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教案 人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与环境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1.1.2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社会背景:农耕社会的特点与科技需求。
1.2.2 古代科技成就的国际背景:与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
1.2.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分类概述: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主要成就。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背景和环境。
1.3.2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西方科技发展的异同。
1.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背后的原因。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代科技发展背景的理解。
1.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比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西方科技发展时的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数学成就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2.1.2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2.1.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2.2.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从甲骨文算术到《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著作。
2.2.2 古代数学成就举例:分数、小数、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创新和贡献。
2.2.3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实用性、创新性、传承性等。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
2.3.2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具体例子。
2.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历程的理解。
2.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析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时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必修三)(人民版)(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设计思想】1、利用奥运开幕式的形式,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设计一个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开幕式,既能够把相对独立的四大发明有机联系起来,又能够让学生再次感受奥运,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考古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史实论证、比较等学科能力以及探索精神。
3、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一系列学生登台、学生讨论、感受印刷术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引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
【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科技的进步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2、本课与初中内容的关系:本课在初高中的衔接上,知识方面要变初中阶段的识记为理解;能力方面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提升;情感方面,由感受到内化、力行。
【学情分析】新课程下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而且喜欢新鲜,有探究未知的热情。
但是新课程下的高二学生活跃有余,但是理性不足。
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历史的看法,使之由原来的重史实记忆转向重历史事实的原因、结果分析,培养他们理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第一层:知道“四大发明”及发展演变过程。
第二层:能正确认识“四大发明”的贡献,并有相应的史实做基础。
能获取与解读信息、史实论证。
第三层:能多角度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产生的社会条件。
2、过程与方法:第一层: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第二层: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1.发明最新考古表明中国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同时证明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同时存在。
2.改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3.传播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掌握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之后传往欧洲。
4.影响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原理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
2.功能方向测定。
3.过程4.传播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5.意义(1)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1)商周时期,中国人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2)春秋时期,中国人掌握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3)东晋时期,火药开始出现。
2.应用(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2)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创造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传播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雕版印刷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1)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2)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
(3)明代中期出现铜活字,清代用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
3.传播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印刷品。
4.影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历史课教案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教案: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引言:古代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其在科技与文化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让他们感受中国古人智慧的卓越。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500字)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其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小节将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比如水利、种植技术等,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造纸术(500字)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小节将为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造纸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造纸术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这个话题,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和创造力。
三、古代中国的火药(500字)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又一重大科技发明,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本小节将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以及火药对世界武器革命的贡献。
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文明魅力。
四、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500字)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中国古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开启了伟大的航海时代。
本小节将为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比如船舶、航海仪器等,以及中国古代航海家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精神和海洋意识。
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500字)中国古代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众多的文化成就为中国古代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本小节将为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比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
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的艺术才华和人文关怀,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古代中国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
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
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
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课方案【学情剖析】学习者是高中二年级学生,贮备了必定的历史知识,在这以前已学过政治、经济专题的两本教材的内容,有必定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前后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缺乏灵巧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老师仍需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纳深入浅出、创建情形等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停启迪和点拨。
这既切合学生的心剪发展特点,也利于培育和提升其历史思想能力。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概括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充足利用图书室、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加强学生采集和办理资料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培育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参加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依据教科书和有关资料进行判断剖析,学会从不一样角度发现问题,主动研究问题的答案。
2、运用阅读法、议论法、推理法、解说法、实验法等来学习有关问题,着重“发现式”与“传达——接受”式教课相联合的方法。
3、着重启迪式教课,能运用已学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解说有关现象,指引学生踊跃参加、主动研究、独立思虑。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加强民族骄傲感。
学习科学工作者坚毅不拔、谨慎仔细的作风。
【要点】培育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踊跃主动参加的意识;经过学习,使学生加强运用科技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难点】科技从初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哪些要素起了重要作用,要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重性问题。
【课时计划】1课时【教课准备】1、学生: a、预习课本,认识有关知识;b、考虑到学生已掌握必定的物理知识,课前让学生自己先查阅、采集指南针的有关资料,把学生疏成若干组,每组制作一个简略的指南针(资料、款式不限);c、在讲火药时,因为波及化学知识,考虑到老师可能还没有同学们在这方面贮备的知识多,因此让学生准备“火药的发明和使用”这部分内容,使学生成为主角,老师注意增补历史方面的有关知识。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概要: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其中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但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却越来越滞后,很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可能是直接导致其没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
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刻,艺术门类齐全,而且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古代文学则体裁丰富、内涵深厚、风格新异。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造出了灿烂的精品。
如:先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它们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
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福建省学习要求】:1. 知道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了解四大发明的主要史实,以四大发明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一、导入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们探寻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科技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包括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2.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如何影响世界。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介绍古代中国对数学的研究,包括简单的筹算、勾股定理和十进制等概念,以及秦汉时期的天元术、韦达定理等重要数学理论。
2.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讲述古代中国人如何建立严密的天文观测体系,发明浑仪、地球仪、星座图等重要天文仪器,并制定准确的历法。
3.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介绍古代中国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草药、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和理论。
四、教学方法1.讲解:通过讲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成就的重要性和影响。
4.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图片和文献资料,引起学生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兴趣。
2.讲解内容: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逐一讲解古代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成就。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理解和看法。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成就的重要性和影响。
5.总结反馈:通过学生提问和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估。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更多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写一篇短文介绍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
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学习中国古代科学家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追求真理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教学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学过程:导入:介绍“祥云火炬”,其设计理念来自于中国古代纸卷轴,由此导入本节以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
本节采用“三镜法”学习:显微镜——细致观察历史;多棱镜——全面认识历史;望远镜——整体把握历史。
( 设计意图:以大家熟悉的“祥云火炬”导入自然顺畅。
“三镜法”学习过程以前很少用到,调动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快速熟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及重难点 )用显微镜细致观察四大发明造纸术最早的纸发明于西汉(考古证明)秦汉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何弊端?(学生回答)介绍成语“学富五车”阅读《蔡伦传》的一段材料,提炼“蔡侯纸”的特点。
指南针[文本框: 古代科技一、四大发明的概况:发明、演进、外传二、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世界三、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封建制度] 火药让学生代表上台介绍,提出相应问题并组织学生回答。
具体情况(略)(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搜集资料,展示成果的学习过程,并由此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以此做示范带动全班同学,使学生增强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信心和勇气)印刷术观看“开幕式精彩片段”,体会活字印刷术在世界的影响力。
介绍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工作流程,体会活字印刷术真正“活”在哪里?(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图片生动的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过渡:网上热点争论“余秋雨质疑‘四大发明’”,我们应从哪些角度认识四大发明,进入第二环节——用多棱镜认识四大发明角度一四大发明的外传(地图)角度二西方人眼中的四大发明卡特、马克思的两段材料(见投影,略)角度三中国人眼中的四大发明鲁迅眼中的“四大发明“对学生甲的批判,总结归纳反驳观点类的题目应遵循的大致思路。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教案人民版必修3 "[课标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祖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1、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4世纪起,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非洲、欧洲(2)外传4世纪起,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非洲、欧洲(3)意义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战国:司南北宋: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
它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然后让指南鱼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南宋:《事林广记》中,还介绍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指南装置——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清代:罗盘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外传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北宋和南宋的书籍里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进行航行的记载。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火药的发明历程:涉及因素:(1)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2)火药的应用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外传13C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影响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4、印刷术的进步(1)印刷术的进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隋唐)《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868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升)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
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新”在哪里?具有什么优点?新: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三省:省时、省力、省钱活字印刷术的改进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应用。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全面认识四大发明的影响1、对中国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欧洲)造纸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新航路开辟的时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二、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3、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4、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5、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一、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1、书法含义: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书法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3、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4、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6、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商周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始秦汉是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更加向多样性发展二、绘画艺术——画中有诗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在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文人画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山水画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特点: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人物画☆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2、中国画的发展历程远古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如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的人面鱼纹盆。
夏商周时期: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幅《人物龙凤图》帛画,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杰作。
秦汉时期:绘画艺术走向繁荣,主要是帛画和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最具有代表性,其代表作《女使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时期(高峰),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隋代画家展子虔以《游春图》这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而被载入史册,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
阎立本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步辇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人物画家吴道子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画家,被历代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
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高度水平。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杰出。
元代山水花鸟画则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是一个代表。
他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时期:明代画家中最强大的画派是吴门画派,即苏州画派。
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唐寅字伯虎,是沈周的学生。
他多才多艺,疏狂放任,不墨守陈规,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工笔写意俱佳。
清代时期:清代曾经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
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而且大都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燮。
郑燮,号板桥,擅画竹、兰、石。
☆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1、政治:政策的宽松,统治者享受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繁荣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3、教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3、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4、对外关系: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具体: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以珍惜、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