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1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探讨秦汉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一、秦汉文学的特点1.1 诗歌的崛起秦汉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此之前,诗歌主要表现为民间歌谣,而在汉代,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开始呈现出丰富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逐渐固定,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散文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散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诸子百家中表现出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散文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1.3 辞赋的繁荣辞赋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代辞赋达到了顶峰,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1.4 小说和戏剧的萌芽虽然秦汉时期的小说和戏剧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学体系,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小说和戏剧特征的作品。
如《汉书》中的“志怪”篇,就已经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而汉代的一些戏剧作品,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也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代表作品2.1 诗歌代表作品•《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浪漫主义精神。
2.2 散文代表作品•《左传》: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3 辞赋代表作品•《子虚赋》: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所作,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两都赋》:东汉文学家班固所作,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描绘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景象。
2.4 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品•《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秦汉文学艺术特征一、散文。
1. 政论散文。
2. 史传散文。
二、赋。
1. 汉大赋。
2. 抒情小赋。
三、诗歌。
1. 汉代乐府诗。
2. 文人五言诗。
四、绘画与雕塑艺术。
1. 绘画。
-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宫殿、墓室等地方都有绘画作品。
秦代的绘画由于资料有限,我们了解较少,但从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来看,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水平,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汉代绘画艺术更加繁荣。
汉代墓室壁画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
例如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绘有伏羲、女娲、日、月等神话形象,色彩绚丽,画面富有动感。
汉代帛画也很有特色,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画面构图复杂,人物、动物形象生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绘画技艺。
它不仅是绘画艺术的杰作,也反映了当时的丧葬观念和宗教信仰。
2. 雕塑。
- 秦汉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闻名的雕塑作品。
兵马俑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每个兵马俑都栩栩如生。
它们的面部表情、发型、服饰等都各不相同,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写实雕塑技巧。
兵马俑的造型庄重、严谨,体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威严的统治。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是其典型代表。
这些石雕采用“因势象形”的创作方法,如“马踏匈奴”石雕,利用天然石块的形状,略加雕琢,就塑造出一匹矫健的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在脚下的形象,造型简洁而富有力量感。
汉代陶俑也很有特色,如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说唱俑,造型生动,表情夸张,展现了汉代民间艺人的形象,体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倾向。
秦汉文学现象的分类
秦汉文学现象分类:
1.典籍文学:《尚书》、《春秋》、《诗经》、《易经》、《周易》、《论语》、《孟子》等。
2.秦汉文学:《离骚》、《楚辞》、《史记》、《汉书》、《汉晋文学》、《魏晋文学》、《新唐书》、《元史》等。
3.秦汉小说:《围城》、《搜神记》、《梦溪笔谈》、《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4.秦汉诗歌:《楚辞》、《古诗词》、《诗经》、《齐谐文集》、《秦汉诗词》、《魏晋诗词》等。
5.秦汉戏剧:《红楼梦》、《西游记》、《梦溪笔谈》、《孔雀东南飞》、《牡丹亭》等。
秦汉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一、秦汉文学渊源深厚。
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先秦文学为基础的新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秦汉文学。
二、秦汉文学以传统文学为基础,继承了先秦文学的经典传统,但又有新的发展。
三、秦汉文学以宣扬政治思想为主,在宣扬统一思想的同时,还着重宣扬思想解放、民主和仁慈的思想。
四、秦汉文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以礼乐文学为主,有许多儒家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韩非子》、《礼记》等。
五、秦汉文学注重文体,以诗歌文学为主,有许多著
名的诗人,如刘邦、楚庄王、汉武帝、屈原、韩愈、贾谊等,这些诗人的诗歌,都对后世文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一、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但是由于秦王朝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且历时短暂,因此“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两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汉代文学样式丰富,许多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孕育而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内容(一)秦与两汉散文1.秦与两汉散文综述秦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多文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汉散文,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2.秦代散文(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的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由于《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还保存大量的寓言故事,全书的寓言故事共有两百多则。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李斯的散文秦代唯一的作家是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人。
曾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下焚书令,变籀文为小篆。
《史记》有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在泰山,琅玡、峄山等地刻石表功。
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内容虽没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汉魏碑铭有直接的影响。
2.西汉散文(1)贾谊的政论文秦王朝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取得大的成就,政治上的失败却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使那些才华横溢的汉初文人有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先是陆贾,早在刘邦称帝之初就在其面前时时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1.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代表作品有《离骚》、《屈原》、《楚辞》、《淮南子》等。
2. 秦汉时期的文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诗歌创作:诗歌成为文学的重要体裁,有灵秀华丽的风格,代表作品有《离骚》和《楚辞》。
(2)史书创作:史书成为文学的重要形式,有精彩生动的历史描写,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等。
(3)哲学著作:哲学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淮南子》等。
(4)散文创作:散文成为文学的独立体裁,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等。
3.《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表现了诗人辛辣的爱国情感和抵抗野心勃勃的暴君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
4.《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描绘了楚国人民的荣辱成
败,反映了人民反抗奴役统治的精神。
5.《淮南子》是传世文献中汉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涉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6.总体来说,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汉文学作品
秦汉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代表了古代文化的辉煌。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秦汉文学作品:
1. 《九歌》:《楚辞》中的一篇,被誉为华夏文化瑰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2. 《离骚》:《楚辞》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楚辞之冠。
3. 《史记》: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4. 《汉书》: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5. 《论衡》:著名的辩证文集,是汉代刘向所著,包括了对伦理、道德、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讨论。
6. 《风俗通义》:古代百科全书,是汉代郭璞所著,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化辞典。
7. 《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我国古代的地理、历史和神话传说等内容。
8. 《古诗会议首》:汉代刘琨所编的古代诗集,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诗集。
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秦汉文学作品,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品没有列举出来,这些作品在秦汉时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一、秦汉文学的背景1. 秦汉政治背景•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解放农民,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2. 秦汉社会经济背景•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社会等级分明•农业生产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交流频繁,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二、秦汉文学的特点1. 国家文化政策•秦朝提倡儒家思想,严禁其他学派•汉朝兴起,兼容并蓄各种文化流派2. 文学风格多样•豪放派:描写爱情、英雄壮志的作品多见•史诗派:反映历史事件和个人英雄事迹的史诗广泛流传•诗词派: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进行抒发的诗词广泛传播3. 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秦朝文化人地位低下,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汉朝文人士大夫崛起,文化繁荣兴盛三、秦汉文学的主要作品1. 史书•《史记》:司马迁的代表作,有“史家之绝唱”之称•《汉书》:班固的著作,是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部重要作品2. 乐府文学•乐府诗:用以演唱的民间歌曲,描写爱情、战争、田园生活等•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3. 诗词•秦朝:以《九歌》为代表,描绘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汉朝:诸葛亮的《桃园三结义》、曹操的《短歌行》等4. 鸿篇巨著•《鸿门宴》:描写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历史事件•《红楼梦》:清代作品,描绘官宦家族的衰落四、秦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 文化传承•秦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秦汉文学的经典作品广为流传,并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风格和题材2. 文学思想的传承•秦汉时期的文学思想以儒家为主,对后世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文学中诗词抒发人生哲理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的观念3. 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了汉字的传播和汉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小结秦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文学风格,使得秦汉文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文学绪论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2、汉赋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秦世不文”。
3、汉代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4、汉代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宏大见其壮美。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与文学的基本态势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1、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P132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事实上,汉代诗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2、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兴起了献纳辞赋的风气P132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的学问。
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
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
”(《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
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
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类作品。
第一章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①《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②《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识记:①贾山《至言》。
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间应相互尊重、信赖,行文质直切实,明白晓畅,有说服力。
②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
文帝召为博士。
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老臣嫉恨。
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
文帝十二年卒。
③晁错生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
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
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④枚乘《上书谏吴王》。
劝说吴王应遵守君臣之义。
比譬叠出,委婉设辞,很有文采。
(与贾谊、晁错的政论散文颇不同,体现着文人而非政治家的特点。
)简单运用: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
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暴政;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
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针对现实,行文平实明白。
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综合运用:①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贾谊是西汉初期散文的重要作家。
贾谊的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最重要的政论散文代表作有《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等。
这些文章不仅思想内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写作方面也有其突出的特点。
一、其文章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
如《治安策》(从中可见出贾谊文章的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二、紧凑严密,说理透辟,气盛而情浓。
如《论积贮书》(文章紧凑严密,说理透辟。
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三、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过秦论》,(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②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
载于《汉书》本传的《上书言兵事》(一称《言兵事疏》)、《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或称《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和载于《汉书。
食货志上》的《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即《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如晁错政论散文代表作《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理解:①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
以董仲舒和刘向尤具代表性。
另外,司马迁、杨恽等人的个别散文作品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感受,或直论政事而不轻言经籍灾异,与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流不甚相同。
②董仲舒及其散文。
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贡献甚大。
主要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
其文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联类引证,雍容稳妥,已经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
董仲舒对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化,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刘向生平。
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
出身皇族。
一生曾三度入狱,仕途坎坷。
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其散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
④杨恽《报孙会宗书》。
对自己的遭际忿忿不平,婉转而深沉的表达退隐的决心。
情感浓郁,个性鲜明。
⑤桓宽《盐铁论》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
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文风质直平实,缺少汉初政论文的气势。
简单运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
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
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
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东汉散文理解:①东汉散文大势。
前期王充等求真实斥虚妄。
后期仲长统等清议时政,发愤指弊,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有激情也颇具文采。
②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字君山,博学多通,好非议俗儒,著有《新论》29篇,多佚。
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也反映出文风趋向质实的倾向。
③王充。
王充,师从班彪,会通百家。
晚年退居著述,今存《论衡》85篇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
④仲长统。
字公理,少好学,富于文辞,敢于直言,时人谓之“狂生”。
著有《昌言》34篇。
简单运用:①王充散文的特点。
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
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如其《自纪篇》,句式谐偶,比喻迭出,语言生动流畅。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②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
《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
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
《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综合运用: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一、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
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
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
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
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
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这为《史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三、司马迁的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生存的命脉所在。
四、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
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工作。
五、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
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大。
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六、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
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
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②《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1.古史和档案。
2.口碑史料。
3.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
《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二千年的历史著述。
历代史著,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综合运用:《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史记》众多成功人物的塑造,得力于司马迁极富表现力的描写手法。
主要有下述几点: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风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司马迁也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篇章人物的对比,也有一篇之内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并列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