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筑性详细规划的异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筑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施阶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筑性详细规划的异同。
一、目标的异同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对城市或者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建设和发展进行综合控制和引导,保证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质量。
其目标是规划土地的用途、建造的类型、容积率、绿地率、道路交通等,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2. 修筑性详细规划的目标:修筑性详细规划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详细设计和规划,包括建造物的布局、高度、体量、绿化、交通等。
其目标是确保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使其能够顺利实施和运营。
二、内容的异同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用地的分布和规模,城市设计考虑了建造的布局和风格,交通规划确定了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布局和规模,环境保护规划考虑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 修筑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修筑性详细规划主要包括建造物的布局、高度、体量、绿化、交通等。
其中,建造物的布局确定了建造物的位置和相互关系,高度和体量确定了建造物的形态和规模,绿化考虑了建造物周边的景观和绿化设施,交通规划确定了建造物的交通出入口和停车设施。
三、方法的异同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采用了综合分析、专家评审、公众参预等方法,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划编制。
2. 修筑性详细规划的方法:修筑性详细规划采用了设计方案的比选、专业技术评审、施工图设计等方法,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建造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等专业要求,并结合相关标准进行规划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异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常用的两种规划类型。
它们在目的、内容和实施阶段上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规划的异同之处。
一、目的的异同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为了规范和引导城市发展,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
它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的整体布局、用地分区、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
它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材料选用、施工方法等方面,以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证。
二、内容的异同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它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用地类型和规模,规划交通网络和环境保护措施等。
2.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建筑物的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结构设计、设备布置等。
它需要考虑具体建设项目的功能需求,确定建筑物的形态、大小、材料等,规划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设备安装等。
三、实施阶段的异同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阶段包括方案制定、评审批准和实施监督等。
在方案制定阶段,需要进行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制定出可行的规划方案。
在评审批准阶段,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和公众参与,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实施监督阶段,需要对规划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措施。
2.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编制、施工和验收等。
在设计编制阶段,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方案制定,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结构设计等。
在施工阶段,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
在验收阶段,需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异同引言概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虽然它们都是规划的一部分,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异同,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规划的特点。
一、目的和作用1.1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为了控制城市建设的规模、密度和结构,保障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质量。
1.2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更侧重于具体的建设实施,包括道路、绿化、建筑等细节设计,为城市建设提供具体的指导。
二、规划范围和内容2.1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通常较大,涵盖整个城市或区域,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2.2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更具体,通常是在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对某一特定区域或项目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建筑风格、景观规划等。
三、参与主体和决策程序3.1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常由政府部门牵头,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决策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评审等。
3.2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多由设计院、开发商等专业机构进行,决策程序相对简单,更侧重于技术性和实施性。
四、时间节点和执行方式4.1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常是长期性规划,需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执行方式较为灵活。
4.2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更注重时间节点,通常是为了配合具体的建设项目,执行方式更为具体和明确。
五、实施效果和监督管理5.1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效果需要长期观察和评估,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5.2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效果更容易观察和评估,但也需要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的贯彻执行。
结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述1、什么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答: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征和作用。
答:特征控制引导性和操作灵活性;法律效应;图则标定;开发导向。
作用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体现城市设计构想;城市政策的载体。
3、简述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和历程。
答:产生背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它产生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出现重大变革,由无偿无限期使用转向了有偿有限期使用,土地进入市场,土地的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大背景下。
发展历程(20余年)三个阶段----从形体设计走向形体示意,即通过“摆房子”的形式制定规划管理依据,以约束不合实际的高密度开发及见缝插针式的盲目发展;从形体示意到指标抽象;从指标抽象逐步走向完整、系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4、通过对德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类似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类型的规划的介绍,试比较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它们的异同。
第2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核心指标?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有哪些?答:城市整体强度分区原则法;人口指标推算法;典型实验法;④经济测算法;⑤类比法(经验归纳统计法)3、什么是土地兼容性?简述土地兼容性适用条件和确定方法。
答: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共处的可能性,即表现为同一块城市土地上多种性质综合使用的允许与否,反映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法是什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法是什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具体地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以下⼏点。
(⼀)、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性质的⽤地⾯积与⽤地界线;(⼆)、规定各地块⼟地使⽤、建筑容量、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三)、确定各级⽀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四)、根据规划容量,确定⼯程管线的⾛向、管径和⼯程设施的⽤地界线;(五)、制订相应的⼟地使⽤及建筑管理规定;(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应该是功能相对完整或地域⽐较独⽴的区域,规模⼀般在1km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法(⼀)、基础资料的收集控制性详细规划⾄少应收集以下基础资料:1、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2、⼟地利⽤现状,⽤地分类应分⾄⼩类;3、⼈⼝分布现状;4、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途、产权、建筑⾯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5、公共设施规模及分布;6、⼯程设施及管⽹现状;7、⼟地经济分析资料,包括地价等级类型、⼟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状况、地价变化、开发⽅式等;8、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化传统、建筑特⾊等资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分类和地块划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应分⾄⼩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划分可按规划和管理的需要划分为区、⽚、块⼏级。
块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单元,其划分的原则为:1、应保证地块性质单⼀,避免不相容使⽤性质⽤地之间的⼲扰;2、严格遵守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及其他专业规划的要求;3、尊重现有⽤地产权或使⽤权边界;4、考虑⼟地价值的区位级差;5、兼顾基层⾏政管辖界线。
便于现状资料的收集及统计。
地块划分可根据开发⽅式和管理变化,在规划实施中进⼀步重组(⼩块合并成⼤块或细分为⼩块)。
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编制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所涉及的城市局部地区,地块的具体目标,并提出各项规划管理控制指标,直接指导各项建设活动。
1)明确该地区发展定位,与上位规划相衔接确定城市中的分工2)制定该地区的城市建设各项开发控制体系的总体指标3)为各地块制定相关的规划指标。
主要内容: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边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型体量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工程设施的用地边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规划经验的借鉴意义:1)立法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开发控制的关键所在2)区划是规划图则与法规的结合物3)城市规划的操作包括一整套实施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以及执行体制都要是一个完善的系统。
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
控制内容层面是指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控制的要素,控制方法层面是指为实现规划意图选取控制的手段。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包括: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指导,配套设施,行为活动。
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面积,单位hm^2.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具体地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
(二)、规定各地块土地使用、建筑容量、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
(三)、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四)、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五)、制订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应该是功能相对完整或地域比较独立的区域,规模一般在1km2。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控制性详细规划至少应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1、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3、人口分布现状;
4、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5、公共设施规模及分布;
6、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
7、土地经济分析资料,包括地价等级类型、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地价变化、开发方式等;
8、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色等资料。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和地块划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应分至小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划分可按规划和管理的需要划分为区、片、块几级。
块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单元,其划分的原则为:
1、应保证地块性质单一,避免不相容使用性质用地之间的干扰;
2、严格遵守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及其他专业规划的要求;
3、尊重现有用地产权或使用权边界;
4、考虑土地价值的区位级差;
5、兼顾基层行政管辖界线。
便于现状资料的收集及统计。
地块划分可根据开发方式和管理变化,在规划实施中进一步重组(小块合并成大块或细分为小块)。
地块划分规模可按新区和旧城改建区两类区别对待,新区的地块规模可划分得大些。
面积控制在0.5-3公顷,旧城
改建区地块可在0.05-1公顷。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内容: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5、城市设计引导及控制:对城市重要地段的地块.需对地块内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6、配套设施控制: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以上控制内容中的前5项属地块控制指标,可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
规定性指标是必须严格遵照的指标;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指标,其目标是贯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的意图,将控制要素具体为布局引导。
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引导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地块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用地性质: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进行标注。
2、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
地块面积之比,通常以上限控制。
4、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即建筑相对于规划内道路红线后退的距离,通常以下限控制。
6、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容积率可根据需要制定上限和下限。
容积率的下限保证地块开发的效益,可综合考虑征地价格与建筑租金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来决定,防止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造成的土地浪费。
容积率上限防止过度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
7、绿地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通常以下限控制。
这里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1%的雕塑、水池、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8、交通出入口方位: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a.机动车出入口方位: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块应设l-2个出入口;
b.禁止机动车开口地段:为保证规划区交通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对一些地段禁止机动车开口。
如主要道路的交又口附近和商业步行街等特殊地段;
c.主要人流出入口方位:为了实现高效、安全和舒适
的交通体系,可能会有必要将人、车进行分流,为此规定主要人流出入口方位。
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停车泊位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通常按下限控制。
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幼托、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变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燃气设施(煤气调气站)。
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人口容量: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通常以上限控制;
2、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要求,对规划区重点地段的建筑形体和布局应进行特别控制(包括广场控制线、绿地控制线、裙房建筑控制线、主体建筑控制线、建筑架空控制线、建筑高度控制范围、建筑颜色等具体指标);
3、其他环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