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巴黎画派绘画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法国印象派艺术必须了解的20件作品(四)——爱德华·马奈《白色牡丹花》爱德华·马奈(巴黎,1832年-1883年)《白色牡丹花》,1864年油画31×46.5cm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1911年,巴黎,奥塞博物馆在印象派画家中,马奈被人看作是最伟大的静物画画家,尤其是花卉画画家,他生前主要有两个时期都在画花卉,即19世纪60年代中期和他一生的最后时期,由于病重,不能画大幅画,他便转向画静物,因为这样便于找原型。
他对画花卉的兴趣产生于在博物馆学习期间,而他去博物馆的目的是竭力探寻古代绘画大师的秘诀。
他在他妻子的故乡——荷兰旅行期间,研究表现花、水果和珍贵餐具的17世纪弗拉芒画家们的那些表现手法十分细腻的作品。
这些东西摆在一块白色的台布上或地毯上,让人想起节日大餐和与西方的礼拜历有关的菜肴。
静物正如传统所定义的,从未被降低为对实物的简单模仿,而总是表达隐含的哲学思想或宗教思想。
很多荷兰的画中出现完全成熟的花和水果,它们在堆积的材料和颜料下坍塌了,还常常与其他凋谢的花或被虫子吞食的水果并排着。
实物的短暂的美只有通过画家的画笔才能够长久保留下来,提醒人们死亡的境遇。
1864年马奈有了丰富的参考材料,画了一系列表现牡丹的画,牡丹是他喜欢的花,但是很难画,因为它凋谢得早,花瓣雨一般地骤落。
画家画了第一幅画,画中他把达到不同成熟程度的花放在一只花瓶中,这样表现牡丹从花蕾至花瓣凋谢的生命的周期。
他又以同样主题画了一幅较小的画,画中只有两朵牡丹花,放在整枝剪旁,整枝剪的出现令人想到剪下来的花是肯定要死亡的。
画家选择的深色背景使轮廓朦胧的白色和粉红色的花瓣的娇弱得以烘托出来,画是用画笔挥洒而成,笔蘸的颜料多而浓,有质感。
简明地放在花的周围的绿叶丰富了辅助色点的组成,把花的主题固定在画的左上角。
这些数笔画在布上的花,是画家献给自然主义先驱、他的朋友、也是库尔贝的密友、作家和艺术评议家尚弗勒里的,以表达对他所作出的有利于现代绘画的斗争的敬意。
艺术论坛+TEXT/刘岩论法国巴黎画派绘画在西方美术流派中,巴黎画派算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巴黎画派的含义并没有严格的界定。
它没有统一的艺术主张和绘画风格,而是由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活跃在巴黎的画家组成。
这些画家来自异国他乡,活跃于巴黎,他们没有追随于任何派别,而是相对独立地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作。
由于他们共处于同一个时代环境和活动范围,都与现代艺术有所联系,他们的生活背景、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因素也却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共性之联系。
所以在西方艺术的历史中被归为了一个以地点命名的“巴黎画派”。
一、巴黎画派的时代背景巴黎画派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巴黎。
此时也是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时期。
法国作为西方艺术活动的中心,在经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又经历过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洗礼。
20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福利,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以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都给整个社会的思潮带来很大的变动。
与此同时继印象主义之后代表了现代主义的现代美术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初现端倪。
巴黎画派画家来到巴黎,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他们接受过传统艺术的训练,并经历了现代艺术的熏陶,保留对传统绘画的借鉴,运用变形、夸张或写实的手法,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
二、绘画风格的探索和独特艺术特色的表达在夏加尔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牛羊、教堂、建筑,与画家的故乡、宗教情结交织,带有象征的意味。
作品《我和村庄》《向阿波利奈尔致敬》《我窗外的巴黎》中,可以看到夏加尔对立体主义的研究。
现代绘画潮流野兽主义注重纯色的使用,用色域组织画面,笔法粗放,对当时的夏加尔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夏加尔不仅注重色彩明快丰富,更注重画面情节的叙述、内涵的表达,他的作品画面富有情诗性意味。
夏加尔后来回到法国制作彩色玻璃时期,更是把对光和色彩的运用发挥到极致。
夏加尔生于俄国的维切布斯克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
早年故乡的生活带给他很多深刻的回忆。
巴黎印象派画家赏析
引言
巴黎印象派画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法国巴黎活跃的一
群艺术家。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自然光线、色彩和氛围的
表现而闻名。
本文将对几位著名的巴黎印象派画家进行赏析。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是巴黎印象派画家中最有名的一位。
他以创造性
地捕捉自然光线和色彩的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印象·日出》被认为是印象派画作的代表之一。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雷诺阿是另一位重要的巴黎印象派画家。
他擅长描绘星夜和城
市风景,并以对光线和色彩的独特处理而受到赞誉。
他的作品《夜
晚的咖啡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埃德加·德加
德加是巴黎印象派中多才多艺的一位艺术家。
他绘制了许多著
名的肖像画和日常生活场景,并以其对姿势和动态的精准捕捉而受
到赞誉。
他的作品《舞蹈课》展示了他独特的才能。
结论
巴黎印象派画家通过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以及对自然光线、色彩和氛围的表现,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
引起了轰动,并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赏析这些画家的
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到他们在艺术领域的贡献。
以上为巴黎印象派画家赏析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您深入
了解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论高更绘画作品的装饰性特征高更(Henri-Gabriel Ibels)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被誉为绘画装饰性的代表。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装饰性特征,体现在构图、色彩、线条和主题等方面。
高更的作品在构图上注重装饰性。
他常常以平面和线条的方式组织画面,追求图案感和装饰效果。
他善于运用对称、重复和律动等构图手法,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简洁的美感。
在他的《凉亭》中,画面由一片花草树木、一栋独特的建筑和一位少女组成,画面整体构图简洁优美,给人一种平静舒适的感觉。
高更的作品在色彩上也展现出装饰性。
他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尤其偏爱搭配红、蓝、黄等饱和度较高的颜色。
他运用色彩的巧妙组合和对比,使画面充满了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在他的《戏剧院的巴黎女郎》中,鲜红的女郎外衣与蓝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高更的作品在线条上也表现出装饰性特征。
他善于运用流畅的曲线和纤细的笔触,使画面形成一种优美的装饰效果。
他的线条精细而富有节奏感,给人一种柔和而有动感的感觉。
在他的《黄昏》中,丰富曲线勾勒出了一个优美的女性形象,线条柔美而流畅,增强了画面的柔和感和美感。
高更的作品的主题也体现了装饰性特征。
他经常选择一些富有装饰性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创作题材,如街道风景、舞蹈表演和花卉等。
他以这些主题为基础,通过绘画的形式和技巧,创造出了充满装饰性的画面效果。
在他的《圣母院前的街道》中,他以街道和建筑为主题,通过细节和装饰性的绘画处理,展现出了一个繁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街景。
高更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装饰性特征,体现在构图、色彩、线条和主题等方面。
他通过优美的构图、鲜艳明亮的色彩、流畅纤细的线条和富有装饰性的主题,营造出了充满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的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自身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为装饰性绘画作品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巴黎画派名词解释
巴黎画派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一群画家所组成的一支画派,主要以绘画为表现方式。
这个画派的成立与法国新艺术运动以及波斯托印象派的发展密切相关。
巴黎画派的成员包括毕加索、梵高、塞尚、高更等知名画家。
他们以现代艺术的创新和自由为导向,试图颠覆传统的绘画观念和表现手法。
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主张直接观察自然,以直觉和感受为基础,描绘内心世界,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光线的表现,尝试以简练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巴黎画派对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们的创作方式和观念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他们的艺术风格也被后来的画家们所借鉴和发展,成为现代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
巴黎画派的成立对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创作不仅向传统的绘画观念发起了挑战,也开启了观念上的变革。
他们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揭示,更是对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来创造出更加真实和内在的体验和观念。
此外,他们也在艺术市场和观众群体中引起了重大的关注和影响。
总而言之,巴黎画派是一支以毕加索、梵高等为代表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画派,他们以创新和自由为导向,试图颠覆传统的绘画观念和表现手法。
他们的创作方式和观念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他们的艺术作品既
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揭示,也是对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巴黎画派的成立对于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引起了观众和市场的关注,也开启了观念上的变革。
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巴黎画派”:<1>指20世纪初在巴黎活动的,未参加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家.<2>A.他们采用写实的手法.B.由于处于贫困状态,郁郁不得志,有很浓郁的感情表现.C.风格介于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表明20世纪艺术家语言选择的多种可能性 1)莫迪利阿尼:A.用线来驾驭体面关系:在线的柔和,协调中,表现优雅的趣味。
B.创造一种独特的变形美,色彩层次丰富而有力感。
C.作品含有低沉和哀伤的情绪。
D.肖像和女人体:颇有神韵和时代气息。
(2)于特里约:A.画城市风景:热衷于描绘巴黎旧市区古老的建筑物和僻静的街道,画面几乎无人群,充满凄凉气氛.B.采用细腻的,丰富的色调和精致,讲究的线条。
(3)夏加尔:A.善于把立体构成因素融化在富于幽默感和抒情味的表现语言中。
B.画风:自由浪漫,具有梦幻特色.C.创作以犹太教为题材的画,表现对故乡的回忆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4)苏丁纳:造型扭曲,设色和笔触粗放。
抽象表现主义(1)美国现代艺术在西方画坛领一代风骚的标志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
(2)抽象表现主义是一种艺术思潮:<1>作为绘画性的抽象思潮:追求艺术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动性和表现潜意识的自我。
<2>强调作者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提高到重要位置,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为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
(3)抽象表现主义思潮适应了二战后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要求:A.反映了美国民族不墨守成规,勇于进取,不断开拓宏观世界和内在深处意识的精神:表现了美国战后昂扬的精神状态.B.但在高昂的背后也表现了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某些狂躁,忧虑和焦灼不安的情绪。
(4)波洛克:<1>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家。
<2>他的“行动绘画”的作画过程是:A.把画布绷在地板上,围着画布走动,用棍棒蘸上油漆,任其在画布上淌流,他抛弃画家常用的工具,材料,将沙,玻璃碎片或其他东西掺杂在颜料里面成为稠厚的流体。
法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马奈油画作品赏析爱德华·马奈法国, (1832-1883)他从没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的艺术创作态度,却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画家,马奈采用鲜明色彩,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了一大步。
爱德华· 马奈的油画作品《春天》马奈在艺术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春天》(Spring)是马奈四季系列中的一副肖像画作品,但马奈仅完成了《春天》和《秋天》。
这幅大师级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私人所收藏(马奈的友人、记者安东尼·普鲁斯特在1883年成为了这幅画的第一位主人),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该画作借给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艺廊。
《春天》的拍卖收益将捐赠予一家支持环保、公共健康及其他慈善事业的美国私人基金会。
2014年11月5日,《春天》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6512.5万美元的天价成交,买家是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作为印象派奠基者的爱德华·马奈,其于1881年创作的作品《春天》可谓是早期现代艺术的一个缩影,从自然与女性到社会与时尚,一应俱全。
作为马奈的经典名作之一,《春天》也被看作是艺术家马奈艺术变革的具体体现。
《春天》的模特是女演员珍妮·德·玛斯(Jeanne de Marsy)的肖像,珍妮被视为春天的比喻,这个自古典文明以来艺术家们多有涉及的主题,通过画家突破性的绘画风格和前卫的画面设定得以展现。
遗憾的是,马奈并没有完成四季系列画作。
在这幅优美之作中,马奈将珍妮迷人而自信的形象塑造为春天。
他使用黑色为作品定下基调,并突出了珍的娇弱。
艺术家在该作品中投射一种现代女性的概念,即具有女性美、自由、迷人却又转移观者的目光。
1865年,珍妮出生在一个钉书匠和纺织工的家庭,在她寂寂无名的时候,她的姐姐已早早进入剧场,成为有名的演员和模特儿。
或许是仿效姐姐,年少的珍进入剧场,但并没有太大的名气。
直到1875年之后的某一天,珍妮被介绍给了画家马奈。
巴黎画派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所谓的什么流派,它指的是1910到1940年间,约一百多位艺术家在巴黎蒙帕那斯(Montparnasse)所形成的一种画风。
这些艺术家几乎都不是法国人,大都来自法国以外的地方。
在当时法国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许多艺术家都慕名而来。
创作的画风流派也是数不胜数,然而也有一些艺术家没有参加任何画风流派,他们都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对自己的风格都有着执着的追求。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风格的执着追求和边缘化的状态,与其他艺术家没什么共同之处,艺术学者们无法将他们归于任何画风流派,于是就把这些艺术家统称为“巴黎画派”。
这一百多位艺术家由于大都不是法国人,所以他们与巴黎本地的艺术家有着极大的不同。
他们追寻自由渴望自由,他们想在巴黎找到自由并在巴黎体验着家乡无法实现的生活。
他们也并不象法国人那样充满浪漫,他们带着忧伤、回忆与梦想。
他们没有钱,只能很多人一起分租在蒙马特与蒙帕那斯的阁楼和小屋里。
但是由于他们来自各个不用的地方,生活习惯不用说话方式同,生活的并不是很好。
他们大都态度都很悲观,经济上的拮据使得他们在其他很多艺术家当中相处的不友好,但他们也自成一圈,以求生存在那个不友善的环境中。
他们日复一日的过着谈论艺术以及和异性调情的日子,但始终专注于他们自己的创作。
这些外国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绘画新风格,除了定义了巴黎画派的特色,同时也获得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支持。
然而,这些画家并未组成一个特定的团体,或是属于任何一个运动成员。
事实上,他们只是因为活动范围在巴黎,以及因为不属于任何一个运动的成员,才因此被归类为巴黎画派。
毕加索、凡东荣(the Dutch Kees V an Dongen) 以及一些法国画家,德朗(Derain) 、弗拉曼克(Vlaminck) 、尤特里罗(Utrillo),甚至是马蒂斯(Matisse) 都曾被归类到这个画派中。
巴黎画派也可以说是,许多画家在受到当时巴黎的艺术气氛影响下,透过他们充满极端且激烈彩色的作画方式,表达出他们内心深刻感受的一个产物。
大 众 文 艺63莫迪里阿尼是法国“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
在新的艺术流派层出不穷的二十世纪,莫迪里阿尼在继承与发扬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流派中的精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众不同的变形手法成为他独特的风格样式。
一、莫迪里阿尼绘画风格形成的因素1.传统因素莫迪里阿尼生于意大利的利沃尔纳,父母亲均是犹太人,犹太人与生俱来的矜持与教养在莫迪里阿尼的身上得以体现。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最早兴起的地区之一,其古典文化传统比欧洲其它国家都更为强烈,世俗文化保存的更为完整。
从小在意大利成长的莫迪里阿尼,深受意大利古典传统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对意大利的传统艺术文化产生了崇尚之意。
在米切利画室学习期间,莫迪里阿尼因为肺病中断了学业,母亲带他到拿波里、罗马等地旅游,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的美术馆、教堂和宫廷壁画使他受益匪浅。
2.创作理念莫迪里阿尼的艺术从理念上讲是接受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思想,尼采在论及美和艺术问题时谈到:美是人的自我肯定,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立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
莫迪里阿尼深思熟虑的作品,颇能阐释尼采的观点。
莫迪里阿尼始终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探求生命与爱的真实表现,智慧与情感都被他寄予在了敏锐纯粹的线条和温暖透明的色调中,智慧与情感成为其作品的主要精神。
而当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愈演愈烈,人性的观念也开始分化时,莫迪里阿尼仍然坚持着人性的整体价值观念,保持着对人性的追求。
艺术与人生的真理,是莫迪里阿尼一生追求的目标。
3.他人影响1907年的塞尚作品展对莫迪里阿尼影响颇深,因此,莫迪里阿尼早期曾创作的数幅油画经常能看到塞尚的影子。
在后来从事的雕塑中,受布朗库西和非洲人像雕刻的影响,他的作品糅合了布朗库西适度的变形简化、黑人雕刻的大胆表现力和拉长脸部线条的方式,又注入自己特有的抒情性,使得他的雕刻作品不仅表现出坚固感,更体现出生命的充实感,单纯而丰富。
莫迪里阿尼还将他在雕塑中吸收的非洲原始艺术因素运用到他的绘画风格中,在色彩上吸收了野兽派写意和装饰的理念,又将立体派对于空间的重新组合因素的特点引用到他的绘画风格中,从而使他的绘画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
论法国巴黎画派绘画
作者:刘岩
来源:《美术界》2014年第01期
在西方美术流派中,巴黎画派算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巴黎画派的含义并没有严格的界定。
它没有统一的艺术主张和绘画风格,而是由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活跃在巴黎的画家组成。
这些画家来自异国他乡,活跃于巴黎,他们没有追随于任何派别,而是相对独立地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作。
由于他们共处于同一个时代环境和活动范围,都与现代艺术有所联系,他们的生活背景、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因素也却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共性之联系。
所以在西方艺术的历史中被归为了一个以地点命名的“巴黎画派”。
一、巴黎画派的时代背景
巴黎画派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巴黎。
此时也是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时期。
法国作为西方艺术活动的中心,在经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又经历过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洗礼。
20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福利,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以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都给整个社会的思潮带来很大的变动。
与此同时继印象主义之后代表了现代主义的现代美术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初现端倪。
巴黎画派画家来到巴黎,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他们接受过传统艺术的训练,并经历了现代艺术的熏陶,保留对传统绘画的借鉴,运用变形、夸张或写实的手法,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
二、绘画风格的探索和独特艺术特色的表达
在夏加尔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牛羊、教堂、建筑,与画家的故乡、宗教情结交织,带有象征的意味。
作品《我和村庄》《向阿波利奈尔致敬》《我窗外的巴黎》中,可以看到夏加尔对立体主义的研究。
现代绘画潮流野兽主义注重纯色的使用,用色域组织画面,笔法粗放,对当时的夏加尔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夏加尔不仅注重色彩明快丰富,更注重画面情节的叙述、内涵的表达,他的作品画面富有情诗性意味。
夏加尔后来回到法国制作彩色玻璃时期,更是把对光和色彩的运用发挥到极致。
夏加尔生于俄国的维切布斯克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
早年故乡的生活带给他很多深刻的回忆。
即使后来定居法国,他也始终对儿时的故乡深怀热爱。
儿时奇妙经历、犹太人的流浪孤独和宗教信仰的“万物之爱”烙印在他心里,成为了夏加尔思考的根源,也给予了夏加尔对世界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夏加尔曾这样形容他的第一任妻子贝拉“她常出现在我的作品里,她是启发我创作的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夏加尔一直都在致力于对情感世界的赞叹。
他的作品里常会出现不合逻辑的
梦幻色彩。
人和动物和谐的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爱人在空中飞翔。
人物错位失重的摆放。
有人认为这是梦境或者荒诞而他却说:“我的艺术绝非荒诞不经!恰恰相反,我是现实主义者,我热爱土地。
”故乡、妻子都是他可以歌颂描绘的美好意象,我们看到的作品,正是他透过爱而感受到的世界。
莫迪里阿尼自幼就受到古典传统艺术的训练,他的作品多采取夸张和变形,并从非洲雕刻中吸取灵感,人物形象变形,带有形式感和神秘感。
初到巴黎的苏丁很少参加展览,也很少有人看见他的作品,认识莫迪里阿尼以后,两人成了良师益友,经常在一起画画或讨论问题。
苏丁喜欢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经验。
他的静物作品体现了他对伦勃朗用光和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
生活中的莫迪里阿尼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
对艺术怀有深深地热爱,又沉迷于女人、酒精和毒品,脾气狂暴不安。
他着迷于非洲原始雕刻,喜爱印象派画家和毕加索等法国新思潮前卫精神,又与传统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莫迪里阿尼早期人物作品比较接近传统美术,后来开始发展了自己的风格。
特别是后期的肖像作品,采取流畅准确的线条,拉长了的几何化形体,人物形象经过变形后却不是激烈夸张的,画面依旧保持着一种沉静和谐的美感。
莫迪里阿尼的人物肖像没有背景,或者把背景进行抽象化几何图像,没有人物衣着饰品等传达人物社会地位的因素,画家关注的是人突出画面肖像的本身。
爱伦坡曾经这样评价莫迪里阿尼的人物——“备受迫害的柔弱和在劫难逃的厄运。
”“一种悲戚的困惑表情,一种固定不变的厌世情绪。
”他没有瞳仁的肖像人物画,正是画家内心矛盾和孤独的写照。
基斯林的人物作品也突出了人物为主体特征,通过眼神的处理表达模特的心理状态。
他笔下的少妇表情略显呆滞,体态也不如少女般美好,影射了画家颓丧的心境。
于特里约是一个画城市风景的画家。
于特里约个性孤僻,又没有接受任何美术训练,从他的灰白色调的城市到后来的色彩丰富明快,他的绘画风格是他在对画画长期以来的坚持中组建探索出来的。
于特里约一直坚持着他的城市主题,繁华的城市在他笔下变得宁静清新。
苏丁作品总是经过反复涂改,不满意就会毁掉,所以当时很少有人能看到他的作品。
后来经莫迪里阿尼介绍,来到比利牛斯山脉的小镇塞莱居住作画三年,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风格成熟时期。
苏丁用他率真稚拙的真诚,埋头探索和尝试。
他的每次作画都似乎带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扭曲或夸张的笔触不受拘泥,且带有感性直觉的因素。
苏丁的风景作品,建筑歪曲倾斜,树木仿佛在风中摇摆舞动,人物作品笔触直接,人物带有表情,经过变形扭曲呈现出与莫迪里阿尼所不同的充满张力的动态,甚至略带神经质。
人物微张的手指,显示出画家内心的紧张、激动与不安。
三、结语
二十世纪初,是现代主义的开端。
艺术家们对艺术的不断思考和实践,轰轰烈烈的思潮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美术的发展。
巴黎画派这种关注自我的精神,20世纪初美术运动此起彼伏,巴黎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无论是夏加尔梦幻荒诞的恋人和村庄,基斯林、莫迪里阿尼等突出人物主体,没有眼睛的肖像,还是苏丁或于特里约扭曲或寂静的房屋,都体现了画家对爱和人生的思考和诠释。
夏加尔在他的自传中曾说道:“无论大卫和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还是塞尚的继承者和立体主义者所迷嗜的借助简单几何图形的立体结构,都不再使我感兴趣。
我觉得,我们大家胆怯地爬行于世界的表面,不敢撕破和掀开这一表层进入原始的混沌。
”
关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从苏格拉底时代就已经开始探讨,无数艺术理论家对艺术做出了很多的解释。
巴黎画派画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也在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念。
如果说艺术确实是一件与心灵相关的创造,那么从巴黎画派画家的作品里也充分展示了这种对自我的探索和诠释。
参考文献:
[1]王瑞廷著巴黎画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谢家棋著夏加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
[3] 何政广著世界名画家全集—夏加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陈训明编译我的生活夏加尔自传[M]. 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刘岩,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