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
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
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
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
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在2023年,我有幸阅读了《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
本书作者力图揭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深刻探讨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精神,也对自身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了更新的认识。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注重和谐、平衡和共同发展。
笔者通过详实的事例和理论分析,将这种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例如,在讨论家庭观念时,作者指出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纽带和凝聚力,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关爱。
这种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是中国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念、社会责任观念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中国人的价值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其次,本书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些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仰,揭示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对中国人的影响。
例如,在儒教中,强调“仁爱”和“孝道”,这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人的信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本书还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了平和、踏实和乐观。
这种人生态度是中国人对待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积极态度。
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乐观。
通过阅读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学会了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
通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我对中国人的精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书通过详实而精彩的分析,探究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消失过危机,至少它已经连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觉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德,中国人喜爱和平,敬重值得我们敬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怜悯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才智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怜悯心来源于怜悯的力气。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3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抱负'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顺、害羞、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转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非常敬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气。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篇1世界大战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极权崇拜。
而德国极权崇拜的原因是英国的暴民崇拜。
他说的暴民崇拜我认为就是一种极端自由主义。
这就与我说西方社会是小孩社会类似。
关于英国是暴民崇拜发源地这问题我去年买过一本书《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还未读。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与这个问题有关系。
将来读时要注意观察。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篇2中文,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它记录了中国的文字系统,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在不断的发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对联等文化,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试想如果不学习掌握汉语与汉字,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可能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连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话文进行翻译,中文也可以通过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进行学习交流,理论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对比过两者的同学应该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译,与自己用原来的语言明白的文化内容肯定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这就像是一个需要验证的传承一样,要想得到其真正的传承,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钥匙,才能通过考验。
中国文化也是一样,你必须学习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窥视到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这就是看了辜鸿铭这本书的一些对中文的观点后,对自己所提出来的提问以及解答,或许解答的还不是很充分,很透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继续前进的理由,一个支持下去的信念。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篇3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其实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类似这样的有很多,所以看这本书有点艰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操作过程,眼见一堆知识和观点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初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设想,对于很多东西全都开始有可以选择选择接受了,一般来说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自觉性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沦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归根结底的智商,一全然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才华横溢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
比如辜鸿铭。
于是,他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
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有价值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出庭作证罢了。
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
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兴趣爱好,一生仍旧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
黄易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即便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闲来无聊还是努力比肩超越,这实际上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论战参予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
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论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
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周边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诚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如前所述对方的技术性错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5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从这本书的的简介得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国礼仪,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那么他们有哪些表现,或者说在那些细节可以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首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1500字《中国人的精神》是张力量先生写的一本书,书中主要探讨了中国人在面对困境、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是源远流长的,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辈就在各种环境和困境中表现出坚韧不拔、奋发向前的精神。
无论是在历史上的饥荒、战乱,还是在现代社会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不屈的勇气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书中谈到了中国人的自信精神。
中国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曾创造了伟大的文化和科学成就。
虽然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整体来说我们还不够自信。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相信我们自己,相信我们有能力走出去,为世界做出贡献。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的团结精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但我们几乎都能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
无论是在自然灾害还是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团结起来,共同战胜困难。
这种团结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内,也表现在国际舞台上。
我们能盛大地举办奥运会,展示我们的团结和文明。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无论是古代的士人们,还是现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都具备着不放弃、一往无前的精神。
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总能坚持下来,带领团队攻克难关。
中国人的坚韧不拔,使得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此外,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创造力人才的国家,我们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读完《中国人的精神》后,我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
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我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种精神力量,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读《中国人的精神》,我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
”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
”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
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我呸!”。
也就完全与重新推行国学的初衷相背离了。
在2008年12月10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曾刊登了一篇名为“《百家讲坛》的倒下与国学热的虚幻”的文章,作者在结尾写道:“在这轮国学热中,我的确不知道有多少机构和专家诚心诚意地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有多少学子兢兢业业地读了几部古代经典。
当然,我知道也总是有一些人在努力。
北京出版社出过一套《大家小书》丛书,翻印了不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学大家为普通读者写的通俗读物,就非常值得推广。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传统文化本来应该如何去普及;也可以看出,《百家讲坛》等强调的雅俗之争,其实是多么虚假的问题。
”现在看似气势如虹,如日中天的国学热,在我看来,不但没有有效给人们带去心灵的宁静,相反将其推向了更为功利的境地。
儒学,早已失去了过去作为国家宗教的根基,早已不能如孔子生活的扩张时代那样,使现在同样充满着矛盾、冲突的中国人的心灵跟头脑获得救赎。
而不讲求适合,一味的炒热,更多的是致使旧时代的糟粕回归,而非精髓。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
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
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
即做守礼的好人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即有所图。
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
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是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
这位“清末怪杰”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
它是一战前后也就是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
也许如今的中国人不再像是辜鸿铭所写的那样,可是设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固执痴狂的学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与火热纯净的童心坚守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情怀。
这个倔强执拗又特立独行的人,用他的尖锐老练的文章展现出他对西方文化利弊的独特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扬和推崇,对同胞们去亲就疏,去传统而就舶来的行为之痛心与责备,通过这本书,通过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满满地宣泄出来。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把中国人所有的行为都归结为精神的附属品。
在他的另类推论里,认为人类自身的自私与怯懦产生了商业主义,从而造成了英国的群氓崇拜的泛滥,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教和军国主义,并最终促成战争的爆发。
而控制军国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
而中国文明中的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么,中国人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它的丑陋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
”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
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
辜鸿铭在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在他眼里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它是用心灵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过理性教育的欧洲人那样用大脑和智力来使用。
他还认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
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而且在书中,多是中西比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辜鸿铭在把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足,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足。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作者也认为,作为群体的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严肃的欧洲式的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娱乐的场合。
然而,与其说没有宗教,还不如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
辜鸿铭认为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
儒家的哲学和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儒学取代了宗教。
这本书虽然有着一些比较偏激和迂腐的主观思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全书去感受辜鸿铭在时代之下的不安与期盼,去了解中国人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在哲学及政治层面的理解。
“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但愿“中国人的精神”的思考与探索之路能够一直走下去。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搜了有关他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