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十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776.06 KB
- 文档页数:6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情感的分析和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
2. 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典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吟诵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诗歌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分析和艺术特色。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2. 总结性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审美情趣。
第二板块踏莎行雾失楼台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对应学生用书P81一、字音识记1.砌.成(q ì) 2.郴.江(ch ēn) 3.冉.冉(r ǎn) 4.蘅皋..(h én ɡ)(ɡāo) 5.风絮.(x ù) 6.燎.沉香(li áo) 7.溽.暑(r ù) 8.窥.檐(ku ī) 9.小楫.(j í) 10.芙蓉浦.(p ǔ) 二、词语释义1.月迷津渡..:河流的渡口 2.可堪..孤馆闭春寒:哪堪,哪里经受得住。
可,岂,哪 3.鱼传尺素..:一尺长的素绸,代指书信 4.砌.成此恨无重数:堆叠 5.郴江幸自..绕郴山:本自,原来是 6.凌波..不过横塘路: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 7.但目送、芳尘..去:代指丽人渐渐远去的身影 8.锦瑟华年....谁与度:美好的青春年华 9.飞云冉冉..蘅皋暮:缓慢流动的样子 10.彩笔..新题断肠向:代指文才 11.若问闲情都.几许:总共 12.一川..烟草:满地 13.燎.沉香:小火煨炙,延烧 14.消溽暑..:潮湿闷热的暑气 15.侵晓..窥檐语:临近拂晓的时候。
侵,接近 16.一一风荷举.:挺出水面 三、名句背诵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5.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对应学生用书P81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他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
二、相关背景《踏莎行》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事被贬监处州酒税。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感情,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词语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3. 诗歌解析:(1)学生互译,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作业设计:1. 背诵《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思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朗读技巧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参考译文:提供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0.5《贺铸•横塘路》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2、了解诗词中表达情感常用的方法二、预习内容1、了解作者贺铸的生平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卫州(今河南卫辉)人。
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
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年少读书,博学强记。
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
此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
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
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Z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 Z 多、舌L、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 最后以承仪郎致仕。
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
因此, 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
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2、填写下列诗句,分析其中的手法(1)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只恐双溪舲艦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补充诗句:忧端如山来,瀬洞不可掇。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一、词人名片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治今某某卫辉)人。
太祖孝惠后族孙。
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
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
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历某某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
崇宁初以宣议郎任泗州通判,迁宣德郎,改任太平州通判。
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某某、某某。
宣和元年(1119)致仕。
七年,卒于某某僧舍,年七十四。
为人豪侠耿直,面色青黑,眉目耸拔有英气,博闻强记,才兼文武。
贺铸为北宋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文学造诣很高,诗、文、词皆工。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其词却极尽悠闲思怨之情。
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
许多词中不仅表现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惟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贺铸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有《庆湖遗老集》等。
二、诗词故事贺梅子贺铸这首《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词的结句“假设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比喻,构思奇妙,用笔工妙,堪称绝唱,因此他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三、文题背景哲宗元符六年(公元1098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贺铸因母丧去官寓居某某横塘。
横塘,在某某西南。
横塘路,一作“青玉案〞。
X成大《吴郡志》载:贺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里横塘,常扁舟往来,作《青玉案》词。
作者幽居怀人,所写是“美人兮不来〞的闲愁,词中意境幽微,形象朦胧,凌波仙子式的美人似真似幻,给人以丰富联想。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意境。
(2)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和人文精神。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诗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词创作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进行鉴赏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以《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为例,分析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词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查阅相关资料。
3. 教学素材:图片、音乐、相关诗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氛围。
(2)展示诗词中的景色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探讨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1)以《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为例,分析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词中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人对爱情、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解析(3)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2)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 案例分析法:以《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为例,分析诗歌的特点和技巧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诗歌的内涵和美感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风音乐,营造诗意氛围(2)展示诗人李清照的画像和生平简介(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互动点评4.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5.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2)写一篇关于《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的赏析文章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一、词人名片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治今河南卫辉)
人。
太祖孝惠后族孙。
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
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
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
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
崇宁初以宣议郎
任泗州通判,迁宣德郎,改任太平州通判。
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
宣和元年(1119)致仕。
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为人豪侠耿直,面色青黑,眉目耸拔有英气,博闻强记,才兼文武。
贺铸为北宋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文学造诣很高,诗、文、词皆工。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其词却极尽悠闲思怨之情。
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
许多词中不仅表现人生失意的悲愤,
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惟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贺铸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有《庆湖遗老集》等。
二、诗词故事
贺梅子
贺铸这首《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词的结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比喻,构思奇妙,用笔工妙,堪称绝唱,因此他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三、文题背景
哲宗元符六年(公元1098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贺铸因母丧去官寓居苏州横塘。
横塘,在苏州西南。
横塘路,一作“青玉案”。
范成大《吴郡志》载:贺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里横塘,常扁舟往来,作《青玉案》词。
作者幽居怀人,所写是“美人兮不来”的闲愁,词中意境幽微,形象朦胧,凌波仙子式的美人似真似幻,给人以丰富联想。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大意。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
锦瑟/华年/谁/与度
△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
若问/闲情/都/几许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写与一女子邂逅相逢而引起的种种思绪。
上片写其一见倾心的思慕,虽然未对女子的形象作正面描写,但通过对想像中女子生活环境的渲染,暗示出了她的娇美。
下片写因相思不得所引起的种种闲愁。
词写艳情,实际上表现了作者退隐后的孤寂处境和怅然若失的心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依依的灯光会照在你那里,出门的风很大,吹乱了你我的笑容,
你尴尬对我,我惶然。
那一刻,桥边的青树林飒飒回响,只有鸟儿
惊恍。
不作纪念,想忘却。
三月的阳光照彻你的容颜,轻盈的脚步
掠去月台花榭。
暮色,闪过枝条上的花朵。
在灯下我依依找你,前
方不去,没了后退,我终于站定唤你,辗转中渐近了黎明。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对于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发对某位女子的眷恋之情,有人认为是寄寓孤寂自守、追求理想的深挚情怀。
你是如何理解作品的主旨的?
答案对于《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的写作年代,刘逸先生以为“据苏东坡《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还吴中),写于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是年东坡五十五岁,贺铸四十岁。
则贺词应是四十岁或更前所作”,他认为贺氏此作是“贺铸在暮春时节写的怀念一个女子的作品”(《宋词小札》)。
据《中吴纪闻》卷三,贺铸徙居姑苏之醋坊桥,“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
宋徽宗建中靖国(1101年)中,黄庭坚自黔州还,得其结句,以为似谢玄晖,并作《寄贺方回》诗,一时和者蜂起,前后达二十五人之多,人们因称其为“贺梅子”。
如果《青玉案》确是建中靖国中作于苏州,此时词人已五十岁,恐怕也不会醉心于艳情。
而且这年秋天,词人赴京参加庆祝宋徽宗的诞辰“天宁节”以谋换新职,他在政治上正有所进取,因此这首词中很可能以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寄寓着自己的理想。
多数学者持此说。
学习中,只要结合文本鉴赏即可。
2.这首词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末尾三句,历来为评论家所推崇、赞叹,试分析这三句词的艺术魅力。
答案这首词的末尾三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描写的均为江南景象,多方面比喻愁苦的深广和长久。
“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
这样便将看不见的、抽象的“闲愁”形象化、具体化,更加真实可感。
烟草、柳絮、黄梅雨都是江南特有的景物,连用三种凄美的意象比喻闲愁,各种景物迷濛灰暗、苍茫凄迷的特征使本来浓重的愁思更加浓重。
这几句词兴中有比,意味深长,含蓄不尽、工妙绝伦,深得评论家们推崇、赞叹。
3.这首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惆怅幽愁的心情。
试分析这首词是如何虚实结合抒发情感的。
答案词的上片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情之断阻。
开篇三句即借曹植《洛神赋》的典故,用“不过”、“目送”、“去”写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踪的落寞无奈。
美好的时光谁人与共?这一问既关涉作者自身的孤寂,又暗示作者倾心的佳人的处境,并领起下文。
作者于是怜惜并试图寻到处于幽雅富丽的深院香闺中的佳人,然而爱慕、企盼带来是只有春知晓的无限伤感。
下片则以写实之笔绘愁思纷乱。
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突现自己因眷恋佳人而悲哀不堪、愁情难遣的心绪。
结尾三句,本是虚景实写,目的在于用作比喻,但所写又确系春末夏初横塘一带的景物,它足以引起纷乱的愁绪,所以写来显得亦景亦情,亦虚亦实,亦比亦兴,融成一体,使读者深受感染。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
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2)这首词的下片写了哪些事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的下片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
这些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答寄情于事、借事抒情亦可),抒发了词人孤寂无聊难以排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