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
- 格式:wps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及救助对策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人口也在不断流动,许多人离开家乡去到城市谋生。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在此文章中我将浅谈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及救助对策。
一、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在农村地区,农村失学儿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和地理环境的限制。
经济困难是农村失学儿童的主要原因,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相对偏低,在孩子教育的支出上,往往要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做出很大的妥协。
另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许多农村地区没有学校,更没有教育资源。
这些因素使得农村失学儿童无法享有应有的受教育权益。
在现实中,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来说十分匮乏,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政策落后所致。
对于存有失学儿童的家庭,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学习。
因此,他们不得不辍学或者放弃上学的机会,这些农村失学儿童将无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二、农村失学儿童的救助对策对于农村失学儿童的救助,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
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救助对策:(一)政策的改善政策对于解决农村失学儿童受教育权益的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以满足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需求。
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措施来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解决农村失学儿童教育问题中来。
(二)农村义教的推广农村义教是解决农村失学儿童教育问题的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
这种方式倡导“农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让当地的老师和居民参与到义务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可以降低家庭的教育成本。
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也应该加强配套措施。
(三)加大对失学农村儿童的扶助力度对失学农村儿童进行关爱和扶助,也是解决农村失学儿童教育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包括国家助学金、资助勤工俭学、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为贫困的农村儿童提供资助,并且建立完善的资金分配机制,保证资金的准确有效的投入到有需要的儿童中。
民族地区女童失学的家庭原因调查及对策思考摘要:通过对调查数据材料的统计与整理,探析民族地区农村女童失学的家庭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强化女童教育的舆论环境与制度环境建设;强化女童自我意识,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民族地区;女童失学;家庭原因在我国,女童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她们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以2003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反映的“普九”状况,在全国29个地区(海南包括在广东,重庆包括在四川)中达到和超过85%的只有9个地区,超过90%的有上海(98%)、北京(95%)、浙江(94%)、福建(91%)4个地区,而最低的4个地区西藏(24.5%)、贵州(54.2%)、广西(64.8%)和云南(65.1%)都不足70%。
女童受教育困难一直困扰着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据2004年统计数据,从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看,全国达到98.95%,其中男女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入学性别差为0.04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比上一年有所上升,其中女童0.6%,仍高于男童;初中辍学率为2.49%,其中女生2.19%。
从以上数据看,女童辍学率虽然仅高于男童0.6个百分点,但从全国目前有2.2亿中小学生,1.6亿在农村的基数来看,实际辍学女童数量将近100万。
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不仅是改善民族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主要就影响女童失学的家庭因素作探讨。
一、研究方法笔者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广西的河池市、崇左市、南宁市、柳州市等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⑴家长问卷400份,收回389份,回收率为97.25%,其中有效问卷男213人占54.8%,女176人占45.2%;小学文化程度135份,初中文化程度172份,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2份;⑵学生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问卷男生239人占49.5%,女生244人占50.5%;⑶教师问卷100份,收回84份,回收率为84%,其中有效问卷男44人占52.4%,女40人占47.6%。
农村失学未成年人
《农村失学未成年人的处境与教育问题》
农村失学未成年人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获取正规的教育资源,从而导致失学或者辍学的未成年人群。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家庭贫困、交通不便、家庭文化程度低等多种因素。
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村失学未成年人的数量依然较多,他们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文化习惯落后等问题。
首先,农村失学未成年人面临的教育资源问题是最主要的。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城镇中心,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差。
因此,许多农村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无法上学。
其次,农村失学未成年人的家庭压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忙于农活或者文化水平低,许多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这就导致了许多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放弃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帮助农村失学未成年人。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前往农村地区执教。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家庭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应该积极参与农村教育工作,为农村失学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可以组织各种教
育活动,为农村孩子搭建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改善教育状况。
农村失学未成年人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农村教育与农村失学现象研究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基础教育在经费投入、课程改革、教师待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努力,但当前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不少的农村儿童依然面临失学。
g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入学、升学率低,退学、辍学率高且很多学生中途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退学、辍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义务教育期间大部分在校费用由国家支出,但是部分家庭还是无法承担额外的开支。
2、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缺乏有学校,孩子们无学可上。
即使有,条件也非常落后,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孩子们年龄较小,就放弃了求学的机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农村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要求调出,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
(2)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很多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教法陈旧。
(3)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任教,造成学生因为没有老师而被迫失学。
(4)教师专业不对口。
特别是农村中有些学校,课程是按规定开设了,但一个教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同时还教授英语、体育、音乐等。
3、领导干部不够重视为了政绩,他们只愿抓花力少、见效快的部门。
对于教育,却是”次次强调,次次忽略”,永远只是发言稿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实际操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4、人们的观念代代影响,不易改变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
子女也受到诱惑放弃学业。
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落后”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算得上全国首先富起来的温州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在全省十个地市中却倒数第一。
现状1992年,我国共有失学儿童1.42亿。
根据小学入学率的统计资料,仅1995年一年全国就有300.39万小学学龄儿童没有入学。
农村失学儿童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农村失学儿童的调查关于农村失学儿童的调查内容摘要:农村失学儿童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程度关系到祖国的明天。
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们选定了—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100%的入学率。
时光的轴轮已转到二十一世纪,却依然有相当多的失学儿童,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村失学儿童;调查这些年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关注,鉴于此我对农村乡镇进行失学儿童调查,.收集了失学儿童各方面的资料,以下是我所了解到的详细内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相当严重;.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 100%的入学率。
一、调查结果在选取的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乡镇,拥有五万的人口,32个行政村,村民小组249个,其中16周岁以下者占总人口的20%。
调查结果显示,失学儿童有500名左右,占未成年人的5%,其中失学女童为名,占总失学儿童的86%。
这些失学儿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年龄介于6—16周岁之间初中的失学率高于小学的失学率失学儿童以女童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失学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失学儿童的都非独生子女二、分析结果如此高的失学率,而大多数又恰恰发生在女童身上,这绝不会是一种巧合。
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现如此高的失学率,这其中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中小学生失学、辍学原因分析摘要:中小学生失学、辍学问题仍然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贫穷是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的经济原因;社会转型造成失业人口增加是城镇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的社会原因;文化观念的相对滞后是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的思想原因;性别歧视是女童失学、辍学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应试教育使孩子学业负担过重是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的直接原因;社会环境缺氧足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的环境因素。
关键词:义务教育;失学;辍学;原因;素质教育一、贫穷是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的经济原因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收入很低,负担过重。
一些家庭的年人均收入在100元左右,仅能勉强维持度日。
因贫穷因素造成的失学学生占总失学儿童的比重较大。
这样的地区大都在山区,地处偏远,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以原始经济为主,农产品价格较低,投入土地的成本较大,产出量却较少。
以黑龙江省的农民为例,一个农民种一亩地,扣除承包费、土地税、籽种费、肥料费、耕种费等项支出,成本大约为150元左右,而产出即使是好年头以就是200元左右。
况且这样的好年头并不多。
用农民的话讲是“庄稼不好年年种”。
农民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天上,风调雨顺,农民日子可能好过一些,遇上灾年或是荒年,非但赚不到钱还得赔钱,承担学生的学习费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身体好的父母可以进城打工,家里的地自然就缺少劳动力,一些学生因家庭的原因只能过早地涉入社会,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二、社会转型造成失业人口增加是城镇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的社会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也处于转型时期,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力高度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下岗、失业这些曾经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却早已近距离地与中国老百姓面对面相遇了。
“职工的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1年上半年国家公布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的失业人数在增加,到2001年6月底,我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 40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 494万人。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首先,中国失学儿童的人数众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中国失学儿童的数量约达到1600万人。
这个数字之所以如此高,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
一方面,教育资源集中在发达地区,导致农村地区失学儿童人数较多。
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家庭无法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导致他们的子女失去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
其次,失学儿童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贫困是导致失学儿童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贫困家庭的孩子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和经济支持,因此无法上学。
其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匮乏。
再者,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失学儿童问题。
比如,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观念不合理的现象,认为女孩不需要受教育,或者认为上学对男孩来说更重要。
最后,农村地区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相对薄弱,也是导致失学儿童增多的因素之一另外,政府的努力和投入也是解决失学儿童问题的关键。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失学儿童问题,比如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农村义务教育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提高失学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要解决失学儿童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失学儿童的关注。
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每个失学儿童提供机会接受正常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一些不合理的社会观念,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总之,中国失学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的原因也很多。
政府的努力和投入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失学儿童的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接受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充满希望的社会。
今年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关注,鉴于此我在寒假期间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写了这篇关于失学儿童的调查报告,下面是详细的内容:这些是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的信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严重。
”谭仲池代表说,由于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发展艰难。
1995年到2002年,按“本世纪末达到4%”的平均递增比例,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投入缺口累计达3515.4亿元,即使按1995年以来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30%的较低水平,2000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也在1000亿元以上。
谭仲池代表说,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由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基础薄弱,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进一步扩大。
全国农村每年大约有110万名儿童不能入学;有的农村中小学失学率达30%,造成农村教育薄弱。
农村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仅76%,全国7个省区甚至在60%以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6年,实现程度为10%,提升最慢;农村9%的成人是文盲。
造成基础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对失衡,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英国的57.1%、美国的59.7%、日本的72.1%,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
造成地方各级政府义务教育发展普遍负债,经济落后地区尤为严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后,义务教育终于有望还原其本来面目——“免费”。
早在1986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收取学费”。
但由于国家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义务教育”成了一句只停留在字面上的口号。
义务教育实际上就应该是免费的,但过去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做到。
所以,为了和过去收费的“义务教育”相区别,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免费义务教育。
目前,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都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但只有中国将义务教育划分为“收费”和“免费”两种。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流失生也可称为失学人口,是指学龄期(7—15 岁)因种种原因未在校学习,流失在各级学校之外的人口。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龄期从未入校学习过,二是曾入校学习但又中途退出的,即所谓的失学或辍学。
我国流失生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
应当说,有学校教育就有失学人口,但那时只是个别现象,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80年代开始,流失生现象便逐渐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小学就有250万人辍学。
在整个2.2亿学生中,1/3左右只能读到小学,1/3只能读到初中,再读到高中的已不到30%。
198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4%,而在贫穷落后的贵州,6—11周岁儿童入学率只有65%。
日本早在1907 年就普及了6年制小学教育,而在我国西南、西北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到2010 年只能可望普及小学三四年教育。
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牵动,在全国发动了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运动。
从1989年10月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至1992年底,共救助了648个贫困县的32 万名失学儿童。
到1995年工程已进行了6个年头,然而许多人对于这一工程资助对象的状况并不了解:中国到底有多少流失生,其性别、地区差异有多大,希望工程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旨在回答上述问题,并全面探讨流失生形成的原因。
朱国宏曾经从家庭的角度分析了流失生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是否让子女上学和上到几年级是家庭根据上学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所作出的决策。
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让子女上学,一直上到二者相抵时为止,反之,则不让子女上学或辍学。
同时他还分析了为什么流失生多为农村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问题。
朱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要大于城市,基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农村家长便倾向于不对子女上学投资。
考虑到贫富分化的因素,这种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
应该说,流失生的出现有着更多、更复杂和主观的原因,仅此一点还不能反映和说明问题。
幼儿失学总结汇报幼儿失学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某某幼儿园的一名教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幼儿失学情况,我将就此话题给大家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
一、失学的背景和概况近年来,我国幼儿失学问题日益突出,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每年有大量的幼儿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中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
幼儿失学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缺乏教育意识、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等。
而幼儿失学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造成的影响和隐患不可忽视。
二、幼儿失学的影响和问题1. 教育机会不平等:幼儿失学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使得这些孩子们无法享有适宜的学前教育资源,无法获取良好的教育机会。
2. 社会融入困难:由于缺乏教育基础,这些失学儿童在进入学校后往往面临着学习困难和自我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融入存在一定的困难。
3. 人才培养不均衡:幼儿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失学导致了潜在的优秀人才无法得到系统的培养和发展,对社会人才队伍造成不利影响。
三、幼儿失学问题的原因分析1.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贫困是导致幼儿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父母经济压力大、缺乏经济支持,无法支付幼儿园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得孩子们失去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2. 父母教育观念不足:许多父母缺乏教育意识,不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偏重于传统的家教观念,认为孩子太小不需要接受正规的教育,这种观念造成了孩子失学的情况。
3. 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学前教育资源有限,使得许多幼儿无法接受到规范的学前教育。
四、应对幼儿失学问题的措施和建议1.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教育投入,确保幼儿园的设立和运营,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2. 家庭教育引导:鼓励父母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重视和支持孩子的学前教育,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约有1.8亿人,其中失学儿童有2700万,如果加上进城谋生的农民工子女、超生子女以及统计误差等因素,保守估计失学儿童也在5000万左右,占应受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27.78%。
农村初中流失比小学要严重得多。
小学虽有不少学生流出学校,但其中将近1/2的学生是为了转入城镇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初中阶段流出的学生几乎全部流入了社会,远离了学校。
现阶段流失生现象却日益严重起来,并逐渐成为受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背后必然有特定的因素在起作用。
1.首先是贫困
“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占到了大部分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总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投入为代价。
贫困地区的孩子去上学,无疑从家中抽走了一个劳动力。
在温饱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读书自然是一种奢侈消费,最终会遭到排挤。
2.领导干部的短视行为
教育落后在于重视不够,而某些领导干部的目光短浅和不负责任则是教育落后的更直接的原因。
3.对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不足
据统计,1992年,国家教育行政拨款,加上其他渠道筹资共423亿元,人均不足40元,位列世界倒数第二。
4.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改革之初,由于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许多人钻国家的空子。
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竟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
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促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造成了人们的短视行为。
不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
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落后”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算得上全国首先富起来的温州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在全省十个地市中却倒数第一。
四\结论与建议
流失生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规模庞大,来势凶猛的流失群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涌入本已十分庞大的文盲大军,阻碍现代化的实现。
但如何解决流失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农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大量的中小学流失生留在农村,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童工就业问题、新文盲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乃至早婚早育问题,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质量,也将影响农村的发展。
但这些都非根本性的办法。
要做到永远不失学,就必须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使自身发展起来。
“输血”只能救助一时,不能救助一世,唯有建立了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机制,才会永无失学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