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古诗四首》同步优质教案北京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2.掌握关键词汇的含义及使用。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含义。
2.能够独立思考并运用语文知识分析文章。
教学准备1.课文《少年中国说》。
2.教学用具:黑板、拓展资料。
3.课堂活动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回答。
4.提前准备好学生的课堂任务和作业。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预习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随后小组讨论,讨论文章大意及关键词。
–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3.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总结,交流学习之间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
4.课文理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学生独立阅读并标出不懂的内容,提问和解答。
5.练习(15分钟)–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着重训练学生整合语文知识的能力。
–学生交流答案并讨论解题过程,互相学习。
6.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多思考多阅读。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题目,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继续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拓展资料,扩展语文知识。
3.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学有所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能流畅朗读并理解其含义。
3.能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子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备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景知识的介绍,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
三、教学准备1.课文《少年中国说》课本2.备课教师PPT和讲义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4.学生课堂互动工具(举手、小组讨论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少年中国说》的主题和作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通过简单的提问和讨论,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步: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子(10分钟)1.老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掌握其正确的中文含义和用法。
2.学生跟读和朗读这些重点词语和句子,加深记忆和理解。
第三步:理解课文内容(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组学生合作阅读课文并讨论,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要点。
3.小组展示各自的理解,共同回顾课文内容,梳理重点内容。
第四步:课文表达与作文(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进行口头表达。
2.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作文写作,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第五步:合作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汇总各组讨论的要点,总结课文的重要内容,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课堂反馈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老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课文中的启示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通过比较,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通过比较多首送别诗,体会送别诗除了写离别愁绪,还可以抒发胸中之志,鼓舞之情等,开阔同学的眼界。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备:看图片猜诗一、导入:今日我们连续进行古诗的学习。
读诗题。
追问: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今日我们就一起陪伴着诗人去送送他们的伴侣。
先来学习第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二、相互沟通预习:按四步法相互沟通1、解诗题,知诗人2、识字眼,明诗句3、知诗意,悟诗情4、有情朗读,试背诵。
三、小组汇报,老师适时点拨(一)理解诗题含义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好伴侣孟浩然去广陵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孟浩然也是当时闻名的诗人。
(二)理解诗句意思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意思:诗人和老伴侣在黄鹤楼辞别,这时正是三月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时候,老伴侣坐着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思:(三)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伴侣间深深地依依惜别之情。
(四)有情朗读四、老师重点点拨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理解“西辞”的意思①在文学作品中,一般把“分别”称为“辞别”,为什么却说“西辞”?【课件出示】长江流域地图①同学朗读此句,体会“西辞”的意思。
(2)体会“下”字用词精确。
步骤:①“下”什么意思?依据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预设:去、到、往、之、上)①为什么不用这些字,却用“下”字?①体会“下”字用词精确。
【课件出示】长江流域路线图老师小结:由武汉的黄鹤楼到扬州,顺江而下,所以用了一个“下”字。
①同学再读此句,体会诗人用词精确。
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学习《前出塞》和《己亥杂诗》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5 1.培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学古诗城堡,去感受古诗文魅力。
2.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0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7课的《前出塞》和《己亥杂诗》,(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2.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纠错)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2(一)学习《前出塞》1.谁来把《前出塞》读给大家听?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诗人在说这几句话时是一种什么语气?读出来。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说用强弓、长箭,先射马、擒首领?与后四句话有什么联系呢?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己亥杂诗》1.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把字音读正确。
区分形近字“喑和暗”喑是什么意思?(哑,发不出声音)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解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解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谁来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2)再读读这首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
5 1.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2.男女生分读这两首诗。
《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5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古诗四首-枫桥夜泊教学要求: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6.朗读训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静夜思》教学•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第三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二、第一课时《静夜思》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静夜思》的情感。
3.掌握《静夜思》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能够准确抒发《静夜思》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静夜思》的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静夜思》全文和解析。
•展示物品:月亮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视频或图片,引出《静夜思》的主题。
2.学习《静夜思》:–诗歌背景介绍。
–字词解析。
–朗读与赏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夜思》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4.练习:学生朗读并模仿《静夜思》的节奏和语调。
教学延伸•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以夜晚为主题的小诗,展示并进行交流讨论。
三、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登鹳雀楼》的情感。
3.掌握《登鹳雀楼》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能够准确抒发《登鹳雀楼》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登鹳雀楼》的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登鹳雀楼》全文和解析。
•展示物品:鹳雀楼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1.导入:谈论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传统,引出《登鹳雀楼》的主题。
2.学习《登鹳雀楼》:–诗歌背景介绍。
–字词解析。
–朗读与赏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登鹳雀楼》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4.练习:学生朗读并模仿《登鹳雀楼》的节奏和语调。
教学延伸•观赏明代画家顾恺之的《鹳雀楼书图》,了解文人登高赋诗的历史背景。
四、第三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望庐山瀑布》的情感。
3.掌握《望庐山瀑布》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山行》、《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和背景。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美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诗歌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译文和相关背景知识。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以便在拓展环节进行阅读。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诗歌,引导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小学语文五上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古诗。
2.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3.借助“诗人矛盾的心理”---临死时知道万事皆空,但还是悲伤,悲伤于未见九州同,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体会其爱国情怀,感情诵读。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古诗。
2.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揭示主题1.出示阅读单元篇章页,读一读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你从这两句诗里,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爱国之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也是这个单元的主题。
自古以来,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仁人志士,其中的爱国诗人,你知道哪些呢?如:战国时期的屈原,唐代的杜甫,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清代的龚自珍,等等。
3.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组以抒发爱国之情的古诗。
二、通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呈现三首古诗。
读一读三首诗的诗题和作者。
从三个诗题中,你分别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可以结合你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说一说:示儿:意思是写给儿子看。
这是陆游临终之际,写给儿子的一首诗,相当于陆游的临终遗言,也是陆游的临终绝笔。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题临安邸:意思是题写在临安的旅店里。
古人有题诗的习惯,比如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
林升这首诗则是题写在临安的旅店里。
林升也是南宋诗人。
己亥杂诗:己亥,是中国古代的纪年,这里的己亥年,是清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
龚自珍在这一年,写下了一组诗,共计315首,统称己亥杂诗。
课文选的这一首,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相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乃邸熏汴恃喑擞3.再次齐读三首诗,注意读好诗的节奏停顿。
三、学习《示儿》,体会陆游的爱国情1.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古诗四首》同步优质教案北京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望庐山瀑布》中夸张写法带来的壮观之美;感悟《枫桥夜泊》中诗人的愁绪。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幻灯片)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
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登上庐山时,就深深陶醉于庐山瀑布的壮美之中了,想读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
二、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简介李白生平)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板书: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师: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板书: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认真读古诗,谈谈你能读懂什么?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
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1)“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
(2)“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
前:前面。
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话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1)(瀑布从高高的山崖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
(2)“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3)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
(4)瀑布的快、急、猛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4.疑是银河落九天
(1)“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2)“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使人怀疑是银河的水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师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比作银河,既写出山势的高峻陡峭,又写出瀑布倾泻而下的速度与气势,给人以壮观之美。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师: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板书:明诗意)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诗人对庐山瀑布景色的赞美之情。
)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2.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3.试背诵。
三、以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一)学生用以上学法自学
(二)汇报交流:
1、知诗人:唐代诗人,张继。
2、解诗题:夜泊枫桥,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岸边。
3、明诗意: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月亮下落,乌鸦啼叫,霜雾弥漫着夜空。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
4、悟诗情: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齐读
(3)与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再次有感情朗读
四、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加深理解。
师:《望庐山瀑布》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你在读过之后发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吗?(出示思考题)
相同:唐代诗歌,写景抒情。
不同:《望庐山瀑布》表达作者对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枫桥夜泊》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情感。
师:带着不同的感悟,我们一起再来诵咏这两首古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