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古人智慧的激赏,也是我们学习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来学习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3课,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三首古诗吧。
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写的是广阔的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诗歌。
其中有几个生字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首先是“白鹭”,它的拼音是bái lù,部首为鹿,并且有19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另外一个字是“鳜鱼”,它的拼音是guì yú,部首为鱼,并且有14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2.《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写的,描写了离别之情和大自然的变迁。
其中的生字包括“原”、“离”和“萋萋”。
其中,“原”的拼音是yuán,部首为原,并且有10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离”的拼音是 lí,部首为禾,并且有7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横折折折。
“萋萋”的拼音是qī qī,它的部首是艹,并且有9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写的,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
在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那就是“壮”。
它的拼音是zhuàng,部首为士,有6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横折折点横。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1.《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2.《渔家傲·采芙蓉》
淡荡春光寒食天,燕子双双渡江边。
采芙蓉一场锦绣,折节仗手欢聚时。
绿汀汀渔船唱晚,芙蓉帐暖度瑶池。
将盏金醴芳,谈笑有馀风。
惜春春去也,留芳芬芳后!
3.《虞美人·一夜长吟几度伤春晚》
一夜长吟几度伤春晚,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许人,今宵寝边谁共剑?
汉家大少辞家乡,只为从公遨游荒。
自称太岁引诗篇,更比文房四侯高!
家住黄河一曲边,亲朋无一别离家。
更喜登高出万重,临风犹唱《虞美人》。
教材版本:统(编)版六下第3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课文:第3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习日期:课文原文文字版《寒食》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著有《韩君平诗集》主题:《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译文: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注解: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鉴赏:《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介绍:《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主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2022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古诗三首
一、《咏鹅》
1、咏鹅——韩愈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2、诗中的意象
(1)“鹅”:代表自由、美丽、坚强的精神。
(2)“曲项”:指鹅仰天发出的声音,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3)“白毛”:代表纯洁,也代表自由的美丽。
(4)“绿水”:代表自由的环境,也代表鹅自由的飞翔。
(5)“红掌”:代表鹅拨开清波,展示自由的精神。
二、《游子吟》
1、游子吟——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诗中的意象
(1)“白日”:代表阳光、希望、力量。
(2)“山”:代表坚持不懈的信念。
(3)“黄河”:代表自由、勇敢的精神。
(4)“千里目”:代表游子的远大抱负。
(5)“楼”:代表游子不断前进的勇气。
三、《登鹳雀楼》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诗中的意象
(1)“鹳雀楼”:代表梦想、坚持不懈的信念。
(2)“白日”:代表勇气、希望、力量。
(3)“黄河”:代表自由、勇敢的精神。
(4)“千里目”:代表远大的抱负和梦想。
(5)“楼”:代表不断攀登的勇气。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笔记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笔记
本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清明》、《江南春》和《芙蓉楼送辛渐》。
《清明》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把
清明的悲凉和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把清明的悲凉和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凉。
《江南春》是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景,表达了
作者对江南春景的热爱和思念。
诗中描写了江南春景的美丽,把
江南春景的美丽和温暖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思念。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芙蓉楼送
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
诗中描写了
芙蓉楼送别的场景,把朋友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思念。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朋友和
离别的思念,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文学精神。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字词解释。
1. 春城:春天的京城。
这里的京城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 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
3. 御柳:皇宫里的柳树。
4.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5.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6.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三、解析与赏析。
1. 首联“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这两句写的是长安城里一片迷蒙的动人春色。
“无处不”三个字,那可真是到处都是的意思啊。
春天嘛,花开得到处都是,而且风一吹,花瓣就像小蝴蝶似的到处飞,多美的画面。
“飞花”就把春天那种动态美给写出来了。
再看“御柳斜”,皇宫里的柳树在东风的吹拂下都歪歪斜斜的,这就点明了地点是在京城,而且是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时间,皇宫里的柳树都入诗了,可见诗人观察得多细致。
2. 颔联“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这两句就有点意思了。
白天大家都不能用火,到了傍晚呢,皇宫里就开始传蜡烛了。
为啥呢?因为那些个得宠的大臣们可以用火了呗。
“轻烟散入五侯家”,这“轻烟”就象征着特权啊。
你看,普通老百姓在寒食节只能吃冷食,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大臣家里有蜡烛点,有热乎饭吃。
诗人通过这两句,暗暗地讽刺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他们的特殊待遇。
一、原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字词解释。
1. 迢迢:遥远的样子。
2. 皎皎:明亮的样子。
3. 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4. 擢:伸出。
5. 素手:白皙的手。
6.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7. 机杼:织机。
8.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9. 零:落下。
10.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11.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首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诗歌,分别为《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丽人行》。
这三首古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登高》这首诗。
《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直接表现了杜甫的豁达和求知欲。
在杜甫的眼中,登高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以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
诗歌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动地描绘出了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象,一时间仿佛能够看到蓝天,看到高山,看到大海。
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则直接表现了杜甫对于知识和真理的强烈追求。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的自传,表现了他在流亡途中的艰苦生活。
诗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海上山独居的茅屋被狂风吹得摇摇欲坠的情景。
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则表现了茅屋中掉落下来的茅叶四散飘落,落到江边,密密麻麻,犹如一朵朵茂密的云彩。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丽人行》这首诗。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翠叶金花拂墙藤。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出众的女子。
在诗中,杜甫把女子和春天联系在了一起,暗示着女子的美貌胜似春天的美丽。
女子柔美的身姿在阳光下映衬下更加迷人,她的言行举止也充满了女性的气质。
而“绣罗衣裳照暮春,翠叶金花拂墙藤”这两句则是展现了女子的妆容和装束,令人更加惊艳。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才华,也明白了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深邃思维和意蕴。
提高阅读杜甫的方法,可以从杜甫的语句结构入手,还可以理解他的独特视角和感性体验,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
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分别是《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画出一幅宫女寒食节无依无靠,进冷食,挨饿的凄冷场景。
2.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10首。
此诗借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爱情相思离别,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定的伤感情绪。
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是唐代诗人咏中秋的杰出代表。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建议查阅课本或咨询语文老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六下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
《六下语文第三课》是中国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第三课通常包括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和《静夜思》。
首先,我们来谈谈《登鹳雀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登高远眺的景象来抒发诗人的壮怀。
诗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美景和壮丽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其次,我们来谈谈《春晓》。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来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最后,我们来谈谈《静夜思》。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在夜晚静静思考的心境,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思绪的万千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这三首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文学意境。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情感,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六下语文第三课》中的古诗三首。
古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历代文人追求的境界。
在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第三课以古诗三首为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古诗的形式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一、《长恨歌》1.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长恨秋水共长天的方式,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深思念之情。
2. 通过学习《长恨歌》,学生可以了解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感受到诗人的深情款款,以及我国古代诗人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
3. 《长恨歌》的开头两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通过这两句诗,诗人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汉皇对杨贵妃的深情之爱和对长久未能得到杨贵妃芳心的痛苦之情。
4. 在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长恨歌》的背景知识、诗歌的结构特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二、《将进酒》1.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李白以壮志豪情的诗篇,将饮酒作为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形式,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2. 通过学习《将进酒》,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更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作风和精神面貌。
3. 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现了李白坚定自信的个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 在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朗读《将进酒》,并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故事、特点、意境等,引导学生对《将进酒》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三、《江雪》1. 《江雪》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大雪纷飞、江河结冰的壮丽景象。
2. 通过学习《江雪》,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锐捕捉和高超抒发,使人在诗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后生字《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它选取了三首唐诗元曲,分别是《行路难》、《静夜思》和《西江月》。
这三首诗曾经被誉为唐诗元曲的代表作品,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唱了千百年,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这三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更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厚重。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详细介绍,以及相关的生字。
《行路难》《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12段,描述了作者自己独自旅行于山水之间,经历了饥饿、寒冷和危险等一系列困难和磨难,但仍坚持前行的故事。
这首诗蕴含了浓郁的旅游文化和韧劲精神,堪称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生字:1、恒河沙数——héng hé shā shù——指“恒河边的沙子”。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流,其边上有大量的沙子,因此“恒河沙数”成为一个极大的数字。
2、江蜃楼——jiāng shèn lóu——指江边出现的一种气象现象,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使江水中的景物看上去变得更加高大而神奇。
3、雪片——xuě piàn——指雪花。
4、疑(yí)沙——指疑似沙子的东西,在望而不清时,可能误认为是沙。
《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简短的五绝诗,全诗只有四个句子,却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思念和孤独之情。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流传的诗歌之一,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一直流传至今。
生字:1、床前明月光——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明月的光芒照在床前。
这句诗中的“明月”被赋予了人类情感,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感触和孤独之情。
2、弹(tán)琴——指拉弦乐器,如古琴等。
《西江月》《西江月》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婉约词,全诗共7段。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贵州境内桥江河畔的宁静山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桥江河畔的深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六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美丽的古诗,其中包括《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宿新市徐公店》和《沁园春·雪》这三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将对这三首诗进行解析和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相爱的人虽然相聚的时刻非常难得,但分别时的痛苦同样难以忍受。
诗人运用了婉约的词句,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融合,使诗意更深沉。
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相遇和分离的艰辛,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凋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宿新市徐公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陌生的地方过夜的情景。
诗中描述了夜晚的新市、徐公店的环境,通过描绘建筑和景物的细节展现出一个繁忙的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寂静。
诗的最后两句,“漫漫长路暗若无人,茫茫烟雨,千里孤行”的表达方式独特,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感。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和无助情绪。
《沁园春·雪》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毛泽东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天,通过对雪的描绘和雪对人的启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期许和人民的力量。
诗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寒冷的北方冬天,而“白云千载空悠悠,青枫浦月几回秋”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时光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敬。
以上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它们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故、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感悟和情感。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翻译
1、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寒梅著花未眠。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Farewell to Xin Jian at the Lotus Tower, Cold plum blossoms are yet to sleep. The branches of willows are blowing with less breeze, 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re no fragrant grass?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烟波江上使人愁。
I returned to Jiangling in a single day, On both banks the monkeys' cries would not cease. My boat has passed over ten thousand mountains, The misty river makes me feel sorrowful.
3、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非关风雨,是前朝遗风。
”
The great river flows eastward and all the waves are gone, The heroes of a thousand years have passed away. People on the western bank say: "It's not the wind and rain, It's the legacy of the past dynasty."。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他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情感。
诗中描绘了夜晚明月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清幽的感觉,也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追求高峰,逐梦未来是它的主题。
在独立挺立的鹳雀楼上,眺望着山山水水,王之涣通过诗歌表达了诗人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的精神。
3.《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是北齐诗人曹植所作,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携手合作,而非你死我活。
诗中揭示出人之间互相伤害的可怕后果,警醒人们在相互之间要珍视合作、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 tiáo) 皎皎..(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 zhá) 机杼..(jī zhù) 脉脉..
(mò 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