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_爱情与家庭_青年农民工早婚现象研究_刘成斌
- 格式:pdf
- 大小:328.80 KB
- 文档页数:7
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调查研究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调查研究绪论近年来,与城市中出现许多大龄剩女,晚婚不婚现象日趋平常相反的,农村青年早婚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而由于农村青年早婚直接间接导致的社会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深入研究农村青年早婚现象;找出早婚原因;了解早婚影响,对于预防和消除农村青年早婚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研究背景笔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早婚现象也是见怪不怪。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本人就参加了我刚满22周岁的堂哥和他刚满20周岁的妻子的婚礼。
而就在席间,笔者还见到了堂哥的同龄好友的妻子(已经怀孕5个多月)。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八十年代以来,曾经一度大幅度下降的早婚早育正在回升,并且有如下特点:1、回升势头猛、幅度大、速度快;2、男性早婚急剧增长。
回升中,男性早婚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女性;3、城乡差别显着。
城市早婚人口占同龄人的比重为2.47%,平均每40人中有一人早婚。
乡村则占6.81%,平均每15人中就有1人早婚;4、早婚早育向法定婚龄集中。
越是接近法定婚龄,早婚早育的人中比重越高。
由此,笔者对农村青年早婚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青年从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出发,当前我国青年的年龄界定应确立为16-25岁2、早婚(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所谓“早婚”是指男女青年未达到法定婚龄,不依婚姻法规定进行结婚登记,而依当地风俗举行结婚仪式,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
(一方或双方未到法定婚龄即行结婚的,是无效婚姻,法律不予承认。
)(2)相对于晚婚而言,男女双方刚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进行结婚登记。
(此类早婚属于法律承认的婚姻)(二)早婚原因根据对国内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笔者总结出如下观点1社会原因一是受传统婚恋观念的影响严重。
论文-农村青年婚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农村青年的婚姻关系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农民收入水平低、结婚成本过高、“80”“90”后独生子女“闪婚”“闪离”、生育意愿不强和大龄未婚农村青年择偶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应予以关注。
一、我市农村青年婚恋现状调查对象男女比为55.4:44.6。
已婚占比52.63%;未婚(有恋爱对象和无恋爱对象)分别占比15.48%和29.41%;离异占比2.48%。
20岁及以下占比7.12%,21-25岁占比17.03%,26-30岁占比36.53%,31-35岁占比39.32%。
农村青年接受大专以上教育占比55.11%;10.84%和34.06%的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局限于初中和高中。
31-35岁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和高中文化占比分别为19.69%和44.09%。
初中和高中学历农村青年结婚占比最高,分别为74.29%和63.64%。
硕士及以上学历农村青年离婚占比(8.33%)最高。
(一)女性婚姻更趋稳定男性离婚占比(3.35%)比女性离婚占比(1.39%)高1.96个百分点。
21-25岁离婚占比高达5.45%,分别比26-30岁(离婚占比2.54%)、31-35岁(离婚占比1.57%)高2.91个百分点和3.88个百分点。
(二)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未婚且无恋爱对象男性占比32.40%,比女性(占比25.69%)高6.71个百分点。
31-35岁未婚且无恋爱对象,男性占比9.46%,比女性(占比1.89%)高7.57个百分点。
(三)婚恋观健康积极89.47%的调查对象认为恋爱结婚是情感需要;85.14%的调查对象认为婚姻非常必要。
人品、性格和感情是选择婚恋对象最看重的方面。
农村青年在婚姻中的自主性愈来愈强,50.44%、43.42%和3.51%的调查对象在生活或工作中认识、经人介绍认识恋爱对象和在社交网络认识;仅有2.63%父母包办。
(四)择偶就业圈子较窄我市农村地区本土观念重,农村青年因生活理念、文化层次和生活成本等原因更倾向于就近工作和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探析——基于南漳县5村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意识和行为的调查张庆宇;侯双【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特点的分析,可以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归为有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有融城意愿返乡婚恋、无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和无融城意愿返乡婚恋四种类型。
根据这四种类型形成的内在机制,建议从政府、企业等四个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婚恋环境。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10【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择偶【作者】张庆宇;侯双【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1一、问题的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作为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已与父辈有很大的不同。
正处于交友、恋爱、结婚黄金期的这一群体,婚恋情感问题已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群体的婚恋问题研究不多。
鄂北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农民工输出地,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主要以未婚为主。
对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在打工的同时,他们也渴望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情归何处”?他们的婚恋究竟遇到哪些困境?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就是对典型农业地区、劳动力输出地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意识和婚恋行为的实证考察与研究。
希望藉此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婚恋困境问题开拓新视野,增添新方法。
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案访谈,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问卷采用个别发送法并当场回收。
由于调查时间有限以及很多农民工尚未返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6%。
实证调研Shi Zheng Diao Yan2016年春节期间,一条“广西16岁新郎迎娶16岁新娘”的网帖火了,引发社会热议,青年农民工早婚问题再次被社会关注。
其实,自本世纪初开始,社会已开始关注农民工早婚问题,经过梳理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农村青年早婚问题。
这类研究主要立足于农村,关注早婚当事人、早婚当事人的父母以及村组织干部的行为和态度,从而探讨农村青年早婚问题的现状特征、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后果[1][2][3],原因分析一般从个人、社会文化、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入手,影响分析主要着手于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三个方面,这类研究更侧重从农村秩序和社会变迁等宏观层面入手。
二是青年农民工早婚问题。
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当代农民工的婚恋观念和价值取向。
尹子文、周伟文、许传新等在探讨青年农民工家庭婚姻问题时指出,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影响,在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使青年农民工产生了不稳定的过渡型婚姻家庭观念[4][5][6]。
摘 要:根据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推算,中国农民工早婚人口规模在5000万左右。
农民工早婚年龄男女最早均为14岁,农民工早婚具体年龄分布男性偏后女性偏前。
就代际比较而言,90后早婚比例飙升,跨省流动比省内流动的农民工早婚比例更高,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早婚高于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农民工早婚比例高于汉族。
青年农民工早婚大多数是在家长并不知情的背景下形成的事实婚姻,但事实婚姻伊始,早婚农民工大多是基于在陌生地方打工过程中生活无聊、精神空虚的情形下寻找一个生活陪伴者,然后在同居过程中或产生真正相互依赖的爱情,或由于早育而奉子成婚,或由于感情不和而分手。
因此,加强青年农民工尤其是低龄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指导,并开展相应文娱活动以丰富其精神世界,是预防早婚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早婚;生活陪伴;爱情与家庭陪伴、爱情与家庭:青年农民工早婚现象研究□ 刘成斌 童芬燕此类研究发现,农村青年在外打工,社会关系以业缘为主,通婚圈扩大,他们自由结识、自由恋爱,受父母的影响逐渐变小[7];在择偶和恋爱对象时,越来越注重对方性格、人品,而对地域的考虑逐渐变小[8]。
青年农民工“闪婚”现象的社会学思考作者:付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5期【摘要】当下青年农民工的“闪婚”现象与在城市中所盛行的“闪婚”意义大不相同,前者是在当下特定结构和情境中的一种无奈的策略性选择,而后者则带有时尚、前卫、浪漫和自由的意义。
文章着重分析了当下风靡农村的“闪婚”现象的动因,从而认识到城乡二元结构只是青年农民工“闪婚”的外因,当下高价的婚姻成本、舆论压力和对婚姻的功能性需求才是青年农民工“闪婚”行为的内在因素。
最后简述了这种婚姻模式所带来的影响,以期能为这种“闪婚”的婚恋模式寻求正确的出路。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闪婚;动因当下,青年农民工的婚恋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尤其是不断增加的“闪婚”现象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婚姻与家庭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闪婚”这一新的婚恋模式也带给我们对未来婚姻的深层次思考。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生代农民工“闪婚”的成因、行为逻辑及其后果进行详细探究,目前在对农村“闪婚”现象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为我们研究农村这种新型的婚恋模式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这个结构性因素也确是当下农村婚姻形式发生变化的一个社会背景。
但是,过于宏观的分析容易忽略行动者自身的能动性和策略性,从而掩盖了“闪婚”这一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婚姻是以两性结合为基础的一种存在,它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变革。
农民工的“闪婚”便是随着打工经济而繁衍出的新婚姻形式。
它指的是“青年农民工利用春节返乡的短暂假期(通常为几天到十几天不等),在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安排下与多位异性…见面‟,在高频度的…见面‟中快速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选定后男方即向女方支付一定数额的礼金以约定婚恋关系,然后一起外出打工、同居,并在短期内完婚的婚恋模式”。
相对于城市“闪婚”的时尚、浪漫,青年农民工的“闪婚”只不过是他们在特定结构和情境下的一种无奈的策略性选择。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一、引言婚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农村婚姻乱象层出不穷,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扰。
因此,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农村婚姻乱象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结果1. 婚姻买卖现象普遍存在:调研发现,农村婚姻买卖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贫困家庭利用儿女结婚来换取经济上的利益,不考虑双方是否真心相爱。
这种现象导致婚姻缺乏真实的感情基础,进而增加家庭矛盾和离婚率。
2. 早婚现象严重:由于观念的传统和外界压力,农村青少年普遍存在早婚现象。
大量的未成年婚姻不仅违背了法律法规,也剥夺了年轻人正常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
3. 单身剩男剩女群体扩大:调研发现,在农村地区,由于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寻找更好工作的原因,单身剩男剩女群体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也给未婚青年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困惑。
4. 婚姻暴力和家庭矛盾频发:农村婚姻乱象中,婚姻暴力和家庭矛盾频发。
一些人因为经济困难、沟通不畅等原因,将压力和不满发泄到配偶身上,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甚至出现家庭暴力事件。
这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身心伤害,也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三、原因分析1. 经济因素:农村的贫困和落后是导致婚姻乱象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将婚姻视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忽视了感情的重要性。
2. 传统观念束缚:封建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根深蒂固,早婚观念被长辈普遍传承和强化。
这导致了年轻人无法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在婚姻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3. 缺乏性教育和婚姻辅导: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性教育和婚姻辅导机构,对于婚前性行为、家庭生活的理解和管理能力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加剧了婚姻乱象的发生。
四、对策建议1.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婚姻观念宣传教育工作,摒弃婚姻买卖、早婚等不良传统观念,提倡婚姻基于自由选择和真实感情的基础上建立。
实证调研Shi Zheng Diao Yan2016年春节期间,一条“广西16岁新郎迎娶16岁新娘”的网帖火了,引发社会热议,青年农民工早婚问题再次被社会关注。
其实,自本世纪初开始,社会已开始关注农民工早婚问题,经过梳理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农村青年早婚问题。
这类研究主要立足于农村,关注早婚当事人、早婚当事人的父母以及村组织干部的行为和态度,从而探讨农村青年早婚问题的现状特征、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后果[1][2][3],原因分析一般从个人、社会文化、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入手,影响分析主要着手于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三个方面,这类研究更侧重从农村秩序和社会变迁等宏观层面入手。
二是青年农民工早婚问题。
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当代农民工的婚恋观念和价值取向。
尹子文、周伟文、许传新等在探讨青年农民工家庭婚姻问题时指出,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影响,在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使青年农民工产生了不稳定的过渡型婚姻家庭观念[4][5][6]。
摘 要:根据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推算,中国农民工早婚人口规模在5000万左右。
农民工早婚年龄男女最早均为14岁,农民工早婚具体年龄分布男性偏后女性偏前。
就代际比较而言,90后早婚比例飙升,跨省流动比省内流动的农民工早婚比例更高,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早婚高于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农民工早婚比例高于汉族。
青年农民工早婚大多数是在家长并不知情的背景下形成的事实婚姻,但事实婚姻伊始,早婚农民工大多是基于在陌生地方打工过程中生活无聊、精神空虚的情形下寻找一个生活陪伴者,然后在同居过程中或产生真正相互依赖的爱情,或由于早育而奉子成婚,或由于感情不和而分手。
因此,加强青年农民工尤其是低龄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指导,并开展相应文娱活动以丰富其精神世界,是预防早婚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早婚;生活陪伴;爱情与家庭陪伴、爱情与家庭:青年农民工早婚现象研究□ 刘成斌 童芬燕此类研究发现,农村青年在外打工,社会关系以业缘为主,通婚圈扩大,他们自由结识、自由恋爱,受父母的影响逐渐变小[7];在择偶和恋爱对象时,越来越注重对方性格、人品,而对地域的考虑逐渐变小[8]。
其二是在打工浪潮这个特殊背景影响下衍生的新型婚姻模式,即闪婚和跨省婚姻。
例如许荣漫和贾志科认为,闪婚具有夫妻双方都为外出打工青年、结婚时间聚集在春节期间、婚后夫妻结伴外出务工以及闪婚体现了农村通婚圈内缩现象[9];裴斐、陈健等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探讨“闪婚”,认为闪婚是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一种后城乡二元结构[10];也有学者认为闪婚是文化变迁下的产物,是父权衰落与子辈权利意识兴起的彰显[11]。
宋月萍在对跨省婚姻的研究中指出,青年农民工跨省婚姻比例不断上升,地理通婚圈逐步扩展[12];宋丽娜则认为跨省婚姻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生机制,跨省婚姻不仅形式简单,且结婚成本低[13]。
刘利鸽在社会网络视角下探析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时指出,27岁以上仍未结婚的农村男性是婚姻市场上的弱势群体[14]。
所以,对于在外流动的青年农民工,如果可以带“外地媳妇”回家,早婚就是一种“双赢”选择。
从定义上来看早婚有两层意思:一种是相对于晚婚而言,刚达到法定婚龄就结婚;另一种是在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未进行婚姻登记的情况下,依据当地习俗举行婚礼,进而以夫妻名义进行共同生活和生产的行为(吴鲁平等,2012;聂建亮,2009),当前国内对农民工早婚的研究基本都是认可这个定义。
本文的早婚问题研究主要基于第二层含义,指在男女双方没有办理结婚手续而产生的同居、婚前性行为和早婚早育等事实婚姻。
总结前人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阐释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虽然有文章从个人层面分析早婚存在的行为模式(吴鲁平等,2012),但总体而言从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研究的较少。
本文试图从早婚当事人情感发展历程的角度探讨当前打工浪潮背景下早婚问题背后的逻辑,提出一个较为中观的早婚问题分析视角。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源于人的需求,并且人的本性要求其内在的价值与潜能得以实现[15]。
农民工早婚问题之所以产生,究其内因是青年农民工有早婚行为需求,有什么样的行为,背后就有什么样的动机。
同时人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农民工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最开始他们有相互陪伴的需求,接着具有精神抚慰的需求,之后产生亲密接触的需求,最后他们有稳定的需求,所以在内在需求驱使下,他们的感情经历根据自身的需求一步一步发展,同时需求变化的过程中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适应问题和情感问题。
1.农民工早婚的数据分析—基于2014年卫计委《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本研究采用国家卫生与计生委员会调查的2014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
由卫计委组织的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每年一次,抽样框是2013年全员流动人口年报数据,覆盖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对象为“在本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2014年5月年龄为15~59周岁,即1954年6月至1999年5月间出生)”。
抽样方法采取的是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抽样方法,为保证样本代表性,先对32个省级单位进行分层抽取省,省内分层抽市,按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抽样方法抽取街道和居委会,最后在居委会内抽取个人。
因为笔者研究的是青年农民工早婚现象,所以重要的是“农民工群体”的筛选,以及对农民工初婚年龄的分析。
2.青年农民工早婚的经验逻辑—来自实地考察的证据本研究主要选取农民工输出地进行村庄实地调查。
在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利用3个寒假、3个暑假对6个村庄进行了6次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如果是千人以上的村庄,一般都会有数十个早婚的青年农民工。
例如在河南TP 村,有1200口人,320户。
根据村干部估算,截至2014年年底,2000年以来已经结婚的人口中,女性结婚时的年龄为17~19岁的40多个,男性结婚时年龄为17~21岁的有30多个,双方年龄均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也有30多个。
下面是典型的早婚个案。
【案例一】男22岁,女20岁,孩子3岁。
2010年结婚时,男18岁,女16岁。
男方最初是初二年级就辍学了,然后外出在餐厅打工,学厨师,在学习当厨师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女孩(老婆),两个人都有好感,然后就同居了,同事们都是年轻人为主,大家都很开放。
共同租房一般是有感情,而且经济成本低,减少开支。
共同租房一年多,怀孕了,女孩想要孩子,男的一开始不同意,但后来女孩坚持,就回来生孩子,男方的父母很高兴,说可以早点抱孙子啦—2010年男孩子的父亲、母亲分别为40岁和39岁;女方的父母稍大一点,分别为42岁和40岁,刚开始不同意,但女孩因为身孕坚持与男孩结婚,最后是双方只能同意办事。
【案例二】男28岁,女24岁,孩子两个,一个6岁,一个4岁。
两个都是男孩。
2007年结婚,当时男孩21岁,女孩17岁。
也是先同居,然后女孩怀孕。
男方最初是跟随舅舅外出打工,舅舅是工程项目的承包人,他就跟随当项目经理。
他老婆当时是跟随项目的秘书,相中了男方,然后就在一起了。
是女追男。
女孩看中男方的收入高,而且有男人味儿—当时男方年收入有7~8万元,而且工程队包吃住,还配车。
双方先是在项目工地同居,然后一起租房居住,2007年年初怀孕,2007年5月就回家办事—举行典礼,宴请亲友。
但没有办证。
现在已经有户口和结婚证了,是2013年办的,两个孩子的户口和结婚证都一齐办的。
【案例三】男21岁,女20岁,有一个3岁的孩子。
女孩是自愿到男孩家中居住,男方家里是2004年建的新楼房,卫生条件较好,有独立的卫生间。
女孩很喜欢男方。
2010年结婚时,男方是17岁,女方是16岁。
当时没有先怀孕,但女孩坚持住在男方家里不走,女孩父母当初反对,还曾经吵过一架,但后来女孩坚持,只要一出门,就跟到男孩家里住着。
男方父母同意,女孩的父母最后也没办法,就要求他们先结婚。
男方父母同意了。
于是2009年认识,2010年年初(过年后)女孩就住在男方家里,2010年10月2号结婚。
2011年9月孩子出生。
【案例四】男,31岁,有一个12岁儿子。
男方16岁开始到广州打工,在皮鞋加工厂认识了女方,当时女方15岁,贵州人。
当时工厂包吃包住,集体生活集体工作,双方感情深入时在外面租房子同居。
在同居期间女方曾四次意外怀孕。
前三次都顺利做了人流,由于女方担心流产多了对自己以后的生育能力和身体有伤害,所以第四次怀孕时女方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当时男方19岁,女方18岁。
之后男方将女方带回家见家长,虽然最初父母和整个家族都反对他们生小孩,但最终家长们都无奈妥协和接受了。
由于当时双方都没有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女方的户口在贵州老家,并且女方生完小孩才告诉自己的家长事实结婚这件事,所以双方没有办理结婚手续,男方家没有办婚礼和办酒席,男方也没有到女方家去提亲或送彩礼。
女方在男方家安胎、生小孩、哺乳两年多,之后返回广州一起与男方继续打工,孩子一直由男方母亲照顾。
这次在外打工期间当事人因出现各种矛盾,双方分手,女方自己离开,与男方断绝联系,也不曾回男方家看过孩子。
自从女方走后,男方一直在外打工,至今单身。
【案例五】男,30岁,有一个10岁的孩子。
2002—2003年,男方和女方(湖北人)都是十八九岁,在工厂里打工相识,之后男方将女方带回家,这时没有办理结婚证,没有办典礼也没有办酒席。
当事人在一起一年多怀孕了,男方父母希望办婚礼,但当事人双方不愿办。
生小孩之前,男方及其父母一直没见过女方父母,并且当时女方向其父母隐瞒了自己事实结婚这件事。
孩子出生之后,男方到女方家去送彩礼,但他们还是没有办理结婚手续,一方面是年纪小,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他们是隔省户口,办不了结婚证。
生完小孩之后,双方继续外出打工,在外打工期间即在小孩两三岁时双方分开,事实离婚,孩子目前由男方父母抚养。
1.早婚农民工的规模在5000万人1979年时中国的早婚比例是12.53%[16],但根据2014年卫计委《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男性农民工早婚的比例为21.4%,女性农民工早婚的比例为14.7%,总体早婚人群占农民工的18.5%。
在95%的置信区间上,全国农民工早婚的比例置信区间为0.1835~0.1873。
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因此,农民工早婚人口规模应当在5026.98万至5131.08万之间。
2.农民工早婚男性偏后女性偏前在报告个人结婚年龄的有效样本(N=157515)中,男性农民工的早婚人数为19239人,占21.4%;女性农民工的早婚人数为9961人,占14.7%;男女农民工合计早婚比例占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