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 格式:ppt
- 大小:8.70 MB
- 文档页数:67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出示:2 ∶ 1 前项后项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原图2∶1 3∶1 长(cm):8 8×2=16 8×3=24 宽(cm):5 5×2=10 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P3八、39及练习九第一题。
教学目标1.初步明白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利用方格纸按必然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
2.在具体情境中观看、比较、交流和试探,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在探讨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展对数学的踊跃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明白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按必然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教具预备课件、方格纸。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对照导入师(出示照片):熟悉吗?想不想看得更清楚?课件演示:①宽不变,拉长;②长不变,把宽拉伸;③长和宽按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
师:你能帮老师选择一幅最好的送给我的好朋友吗?谈话:什么缘故不选择这两幅变大的照片呢?媒体演示:隐去两幅变形的照片。
师:这一幅图变大了,但形状没变,咱们在数学上称之为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接下来咱们就一路来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二、数形结合,探讨新知师:请同窗们猜一猜,这幅照片在放大时,长和宽是如何转变的?媒体隐去图像,留下两个长方形。
谈话:要研究长和宽的转变规律,要明白什么?媒体出示长和宽的数据。
师生一起列表整理数据。
师:①依照数据,你能说出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原先图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②把所有的边都扩大到原先的两倍。
③你能用咱们学过的比的知识来描述一下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原先图形长的关系吗?宽呢?师:指出对应边之比为2:1。
小结:像如此,放大后图形与原先图形对应边之比是2:1,就说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板书:按2:1的比放大)追问:①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有什么转变呢?②后项1表示把什么看做1份,那么2呢?③若是把一个长方形依照3:1的比放大,你会吗?媒体出示例2及试探:①把那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确实是把那个长方形的每条边长放大到原先的()倍,放大后图形的长是()格,宽是()格。
学生操作,展现。
②把那个长方形按3:2的比放大,确实是把那个长方形的每条边长放大到原先的()倍,放大后图形的长是()格,宽是()格。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构建以问题设计为关键,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探究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1、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变化前后边长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人们都喜欢到户外活动活动,小动物们也不例外,请看大屏幕,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谁?课件出示小狗照片,学生观察,谈感受。
范文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4.1《图形的放大1/ 24与缩小》苏教版(共24张PPT)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原图图(2)图(3)图(1)3/ 24观察表中数据,比较一下,图(1)、图(2)、图(3)的长和原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原照片图(1)图(2)图(3)长/厘米 8 宽/厘米 5 图(1)的长是原图的2倍图(1)的宽是原图的2倍 16 16 24 10 5 10 图(1)的长与原图长的比是2:1 图(1)的宽与原图宽的比是2:1 原图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 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图(1)原图 8厘米 5 厘米 2.5 厘米 4厘米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都是原来的 1 2 如果要把原来的照片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长方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 1 2 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25/ 24按2:1的比将图形放大原图按1:2的比将图形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原图 8厘米 5厘米 16厘米 5厘米 4厘米 5厘米7/ 24填一填: 1每.条把边一是个原图来形的按115∶。
5的比缩小,现在 2.把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后,边长是( 10 )厘米。
2 6 2 2 ⑤ 2 ③ 1 234 12 1 2 1 39/ 24比一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不同点放大缩小同时按同比变化后的︰原来比值大于1 比值小于1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 42 8 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11/ 24辨一辨:(1)把一个长方形按5∶1进行放大,就是把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倍后,斜边也会放大到原来的4倍。
(√ )(3)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后,由于各边都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一定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