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文言知识基础-强化推断能力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4.99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教师版)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运用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解释下列加点字:一、对称推断法1.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遭遇.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依靠.3.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学习.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拔.5.通五经,贯六艺贯通.6.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活着.7.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讨伐、打击.二、语境推断法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了粮食..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才.4.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欺骗.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顽皮..6.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腾跃错放开三、语法推断法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应合.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的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把尸体做成肉干。
4.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5.时侃子瞻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四、联想推断法(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严惩不贷.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短兵相接.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5.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家喻户晓.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17.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二)、根据课文内知识联想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用五种意识强化学生文言文解题能力一轮复习的任务是夯实基础,强化做题意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解题能力。
复习时,应以近年来高考高题涉及的考点作为教学指南,强化实战,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在一轮复习中,检测与试卷讲评起若重要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将一轮复习时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正向迁移。
就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1、卷川、卷Ⅲ的试题来看,10~13题为文言文阅读题。
其中,第10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第1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12题考查第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13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就文言文一轮复习而言,除继续组织好相应考点的知识复习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外,还必须通过适的检测、扎实的试题讲评,使学生形成活用知识的能力。
为此,在文言文试题讲评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以下五种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题能力一、方法意识教师在讲评文言断句题时,切忌只说正确选项,不说判断理由。
讲评的同时一定要告知学生断句方法并帮助其熟练运用,以强化断句能力的培养。
断句题的解题方法为:搁置各选项断句相同之处,只辨析不同之处。
除可凭借句意及语感断句之外,断句方法还有:1、借助语法断句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一个句子。
除了倒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大致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一般是主语前,谓语后;谓语前,宾语后;定语前,中心词后;状语前,谓语后;谓语前,补语后。
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和词性,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谓语,一般来说,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再通过它找主语,查宾语,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或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讲解和例句分析。
2. 练习材料:含有文言实词的句子或段落。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实词推断法?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它?第二环节: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定义和原理。
2. 介绍文言实词推断法的几种常用方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20分钟)1. 呈现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2. 讲解例句中的实词推断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推断方法。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材料,让学生独立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进行解答。
2. 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五环节: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法及其运用。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文言文时,积极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反馈,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法:a.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解题能力和推断过程。
b.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走近文言经典夯实文言基础”——小学儿童文言经典诵读指导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言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
“文言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使人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基础。
同时,诵读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长久以来,“文言经典”诵读都倍受重视,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时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身上去寻找智慧。
更有无数知名学者在谈到“文言经典”时这样说:(1)陈越光(中国青基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主任):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流行歌曲、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
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可以做为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2)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古诗?这种观念并不正确。
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
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很感兴趣。
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
(3)高本汉(瑞典•世界语言学家):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
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
文言实词推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语法结构、词义推测等手段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学生能够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实践阅读推断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文言文阅读材料。
2. 相关文言实词推断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文言实词推断概述1.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讲解:解释文言实词推断的概念和方法。
1.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1.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二章:上下文推断法2.1 导入:介绍上下文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2.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断实词含义。
2.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2.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三章:语法结构推断法3.1 导入:介绍语法结构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语法结构推断实词含义。
3.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3.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四章:词义推测法4.1 导入:介绍词义推测法的原理和应用。
4.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词义推测实词含义。
4.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4.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五章:综合推断法5.1 导入:介绍综合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5.2 讲解:解释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推断实词含义。
5.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5.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练习推断的正确率。
3. 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词类活用推断法6.1 导入:介绍词类活用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2021年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基础夯实练一词多义、翻译句子1.下列各句中,“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因得观所谓石钟者B.自以为得其实C.得双石于潭上D.自以为得之矣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青泥何盘盘③但见悲鸟号古木④但悲不见九州同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3.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妾不堪驱使不堪吏人妇B.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C.始适还家门适得府君书D.便言多令才便利此月内4.下列各句中“亡”字与例句中的“亡”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5.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D、以其无礼于.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将.子无怒但使龙城飞将.在B. 其.叶沃若其.如土石何C. 载笑载言.一言.以蔽之D. 尔.卜尔筮自我徂尔.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D.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东南形胜无案牍之劳形B.异日图将好景天将降大任C.怒涛卷霜雪八月秋高风怒号D.乘醉听箫鼓昔人已乘黄鹤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猿猱欲度愁攀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C.以手抚膺坐长叹但坐观罗敷D.连峰去天不盈尺人面不知何处去10.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11.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军,君亦无所害。
夯实文言知识基础,强化推断能力训练——由08年高考看文言翻译题的复习对策李淮生作者:从2002年起,高考用文言文翻译题来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从此“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为高考的必考题。
(北京市04—08年改用断句考查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该题的赋分,也由最初的5分(02年全国卷)逐渐增加,到2008年,增至10分的已有9家,足见命题者对此题的重视程度。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走到今天,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又有哪些发展变化,高三师生只有了然于心,复习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本文剖析08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命制特点,解说典型题例,提出有效的备考策略,希望对考生提高翻译水平有切实的帮助。
全面审视2008年全国高考17道文言翻译题,我们认为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仍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先看这道题的考点分布。
2008年高考文言翻译题考查的文言知识点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文言句式的考查仍受命题者青睐。
1.况,吴人 [判断句](浙江卷)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2.故罪人斯戮[宾语前置句](全国卷Ⅱ)解说: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江苏卷)]省略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3.解说: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4.罪细且不容[被动句](安徽卷)解说: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
(二)词类活用考查的力度明显减弱,古今异义词考查的频率较高。
5.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江苏卷)..解说: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信而信任的人”。
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古今异义,虚词](山东卷)无论6...解说: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三)复合虚词、固定格式的考查力度明显增强。
垂之不朽[复合虚词](宁夏海南卷)谥号所以.7..解说:“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临事悖乱! [复合虚词](江苏卷)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8...解说:“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故何也?[复合虚词](天津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9...解说:“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
吏人、百姓然 [固定格式](上海卷)10.非若..解说:“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为政哉?[固定格式](安徽卷)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11...解说:“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
至近亦且半之[固定格式](湖北卷)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12...解说:“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备考策略:翻译文言文的难点在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性,而上面考查的知识点正是古今语言差异明显的地方,只有突破这些语言障碍,才有可能读懂文章,译对文句。
明乎此,08年高考文言翻译题仍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也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文言知识的积累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既然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文言基础知识是常态,那么在备考阶段,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模拟训练,我们都要对其中的文言知识作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对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今异义词等要熟练掌握,努力使自己翻译文言文的知识“地基”厚实些。
针对今年高考出现的新情况,还应加强对常见复合虚词和固定格式的掌握。
复合虚词和固定格式是文言文中结构和用法比较固定的一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通常并不等于所组合的几个虚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常常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增添一种新的意义,有时甚至产生一种全新的意义;其用法又随语法位置的不同而多样。
、方法)的用法外,还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来……的工具”7,除例如我们熟悉的“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而最常见的用法则是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这就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地掌握和积累。
二、特别注重借助语境推断词句含义能力的考查我们对17道翻译题考查的句子(以逗号断开为依据)作了统计,结果为122句。
其中含上述文言知识点的有41句,这些句子大都有语言标志,考生可由形式为突破口,结合语境理解;其余81句无任何语言标志,各是什么意思考生全得依据语境,借助相关信息作合理推断才能理解。
13.(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
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
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
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帝不能夺。
)(加括号的内容为要翻译句子的上下文,下同)(安徽卷).解说:句中的“出”是翻译难点。
即使记得“出”有“发出”“交出”“放逐”“遗弃”等常用义,恐也还不能确定。
这就要借助上文去推断。
例文主要内容是韩休对皇帝说的一段话。
背景是“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
朝臣有罪,“帝将放”,这个“放”应是“放逐,流放”意。
韩休的话中又有“臣请先伯献,后美玉”,根据文意,“先”应是“先放逐”之意,“后”是“后放逐”之意。
据此可推断,“出”与上文的“放”构成同义关系,应译为“放逐”。
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广东卷)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14..解说:“相与”是表示两个主体彼此对待,互为施受,译为“”“互相”,还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由一方发出而及于另一方,译为“与他”,两解代入句中似乎都通,但考察语境,发现该句上句的主语是“访”,下句的主语也应是“访”,可知该句的主语应同上下文一致文意才顺畅,“相与结友”应译为“与他结为好友”。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江苏卷))及得召见,遂见亲信15.(汉为人质厚少文,.........解说:这两句的翻译要准确,先要根据“召见”和下文中的“封”,明白这几句是叙说传主吴汉同皇帝之间的事。
再从语法方面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语应是吴汉,而“召见”“亲信”又不可能是吴汉的行为,由此推知,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皇帝,后一个“见”用在“亲信”前,应表被动,。
综合以上分析,这两句的意思就逐渐清晰起来,应译为“(吴汉)到获得皇帝接见,就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备考策略:以上对典型题例正确翻译过程的的分析,我们发现,08高考文言翻译题特别注重考查借助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句意的能力,以此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思想在迄今为止的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中尤为突出。
虽然过去也一直讲以能力立意,但从多年命题的实际看,无论是命题时译句的选择,还是阅卷时给分点的确定,该题都偏重于知识的考查。
所以,我们认为,今年文言翻译题所释放的信号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翻译文言文需要知识,没有文言知识的支撑,翻译无法进行;但翻译更需要能力,尤其是借助语境把握大意,进而推断词句含义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推断能力才是文言文翻译题获得高分的关键。
那么,备考训练中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我们向大家介绍四种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实例加以解说,力求使翻译训练有方法,实践有路子。
(一)语境推断法从文言文中单单拿出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很难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只有把它放进特定的上下文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其意义。
因为文章中语句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语句的意思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或相反。
所以,再如15说,分析语境,随文释义是推断词句含义的基本方法。
如例16.(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全国卷Ⅰ).解说:“饷”是此句翻译的难点,但上文“兵不可一日无食”中的“食”指粮食,“初无储蓄”中“储蓄”指军队储存的粮食,下文的“屯田”说的也是军队开荒种地生产粮食,根据上下文中的这些信息可以推断,“饷”应译为“军粮”。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虽然,岁满则罢去“县令,诚主也;17.(扬氏言曰:.....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上海卷)解说:这是兵临城下时,县令的妻子扬氏动员吏人、百姓同县令一起守城说的一段话。
“岁满则罢去”的意思只有联系上下文推断才能确解。
“非若吏人、百姓然”,是说县令的情况同当地的官吏、百姓不一样,“坟墓存焉”,是说当地人因祖坟在而不应弃城逃跑,其中“存”与“去”的意思正相对。
由此可以推断,扬氏是说,作为政府委派到该县任职的县令的情形与地方官吏、百姓相反,“岁满则罢去”应译为“任职期满就可以离开了”。
(二)语法推断法翻译时,我们常常会遇到知道要翻译的词的几个意思。
但又不能确定的情况。
而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解释词语的重要语境,可以制约并确定了词语的意义。
高考翻译题又会以“词类活用”为考查对象,同样一个词,活用与否,意义有别。
如果从语法入手,就能由结构分析发现活用的词,进而推断其意义。
因此翻译常常需要对该词所在的句子作语法分析。
如例14,再如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全国卷Ⅰ)兄为君则君18...解说:加点的“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
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待哺于东南之转饷(全国卷Ⅰ)日19..解说:“日”,本为时间名词,意为“白天”,现处于主语后,谓语前,已活用为时间状语,表示动作的频数,应译为“每天”。
(三)同义推断法同样的意思,在一段文字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构成了“同义互解”的关系。
利用这种关系,译句中一些疑难词句的意思就能顺利推断出来。
如例13,再如20.(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湖南卷).解说:此句翻译的难点是对“诬”的理解。
与上文比读,发现“诬”同“服”构成同义互解关系,而在审讯时犯人的“服”,应是“认罪”,因此可推断“诬”也应译为“认罪”。
21.(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天津卷)...解说:“君说之”与上文的“楚灵王好士细腰”正好构成同义互解关系,“说”就是“好”,二者都是“喜。
“君说之”应译为“君王喜欢这样”欢,喜好”的意思,(四)对文推断法对文指文言文中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由于对文处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它们的词性相同,词义通常也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
据此我们就可以从已知去推断未知。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22...........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