比较复杂的构造系统。
灰家堡背斜东起贞丰县者相,西至兴仁县大山,长20km,宽约6km。
背斜轴向总体近东西。
背斜翼部岩层倾角5~12,为两翼大致对称的宽缓短轴背斜。
轴线总体向东倾没,具波状起伏的特点。
波峰控制了金矿产出,太平洞高点控制了太平洞大型金矿床,水银洞高点背斜核部向两翼300m 范围内控制了水银洞特大型金矿的产出。
二、矿体形状、产状及规模(一)矿床简介1地层及岩浆岩矿区内大面积分布有下三叠统夜郎组及永宁镇组地层,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仅零星出露于灰家堡背斜核部。
夜郎组和龙潭组为矿床中主要的含矿地层,容矿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不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
矿田范围内无岩浆岩出露。
水银洞金矿体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为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体(矿体埋藏于地表下150m以下)。
主矿体集中产出于龙潭组第二段中下部和第一段顶部,成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核部的生物碎屑灰岩中,顶板、底板为粉沙质粘土岩或碳质粘土岩。
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具有多个矿体上下重叠,品位高、厚度薄。
单个矿体储量大。
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矿体产出于构造蚀变岩中,矿体形态与不整合面一致。
五个主要矿体储量高达45571.18kg,占查明储量的83.95%。
断裂型矿体产出于背斜近轴部的断距很小的缓倾斜逆断层中,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规模小。
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白云石化、硅化、毒砂化、雄/雌黄化、方解石化、辉锑矿化、萤石化、滑石化、辰砂化等。
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关系极为密切,凡金矿产出部位皆有这三化组合。
2构造区域内发育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近南北向和北东向三组。
沿背斜轴线附近发育有近东西向逆断层,控制了矿田内“层控矿”产出。
叠加的北东向构造主要控制了矿田内汞矿和铊矿的产出。
近南北向组构造则为成矿后期构造,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此外,在深部P2m和P3l不整合界面附近发育有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并经热液蚀变的构造蚀变岩,是重要的控矿构造之一,水银洞矿体即产于其中。
水银洞金矿体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为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体(矿体埋藏于地表下150m以下)。
3矿床规模水银洞金矿体五个主要矿体储量高达45571.18kg,占查明储量的83.95%。
目前,紫金矿业对水银洞片区黄金原生矿进行开发,总投资1.5亿元,设计规模日处理矿石量900吨,年产黄金2.5~3吨。
其中总投资6000万元,日处理矿石300吨,年产黄金800公斤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基本建设并投入生产运行,于2003年7月25日成功产出第一桶金。
水银洞金矿一期工程至2003年12月31日,已生产出562公斤黄金,交售540公斤,交纳税费600万元,存成品金22公斤。
2003年9月,投资9000万元,将生产规模扩大到日处理原生矿石900吨的水银洞金矿二期技改工程全面启动。
2004年1月至4月,贵州紫金水银洞金矿共产金380多公斤。
该金矿投产9个月便产金940多公斤,销售收入9100多万元,实现税收1100多万元。
(二)矿体特征水银洞金矿体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为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体(矿体埋藏于地表下150m以下)。
主矿体集中产出于龙潭组第二段中下部和第一段顶部,成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核部的生物碎屑灰岩中,顶板、底板为粉沙质粘土岩或碳质粘土岩。
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具有多个矿体上下重叠,品位高、厚度薄。
单个矿体储量大。
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矿体产出于构造蚀变岩中,矿体形态与不整合面一致。
五个主要矿体储量高达45571.18kg,占查明储量的83.95%。
断裂型矿体产出于背斜近轴部的断距很小的缓倾斜逆断层中,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规模小。
(三)矿石特征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赤铁矿,以及辉锑矿(偶见)、辰砂(偶见)、雄/雌黄(偶见)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水云母、绢云母、高岭石、萤石、海绿石、沸石、有机碳等。
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
含金黄铁矿粒度主要在0.0005~0.05mm,成莓状、球状、皮壳状、环带状等。
黄体矿主要成浸染状分布,次成细脉状、条带状、透镜状分布。
沉积期黄铁矿多成自行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型,粒度较大,多成条带状产出。
热液期黄铁矿明显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沿沉积期的不规则状或草莓状黄铁矿内核生长的砷黄铁矿环带;第二阶段为金沉淀后于砷黄铁矿环带外的黄铁矿生长表层。
金主要赋存于热液成因的砷黄铁矿环带中。
毒砂是仅次于黄铁矿的第二种金属硫化物,与黄铁矿多形成连晶或在草莓状黄铁矿上生长。
其含量多且颗粒细小(小于0.02mm),金与毒砂关系较明显,显示了较好的含金性。
实习中观察到的矿石特征:SYD-Y-3 深灰色灰岩:深灰色,块状构造,属于围岩组分。
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方解石呈白色,玻璃光泽,有两组完全解理,半自行粒状,半透明。
含量大于90%,结晶程度较好。
其上分布有方解石细脉,可观察到方解石颗粒。
图1 深灰色灰岩SYD-1 灰黑色粉砂岩:灰黑色,主要由粒度小于0.05mm的砂屑物质组成见有纹层构造。
属于围岩组分。
图2灰黑色粉砂岩SYD-SH-1 硅化砂屑灰岩:灰色,块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含少量砂屑,方解石含量大于90%,结晶程度较好。
表面有硅化迹象,白色硅质。
属于蚀变围岩。
其上可见到方解石和细碎砂屑。
方解石呈现黑色,玻璃光泽,有两组完全解理,硬度低,呈半自行—他形粒状。
图3 硅化砂屑灰岩SYD-Y-2 青灰色灰岩:青灰色,块状构造。
其上可见矿物有黄铁矿和方解石。
方解石呈黑色,可见两组完全解理,玻璃光泽,半自行—他形。
含量大于90%,结晶程度较好。
黄铁矿颗粒细小,黄色,金属光泽,含量约5%。
图4 青灰色灰岩SYD-Y-3 生物碎屑灰岩型矿石:灰黑色,浸染状构造。
可以观察到的矿物有方解石和黄铁矿,含少量生屑。
方解石呈白色,细脉状分布于矿石中,玻璃光泽,他形,硬度低。
证明矿石受到过热液蚀变,含量约80%,结晶程度较好,黄铁矿呈黄色,金属光泽,颗粒细小,含量约15%,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粒度较小,粒度小于1mm,矿石中还可见到少量生物碎屑。
含量约5%。
图5 生物碎屑灰岩型矿石SYD-K-1 砂屑灰岩型矿石:灰黑色,块状构造,可以观察到的矿物有方解石和黄铁矿。
黄铁矿颗粒细小,均匀分布于矿石中。
方解石呈白色,玻璃光泽,硬度低,他形。
图6 砂屑灰岩型矿石SYD-K-2 砂页岩型矿石:灰黑色,主要由方解石和黄铁矿组成。
方解石含量85%,结晶程度较好,黄铁矿颗粒细小,含量约15%,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粒度较小,粒度小于1mm。
灰黑色,浸染状构造,矿石可以观察到具有由颜色而分出的层理(条带),黄铁矿主要集中于深黑色条带中。
可见矿物有黄铁矿和方解石。
方解石呈黑色,有两组解理,玻璃光泽,硬度较低。
图7 砂页岩型矿石三、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水银洞金矿床属于卡林型金矿,该种金矿成矿区域内具有强烈构造活动,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矿化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主要赋存与碳酸盐岩、含钙的细碎岩、硅质岩中,少量赋存于火山岩中。
成矿元素组合以au-as-sb-hg-tl-u组合为特征。
其成矿时代跨度大。
水银洞地区发育有一套大面积分布的细碎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建造,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边缘活动带,提供了成矿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根据矿床构造、围岩蚀变、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等可将水银洞金矿成矿作用划分为两个成矿期:沉积成岩期和构造-热液期。
构造热液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石英-白云石-黄铁矿阶段、自然金-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雄黄-辰砂-石英-方解石阶段。
二叠纪中晚期的海相盆地边缘淡化区沉积,为水银洞金矿床准备了岩性条件,即容矿岩层(生物屑灰岩或粉砂岩)和有利的封闭岩层(粘土岩)。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伴随着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为深部成矿物质提供了来源和通道。
古地温的高异常,为成矿热液提供了热力和热动力条件。
矿石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分析,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造山带,以幔源为主,并有上地壳物质混入。
成矿流体显示中低温热液特点;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显示,流体可能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成因的地下热水。
热液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由于与深部作用和富含长石的岩区有关,而具有正Eu异常。
成矿热液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并向两侧有利成矿的岩层渗透,次级断裂和褶皱滑脱面,提供了导矿、容矿构造让成矿物质得以达到有利的容矿场所富集成矿,形成了沿岩层或断裂或褶皱滑脱面产出的矿体。
成因分析(1)成矿物质来源:来自上地幔和地壳含Au、Hg、Sb、As、Tl等成矿物质的成矿流体。
(2)能源:岩浆热(3)通道:褶皱、断层(4)介质:岩浆热液(5)沉淀场所:碎裂带和碳酸盐岩体矿床类型、成矿方式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结束本区盆地演化历史,地层褶皱、断裂,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的发展,异常高地温,较深的埋藏,使地壳深部和上地幔形成了富含挥发份活动元素的成矿流体,并浸取了基底和深部富Au和Hg、Sb、As、Tl等的地层岩石(Hueta1.,2003)中的成矿元素而成为超压成矿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