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运卫生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31.49 KB
- 文档页数:6
粮食安全储存守则范本粮食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存的重要问题,而粮食储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了确保粮食储存的安全和有效运营,制定和遵守一套科学的守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份粮食安全储存守则的范本,供参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的良好贮存和安全供应,制定本守则。
第二条本守则适用于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遵守本守则是粮食经营者和相关单位的法定义务,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守则的要求。
第四条相关单位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对粮食储存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章粮食存储设施第五条粮食存储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六条粮食存储设施应有防火、防盗、防鼠、防虫等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七条粮食存储设施的周边环境应保持清洁,不得有垃圾、杂草等杂物。
第八条每批入库的粮食应进行抽样检验,并建立相应的记录。
第九条粮食存储设施应落实温湿度监测措施,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第十条粮食存储设施应做好灭火器材准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粮食储存管理第十一条粮食储存管理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粮食储存操作规程、消防安全制度、应急预案等。
第十二条粮食储存管理人员应经过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证书。
第十三条入库时应对粮食进行验收,记录检验结果,并尽快入库。
第十四条出库时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计划,确保库存总量在安全范围内。
第十五条储存期间应定期进行粮食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六条粮食储存管理应建立健全的草地降解、批号标识、货位标识、防虫消毒等制度。
第四章粮食防灾减灾措施第十七条粮食储存地区应建立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八条粮食储存设施应加强防震、抗震设施建设,提高抗震能力。
第十九条粮食储存设施应加强防雨防湿设施建设,提高防雨防湿能力。
第二十条发生灾害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行业粮食贮存标准引言:粮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和健康。
粮食贮存是确保粮食的质量和数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保障粮食的安全、稳定供应和优质存储,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从粮食贮存的环境要求、设施要求以及管理要求等方面论述粮食行业的贮存标准。
一、环境要求粮食贮存的环境要求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保持和储存期限。
以下是粮食贮存环境的一些基本要求:1. 温度控制:适宜的温度对于粮食的质量保持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粮食贮存环境的温度应在10℃-25℃之间。
2. 湿度控制:过高的湿度容易导致粮食变质,而过低的湿度易引发虫害。
因此,粮食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14%~16%之间。
3. 通风条件: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降低粮食贮存环境中的湿度和温度,减少霉菌和虫害的发生。
贮存仓库应当设置良好的通风装置,并确保通风量充足。
二、设施要求良好的粮食贮存设施不仅能够保护粮食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能提供合适的储存条件。
以下是一些粮食贮存设施的基本要求:1. 仓库结构:贮存仓库应选择结构稳固、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建造,以确保仓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仓容和仓型:根据贮存粮食的种类和贮存量选择合适的仓库容积和仓型,确保粮食贮存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 通风装置:仓库应配置通风装置,以保障粮食贮存空间内的良好通风条件。
4. 防护设施:仓库应配备防火、防盗和防虫的装置,避免火灾、损失和粮食质量的下降。
5. 检测设备:仓库应配备粮食质量检测设备,可及时监测储存环境和粮食的质量,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三、管理要求合理的粮食贮存管理是保证粮食质量和数量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粮食贮存管理的基本要求:1. 检查和保养:定期对仓库、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防止损坏。
2. 包装和封装:合理选择和使用粮食包装材料,并进行正确的封装,防止虫害和湿气的侵入。
3. 贮存记录:建立完善的贮存记录系统,记录粮食的入库、出库、质量检测等数据,确保粮食贮存的可追溯性。
粮食安全储存守则引言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之一,储存粮食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因此,粮食的储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粮食安全储存的守则。
粮食安全储存守则粮食安全储存守则是保障粮食质量和数量的基本规范,下面将详细介绍。
常规储存1.储藏场所应当选用通风良好、干燥、清洁卫生的仓库。
2.库房内的设施应当完好,无漏水、雨淋、风吹、虫害等问题。
3.粮食应当装箱存放,箱子应当整齐干净,不得有霉烂或腐烂的情况。
4.粮食储存的温度和湿度应当适宜,如水分太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粮食的质量。
5.粮食存放并不能永久保存,新粮一般储存半年,旧粮一般储存1年左右,如果存放时间超过限制,应当在检查过后进行更替或适当处理。
防虫储存1.库房内应当按照虫种分开存放,分箱标识,防止不同虫种接触。
2.库房内应当常规性清理,不得有积尘和垃圾,尤其是库房角落和缝隙处更需要注意清理,以防虫害滋生。
3.库房周围可以种植一些熏蚊草、油菜、茉莉等,起到防虫的作用。
4.进行物理清除和化学防治相结合,适当使用一些防虫剂,但要注意防止药物残留对粮食污染。
防霉储存1.库房内温度和湿度对于防霉很重要,不同的粮食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也不同,应根据粮食的性质来调整。
2.合理使用干燥设备,确保库房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密封而不能通风。
3.库房内使用甲醛等消毒剂,有效的防止霉菌滋生、繁殖。
结语粮食安全储存守则是粮食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应当得到重视,而人们更应当加强对粮食质量与储存的认识与认识的认识,落实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18.11.27•【文号】国卫办食品函〔2018〕1081号•【施行日期】2018.1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食品函〔2018〕10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质量监督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食品安全标准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要求,为推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有效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共同组织制定了《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2018年11月27日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和国务院食安委会议要求,推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以下简称标准跟踪评价)有效开展,保障标准跟踪评价实施效果,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原则围绕建立“最严谨的标准”,通过开展标准跟踪评价,了解标准执行情况,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为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将标准跟踪评价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服务食品产业发展、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相结合,通过标准跟踪评价发现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具体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规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
(二)在标准跟踪评价过程中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培训与宣贯,坚持常规与重点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主动为各方解疑释惑,提升标准指导、解答服务水平。
粮食卫生标准
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之一,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
了保障粮食的卫生安全,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粮食卫生标准,以保证粮食的质量安全。
粮食卫生标准是指对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卫生要求和控制措施,旨在减少粮食中的有害物质,保障粮食的卫生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首先,粮食生产环节是粮食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粮食种植过程中,应严格
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对粮食产生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超量使用导致粮食中残留农药和化肥残留超标。
其次,粮食加工环节也是粮食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
粮食加工企业应建立健全
的卫生管理制度,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生产环境的卫生,加工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同时,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工辅料的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者质量不合格的辅料,保证粮食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此外,粮食储存和运输环节也是粮食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避免粮食发霉变质。
同时,在粮食运输过程中,应选择合格的运输工具和容器,避免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损坏。
总之,粮食卫生标准是保障粮食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按照
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操作,保证粮食的卫生安全。
只有做好粮食卫生标准的执行,才能保障人们食用粮食的健康安全。
希望各个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粮食卫生标准,共同努力,保障粮食的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粮食仓储标准
一、储藏设施
1. 粮食仓库应具备有效的防潮、防虫、防鼠、防火等设施,以确保粮食安全存储。
2. 仓库应设置有效的通风设备,以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粮食霉变。
3. 仓库应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以便实时监测仓库内的温度和湿度。
4. 仓库应具备足够的照明设施,以便工作人员进行粮食检查和搬运。
5. 仓库应设置消防设施,如灭火器等,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保粮技术
1. 粮食应定期进行晾晒,以防止潮湿和霉变。
2. 粮食应采用低氧储存技术,以延长保质期。
3. 粮食应采用气调储存技术,以防止虫害和霉变。
4. 粮食应定期进行通风,以保持空气流通。
5. 粮食应采用低温储存技术,以延长保质期。
三、仓库管理
1. 仓库应制定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并建立出入库台账。
2. 仓库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卫生环境。
3. 仓库应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储粮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4. 仓库应建立库存粮食定期检查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存储。
5. 仓库应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
四、人员素质
1. 粮食仓储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储粮设备和技术。
2. 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个人卫生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存储。
3. 工作人员应具备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消防设施。
4. 工作人员应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工作质量和安全。
粮食产品的标准国家标准
粮食产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
的身体健康。
为了保障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对粮食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了规范。
首先,粮食产品的国家标准对原料的选择和采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选用原
料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严禁使用过期、变质、霉变等不合格的原料。
同时,对原料的质量、品种、产地等也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原料的安全和合格。
其次,国家标准对粮食产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在生产
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稳定。
同时,对生产设备的选择和维护也有相应的规定,以保证产品生产的合格性和稳定性。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粮食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在储存过程中,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卫生标准和储存条件,防止产品受到污染和变质。
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鲜措施,确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和变质。
总之,粮食产品的国家标准是保障人们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执行国
家标准,确保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才能让人们放心食用。
希望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共同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粮食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供人食用的原粮和成品粮,包括谷物㊁豆类㊁薯类等㊂本标准不适用于加工食用油的原料㊂2术语和定义2.1原粮未经加工的谷物㊁豆类㊁薯类等的统称㊂2.2成品粮原粮经机械等方式加工的初级产品,如大米㊁小麦粉等㊂2.3热损伤粒由于微生物或其他原因产热及受热而改变了正常颜色或受到损伤的籽粒㊂2.4麦角麦角菌[C l a v i c e p s p u r p u r e a(F r.)T u l.]在黑麦㊁小麦㊁大麦㊁燕麦等禾本科植物子房内寄生而形成的菌核㊂2.5毒麦常和小麦混生在一起,其外形与小麦类似,籽粒中含有毒麦碱的禾本科黑麦草属的草本植物㊂2.6霉变粒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或胚乳或子叶㊁无食用价值的颗粒㊂3技术要求3.1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㊂表1感官要求项目要求检验方法色泽㊁气味具有正常粮食的色泽㊁气味G B/T5492热损伤粒/%小麦ɤ0.5按G B/T5494中不完善粒检验的规定,挑拣出热损伤粒,进行称量㊁计算含量霉变粒/%大豆ɤ除大豆外的其他粮食ɤ1.02.0按G B/T5494中不完善粒检验的规定,挑拣出霉变粒,进行称量㊁计算含量3.2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㊂表2理化指标项目指标检验方法总氢氰酸/(m g/k g)木薯粉ɤ10G B5009.36单宁(以干基计)/%高粱米㊁高粱粉ɤ0.3G B/T156863.3有毒有害菌类㊁植物种子限量有毒有害菌类㊁植物种子限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㊂表3有毒有害菌类㊁植物种子限量项目限量检验方法麦角/%大米㊁玉米㊁豆类小麦㊁燕麦㊁莜麦㊁大麦㊁米大麦ɤ不得检出0.01附录A毒麦/(粒/k g)小麦㊁大麦ɤ1S N/T1154曼陀罗属(D a t u r a s p p.)及其他有毒植物的种子a/(粒/k g)玉米㊁高粱米㊁豆类㊁小麦㊁燕麦㊁莜麦㊁大麦㊁米大麦ɤ1附录B a猪屎豆属(C r o t a l a r i a s p p.)㊁麦仙翁(A g r o s t e m m a g i t h a g o L.)㊁蓖麻籽(R i c i n u s c o mm u n i s L.)和其他公认的对健康有害的种子㊂3.4污染物限量和真菌毒素限量3.4.1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 B2762的规定,其中原粮类粮食应分别符合G B2762中对谷物㊁豆类㊁薯类的规定,成品粮类粮食应分别符合G B2762中对谷物碾磨加工品㊁豆类㊁干制薯类的规定㊂3.4.2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 B2761的规定,其中原粮类粮食应分别符合G B2761中对谷物㊁豆类㊁薯类的规定,成品粮类粮食应分别符合G B2761中对谷物碾磨加工品㊁豆类㊁干制薯类的规定㊂3.5农药残留限量农药残留量应符合G B2763的规定㊂3.6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3.6.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 B2760的规定㊂3.6.2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应符合G B14880的规定㊂4其他粮食应专储㊁专运㊂应储存在清洁㊁干燥㊁防雨㊁防潮㊁防虫㊁防鼠㊁无异味的仓库内,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或含水分较高的物质混存,并采用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粮食储藏安全,减少损失损耗,防止污染㊂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被雨淋和被污染㊂附录A麦角检验方法A.1鉴定A.1.1形态特征麦角呈长条形或香蕉形,有时略扁,长3mm~10mm,粗1mm~7mm,外面呈黑色或紫黑色,有纵沟与横裂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扁形㊁钝多边形或椭圆形,中心呈白色㊁灰白或粉白色㊂菌核休眠后萌发会产生子座;不孕子座柄细长,头部扁球形,直径1mm~2mm,红褐色,外缘生子囊壳㊂A.1.2组织切片将麦角在水中浸泡24h后取出,取一粒膨胀的麦角固定在土豆或萝卜中间,用手术刀将其切成薄片,用次甲基蓝溶液(1g/L)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紧密,并以健康小麦作阴性对照㊂A.2麦角红素和麦角生物碱定性A.2.1原理采用比色法进行麦角红素和麦角生物碱检查㊂麦角红素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显红色,麦角生物碱的三氯甲烷提取液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接触后,呈蓝紫色环,数分钟后三氯甲烷层显蓝色,且在365n m紫外光灯下,其乙醇溶液显蓝色荧光㊂A.2.2试剂A.2.2.1酒石酸溶液(20g/L)㊂A.2.2.2无水乙醚㊂A.2.2.3饱和碳酸氢钠溶液㊂A.2.2.4氨水(1+1)㊂A.2.2.5三氯甲烷㊂A.2.2.6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称取0.125g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加100m L硫酸溶液(65m L硫酸缓缓倒入35m L水中,混匀,冷却)溶解,然后加0.1m L三氯化铁溶液(50g/L),混匀㊂A.2.2.7无水乙醇:紫外光灯波长365n m下观察无荧光㊂A.2.3操作步骤取可疑麦角数粒,置于研钵中研碎,加酒石酸溶液(20g/L)研成黏稠状后,加无水乙醚研磨2次~ 3次,每次5m L~10m L,合并乙醚层,置于试管中,残渣置于研钵内备用㊂在含乙醚的试管内加0.5m 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振摇后放置,碳酸氢钠溶液层显红色,即表示检出麦角红素㊂以健康小麦为阴性对照㊂在有残渣的研钵中,加氨水(1+1)研磨呈碱性,用三氯甲烷提取2次~3次,每次5m L~10m L,合并三氯甲烷层,混匀后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㊂取其中一份,沿管壁缓慢加入2m L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在两溶液接触面呈蓝紫色环,数分钟后,三氯甲烷层均显蓝色,即表示检出麦角生物碱㊂取另一份试管于热水浴上加热,使三氯甲烷挥尽,残留物加无水乙醇溶解,在波长365n m紫外光灯下观察,显强烈蓝色荧光,即表示检出麦角生物碱㊂以健康小麦为阴性对照㊂A.3判定在麦角鉴定的基础上,麦角红素和麦角生物碱定性检查呈阳性,则可以判定在试样中检出麦角㊂A.4试样中麦角检出量的计算1000g(m1)试样中麦角含量的质量分数w,按式(A.1)计算:w=m2m1ˑ100% (A.1)式中:w 试样中麦角含量,%;m2 试样中检出的麦角量,单位为克(g); m1 试样的取样量(1000g),单位为克(g)㊂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㊂。
粮食安全储存守则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安全储粮方针,强化落实“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粮油储存安全责任,规范粮库安全储粮作业与管理行为,确保粮油安全储存,依据《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等制度标准规范,制订本守则。
本守则是从事粮油仓储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适用于各类粮油仓储单位。
第一章粮食入仓与质量控制1.入仓作业准备粮食入仓前,仓储管理部门要检查仓房,确认仓房无破损、渗漏、返潮等现象,门窗和照明灯等能正常使用;要清洁仓房,有活虫时进行空仓杀虫,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杀虫剂进行杀虫处理,制定空仓杀虫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做好隔离工作。
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见表1。
设备管理部门要清洁和调试设备,确保作业期间输送清理和仓储工艺等设备正常运行。
表1 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种类食品级惰性粉磷化铝敌敌畏溴氰菊酯用量 3~5 g/m2 3~6 g/m3 0.1~0.2 g/m3 0.1~2 g/m3注:敌敌畏仅用于空仓和环境杀虫,严禁喷施或落入储粮中;溴氰菊酯应以烟雾剂形式用于空仓杀虫。
2.入仓粮食质量要求入粮时,按批量扦取样品,检测粮食水分和杂质含量。
入仓粮食水分含量宜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以下,杂质含量应严格控制在1.0%以内。
对于水分、杂质含量超标的粮食,应经过干燥、清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入仓。
入仓粮食应按种类、等级、收获年度分开储藏。
已感染害虫的粮食应单独存放,并根据虫粮等级按规定处理。
3.入仓作业要求入仓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质检扦样、检斤称重、布设通风地上笼(横向通风无需布设)、卸粮清杂、质量抽检、输送入仓。
入仓过程中,提高机械化进仓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自动分级(浅圆仓、立筒仓入仓时采用布料器、减压管等)和防止测温电缆移位。
做好防虫、防鼠、防雀工作,加强对全流程的除尘防尘工作,保护环境。
入满粮后,应进行平整粮堆粮面、铺设粮面走道板、布置粮情测控系统、通风均温均湿、防虫防霉、密闭压盖等作业。
粮食贮藏管理规范一、引言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粮食贮藏管理对于保障粮食质量和供应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粮食贮藏管理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包括仓库建设规范、粮食贮藏环境管理、贮存操作规程、粮食仓储设备标准、粮食质量检测与监管。
二、仓库建设规范1. 仓库选址与布局:仓库应选址于无洪涝、地势较高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仓库的布局应合理,包括入口、出口、货物堆放区等,以确保粮食流通的顺畅。
2. 仓库结构设计:仓库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建筑标准,确保仓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应考虑粮食仓储的特殊要求,如防潮、防虫等。
3. 库容和储粮能力计算:仓库的库容和储粮能力应根据粮食需求进行合理计算,以确保仓库能够满足粮食的贮藏需求。
4. 安全设施设置:仓库应设置防火、报警、防盗等安全设施,确保仓库内粮食的安全。
三、粮食贮藏环境管理1. 温湿度控制:仓库内的温湿度应根据不同粮食的贮藏需求进行合理控制,以防止粮食的变质和霉变。
2. 通风保鲜:仓库应设置通风装置,确保仓库内的空气流通,防止粮食因缺氧而腐烂。
3. 防虫措施:在仓库内设置防虫设备,如灯光诱虫、粘虫纸等,以减少虫害对粮食的损害。
4. 防潮措施:仓库应采取防潮措施,如设置防潮层、防潮剂等,以防止粮食受潮而变质。
四、贮存操作规程1.仓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资质要求:仓储管理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以确保其熟悉贮存操作规程。
2. 入仓前的准备工作:在粮食入仓之前,应进行仓库的清洁、消毒以及温湿度的调整等准备工作,确保粮食的贮藏环境符合标准要求。
3. 粮食装卸操作:粮食的装卸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注意防止粮食的挤压和磨损,以保证粮食的完整性和质量。
4.害虫防治:定期进行仓库内的害虫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等,以防止害虫对粮食的侵害。
五、粮食仓储设备标准1. 仓库设备的选型与设计:选择适合仓库贮存需求的设备,如提升机、输送带、破碎机等,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粮食储运卫生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原粮储运过程中基本的卫生要求,操作规范及监控评估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原粮的储藏和运输。
2术语和定义2.1 原粮未经加工的粮食的统称,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
2.2 粮食储运原粮的储藏和运输。
2.3 粮仓用于储藏粮食且能满足储粮基本功能要求的建筑物。
2.4 安全水分预期的储藏、运输条件下足以防止粮食发热、霉变的最高水分含量。
2.5 污染粮食在储运过程中受到有害物质(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污染)侵袭,致使粮食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3储运粮食质量要求3.1 不同品种粮食品质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要求。
3.2 粮食卫生应符合GB 2715的要求。
4储藏设施、设备要求4.1 粮库建设应符合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及相关粮仓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4.2 与粮食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使用安全、无毒、无味的材料制作,并应易于清洁和保养。
4.3 所有生产设备应从设计和结构上避免零件、金属碎屑、润滑油或其他污染因素混入粮食,并应易于清洁、检查和维护。
4.4 粮食入仓前应对空仓、设备、器材和用具进行检查、清扫和维护,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粮仓、门窗完好;所有空仓、设备、器材和用具不应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不得带有活虫。
5 库区环境5.1 应考虑库区环境给粮食储藏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水平。
5.2 粮库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割措施。
5.3 粮库内的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铺设水泥、地砖或铺设草坪等方式,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正常天气下扬尘和积水等现象的发生。
5.4 粮仓周围不宜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
5.5货场及作业区应保持干净,及时清除残留的粮粒、灰尘和杂物。
6 运输设施、设备要求6.1 装粮车厢(舱)密封性良好,具备防潮、隔热性能。
有防尘、防蝇、防晒、防雨等设备,避免粮食日晒雨淋。
6.2 一车一船(大船按舱)必须装载同一品名、同一等级、同一质量的粮食。
如因特殊情况必须拼装时,要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做出明显标识。
6.3 装粮车、船必须铺垫(铁路K17型粮食散运专用车除外),铺垫物只限麻袋片和塑料编制片,不得使用谷壳、篾片、苇席或其他物品铺垫。
6.4 包装粮食装铁路敞车,车顶部必须起脊,并用绳网加固。
6.5 水路运输时,粮食装船后要将舱盖关闭严密并施封。
7 卫生管理7.1 卫生管理制度7.1.1 应制定卫生管理制度及考核指标,并实行岗位责任制。
7.1.2 应制定卫生检查计划,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存档。
7.2 粮仓及设施卫生管理7.2.1 粮仓及相关设施应保持清洁,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新。
7.2.2 粮仓及相关设施在装粮前要做好清洁消毒。
8 储运过程的粮食安全控制8.1 微生物污染的控制8.1.1 粮食水分含量8.1.1.1 粮食储藏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粮食水分含量,并做好记录。
当粮食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应采取干燥措施,将粮食水分含量降到安全水分以内。
8.1.1.2 粮食运输到达目的地后,当粮食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入仓时须及时采取干燥措施,降低粮食水分含量到安全水分以内。
8.1.2温度和湿度8.1.2.1 根据粮情监测结果,如在储运过程中发现温度异常点,应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若出现发热或霉变的粮食,应将这部分粮食进行分离和送检,并将保留下的粮食进行通风降温。
8.1.2.2 当仓内温度较高时,要适时通风排积热。
8.1.3 空仓清洁粮仓、货场及作业区应清扫干净,清除仓内的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填堵孔、洞、缝隙。
8.1.4 防止微生物污染8.1.4.1 储藏的粮食,要尽量减少储藏粮食中杂质和破损、虫蚀、生芽、生霉、病斑及其他损伤颗粒的数量。
8.1.4.2 操作、使用与维护用于输送、装载或储运的容器及用具时,应避免对粮食造成污染。
8.1.4.3 储存设施能防雨、防地下水渗溢,并能尽量减少大气温湿度的影响。
8.1.5 微生物监控将霉菌作为指示性微生物,粮食储运过程中,可参照附录A的要求,对粮食储运过程中的霉菌进行监控。
8.2 储粮害虫的控制8.2.1 做好空仓、器材与运输工具的清洁卫生和杀虫处理。
8.2.2 安装密封门、窗。
在仓房门窗处布设防虫线,安装防虫网。
8.2.3 将粮堆温度和相对湿度降低到害虫种群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低限度。
8.2.4 采用储粮防护剂、熏蒸剂或气调技术防止害虫和螨类感染储粮。
8.3 化学污染的控制8.3.1 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提出控制措施。
8.3.1不符合GB 2715规定的粮食要单独储存,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8.3.2 应选择符合要求的熏蒸剂,并按照LS 1212-2008《储粮化学药剂的管理和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定使用。
对其使用应做登记,并保存好使用记录。
8.3.3 化学药品应单独贮存,明确标识并应有专人对其保管。
8.4 物理污染的控制8.4.1 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确保粮食免受外来物(如玻璃或金属碎片、尘土、砂粒等)的污染。
8.4.2 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清杂处理,防止其他外来杂物混入粮食中。
8.4.3 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粮食。
8.5 与粮食直接接触的材料所有与粮食直接接触的材料要求无毒无害,不会对粮食造成污染。
8.6 入仓和出仓8.6.1入仓8.6.1.1 应按种类、等级、生产年度分开储藏;安全水分、半安全水分、危险水分的粮食应分开储藏。
优质品种、普通品种宜分开储藏。
8.6.1.2 出入仓应合理使用输送设备、以减少破损、降低扬尘。
入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自动分级,避免杂质聚集。
8.6.1.3 包装粮食堆码要合理交错,整齐、牢靠,避免歪斜。
囤垛应距墙柱1.0 m以上;高水分粮食堆码高度不应超过3m,并应尽快处理。
8.6.1.4 大宗粮食宜采用散装储藏,粮面应平整,粮堆高度不应超过设计装粮线。
8.6.2 出仓粮食出仓时,应进行质量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8.7 运输8.7.1 运输粮食的车、船、容器在每次运输粮食前应彻底进行清洁,装用过其他物品特别是运载过活体牲畜的车、船、容器等应经过清洗消毒后方可装运粮食。
8.7.2 运输的容器、设备应专用,粮食不得与化学物品或有毒物品混装运输。
8.7.3 为防止运输过程污染,要用密闭车辆运输。
8.7.4 运输粮食的车厢(舱)等要上盖下垫,并有防尘、防晒、防雨等设备。
8.7.5 为保持粮食风味,防止粮食霉变,运输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温度和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
8.7.6 车站、码头装卸粮食的货场、泊位应尽量专用,堆放过农药、化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场所要彻底清理干净,并垫高底部。
货场周围无污染物质。
8.8 粮仓及运输工具的清洁8.8.1 对仓房、设备、器材和用具进行检查,确认仓房、门窗完好,所有设备运转正常。
8.8.2 粮仓、货场及作业区应清扫干净,清除仓内的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填堵孔、洞、缝隙。
8.8.3 仓房、包装器材、装粮用具和输送设备有活虫或虫卵时,应使用空仓杀虫剂进行杀虫处理,并确保杀虫剂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告的要求9 检验9.1 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9.2 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
9.3 实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
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时保留样品。
10 培训10.1 应建立培训制度,对相关岗位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粮食安全知识培训。
10.2 根据岗位制度的不同,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进行相应培训,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
10.3 应定期审核和修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
10.4 应保留培训记录。
11 管理机构和人员11.1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对应管理措施,对粮食储运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粮食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11.2 建立粮食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粮食安全管理。
11.3 各级粮食安全管理机构中,各部门应配备经专业培训的粮食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12 记录和文件的管理12.1 记录管理12.1.1 应建立相应的记录管理制度,对粮食和相关材料的采购、检验、储存、运输等环节详细记录,以增加粮食安全管理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12.1.2 各项记录均应由执行人员和有关督导人员复合签名或签章,记录内容如有修改,不能将原文涂掉以致无法辨认,且修改后应由修改人在修改文字附近签名或签章。
12.1.3 所有记录应由相关部门审核,以确定所有处理均符合规定,如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处理。
12.1.4 对本规范所规定的有关记录,保存期不应少于两年。
12.2 应建立文件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文件应分类归档、保存。
分发、使用的文件应为批准的现行文本。
已废除或失效的文件除留档备查外,不应在工作现场出现。
12.3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文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