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一科学探究习题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5
专题一科学探究课标细解读考点全突破一、关于显微镜的使用目镜、物镜、其放大倍数可以用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来表示;在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时我们会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多(选填“多”或“少”),视野越亮(选填“亮”或“暗”);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少(选填“多”或“少”),视野越暗(选填“亮”或“暗”)。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构件有反光镜、遮光器(或光圈)。
对光时要使视野变亮可以使凹面镜和大光圈。
要使视野变暗则可以使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3.有时显微镜的视野中会看到污点,我们看到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载玻片三个地方,因此判断时只需要移动其中的两个,如果污点都不动,就在第三个上,如果移动载玻片时污点就跟着动,则证明污点就在载玻片上。
4.由于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则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所在的位置应该相同(选填“相同”或“相反”)。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而擦、滴(0.9%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这是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我们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3、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其目的是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
三、实验法1.实验法的一般步骤:A、发现并提出问题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C、作出假设D、设计实验方案E、实施实验并记录F、分析实验现象G、得出结论。
2.实验法探究中一定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求控制单一变量、实验材料要达一定数量,实验次数要尽可能多一些,其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名师精解析【例1】下图为某同学在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显微镜下看到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1)要使图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移动;要使图像从视野②变为视野③的状态,应转动______________,换成高倍物镜;要使图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
第1课时科学探究知识梳理一、调查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此方法首先要明确_______和_______,并制定合理的_______。
调查范围大时要选取________。
调查过程要如实______。
对调查结果要进行_______,有时要用进行统计。
【注意】(1)调查范围广或时间长,不可能逐个调查时可。
(2)调查后有时需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二、科学探究1. 一般过程:、作出假设、、、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原则,即设置实验。
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的一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实验变量(变量),即对照实验中不同的条件。
两组对照实验中一般只能设计变量。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两组对照装置中,只有条件不同。
【说明】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取平均值。
实验设计的几点注意事项:①要设计对照实验;②在设计时要保证唯一变量;③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尽量减少误差;④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增加重复次数,反复验证实验结果;⑤材料选择的数量要合适,不要太少。
达标检测1.(广东)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A.调查法 B.观察法 C.经验总结法 D.收集资料法2.(泰安)3月20日龙卷风携带珠雹袭击了广东东莞,造成8死2伤,为掌握龙卷风和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用的方法是()A.模拟实验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3.(益阳)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A.探究蚂蚁的通讯B.观察叶片的结构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D.森林资源的清查4.(广安)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以下属于观察法的是()A. 用肉眼查看书缝里的小蜘蛛B. 查看介绍蜘蛛的有关知识C. 上网搜索更多关于蜘蛛的资料D. 把有关蜘蛛的信息进行归类5.(娄底)曾记得两年前,同学们刚刚走进生物学课堂,老师就带你们去调查校园内的各种生物。
下列有关调查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B.调查要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C.抽样调查的结果比普查更准确 D.调查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6.(龙岩)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以下几组对照设置不合理...的是()A.光照与黑暗B.潮湿与干燥C.光照与潮湿 D.有其他生物干扰与无其他生物干扰7.(龙岩)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
题型三科学探究题考查点1 科学探究的方法及环节1.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观察法B.比较法C.文献法D.实验法2.为了解初中生的近视情况,露露同学在本校的三个年级中各抽取了一个班级进行调查。
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B.比较C.推测D.抽样调查3.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气谚语“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主要运用了()A.观察法B.实验法C.比较法D.调查法4.“天宫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向我们展示了“用筷子喝茶”的挑战实验: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实施计划D.得出结论5.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需要运用证据和逻辑做出推测,下列证据与推测之间逻辑关系不成立的是()考查点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6.为验证含氮的无机盐是菜豆植株生长必需营养成分,下列实验处理不合理的是()A.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菜豆幼苗 B.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培养C.以土壤浸出液培养的作为对照组D.以蒸馏水培养的作为实验组7.为探究“小麦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这个方案中需要进行修改完善的一项是()A.水分B.空气C.光照D.温度8.兴趣小组同学将刚摘下的苹果叶放入70℃的热水中(如图),发现下表皮产生的气泡比上表皮多。
针对此现象,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不适合实验探究的是()A.下表皮的气泡多是因为气孔多吗?B.叶片排出的气体是氧气吗?C.苹果叶的上下表皮哪个气孔多?D.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的吗?9.(新考法—在知识主题中探究)我国疆域辽阔,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下表列举了我国部分生物类群的相关信息(资料来源:《生物地理学》,2014年版)。
请据表回答问题:(1)表中占世界种数百分比最高的植物类群,其命名依据是种子外无包被。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主题一《科学探究》教学设计2019年省纲链接:一、知识回顾:1、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对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的不能确定的生物现象发出的疑问。
实验中的问题是根据实验的目的提出的,且必须含有实验变量。
例、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以下据此情景提出的几个问题,哪一个不够具体、明确?A.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呢? 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的假设,陈述回答。
例、已知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色。
某同学要设计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前,根据已有知识,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又可以称为设计实验,是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
通常需要满足三个原则:(1)对照性原则:通过设计对照组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A:在只有一组对照的实验中,首先通过实验目的确定好实验变量,有变量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没有实验变量为对照组。
例、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
他们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气味的感觉器官,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甲(瓶内无赃物)、乙(瓶内有赃物)两个玻璃瓶中放入数量相同的活苍蝇,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步骤中甲瓶起_______作用。
B:如果一个实验中,含有多个对照组,则满足自然条件(正常状态)的那一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
(2)控制单一变量原则:一组对照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3)科学性原则: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实验误差,往往需要做重复实验,实验对象不能太少。
4、实施计划:根据制定的计划,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按步骤实施计划(做实验),需要注意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如显微镜的使用等。
例、实施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量筒先量取2毫升唾液倒入试管中,马上再用同一个量筒量取2毫升清水倒入另一只试管中,以形成对照.这种操作方式不够严谨,请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