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腹泻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大肠杆菌有什么危害大肠杆菌的具体危害大肠杆菌大家了解得多吗?也许很多人通常都只知道它具有抑制其他病菌,并且产生维生素供人体使用等作用。
那么关于大肠杆菌的一些危害大家知道吗?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大肠杆菌的具体危害1、肠道外感染大肠杆菌离开肠道后,最容易引发的就是尿路感染,比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这些炎症的发生都是因为大肠杆菌所引起。
除了这些之外,大肠杆菌还会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特别是一些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以及老年人,大肠杆菌还会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败血症。
还有一些出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如果体质弱或者不注意的话,大肠杆菌还会通过血液进入大脑,从而以亲大肠杆菌性脑膜炎,影响其后天的智力发育。
2、急性腹泻大肠杆菌同时还会有暖气各种腹泻症状,而患有腹泻的人群通常以婴幼儿以及旅游者为主,其程度各有所不同,除了轻度的水泻以外,同时还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霍乱样症状。
患有腹泻的人一般两到三天就会自行痊愈,但如果是体质较弱的人群,其腹泻症状会延长至数周。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其特点是有着高度的传染性,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致死。
并且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会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
3、食品污染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4、传播途径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一般是通过水以及食物传播,比如一些受污染的水或是未熟透的食物等。
并且如果不住一个人卫生的话,也会导致大肠杆菌的感染以及传播。
大肠杆菌感染与腹泻的一些问题
发表者:常玉英 (访问人次:349)
因为德国爆发“毒黄瓜”“毒芽菜”引发的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严重疫情,导致很多患者腹泻、呕吐,甚至死亡的发生。
现在正值夏天,各种瓜果蔬菜上市,如何预防腹泻发生?腹泻时该怎么办?在治疗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大肠杆菌和腹泻诊治的一下常识,希望对
腹泻患者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
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不致病,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导致疾病发生,引起严重的腹泻和败血症,甚至威胁生命。
根据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可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气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粘附性大肠杆菌。
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与人和睦相处,互利共生。
因为人出生后几个小时,大肠杆菌就能通过口腔进入人的消化道,并在消化道后段大量繁殖,以后终生存在。
大肠杆菌在人体肠道中繁殖生长消耗掉肠道中的氧气为厌氧菌创造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在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肠杆菌可以产生大肠菌素,具有抗菌作用,可以对抗某些细菌对人体的损伤;大肠杆菌参与人体维生素K、维生素B的合成。
所以说,大肠杆菌是
人一生的朋友。
大肠杆菌有的时候又会变为人的敌人,导致人体生病,表现为急性腹泻、腹痛、脱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甚至威胁生命。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的大肠杆菌致病力增强、或大肠杆菌侵入肠道以外的组织则会引起急性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腹膜炎、阑尾炎、尿路感染、大肠杆菌性脑膜炎等。
这个时候大肠杆菌就成了人类的敌人,轻者几天痊愈,
重者休克死亡。
149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诊治索朗普赤(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达孜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日喀则 857400)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人们更加喜欢餐食牛肉,社会对于牛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作为牦牛主要生产区的青海地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否提供健康达标的牦牛,直接决定了青海地区的经济效益。
在牦牛的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大肠杆菌性腹泻,这种病对于牦牛的生长期十分不利,严重的会导致大规模死亡。
而本文将对牦牛患有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以及主要症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牦牛幼犊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腹泻,俗称拉稀,这种情况一般会在刚刚出生的两三天之内发生,并且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主要是由大肠杆菌性腹泻引起的,并且这种病在一年四季之内都有概率发生,也是牦牛常见的肠胃病之一,对于牦牛后期的生长和发育都有十分大的影响。
1 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牦牛犊牛如果感染病毒性大肠杆菌就会引起大肠杆菌性腹泻,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急性病,这种急性病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败血病,白痢型和肠毒血症。
刚刚出生的牦牛犊牛如果患有败血性大肠杆菌,很容易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死亡,并且有的牦牛犊牛会出现极速下痢,在1~2d 之内就会发病,死亡。
当牦牛犊牛发育到1~2周岁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感染白痢型腹泻,感染这种疾病之后的主要症状是白色稀便,粪便有较大的酸臭味,并且以水状为主,俗称拉稀。
这种病的周期为2~4d,一般患病较轻的牦牛犊牛通过吃药便可以痊愈,但是如果病症较重的牦牛犊牛,就会出现呼吸困难,逐渐衰竭而死。
牦牛犊牛出现肠毒血症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是这种病症一旦发生,牦牛犊牛100%必死无疑。
出现的时间一般在出生7d 左右,如果无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就是感染了这种疾病,还有的牦牛犊牛会出现严重腹泻,最后衰竭而死。
2 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一般来说,病毒性大肠杆菌会引起牦牛犊牛的严重腹泻,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母牛在妊娠的时候,如果不进行细心看管,很容易就会感染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均能引起肠道感染性疾病,但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细菌类型、发病机制、症状等方面。
1、细菌类型:大肠杆菌通常会寄宿在人体中,有时也会存在于自来水中,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
沙门菌有可能寄宿在人体中,也有可能寄生在动物的肠道内,属于肠道致病菌;
2、发病机制:当人体内本身的大肠杆菌超标或者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会使人体出现各种感染症状。
而人体感染沙门菌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吃了携带沙门菌的食物,从而出现腹泻现象;
3、症状:感染大肠杆菌可能会出现腹泻、呕吐、排尿困难等症状。
而感染沙门菌,主要会出现腹泻、高热等症状,大便的颜色也会改变,通常是绿色或者黄色的稀便,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
4、肥达氏反应:大肠杆菌感染后,肥达氏反应阴性,而伤寒杆菌感染后,可以产生O抗体和H抗体,肥达氏反应阳性。
5、其他方面:大肠杆菌会导致人体出现感染的症状,如胃肠道、尿路感染,甚至脑膜炎等,而人体感染沙门菌通常会引起胃肠炎。
警惕仔猪细菌性腹泻-溶血性大肠杆菌前言大肠杆菌是人畜肠道中的一类常在寄生菌,通常无害,而且能合成部分维生素供动物利用,对少数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后,如应激、潮湿、保温措施差、变异等,可引起人和成年动物发生严重的疾病。
特别是某些携带有毒素基因的菌株可以使人、幼驹、犊牛、羔羊及仔猪等幼畜发生败血症和严重的腹泻。
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包括肠产毒素型大肠杆菌、肠致病型大肠杆菌、肠出血型大肠杆菌、肠侵袭型大肠杆菌、肠聚集型大肠杆菌、弥散粘膜型大肠杆菌,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携带有多种毒力因子。
其中肠产毒素型大肠杆菌是引起人和幼畜发生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之一。
近期广东省部分地区规模化养猪场产房仔猪和保育仔猪出现以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给养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发现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厉害,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有些对人用常规药物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耐药性,例如新生霉素、克林霉素、头孢拉定等畜牧生产中从未使用过的药物。
这些也警示我们应对我们的食品安全及健康提高警惕,以防下一个超级细菌细菌的到来。
致病机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有2种,分别为菌毛黏附素和肠毒素。
引起仔猪黄白痢的菌毛黏附素分别为:K88(F4)、K99(F5)、987P(F6)等。
肠毒素为:热不稳定毒素LT毒素和热稳定毒素ST毒素。
通过菌毛黏附素使得大肠杆菌在小肠黏膜定植,然后肠毒素随之释放,引起电解质和水进入肠腔,导致体内酸碱失衡而发生腹泻。
溶血性大肠杆菌的临床症状产房仔猪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从7日龄开始出现呕吐、呕吐物以未消化的凝乳块为特征、拉黄色或灰白色的糊状粪便,个别呈现水样拉稀,一直可持续至21日龄左右。
随着病程的延长,猪群表现为毛松喘气、消瘦,发病率相对较高,病死率低。
抗生素注射后部分治疗有效,部分无效。
同时需要与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的感染加以甄别。
图1某猪场产房仔猪大肠杆菌感染临床症状保育仔猪产房仔猪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断奶后开始出现渐进性腹泻,粪便呈水样、草绿色稀粪、毛松、消瘦等,持续时间长,治疗效果差。
大肠杆菌感染怎么回事
生活中大肠杆菌感染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都会表现出腹痛腹泻的症状,有的时候也追伴有发热,但是种类也比较的多,下面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大肠杆菌感染。
(一)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
临床表现以水样腹泻为主,少有发热腹痛,不伴里急后重。
幼儿和老年患者可因严重腹泻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而致死。
(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婴儿多见。
表现为急性腹泻,每日3—5次,黄色蛋花样稀便,重者可有黏液血便。
(三)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典型表现为化脓性结肠炎,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酷似志贺菌感染。
(四)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临床表现为突起腹泻、腹痛,血性粪便,伴有低热或无发热。
重症者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五)肠黏附性大肠杆菌
腹泻病程常迁延2周以上,稀便或血性便,可伴发热、呕吐等症状。
为小儿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亦可引起旅游者腹泻。
大肠杆菌仔猪腹泻的防治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至断奶前腹泻见于4日龄以上猪,症见发病猪呈黄色水样或灰白色腹泻、有恶臭、腹部瘪平、精神沉郁、眼睛无光、皮肤蓝灰色、质地枯燥、耳尖冰凉、捕捉时叫声尖惨,病猪休息时腹部贴地,当窝内发生率高时,病猪常有扎堆现象。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冬春寒冷季节多于夏秋季节,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至断奶前腹泻与仔猪球虫病在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上有某些相似之处。
笔者曾做过一个试验,选产仔日期相近的20头经产母猪分成两组,每组10头,其中一组在仔猪3日龄时,给每头仔猪口服百球清10mg/kg体重/次,另一组所产仔猪不用药,在4-23天的哺乳期内,用药组小猪窝腹泻发生率为30%,未用药组为70%,腹泻发生后,生病猪均用百球清继续口服治疗,每天一次,连用三天,有80%腹泻猪第四天不再腹泻,其余腹泻猪用环丙沙星继续口服治疗,有两头仔猪因症状严重而死亡。
其它猪用环丙沙星继续治疗两天后均不再腹泻。
试验期间所有母猪状态良好,未见明显的无乳及厌食现象,参加试验的仔猪共有194头存活192头,试验在2003年9月-10月进行。
这个试验似乎预示着经产母猪所产仔猪在4日龄至断奶期间少见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生产实践中也常见到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在4日龄至断奶阶段腹泻发生率要高于经产母猪,而且生病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如不及时正确治疗,有时窝内死亡率可达30-40%。
经产母猪所产仔猪在新生至断奶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发生在10日龄以上,症见仔猪出现黄色和灰白色腹泻,有恶臭,第一天水样,第二、三天变成糊状,病猪直肠温度在39.6-40.3℃,精神状况不好,窝内发生率一般在70-80%,生病第一天可见有些猪皮肤稍显蓝灰色,耳朵后竖至颈部与前额平行,当窝内有50%出现腹泻症状,而有的猪粪便仍呈牙膏状或稍干时,其直肠温度已升至39.8-40.1℃,第二天即出现水样恶臭腹泻,随着日龄的增长,症状趋于缓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大肠杆菌腹泻
对哺乳仔猪来说,腹泻是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疾病,时常造成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管理良好的猪群当中,任何时间需要治疗的仔猪比例应控制在3%以内,因腹泻死亡的仔猪比例应控制在0.5%以内。
严重发病的情况下,仔猪死亡率可高达7%,未及治疗的个别窝中死亡率可达100%。
大肠杆菌E. coli、梭菌、球虫、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都会造成仔猪腹泻。
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重要。
仔猪出生时肠道内微生物组成贫乏,且对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力很低。
出生后肠道微生物区系迅速成长,各种细菌快速增殖,其中包括致病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
最初初乳为仔猪提供了很高的抗体水平(IgG、IgM、IgA)。
初乳中的抗体被吸收进入血液之后,抗体水平就主要靠常乳来维持(IgA)。
IgA 由小肠内膜吸收。
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快摄入初乳,以防止致病微生物在肠道中大量增殖。
另一方面,初乳吸收以后,应保证仔猪继续喝到母猪的奶,这样仔猪肠道可继续受到抗体的保护。
仔猪从初乳和常乳中被动获得的抗体水平有限,当环境中病原水平很高,就会超过抗体的抵抗能力。
环境应激也会降低仔猪的抵抗能力,如:寒冷。
因此就有两方面因素影响仔猪发病,一方面是仔猪自身的抗体水平,另一方面是环境中病原的水平以及应激源的存在。
仔猪任何时段都可发生腹泻,但是有两个高峰期更易发病,一是5日龄以前,一是7~14日龄。
急性、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腹泻通常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猪繁殖呼吸综合症导致。
而轮状病毒则通常引起个别窝或小群的仔猪发病,通常发生在哺乳后半期。
梭菌通常引起7~14日龄仔猪腹泻。
5日龄以内的腹泻通常由大肠杆菌引起,发病较急。
青年母猪的仔猪更易发病。
梭菌引起的腹泻也可在这一时期发生。
症状(大肠杆菌E.col i)
母猪和生长猪
不常见。
通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仔猪
急性发病:
突然死亡,无其它症状。
扎堆、战栗,或卧在角落里。
尾巴和肛门附近潮湿。
水样或沙拉酱状下痢-散发异常气味。
呕吐。
随病情发展出现:
脱水,眼窝下陷,皮肤僵硬,稀粪常粘在其它仔猪身上,使其呈桔黄色或白色。
死前仔猪侧卧,四肢划动,口吐白沫。
亚急性发病:
与急性相似,只不过较轻微,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
这种腹泻常见于7~14日龄仔猪。
水样或沙拉酱状下痢,常呈白色或黄色。
断奶猪
初期常表现为体况下降,脱水,水样下痢。
有时粪中可带血,或黑色物质,或有其它各种颜色象漆一样涂在粪的表面,有灰色、白色、黄色和绿色。
颜色并不重要。
生长缓慢- 消耗性体质,多毛。
拉稀,圈舍潮湿肮脏。
双目凹陷,脱水导致体重迅速下降。
可导致死亡,死猪可见双目凹陷,肢体末端略呈蓝色。
看起来正常的猪只可能也会突然死亡,而不表现任何外在症状。
致病原因
母猪与仔猪
地板表面质量差。
圈舍卫生条件差,排水不良。
卫生措施不良,不同圈舍间传播疾病。
通过靴子、扫帚、铲子等器具在不同圈舍间传播疾病。
圈舍连续使用,不消毒,空圈。
温暖、湿润的环境、粪便和撒出的饲料提供了细菌繁殖的适宜环境。
贼风。
使用代乳品,尤其是代乳品变质或遭病原污染,会增加发病率。
初乳摄入不足。
-仔猪够不到奶头。
-产箱设计不合理。
-母猪患有无乳症。
断奶猪与生长猪
断奶前因素:
这种问题是否只存在于初产母猪?如果是,可考虑对青年母猪接种大肠杆菌疫苗。
- 哺乳仔猪饲料。
检查哺乳仔猪饲料的类型,投用次数以及开始投用的日龄。
- 停用哺乳仔猪料,对比一下效果。
断奶时的因素:
- 应激。
- 饲养密度- 组群大小。
- 猪舍温度及温度波动。
- 猪舍卫生状况差。
- 猪舍连续使用,无空舍消毒。
- 饮水污染。
- 饲料类型- 粉料还是颗粒料,湿喂还是干喂。
- 给料方式。
- 日粮营养价值。
断奶后的因素
- 气流- 寒冷。
- 温度波动。
- 通风过强,湿度过高。
- 仔猪料管理问题。
- 试用不同的仔猪日粮,对比之间的发病率差别。
- 是否有其它疾病存在。
- 断奶时的日龄和体重。
- 地面状况- 仔猪在上面活动是否舒适。
.
- 对猪群生长率和整齐度进行评估。
生长猪出现腹泻多由以下一种或几种疾病导致(*表示最常见的):
猪瘟、肠杆菌感染* 、特异性结肠炎* 、道寄生虫、地方性痢疾(PED)*
肠炎,包括猪小肠腺瘤、坏死性肠炎和节段性回肠炎* 、状病毒感染
沙门氏菌病* 、螺旋体痢疾、痢疾* 、传染性胃肠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患猪对抗生素疗法的反应(病毒性疾病对治疗通常没有反应),以及试验室对泻出稀粪的检查进行诊断。
作患猪直肠棉签涂样送交试验室,或直接将患猪送交试验室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象轮状病毒、大肠杆菌和梭菌这样的病毒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全部或者至少大部分猪只都会感染这些病原。
但传染性胃肠炎(TGE)、流行性腹泻(PED)和猪繁殖呼吸综合症(PRRS)等病可以杜绝。
至于梭菌,也是任何猪群里都有的,但其发病需要一定的诱因。
治疗
根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应针对病猪进行个体治疗,同时对易感猪进行群体治疗。
饮水用药效果理想。
可采用下列药物:羟氨苄青霉素、安普霉素、新霉素、磺胺类药物、泰妙菌素以及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TMS)。
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2,500ppm的锌(用氧化锌),连续2~3周。
如果出现脱水,可用单另容器提供电解液进行口服补液。
适于治疗大肠杆菌痢疾的药物(断奶后)
注射用药:
羟氨苄青霉素、恩诺杀星、新霉素B、庆大霉素、泰妙菌素、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TMS)
In-Feed: 饲料用药:
羟氨苄青霉素300 g/吨
安普霉素100 g/吨
联合使用金霉素、青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
呋喃唑酮400 g/吨
林可霉素或壮观霉素44 g/吨
新霉素163 g/吨
泰妙菌素100 g/吨
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TMS) - 根据疫情控制用量。
磺胺类药物200~400 g/吨
氧化锌3.1kg/吨(仅用于预防)
应对比各种致病原因,找出本场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