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关键概念辨析_对布尔迪厄的_资本_场域_惯习_概念的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
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浅析作者:蔡艳丽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2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的分析,研究社会世界的运行机制,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
在惯习的影响下,具有性情倾向的主体在场域规则的制约下开始进行资本的转化和占有,使现有的社会场域变得更加稳定。
关键词:惯习;资本;场域;阶级1前言皮埃尔·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社会反思性,他一方面关注社会问题,一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
布尔迪厄以其特有的知识分子的角色对社会阶级和教育的不平等问题进行批判。
布尔迪厄以惯习作为它所有理论的开端,并与资本、场域交互作用,形成其独特的社会实践理论。
自20世纪中期起,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信息化、知识化和大众消费的时代,在这样经济科技发达现代社会里,人们是不是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呢?布尔迪厄认为对社会资源分布不平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概念来分析,着重把握“惯习”、“资本”和“场域”三个理论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也是布尔迪厄对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分析,了解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 惯习惯习概念不是布尔迪厄的原创,而是古已有之的,最早亚里士多德用“hexis”表示,意为素性,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使用了“ethos”一词,表示“人的习惯,也可以指德行或信誉,”[1]强调习性是后天培养而形成的,布尔迪厄的惯习概念就是强调后天的培养,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概念的含义。
与此同时,布尔迪厄习性概念的提出也深受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结构主义从语言和文化领域运用到整个社会世界,但是结构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和行动者心理结构的固定性和不变性,忽视了行动者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而布尔迪厄认为惯习是具有双重结构的概念,“客观结构倾向于生产结构化的主观倾向,而这种生产结构化行为的主观倾向又反过来倾向于再生产客观的结构。
论布尔迪厄媒介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作者:杨涵雯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摘要】场域、惯习、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三个具有贯穿性的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为指导,试图重新管窥媒介实践活动的真相。
【关键词】布尔迪厄媒介思想场域惯习资本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8.1-2002.1.23)是法国的社会学大师。
他的研究思想中融合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等多维学科的内容。
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体系中,有三个指导性的核心概念,其一是外部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占据的活动空间——场域,其二是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的各种行为倾向的性情系统——惯习,其三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源泉——资本,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布氏反思性的思想特点必然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一、场域——实践的场所“场”(field)最早是由牛顿提出来的物理学的概念,被用来解释重力的作用原理,其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场的概念来解释电磁力。
布尔迪厄把“场”的概念引进到社会学,他摒弃了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场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
①即客观的关系空间就是实践的场所。
简言之“场域”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分化的社会空间,如政治、经济、艺术、科学、宗教等空间,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权力(即资本)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1、媒介场的中介性和半自主性——外部力量的控制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大众传播领域可被视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媒介场。
这里的“媒介”是指信息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
布尔迪厄认为媒介场并非自我封闭的“孤岛”,它与社会有着多维度的关联和互动。
德福勒的社会系统模式认为:社会是母系统,财政支持者、媒介、政府控制机构等是子系统。
他将大众传播过程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之下,显示大众传播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并系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浅析【摘要】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是社会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布尔迪厄的惯习资本理论,然后深入探讨了惯习资本的场域概念及其重要性。
接着对场域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总结了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的重要性,展望了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个体行为、重要性、社会科学、未来研究、影响、理论应用、启示。
1. 引言1.1 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浅析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是指在社会学理论中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观念。
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惯习资本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积累的一种资源,它包括了个体习惯、技能、价值观等方面,可以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场域概念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集合体,包括了不同个体、规则、权力关系等元素。
布尔迪厄认为,惯习资本和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关系,个体的惯习资本会在不同场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场域也会对个体的惯习资本产生影响。
在对场域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
布尔迪厄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探讨这一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2. 正文2.1 布尔迪厄的惯习资本理论布尔迪厄的惯习资本理论是他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行为受习惯和惯例的影响,这些习惯和惯例形成了个体的惯习资本。
惯习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化的力量,它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布尔迪厄指出,惯习资本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包括了个体对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内化和塑造。
惯习资本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重塑和更新。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布迪厄是二十世纪社会学领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理论尤其是“场域惯习”论对于理解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这一理论,试图建立一种实践理论,以分析特定群体或个人实践的机制。
本文将简要介绍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并阐述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是他在对社会实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场域是布迪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可以被看作是机构的东西,但不等于机构,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
同时,场域中充满了竞争和斗争。
惯习是布迪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将其解释为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
惯习是与客观结构紧密的主观性,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惯习和场域是相互说明、不可分割的。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这一理论出发,理解和解释社会实践。
例如,可以将学校看作是一种场域,这个场域是在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
在这个场域中,不同的教育活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受到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同时,学校场域中的竞争和斗争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分配、地位的争夺等方面。
惯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惯习理论来理解职业领域中的行为和实践。
特定的职业群体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会形成一套独特的惯习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工作逻辑等。
而这些惯习系统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这个职业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也对教育、职业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例如,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改变一个场域的惯习系统并非简单的“输入-输出”过程,而是需要通过对场域中的资本(如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进行合理调配和改革来实现。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习性·场域·资本摘要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文化理论体系中,习性、场域及资本这三个中心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本文将从分析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并结合三个互为补充核心概念,诠释“男性统治”的权力空间建构。
关键词: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习性场域资本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当今法国,皮埃尔·布尔迪厄是自萨特和福柯之后最引人注目的知识分子,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科学等。
跨学科的研究促使布尔迪厄向当今的科学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在与常识决裂的过程中,布尔迪厄竭尽全力,以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和既定思想的方式进行思考,并致力于发现被习惯意识所蒙蔽的事实。
在其著作《男性统治》中,布尔迪厄通过实证考察,对卡比尔社会进行了人类学的研究,揭示了今天存在于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中心世界观的永久性。
《男性统治》,亦如布尔迪厄本人一样,颇具争议。
罗歇·波尔·德鲁瓦认为《男性统治》这本书中充满了悖论,因为人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难确定“他是加强了他所分析的统治进程,还是帮助削弱了统治进程”。
而马克·郎布龙却认为,《男性统治》这个文本是布尔迪厄以往作品脚注的一种编篡,而非学术革新。
在克里斯蒂安·戈丹看来,布尔迪厄书写《男性统治》的目标并不满足于理解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这诸多的反对声似乎更证实了男性中心世界观的永久性,也体现了布尔迪厄一以贯之的研究态度。
本文将从分析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并结合其以往构造的理论和概念系统——习性、资本以及场域,诠释“男性统治”的权力空间建构。
二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场域”、“习性”以及“资本”三个概念在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论中起着核心组织作用,贯穿于其所有的社会实践理论体系。
然而,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并不能单独孤立地进行,其定义也务必被置于概念本身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中,即:从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所占据的位置“场域”,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资本”,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和各种性情倾向的“习性”。
第八章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摘要:场域、资本、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使社会学的研究呈现新的视角。
布尔迪厄力图通过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从而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
本文思考焦点即为社会实践理论的这三个核心概念。
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实践Key word:Field,capital,habitus,Practice.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其著作《实践理论大纲》(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实践理论的提出是与布尔迪厄的治学目标——超越导致社会科学长期分裂的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实践理论可以有效地将社会现象学的分析角度和社会结构主义的角度合成为一体化的社会研究方式,既在认识论上做到逻辑贯通,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实践理论提供的理念框架是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力图通过场域(field)、惯习(habtius)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
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体系中,有一些贯穿性的核心概念,其中从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所占据的位置“场域”,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资本”,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和各种性情倾向的“惯习”是三个最核心的概念。
布尔迪厄在论及场域、惯习、资本这些概念的时候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主张在理论的系统中以及它们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去界定概念。
他认为只有在关系系统中,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决不能孤立地定义它。
一、场域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既不是单纯的个体,也不是理想化的抽象社会,而是研究由无数个体所构成的“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场域综合性结构”。
布迪厄实践理论中的政治场域解析作者:赵巍巍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18期[摘要]文章从布迪厄实践理论所涉及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其实践理论中政治场域,分析了政治场域中资本的转化,惯习对于政治场域的影响,政治场域中资本转换与博弈,以及政治场域中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斗争,从中看出布迪厄对于政治场域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二元论,布迪厄的政治场域理论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布迪厄;实践理论;政治场域1政治场域在布迪厄实践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1.1布迪厄实践理论简要评析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围绕着场域、资本、惯习的关系。
围绕着行动者实践的空间,实践逻辑,实践的工具等,场域就是行动者的活动空间,资本是行动者的工具,惯习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习惯,一个行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他自身的惯习和掌握的资本决定的。
布迪厄的这种实践理论的逻辑打破了原来的主客二元的思维逻辑,用关系的维度思考社会实践,为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一种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把握实践的内在逻辑,更好地指导我们思考社会政策。
布迪厄在《区隔》中,将习性、资本、场域等核心概念整合起来,提出:“[(惯习)(资本)]+场域=实践”这一公式形象表达了他的关系主义思维模式,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思维模式,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了实践的内在逻辑。
1.2场域的实践理论中的地位场域就是付诸于行动的实际空间,主要是实践个体选择的场所问题。
个体所处的空间,与个体的性格习惯和其在空间中的范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空间的范围是由各种资本以合理的形态布局来判定的。
虽然“场域”的提出要晚于“惯习”,布迪厄曾经说过:“场域才是首要的,必须作为研究操作的焦点。
”场域是“关系群”,是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关系群形成系列或系统,这些系统的关系是客观化的,也是历史发展的,他们存在于社会空间的各种位置,制约这些关系的是权力(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
第30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0 No.3 2009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09文化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关键概念辨析——对布尔迪厄的“资本”、“场域”、“惯习”概念的解析文九(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205)摘要:本文通过解析布尔迪厄的三个关键概念“资本”、“场域”、“惯习”,指出他们都具有将其文化权力转化为符号权力的特点,从而为统治阶级的文化统治权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继而使这种结构得以巩固和延续下去。
“去魅”的目的在于打破不平等的文化区隔,并将文化看成是一种实践的逻辑,从而给“大众审美观”更多的合法空间。
关键词:资本;场域;惯习;合法性;政治经济学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9)03-0232-03作为法国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理论跨越教育、文化、科学、媒介等众多场域。
布尔迪厄以其知识分子特有的立场,对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布以及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性原因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批判。
布尔迪厄认为,之所以有这些不平等,“资本”、“惯习”、“场域”三个理论概念是非常关键的。
事实上,这三个理论概念是也布尔迪厄贡献给理论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试图解析这三个关键词,对布尔迪厄关于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进行探讨。
目前,中国的文化领域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与变迁时期,梳理这些理论,对于当前中国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也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一资本布尔迪厄在是反对传统经济学的背景下提出“资本”这个概念的。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仅仅指的是事物的物质形态,因此“资本”也仅仅是指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经济资本。
布尔迪厄则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他自己的实践经济学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资本”以三种形态存在,这三种形态分别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形态。
这就基本上否定了传统的“资本”只是指物质资本的思想。
他进一步提出,每一种资本都有自己的符号形式,或者叫符号经济,象征经济。
如“经济资本”的符号形式就是金钱,它是通过产权作为制度化的因素而得以保障和传承;而“社会资本”的符号形式则是社会声誉和头衔,通过社会规约的制度化形式而得以保障;“文化资本”的符号形式则是作品、学历、文凭、头衔等,“文化资本”以学位为收稿日期:2009-02-21作者简介:文九(1973-),女,湖南衡阳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和媒介文化。
制度化形式。
同时,布尔迪厄指出,这三种资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比如那些富有“经济资本”的财富新贵们,他们在新的社会转型阶段,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经济上享有优越感,他们还追求着自己的文化诉求。
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把经济资本转换成文化资本。
如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提高自身的学历等。
相反,那些拥有“文化资本”的人如专家、学者等也会为自己寻求“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换,他们会利用出外讲学的机会、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机会等为自己既捞取“经济资本”又捞取“社会资本”。
在这三种资本中,布尔迪厄虽然研究经济及其它社会活动,但“考虑到文化活动的典型象征性质,又考虑到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中,文化活动越来越构成最核心的和最决定性的人类象征性实践。
”,[1]他越来越集中分析西方社会的文化象征性结构。
对于“文化资本”的集中关注,是布尔迪厄研究的一个特色。
布尔迪厄指出,由于家庭出身不同,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都会存在差异。
但是现代社会的学校则是把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看当成是同一水平线上的对象来对待,这种默认实际上是抹杀了原本存在的资本拥有的差异现象,进而也就抹杀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体制更加从制度性方面使这种不平等及对不平等的抹杀与默认得以传承。
布尔迪厄的合作者,美国的社会学家华康德就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孕育的复杂社会里,为社会分工(social division)提供正当性说明的这项工作已由学校接管。
”[2]因此,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资本”的不平等以及对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上的维护、正当性的说明就成为了典型的社会区隔。
“我们在文化惯性上看到的教育,是在意识形态上把学校教育看作一股自由的动力,以及作为增加社会流动的工具。
这种看法是可能的。
但是它实际上是最有效地使既存的社会模式永久化的手段。
也即是使社会不平等正当化,和提供人们对文化继承的认知。
”[3]这也是他在《区隔:232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里重点呈现的观点。
学校及教育体制的“民主幻象”掩盖了文化资本不平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等级结构的事实。
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而隐蔽地将文化资本中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转换成一种合法而自然的现象。
布尔迪厄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化的符号权力(symbolic power)功能,也叫象征权力功能。
“符号资本是这样一种权力形式,即它不被人视为权力,而是被视为对他人的承认、顺从或服务的正当要求。
符号资本源于其他形式资本的成功使用,如此成功,以至于掩盖了自私自利的基础,于是产生了符号效应。
”[4]P18与福柯一样,布尔迪厄也认为,“现代社会除了监狱、军队这些硬性暴力,更仰赖于文化的符号权力这种软性暴力来维护统治和支配的合法性。
”[5]P138文化资本从民主和文化的中立传播者蜕变为象征性的制度压迫工具。
“文化资本正在变成越来越重要的新的社会分层的基础。
”[6]P89客观化、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是现代社会中的不平等的关键方面之一,它造成并强化了阶级的分化以及社会的区隔。
二场域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是研究操作的起点。
“从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场域可以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
”[4]P13场域这一概念首先是指向社会冲突的。
只要存在社会冲突和社会利益,就会有场域的存在。
文学场、科学场、艺术场、新闻场等等都是因为冲突和利益的存在而生成。
“场域是争夺合法性的斗争领域,……即争夺实施‘符号暴力’的垄断性权力的领域。
”[6]P142为了对珍贵资源的控制权进行争夺,场域常常会围绕着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形式进行。
无论以哪一种形式进行,都是为了要获取符号暴力的一种统治权。
即为了获取了种文化正当性与文化合法性的统治权。
没有一种权力会满足于作为没有正当理由的粗暴力量而存在,相反,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因此被人承认为正当的存在。
由于各种类型的资本的总量及分配方式不同,所以根据主体在场域中的不同位置,其所处的统治及被统治地位的不同就会组成一种结构性的空间,该空间使不同主体之间存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位置性特征”(positional properties)的不平等进一步会造就主体的行动策略有所差异。
“争夺合法性斗争”本身就包含使处于统治地位与被统治地位的主体既相互对抗也相互流动。
于是,场域中的既得利益者通常会采取保守主义的策略而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后进的年轻人为了接近或获得支配地位则会采取继承性策略或颠覆策略。
对此,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
”[7]P46场域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相对于外在环境的自主性。
每一个场域都有自己特殊的实施法则。
而对于“自主性”,布尔迪厄自有解释,他说:“一个非常自主的场,如数学场,是这样一个场:在场中,除了与自己竞争的同行,生产者就没有别的顾客,竞争对手们完全可以取代他们,发现他们所介绍的成果。
……要获得自主性,必须建筑一种象牙塔,人们在塔内互相评判,互相批评,甚至互相斗争,但相互都知根知底,明明白白;在塔内尽可以对阵,但用的武器应是科学工具、技术和方法。
” [7]P72自主性越强的场,除了竞争对象别无其他顾客,对于外界势力的抵抗也越强;而自主性相对较差的场,则面向广大的市场,倾向于与外部权力,如国家、市场、金钱等的合作。
相比较而言,科学场、艺术场的自主性相对较强,而法律场、政治场的自主性相对较弱。
其中自主性最弱的也许是新闻场,如广播、报纸,尤其是电视。
他指出:“新闻场具有特殊的一点,那就是比其他的文化生产场,如数学场、文学场、法律场、科学场等等,更受外部力量的箝制。
”[7]P61因此,他号召大家同自主性不强的媒介知识分子作斗争,因为他们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将商业及权力的法则悄悄带到知识场中,从而削弱了知识场自身的自主性。
具体到新闻场而言,它除了受制于权力、商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外,反过来又以其自身的结构,对其他所有场如数学场、科学场、法律场、文学场等等施加影响和控制。
而这正是布尔迪厄担心的一点。
他认为社会学家的使命恰恰在于揭露这层被掩盖起来的面纱,将电视的符号暴力减到最低。
进一步他又指出,“所有的文化生产场都受制于新闻场的结构,而不是受制于某某记者,某某电视台的台长,因为他们本身也被场的力量所控制。
”[7]P65负面的影响最主要是来自制度而非个人。
总的来说,布尔迪厄把场域的自主性与符号权力的概念联系起来。
随着文化场域逐步从政治与经济的权力中解脱出来,获得自主性的发展,它们获得了符号权力,即把现存的社会安排加以合法化的能力。
场域还引诱人们赞同现存的社会安排,使现存秩序得以强化。
三惯习在经过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研究之后,布尔迪厄意识到社会变迁与个体性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他认为,无论是前期萨特的存在主义还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都无法说明这一问题。
“惯习”的概念便萌芽于这种困惑之中。
然而,对布尔迪厄的“惯习”概念起直接启迪作用的还是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思想》。
潘诺夫斯基认为,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存在一种结构上的同源关系(structural homology)。
这种结构上的同源关系无疑影响中世纪的心智习惯(mental habit)。
这种“心智习惯”本身又能作为“形塑习惯”的力量起作用。
在布尔迪厄看来,个体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一定浓缩着他本人的社会地位、集体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他的社会实践。
因此,布尔迪厄的“惯习”概念其实是建立在他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233在经过一系列研究的深入之后,布尔迪厄给“惯习”如此定义:可持续的、可转换的倾向系统,倾向于使被结构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发挥具有结构能力的结构(structuring structures)的功能,也就是说,发挥产生与组织实践与表述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述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手段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