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成因
- 格式:pdf
- 大小:198.42 KB
- 文档页数:3
简析我国旅游业发展演变历程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
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
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
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
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
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摘要:由于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和经营趋向、消费趋向的种种因素不断变化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世界旅游经济,旅游业将在新的变化中发展,在新世纪中呈现新的姿态。
本文从分析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入手,及就所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发展趋势绪论旅游业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归奴隶主占有,他们已不再满足生活起居上的享乐,而开始了以巡视、巡游为名义的享乐旅行。
在旅行中,其臣仆簇拥前后,除随时侍奉外,实际上也起着旅行向导的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除帝王将相的巡游外,还出现了士人、学子的漫游,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以求学为目的的教育旅行、以探险为目的的航海旅行、以经商为目的的跨国旅行等发展了起来。
在这些旅游活动中,往往配有熟悉路途的人做向导,他们不仅引路,还介绍沿途的名胜、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
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某些方面已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了570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歌的乐队跟随,成为公认的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
在这次旅游活动中,库克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步较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在其同仁的支持下,在该银行下创设了旅游部。
1984年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社的数量增长很快,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第一章: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所在的问题一、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人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于封闭状态。
2020年4月下半月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潘雅辉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正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表现出较以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
本文从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5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旅游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举措,列举了相关旅游活动发展案例,希望能给旅游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引言旅游业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不断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充实着我国旅游科学研究。
在现有日趋成熟理论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旅游业发展表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内涵及特征,归纳为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一、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新时代一个显著标志是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旅游是人满足了基本生存之后更高层次的综合性需求,是人民群众普遍要求的“美好生活”之一。
旅游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特色是全方位发展旅游业。
新时期,各地抓住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建设规划,使旅游发展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在旅游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把旅游产品做精,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做大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在调整和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作用被逐渐重视,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中国旅游业和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兴一业,旺百业”的繁荣景象。
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旅游业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6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加的势头迅速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序列。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
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
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
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
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
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
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
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
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60年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脉络[摘要]旅游业一直处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服务国家外事战略、外汇战略等历史阶段。
在21世纪我国外贸开始大发展之后,旅游业的创汇功能持续下降,进入转型升级时期。
随着旅游大众化和国民旅游的崛起,我国旅游业重返扩大内需的国家战略,并且由于出境旅游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在国家外交战略和外贸战略的作用再次提升。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1 20世纪50—70年代:服务于国家外交和外事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外交流刚刚起步。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厦门成立华侨服务社,即现在“中国旅行社总社”的前身,主要是为华侨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服务。
1954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以及上海、杭州、南京、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安东、大连、满洲里、天津、凭祥、南昌等分社,开始接待苏联和东欧各国的自费旅游者。
1950年,“夏令营”曾经风靡一时,甚至到莫斯科郊外去夏令营。
由于外交接待的需要,1964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外事小组《关于开展我国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
1964年12月在国旅总社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国家旅游局的前身)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与国旅总社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6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党组《关于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的报告》的批示。
1973年,国务院批准桂林成为对外开放旅游城市。
1978年,中央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同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管理总局。
2 改革开放20年:服务于国家外汇创收战略2.1 开展产业基础建设1979年我国即开始引进外资,中国出现第一批中外合资项目。
外经贸部最早批准的三个合资项目都是旅游企业,即北京建国饭店、北京长城饭店和中日航空食品公司。
1980年中国建成最早的主题公园,即北京大观园。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下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政策支持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华旅游。
这一时期,旅游资源的规划和整治工作有了初步的进展。
2. 1999年至2008年:中国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提出“旅游强国”战略。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旅游业迅速蓬勃发展,入境游和出境游人数大幅增长。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丽江古城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3. 2009年至2014年: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同时,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中国的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力的旅游发展模式。
4. 2015年至今: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政府进一步加大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智能旅游、在线旅游等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出境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客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迅速发展、再到转型升级的历程。
如今,中国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和区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旅游业还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体验。
第14卷 第2期V o1.14N o.2重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2000年4月Apr.2000 文章编号:1006—401X(2000)02—0063—02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成因Ξ牟 红,杨 梅(重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50) 摘要 从旅游发展的一般途径的探讨入手,分析了中国发展旅游的特殊模式,提出了先特殊后一般的回归循环的发展旅游方向。
这种模式的提出和研究,希望能给旅游界人士有所启迪,为跨世纪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模式;国内旅游;国际入境旅游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1 中国旅游发展途径回顾二战后,世界旅游业的崛起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成为服务贸易项目中最大的出口项目之一。
由于旅游业是一种以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其它行业,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可进入性强的产业。
但如何发展旅游业,不同的国家采用的途径不同。
1.1 旅游发展的一般途径。
一般而言,在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关系中,国内旅游是基础。
国内旅游的发展为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国际旅游才能得到发展。
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延伸和扩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和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结果。
这就是旅游发展的一般途径,这种途径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够逐渐、依次地建设旅游设施,积累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从而使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负作用很小。
所以这一模式为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
1.2 中国旅游发展初期的特殊途径。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10年浩劫造成的破坏及其它原因,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在这种条件下国内旅游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希望能有增加外汇收入的途径和手段,所以选择了在国内旅游尚未发展之前,首先发展入境国际旅游的特殊途径,它是增加外汇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对产品结构调整的一种政策和安排,它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1.3 旧旅游发展途径问题的显露。
由于旅游发展的特殊途径,毕竟是一种先难后易的发展过程,旅游经济的发展常常遇到许多曲折、困难,不时受到各种相关行业的落后现状的瓶颈制约,而且负作用不断出现。
这种途径是被动参与国际旅游经济竞争的结果,所以存在许多先天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途径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日趋严重,这种途径是靠持续高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属驱动型经济,即经济的增长没有伴随经济效益的提高,其增长必将是有限的,而且必将按经济规律走向收益递减阶段。
所以这条特殊途径,越往后越难推进。
这种以国际入境旅游为发展中心的战略,使国家采取政策倾斜,促使进口大量硬件、软件,造成外汇漏损。
扩大进口,导致乘数效应达不到预期水平,掠夺性地开发旅游资源和低层次的利用,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过分依赖外国发展旅游,其结果还会导致旅游业发展大幅度波动。
2 中国旅游发展新模式国际入境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的下降趋势不可逆转,继续保持和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困难重重,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1 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可能继续依靠国际旅游。
一些中小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依靠国际旅游发展经济导致的经济腾飞,使发达国家刮目相看,他们的成功主要靠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发展外向型旅游事业,从而换取大量外汇,以带动本国Ξ收稿日期:1998—09—21作者简介:牟 红(1958-),女(汉族),陕西人,副教授.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这条路。
首先,中国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低,就业不足,为了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只能采取高就业、低工资、低效率(相对而言),而靠这样的政策和人员素质去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呈现出的是边际效益递减现象。
其次,中国旅游总体条件中气候欠佳,区位不良,周围无旅游发达国家,远离旅游主要客源国,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国际入境旅游的发展。
2.2 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可以支撑起中国的旅游业。
中国按照旅游发展的特殊途径,初期重点发展国际入境旅游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取得了明显的可喜成果。
199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国际、国内旅游一起上的方针,使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是迄今为止,以国际旅游为主导的战略未变。
应该看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表现在它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而表现在它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购买力市场,我们应在此市场上下功夫。
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巨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应成为旅游发展战略的重心和主导。
1998年国内游客数已达6.9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391亿人民币,大大超过我国国际旅游收入(126亿美元),表现出较大的上升势头,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推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已形成了出国旅游的市场,这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向。
所以在新形势下,确实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些问题,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旅游业,重新进行目标市场选择,调整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完全可以支撑起我国的旅游业。
眼睛向内、自我循环、自我发展将成为跨世纪中国旅游业的主旋律,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2.3 中国旅游发展的回归循环。
中国以前选择别的国家赖以成功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所以必须放弃以国际旅游为主,加入国际旅游经济大循环的战略。
当初其它国家发展旅游经济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都已发生变化,其结果必然不同。
由此可见参与国际旅游经济循环的中国,是小马拉大车,救不了中国的旅游经济。
东南亚金融危机也证明,过分依赖于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经济,容易失去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中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所以中国发展旅游应选择先特殊后一般的以国内旅游为主导的回归循环,形成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新格局。
回归循环是一种靠提高效率来增长经济的方式,避免特殊途径造成的收益递减,并在国内寻找市场机会。
国内旅游业的主导发展必将带来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装修业、园林业、市政建设、邮电业等大力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结合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发展模式不受国际环境动荡的影响,不依赖国外资金、技术和市场,其优势相当明显。
为什么说“回归循环”是一种靠效率提高来增长经济的方式呢?原因有三点:第一,变国际入境旅游主导型为国内旅游主导型,有利于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我国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第二,过去面对国际入境游客的观光性的旅游产品,虽然由于中国5千年文化造就了它的垄断性,但现此类旅游产品已经被国际旅游市场所淘汰,而发展新一代旅游产品,其起点应该选择国内旅游市场;第三,新一代旅游产品是对旅游资源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是对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既注重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又注重结构、类型的搭配,使产品类型多样化,开发程度深层化,使之全方位适应旅游市场的风云变幻。
3 中国旅游市场动向分析中国旅游发展不可能继续依靠国际旅游,而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有无可能大幅度增长,以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呢?3.1 国内消费市场新特征。
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入境旅游的发展,使中国的消费者消费观念改变,为我们提供了新生活方式的模式,引导了消费的潮流。
虽然中国人收入和分配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导致了消费需求的极度不平衡,但高品味、潮流化、时尚化将成主流。
在新形势下,中国消费需求市场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从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方面看,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消费支出的50%~70%,用于住房和汽车,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消费支出的重点在吃、穿、用上。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上升,这些货币急于找到合理的流向,所以消费市场资源的发掘,会带来较强的旅游市场潜力和发展势头。
其二,消费取向不确定性。
由于中国社会阶层中绝大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是靠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机遇而致富的,加上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弊病,导致先富起来的人对资金运用的短期行为,造成消费增长的攀升,如果有正确的消费舆论引导和宣传,完全可能把握市场的价值取向,使之转向旅游业。
3.2 倡导消费时尚,发展旅游业。
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应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考虑,倡导新的消费时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们旅游,开发能领导潮流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型旅游产品,这样的拓展是根本的、长期的。
通过改(下转第76页)On the Optimal Control of Annual I nvestment ScaleX UE Mei(Chongqing Institute of Econom ic M anagement Cadres,Chongqing400050,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the investment system,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ptimal control of fixed assets investrn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2 eral popular numerical indexes evaluating annual investment scal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nditions that annual in2 vestment scale must meet.By means of m odern control theory,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optimal mathematical m odel of annual investment scale which possesses the functions of self-adaptation and feedback regulation.This paper als o produces a superior control m odel by using econometric methods and barrier functions to deduce the s olution process of the m odel.K ey w ords:investment system;investment scale;national economy(责任编辑 胡显莉)(上接第64页)造传统文化,如领袖人物和新闻媒介宣传,倡导新型生活方式:不一定穿金戴银、吃山珍海味、用高档家电就是幸福;高层次的享受方式多种多样,旅游可改变人的素质,可解决社会矛盾,其收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