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722.39 KB
- 文档页数:5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建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发展也受到了“双一流”建设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地方高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一方面,地方高校依托地方政府和经济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推进院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例如,河北地方高校河北农业大学通过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等多项指标的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破。
此外,地方高校还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提升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二、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虽然地方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方高校整体水平与一流高校仍有差距,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
其次,一些地方高校面临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压力,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只能通过降低录取标准等方式扩大招生规模,使得素质下降和过度招生的问题日益突出。
再者,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也面临着体制机制、人才引进和对外交流等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地方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推进科学发展。
首先,地方高校要加大“双一流”建设的力度,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地方高校要加强招生质量管理,坚持素质为本,提高录取标准,控制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办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①———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敖四,倪红霞(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地方高校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态势。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如何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为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地方高校能够获得当地经济支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湖北文理学院位于地级市,属于地方高校,因此学校在发展方面要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应用型”发展策略,为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文化服务。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一)地方高校应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方针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该校基本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及模式和责任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指针。
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方针不仅有着历史的传承性,同时又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有着时代性,因此办学理念不仅需要稳定,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形成系统而科学的观念体系,以规范和引导学校的发展。
同时办学理念也对学校校风、学风等校园氛围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在学校发展中首先需要重视办学理念问题。
高校办学理念既存共性,也有着自身的个性和不同之处。
高校是社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地,是科技文化继承和发扬发展的孕育地,承担着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对办学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主要集中在办大学的目的和功用方面。
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有高校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开展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求实创新、学术自由等。
当然,社会的结构层次和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决定了高等教育是有层次的,教育类别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由于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尽管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发展定位存在差异,但都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都可以做出不同层次的“一流”的教育水平。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要求,国家实施了“双一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地方高校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出发,分析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双一流”是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计划,旨在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际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一流大学是指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是指在某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
“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是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也是为了弥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对不足的问题,提高我国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使得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二、“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影响“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通过“双一流”建设,一些地方高校有机会成为国家级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提升了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使得一些地方高校在资源和优势学科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既有了机遇,也面临了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衡地方高校与“双一流”大学相比,在师资、课程、科研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地方高校难以在教学和科研上达到一流水平。
2.学科建设不完善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之一,地方高校在一些重要学科上相对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与国内外一流学科相抗衡。
收稿日期:2008-12-22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08D121)作者简介:周应佳(1957-),男,湖北广水人,襄樊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发展规划与战略。
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周应佳(襄樊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摘要:地方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确定目标定位时,应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
作为地方高等院校,要创新思想思路,指导办学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创新科研工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创新社会服务,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
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
因此,地方高校要创建办学特色,必须立足地方特色,凸现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
关键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G648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9)01-0005-05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地方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 主力军 。
然而,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高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将从2009年开始下降,招生与规模发展的压力会逐渐加大。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将集中体现在办学要素的竞争。
地方高校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创新,提升发展质量的本质要求在特色,三者相辅相成,互推互进,构成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核心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动力机制。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2%;在校学生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1.1%;本、专科招生占全国高校招生总数的92.4%。
地方大学承担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对解决高校布局结构、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转变都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一般由师专、高专、教院、中专等合并升格而成,成立时间不长,办学历史短,积淀少,知名度不高;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使得地方高校获得的投入较少,地方高校办学条件一般较差,基础相对薄弱,办学实力先天不足;又由于大多地处地级城市,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乏区位优势。
因此,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诸如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资金来源、人力资源等等。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体部分的地方高校,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建设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
近年来,虽然许多地方高校利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紧紧抓住了 扩招、建设新校区、合并或专升本 三大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规模的扩大、层次的提升、专业设置的增多、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等。
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在高速发展中存在着对学校类型、学校发展目标和规模、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构层次等定位不当的现象和误区,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迷失了自我发展的方向,阻碍了改革发展的进程,整体发展水平与一些重点大学相比还是明显滞后。
2009年1月第30卷第1期 襄樊学院学报J ournal of X i angfan Un i versit y J an .,2009Vo1 30N o 1周应佳: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为克服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偏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把质量看成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必须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决不能只注重规模、速度、效益,而忽略质量,更不能以牺牲质量来追求规模和效益。
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决不能片面追求其中的某一两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只有从各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协调和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学校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地方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确定目标定位时,应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
在学校类型的定位方面,即办成综合性学校还是办成单科性学校,是办成教学型高校还是办成研究型高校等等,应该充分考虑各地方高校原有的办学基础、所形成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对于地方高校应该办成教学型大学还是办成教学研究型大学,也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在办学目标和规模的定位方面,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实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结构的定位方面,在不同地区,对于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应有许多个性化的要求,不宜绝对化。
但是,从整体上讲,不管是建在哪个地区和哪种类型的地方高校,都应坚持以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立足于培养 应用型人才 。
地方高校在层次结构方面的定位,则应从各自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即根据其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筹划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确定专业设置。
襄樊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重心下移战略决策的最早成果之一,作为办在地市州的地方省属大学,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密结合襄樊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需要,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提升并举向突出和深化内涵发展转变,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之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形成了 三个坚定不移 的办学思路,即坚定不移地走 教学型 、 应用型 大学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
近年来,襄樊学院坚持 本科教学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点和关键 、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的观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襄樊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更好地为地方支柱产业和重点建设服务。
近年来,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在加大对重点专业尤其是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造传统专业,新建应用型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先后增设了社会急需的法学、日语、对外汉语、社会工作、社会体育、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以创新为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地方高等院校,由于受到地域、资金和生源的限制,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发展形势,研究和尊重教育规律,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观念和思想障碍,摒弃违背发展规律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砸碎落后的条条框框,开展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
襄樊学院作为办在地级城市的地方高等院校之一,在实现创新方面着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想思路,指导办学实践 不断创新办学思想思路,善于从宏观上和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谋划,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正确处理行政与学术、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内涵与外延、校部与院系等关系。
在办学思路上,坚定不移地走 教学型 、 应用型 大学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在管理体制上,实行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在办学类型上,坚持 教学型 大学的定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办学层次上,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方略上,坚持第30卷第1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质量第一,人才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 ;在发展战略上,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向突出和深化内涵发展转变;在大学精神上,坚持培育和发展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 的隆中精神。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实施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
按照 大部制,高效率 的原则,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强化服务效能。
按照 大学科,大学院 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重组和院系调整,激发办学活力。
按照 减小学校管理跨度,加大学院管理权责 的原则,合理划分和规范校院两级行政与学术权力,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发挥以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和学术组织的作用。
推进人事和后勤体制改革。
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员聘任制,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公平与效益兼顾的激励性分配制度。
突出后勤服务和监管职能,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按照后勤社会办、监管不经营、以钱养好事的原则,完善后勤管理体制。
创新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
从政策、制度、条件、服务等多方面引进和培育大师级人才,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人才。
加大 隆中学者 、 楚天学者 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解决好 为我所有 和 为我所用 的关系。
以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基础,促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建立教师队伍分类建设机制。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建设好 两种类型、三类岗位 的教师队伍。
两种类型 ,一是以学术为主的 学术型 教师队伍,二是以技术为主的 技术型 教师队伍。
三类岗位 ,一是教学科研并重岗位,二是以教学为主岗位,三是以科研为主岗位。
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以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导向选拔人才,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导向配置人才资源,以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以鼓励创新和在实践中成长为导向激励人才,努力造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教学名师;出台激发人才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政策措施。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好条件,搭建好平台,打破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
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变化,重要特点之一是对一线工作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持续性。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