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坐标表示平移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41
《用坐标表示平移》课后反思《用坐标表示平移》这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使学生在探索图形平移变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知识获得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而让学生体会用坐标表示平移的作用。
1.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空间有待提升。
学生回答不出来,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马上让他坐下,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2.板书问题:PPT虽然可以显示重要内容和结论,但翻页就没有了,因此不能太依赖课件。
3.在今后的授课中应加强对课堂每个环节时间的掌控。
4.教学设计方面:第一,难点缺少了练习,而且难点讲解不够详细,应让学生多画图来验证两个“思考”;第二,前面重点内容花时间太多,教学设计缺少了灵活性,被课件所束缚。
就本节课的整体设计而言,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先展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再和老师、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其中的真伪,从而
体会并汲取他人思维的精华,达到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也是我心中的理想课堂!不足之处,还请在座的专家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用坐标表示平移》课后反思】。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反思《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反思《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反思篇1《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二节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二小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从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本章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学习用坐标来表示平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平移)。
这节课不仅探究了平移所引起坐标变化的规律,也探究了坐标变化引起位置变化的规律。
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我的设计意图是: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它向右游了4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在坐标系内画图找出答案,同时总结出变化规律。
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到寻找规律,由易到难,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从而对这一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例题提供必要的前奏。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当点变成三角形后,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出的图形解答此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平面内点的坐标平移的规律及图形上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图形平移的规律,能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教学中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预设让学生先总结点的平移规律,再由点的平移规律到图形的平移规律。
但学生对点的平移规律很容易理解,而对图形的整体平移困难很大。
比如:将一个图形先左右平移,再将这个图形上下平移。
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平移正确,而第二次平移是将平移后的图形进行平移,指导多次都无法纠正过来。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一、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P51)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
2、教学的核心“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
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在直角坐标系中对图形平移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用坐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2、在同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三角板。
六、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操作---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实例,动手操作,感悟图形平移前后坐标的变化。
七、教学过程(一)、忆一忆,画一画: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出以下各点:A(4,3),B(3,1),C(1,2)2. 将以上各点顺次连接,得到什么图形?(二)、做一做,议一议:1. 将A点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A1,试标出该点,并写出其坐标.2. 用同样方法分别得到点B1,C1并写出其坐标。
3. 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的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在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4.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分别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在形状、大小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归纳小结:点的平移与坐标的关系左右平移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x+a,y)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x-a,y)上下平移点(x,y),向上平移b个单位(x,y+b)点(x,y) ,向下平移b个单位(x,y-b)口诀左右平移左减右加纵不变上下平移上加下减横不变(三)、看一看,想一想自学课本51页例题,思考并归纳: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左(或向右)平移 a 个单位长度;2.如果把一个图形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 a 个单位长度。
《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X 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用坐标表示平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用坐标表示平移》是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的基本性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将通过本节课学习用坐标刻画平移变换,它既是对直角坐标系的深化和应用,又为今后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索几何性质以及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可以说,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上好本节课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本节课内容,新课标标准以及学生的特点。
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经历得到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及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的导向,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并掌握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难点确定为运用该变化规律进行证明和计算。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的学生活动参与性强,思维活跃,可塑性强。
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将采用“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对比,归纳,抽象,形成对平移过程中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并锻炼其理性思维。
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