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
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关于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自己还不会读的字--------自学提示二:(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石潭记教案8篇小石潭记教案8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二、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一)走入《小石潭记》1、朗读课文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2)学生齐读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的经典段落。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升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的经典段落。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品。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小作品。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并研究《小石潭记》,理解课文内容、意境和情感。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如其他类似作品的赏析文章。
教师需要准备写作指导资料,如写作技巧的讲解文章。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小石潭记》,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小石潭记》的作者和背景有所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你最喜欢的自然景物是什么?”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自然景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4.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4.4 文学鉴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微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唐代柳宗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景古代散文第一课。
作者记叙了自己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在叙事写景中既精致地传递了忘却尘世烦恼的欣悦与沉醉,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被抛掷久远、无法兼济天下的忧伤。
这种“对位”式抒情是文本的篇性,也是散文类性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片段教学中,拟从柳宗元情感的矛盾切入,引导学生对其写景抒情精致、含蓄、醇厚的特性细加鉴赏。
相较于本单元的其他篇章,本篇抒情上的“矛盾性”“空筐结构”更为鲜明,所以教学中也会进行比较阅读,会通奥窔。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感官开放的景物描写并不陌生,但是对景物与情感、个性的融合性描写还不是很敏感,对曲折情脉的营构,空白结构的创设,幽微情感的体悟,更是比较陌生或理解肤浅。
因此,这些地方的审美应该成为教学的攻坚处。
三、教学目标1.从“悲———乐———悲”的情脉中,把握作者幽微的内心情致(重点)。
2.体味柳宗元抒情写景的精致性、含蓄性和创造性〔①明明有亲朋相伴,却说“寂寥无人”的诗化写法;②小石潭也是作者的自况(难点)〕。
四、教学方法1.矛盾开掘法。
从课文显在的“乐”“悲”矛盾入手,了解柳宗元情感的变化及体现,增强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整体认识。
2.还原比较法。
通过情境还原、历史还原、艺术还原等方法,品析数词“ 百”,介词“为”和“似”等词语的含蓄抒情美丽,并与生活实际打通,不断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
五、教学流程(一)乐在何处———悟抒情的精致性1.启思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同学提到本文既写了柳宗元情感的“乐”,又写了“悲”,这不矛盾吗?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一矛盾,探索一下柳宗元的情感基调,以及他的独具个性的抒情艺术。
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柳宗元“乐”的句子,再思考思考,他是怎么表现这种“乐”的?2.交流①“百二十步”“百许头”———没有宁静愉悦的心情,不会去数步数,数鱼数。
②“如鸣佩环”———清脆的声音写出了欣悦;质地优秀、价格昂贵的玉环也含蓄传递对这种水声的新奇与珍视。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小编sky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小石潭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唐代有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三、齐读课文四、教学目标完成1、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熟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的。
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
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
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
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小石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1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大意;(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2)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自然景观;(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短文,发挥想象,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案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1《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
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
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
“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
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
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
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
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精选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二)讲读课文1.指导诵读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
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
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考纲范围内21篇课内文言文中重点篇目之一。
我结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特点,针对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与合作。
2、讲解与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2、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复习并背诵原文。
2、尽可能地找出:闻、可、居、许出现的句子,并解释。
3、结合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反思:“课前预习”可独立设置,而不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转入复习课内文言文。
现在,老师问你们:“根据上学期的几次模拟考,你认为课内文言文应该围绕那几个方面来复习。
1、课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2、翻译(注意词类的活用)。
3、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堂目标: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一词多义)。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展示课堂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任务,好!)三:讲解新课。
1、课文默写。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小石潭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散文的习惯。
教学内容:1. 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2. 分析《小石潭记》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生平。
2. 讲解《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
3. 分析《小石潭记》的艺术特色,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4.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朗读习惯。
第二章:文学常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小石潭记》中的重点词语。
2.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内容:1. 解析《小石潭记》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古代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步骤:1. 讲解《小石潭记》中的重点词语,如“寓形宇内复几时”、“乘化以归尽”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分类,如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抒情散文等。
3. 分析古代散文的特点,如语言优美、表达含蓄等。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石潭记》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分析《小石潭记》的篇章结构。
教学内容:1. 解析《小石潭记》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石潭记》的篇章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记》中的主题思想,如生命短暂、珍惜时光等。
2. 分析《小石潭记》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第四章:朗读与感悟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引导学生感悟《小石潭记》中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朗读《小石潭记》中的重点段落。
2.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1. 选择《小石潭记》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如忧伤、无奈等。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小石潭记》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等。
2. 推荐与《小石潭记》相似的散文作品。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小石潭记》教学课例范文(精选11篇)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课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篇1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1、整体感知,2、探讨研究,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为kān( ) 俶( )尔远逝往来xī( )忽yí( )然不动参( )差( )披拂悄怆( )幽suì( )⑵ 解释加点的字:伐竹取道___________ 蒙络摇缀___________斗折蛇行___________ 凄神寒骨___________⑶ 填空: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
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小石潭记微型课教案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
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
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
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
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
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小石潭记》教案(15篇)《小石潭记》教案(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学习文言语法,背诵全文,理解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体味作者的情怀。
2、比较作者等几位古代文人被贬之后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3、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
讲练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1、学点文言语法,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翻译并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得志后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3、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
4、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背诵课文前两段。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他寄情于山水,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小石潭记》朗读停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赵新革卫辉市孙杏村镇中学2016年7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河南省卫辉市孙杏村镇中学赵新革一、【课文导入】人物竞猜:(根据你的理解猜测他是哪一位人?)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就出自他的笔下。
二、【课题】(投影出示)三、【目标】(投影出示)1、掌握重点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四、【字词】【重点词义】(投影出示)五、【熟读课文】1、自由朗读----组内正音和节奏----各组推荐朗读2、教师范读3、同学朗读六、【问题探究】1、下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2、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
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
那么柳宗元之所以给他取名“小石潭”?肯定有许多描写石头的语句,请找出来。
3、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请从写景的角度填写)要求:四字概括;找景物,说特点;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此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作者“心乐之”4、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当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用原文回答。
5、刚才还是心乐之,怎么现在却变得忧伤了呢?由于参与政治革新活动。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之一。
七、【主题探究】(投影出示)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
八、参与改革,失败被贬。
内心忧愁寄情山水,摆脱抑郁。
忧中寻乐睹物思情,感情流露。
乐中生忧九、【结语】这里的乐只是一种表象,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
作者:胡英杰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11期
一、教学目标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
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
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板书: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
(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
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
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
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
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板书:水清鱼灵)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板书:石异树翠)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却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
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于是他遍游山
水,寄情抒怀。
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
(板书:乐由心生凄怆哀怨)
(三)拓展延伸
最后,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四)收束全文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大家都是合格的小导游。
是啊,小石潭清幽秀丽,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人念念不忘。
今天的学习之旅暂告结束,但大家对美文美景的感受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领会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景水清鱼灵
石异树翠寄情山水
探情乐由心生陶冶性情
摇凄怆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