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温里药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59
第八章解表药
第九章清热药
第十章泻下药
第十一章袪风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五章理气药
第十六章消食药
第十七章驱虫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八章解表药(背诵默写表格)
第九章清热药
第十章泻下药
第十一章袪风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五章理气药
第十六章消食药
第十七章驱虫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温里药一、温里药的概念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二、温里药的功效归纳(约)【习题类别】一、名词解释1.温里:温散里寒之义。
2.温心阳:温助心阳之义。
适用于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瘀心痛,面白唇紫肢冷畏寒者。
药如附子、桂枝等。
3.温中降逆:温散寒气,降逆胃气的药物作用,称为温中降逆。
适用于胃寒呕吐、呃逆之证。
药如丁香。
4.温肺化饮:温散肺寒而化痰饮之义。
适用于寒饮伏肺而致的咳踹,痰多清稀。
药如细辛、干姜等。
5.补火助阳:即补肾火而助肾阳。
适用于肾阳虚弱,腰膝酸痛,脚冷,小便清长或遗尿,阳痿等。
药如肉桂、附子等。
6.引火归原:命门火衰,阳气浮越,温肾阳使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称为引火归原。
药如肉桂。
7.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
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干姜等。
8.疏肝下气:既能疏散肝气,又能平降气逆之证的药物作用,称为疏肝下气。
适用于肝气郁滞,气机上逆所致的脘胁胀痛,乏酸呕吐等。
药如吴茱萸。
二、填空题1、附子的功效是____,____,____。
2、乌头有___乌和____乌之分。
3、干姜性味_____,其功效____,____,____。
4、肉桂的功效____,____,____。
5、细辛的功效是 ____,____,____,____。
6、吴茱萸配黄连,即左金丸,能共秦 ____之效。
7、吴茱萸研末醋调敷足心,可 ____,治疗 ____。
8、气衰血少之证,常以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血药中,具有____,的功效。
9、吴茱萸具有 ____功效,用治____;又能 ____,用治 ____;还能 ____,用治 ____。
10、胡椒、花椒、荜茇、荜澄匣均能温中散寒止痛,胡椒还能 ____,花椒又能 ____,荜茇兼能____ ,荜澄匣另具____的功效。
《中药学》各论每章小结第八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主入气分,重在宣肺,并能平喘利水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重证桂枝兼入血分,重在通阳,并能温经通阳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能解鱼蟹毒,散寒力强生姜和中解表,主治胃肠型感胃长于温中止呕,并能温肺止咳,发汗解表力弱香薷长于化湿和中,并能利水消肿,发汗解表力强有“夏月之麻黄”之称,表虚有汗者忌用,利水消肿要浓煎荆芥性较平和,并能透疹、消疮、止血(炒炭),不宜久煎祛风解表,主治外感受风寒之证防风风热甘缓不峻,并能胜湿、解痉、止痛,为“风中润剂”羌活发散风寒和止痛作用较强,尤宜于上半身疼痛白芷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为治鼻渊头痛要药,尤宜于头面部诸痛,并能消肿排脓藁本痛,主治风寒挟湿表证尤宜于巅顶头痛,血虚头痛及热证均忌。
细辛苍耳子兼能祛风湿、止痹痛血虚头痛不宜,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证。
温通鼻窍,主治鼻渊头痛辛夷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浊涕常流之要药,宜包煎(二)辛凉解表药薄荷长于清利头目,又能条达肝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长于清利咽喉,又能解毒通便蝉蜕长于息风止痉,又能明目退翳桑叶并能清肺止咳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菊花并能清热解毒葛根主升脾胃之津,长于解肌止渴柴胡升阳发表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升麻主升脾胃之气,长于解毒透疹淡豆豉——解表除烦(宣散表邪力薄,但风寒风热皆可用)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第九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泻火力大,清肺胃除烦渴知母滋阴力胜,滋肾阴退虚热芦根清肺胃实热生津止渴清胃止呕,清肺消痈,除烦天花粉清胃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心除烦清心利尿栀子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夏枯草散郁结,降血压谷精草清肝明目疏风热,退翳障密蒙花养肝血青葙子清肝火(二)清热燥湿药黄芩善清上焦湿热,泻肺火、止血、安胎黄连解毒善清中焦湿热,泻心胃火、除烦止呕黄柏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泻肾火,清退虚热龙胆草善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要药苦参利尿杀虫(三)清热凉血药犀角凉血止血作用较强,且能安神定惊生地养阴养阴,凉血止血力优玄参清热凉血软坚,降火解毒力佳丹皮凉血散瘀凉血透热作用强赤芍散瘀止痛作用佳紫草活血、解毒、透疹(四)清热解毒药银花解毒力强,外科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且能凉血止痢清热解毒,常用于外感热病连翘散结力胜,疮家圣药,且能清心泻火蒲公英散结力大,善治乳痈,且能利湿解毒治疮痈紫花地丁解毒力强,善治疔毒,且能清肝大青叶凉血消斑板兰根解毒消斑凉血利咽散结温热病各阶段皆可用青黛清火散肿牛黄化痰开窍——入心蚤休解毒定惊消肿止痛第十章泻下药大黄兼活血祛瘀,清泄湿热,为治积滞便秘之要药芒硝长于润燥软坚番泻叶通便泻热专于泻下导滞芦荟善清肝杀虫火麻仁润燥滑肠——年老体弱,力较缓,兼滋阴补血产后津枯血少,肠燥便秘郁李仁力较峻,兼利水消肿甘遂泻经隧之水,力较峻消肿散结大戟逐水泻饮泻脏腑之水,力较逊芫花泻胸胁之水,力较逊外涂杀虫疗疮牵牛子内服杀蛔虫,泻下湿热(胃肠)积滞消积逐水、泻下大便商陆内服毒性大,外用消肿散结巴豆——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1.简述中药、中药学的含义。
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价值各是什么?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1.什么叫道地药材?2.中药采集的最佳时期是什么?3.什么叫炮制?中药为什么要炮制?炮制方法分哪几类?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简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及基本原理。
2.何谓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四气、五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4.升降浮沉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是什么?5.归经的含义和形成的依据是什么?6.毒性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第五、六、七章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1.何谓配伍?中药七情包括哪些内容?他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何谓配伍禁忌、证侯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3.背诵十八反、十九畏歌,并掌握其具体内容。
4.剂量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确定中药的剂量?5.中药特殊煎法有哪些?并分别举例说明。
第八章解表药1.简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及主治病证。
2.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3.紫苏叶、香薷、细辛均可用于风寒表证,分别有什么特点?4.简述白芷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5.细辛、薄荷、辛夷在用量用法上有何特殊,请说明。
6.麻黄、荆芥、柴胡、葛根炮制前后的功用有何不同?7.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如何区别使用?8.柴胡、葛根、升麻均能发表、升阳,如何区别应用?第九章清热药1.简述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2.清热药分几节?简述每节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
3.清热药中具有清心、肝、肺、胃、肾各脏腑热证的药物各有哪些?4.比较石膏与知母,天花粉与芦根,黄芩、黄连与黄柏,大青叶与板蓝根,金银花与连翘,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柴胡与银柴胡,黄连与胡黄连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5.知母与黄柏均可清热泻火及清虚热,其特点和效、用有何不同?6.简述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青蒿的功效与应用。
温里药第十四章温里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药物中,善于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A. 附子B. 干姜C. 丁香D. 吴茱萸E. 小茴香答案:A答案分析:尽管本题五个备选答案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善于补心、脾、肾三脏之阳气。
B、C、D、E 均非正确选择。
2.下列药物中,哪组药物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A. 附子、干姜B. 干姜、肉桂C. 附子、肉桂D. 吴茱萸、附子E. 肉桂、吴茱萸答案:A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五组药物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干姜有回阳救逆之功,用治亡阳厥逆证,并常相须为用。
B、C、D、E 均非正确选题。
3.下列药物中何药具有疏肝下气的功效?A. 附子B. 干姜C. 肉桂D. 吴茱萸E. 丁香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药物中仅有吴茱萸具有疏肝下气之功,用治肝寒气滞诸痛证。
A、B、C、E 均非正确选择。
4.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厥阴头痛?A. 白芷B. 藁本C. 细辛D. 吴茱萸E. 葛根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五药中,白芷善治阳明头痛,藁本善治巅顶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头痛,葛根善治项背强痛,故答案选D。
5.临床上以治疗寒疝腹痛为主要用途的药物是:A. 肉桂B. 吴茱萸C. 小茴香D. 荜登茄E. 川乌答案:C答案分析:尽管上述五药均可有治寒疝腹痛,但从功效应用上讲仅有小茴香的主要用途是治疗寒疝腹痛,故A、B、D、E 均非正确选择。
6.药用部位是花蕾的药物是:A. 天花粉B. 青黛C. 丁香D. 小茴香E. 荜茇答案:C答案分析:上述五药的药用部位分别是:天花粉为根,青黛为加工后粉末或团块,丁香为花蕾,小茴香为果实,荜茇为果穗,故答案选择C。
7.高良姜主要用治下列哪组脏腑的病证?A. 心、小肠B. 肺、大肠C. 肝、胆D. 脾、胃E. 肾、膀胱答案分析:高良姜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主治胃寒冷痛、胃寒呕吐等病证,故答案选择D。
教案授课题目第十四章温里药课程名称中药学授课课时1课时(40 min)授课专业中药学授课年级大三一、教材分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4版)是十三五规划教材,符合中医学、中药学等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教学内容根据对温里药的概念,临床适应症及现代研究进行介绍,为今后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中医学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基本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学习温里药的时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能力情况学生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具备一定的中药学分析思维,但缺乏理论实践,尚未培养自己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体系,对温里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药物功效上。
因此,课上需要通过具体的药物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学生接触专业学习不久,需要培养基本的药学素养,在课堂上应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培养严谨的用药习惯。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4种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主治。
3.熟悉: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的性味、功效及主治。
4.了解:胡椒、荜茇、荜澄茄的功效及主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的三维一体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具体病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看待中药的功效、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准确用药习惯。
2.通过了解本节中药前沿的研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教学难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