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作者/来源:马洪平发布时间:2006-02-22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绝不可忽视出场的描写,因为人物什么时候出场,以什么方式出场,出场后做些什么等,是按照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而精心安排的。
《明湖居听书》一文的作者刘鹗对人物出场描写真是别具匠心,竭力追求多种手法并用,刻意求工求新,树立了人物出场描写的典范。
方法一:“欲扬先抑”。
《明湖居听书》一文开篇写琴师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琴师相貌“甚为丑陋”,再写开始弹琴让人“不甚留神”,最后写他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使人“入耳动心”。
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法突出其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也为后文写其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作者运用这种描写方法,扬是目的,抑是手段,逐步有层次地深入展示人物性格,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方法二:“欲抑先扬”。
这种描写手法与“欲扬先抑”正好相反。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黑妞演唱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黑妞外貌朴素洁净,再写演唱时“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转腔换调时“百变不穷”,使人“以为观止”。
这是竭力歌颂黑妞说书技艺高妙,是“扬”,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扬”是为了“抑”,是为白妞出场起铺垫作用,是为白妞作陪衬,“她的调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用“欲抑先扬”法把黑妞与白妞作对比,把黑妞演唱技艺的高超作为陪衬,突出白妞说书与众不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方法三:“烘云托月”。
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白妞出场时用了这种方法。
明湖居是一个大戏园子,到这里听白妞说书的人特别多,兴致特别高,本来说书要到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有的人连早饭也未来得及吃就赶来了,老残十点钟到,竟无落脚之地,只好花钱弄凳坐在人缝里,台上冷冷清清,台下嘁嘁喳喳,只等白妞出场。
作者写人多,情绪高,写书场嘈杂都是烘托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可是作者却不急于让白妞出场,而是先写琴师出场,突出他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照理有琴师的衬托,白妞该出场了,作者偏偏“有负众望”,不使白妞,先推黑妞,而且极写黑妞的技艺超群。
博喻的表达效果博喻是一种用一连串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描绘或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手法。
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
博喻在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功用。
一、利用博喻绘景,可以使景物多姿多彩苏轼的名作《百步洪》是妙用博喻的典范。
诗中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此诗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惊心动魄,笔墨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
“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作者滔滔不绝地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上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中闪过、水珠从荷叶上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比喻不生动贴切。
读这样精彩的诗句,就像在百步洪中行舟,因为可以险中得乐,所以会心胸为之大快。
朱自清散文《绿》中的博喻同样新奇而美妙:“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首句,朱自清从形象入手,以“裙幅”喻绿,饰以“皱缬”“拖着”,突出了潭水涟漪的飘逸之美;第二句,朱自清从神韵入手,以“心”设喻,饰以“摆动”“跳动”,表现了略微羞涩中透出的蓬勃生机,画出了绿的情愫和灵性;第三句,朱自清从光泽、质地入手,以“涂了‘明油’”和“鸡蛋清”喻绿,饰以“滑滑的”“明亮”,把绿水的洁净、软嫩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末句,朱自清则从色彩入手,以“碧玉”喻绿,饰以“温润”,突出了一潭清水的纯粹、明洁和深邃。
二、利用博喻摹声,可以使声音逼真传神声音无形,描摹起来难度较大,但借助博喻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使其逼真传神。
明湖居听书刘鹗一、“明湖居听书”背景(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过十点钟,园子里面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
桌子囗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无处落脚,只好拿了二百钱送了看坐儿的,纔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三、国学常识(二)章回小说介绍1.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2.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回”。
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1)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 将声音形象化的名篇(四)鼓书(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五、难句精解1.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弹三弦者琴艺精湛,演奏不同凡响,为黑妞与白妞出场铺垫、蓄势。
2.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述黑妞说书声调美好,轻快宛转而且清新娇嫩3.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摹声音突然特别提高,譬喻声音又高又细,响彻云霄。
4.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形容白妞声音陡然扬高,纷繁快捷,变化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写人弦相和,万声并发,丰富多姿。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众多,到得早。
“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
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广。
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
三是气氛热烈。
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似的”,很有特*。
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
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
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
第7段写白妞说书歌声的高亢,第8段写歌声的低回和变化。
这两段描写白妞说书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声音越来越高,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字转悠扬——声音陡然一落,回旋激荡——声音悠远、细弱——声音扬起、诸声并发——突然收结。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文章把那听书的场面描写得是活灵活现。
就像我已经看到了那戏园子,里面坐满了人,三教九流的都有,大家都在那等着听白妞说书呢。
那描写就跟电影镜头一样,从园子外面的热闹,慢慢地转到园子里头,一点点把那氛围给烘托起来。
这就像是厨师做菜,先把料都备齐了,锅也烧热了,就等着那主菜下锅呢。
然后啊,白妞还没出场,先出来个琴师和黑妞。
那琴师弹起琴来,感觉音符都能从纸上蹦到我耳朵里,光听这琴音就觉得肯定是个高手。
黑妞说书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厉害了,那声音,那技巧,就像一个杂技演员在空中玩着各种高难度动作。
可谁知道,这只是个铺垫啊,就好比是开胃菜,虽然好吃,但主菜还在后头呢。
等到白妞出场,哇塞,那简直是把我给震住了。
她一张嘴,就像是有魔力一样。
作者描写她的声音,那真是绝了。
一会儿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得很;一会儿又像鸟儿在山间婉转啼鸣,悠扬动听;一会儿又变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海,那气势一下子就把人给吞没了。
我感觉自己的耳朵就像是在享受一场超级豪华的盛宴,各种美味的声音在里面翻滚。
这白妞说书,不只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画画,每一个声音都是一笔,在我的脑海里画出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面。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能感觉到作者对民间艺术的那种热爱和推崇。
在那个时候,这些说书艺人就像是明星一样,受到大家的追捧。
这也让我想到,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民间艺术,可都是宝藏啊。
现在虽然有很多新的娱乐方式,但是这些传统的东西就像老酒,越品越香。
明湖居听书》原文次日早上九点,老残匆忙吃完早饭,来到明湖居。
这是一个大型戏园子,里面有一百多张桌子。
但是,当他进入园门时,发现园子里已经坐满了人,只有七八张桌子上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红纸条,还没有人坐。
老残无处可坐,只能花200个钱买了一张短凳,挤在人缝里。
戏台上只有一张半桌,上面放着一个板鼓和两个铁片,以及一个三弦子。
但是,台上并没有演员,看起来有些好笑。
园子里有一二十个人在卖烧饼和油条,为那些不吃饭的人提供食物。
十一点左右,越来越多的官员和他们的家人进来,有些人穿着便衣。
不到中午,前面的几张空桌子都已经坐满了人,还有更多的人不断进来。
这些人彼此打招呼,有些人打千,有些人作揖,大多数人打千。
他们畅所欲言,说笑自若。
在十几张桌子外面,有些人看起来像是做生意的,还有一些本地的读书人。
但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他们说的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理会。
到了中午12点半,戏台后面出来一个男人,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长脸丑陋。
但是,他的气质很沉静,没有说话,只是坐在半桌后面的一张椅子上,拿起三弦子随意弹了一些小调,人们也没有太注意。
但是,当他弹奏一首大调时,使用轮指弹奏,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让人心动不已,仿佛有几十根弦和几百个指头在弹奏。
台下的观众不停地叫好,但是XXX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
弹完这首曲子后,他停下了手,旁边有人给他送上茶。
XXX张开朱唇,露出洁白的牙齿,开始唱起书儿。
声音一开始并不大,但听起来却有着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仿佛整个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被烫熨过,每一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畅快。
随着唱了十几句,声音渐渐高了起来,突然拔高到极点,像一根钢丝抛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但她却能在这高音上转折回来,几句之后,又接连高了三四个音阶。
就像攀登泰山一样,一开始看到XXX的削壁,以为已经通天了,但翻过傲来峰顶,才发现还有扇子崖;再翻过扇子崖,又发现南天门。
越往上攀,越险越奇。
当XXX唱到极高的三四个音阶后,突然落下来,然后她开始展现她千变万化的精神,如同一条飞蛇在黄山的三十六峰之间盘旋穿插,周围不断地旋转。
《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
作者/来源:马洪平发布时间:2006-02-22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绝不可忽视出场的描写,因为人物什么时候出场,以什么方式出场,出场后做些什么等,是按照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而精心安排的。
《明湖居听书》一文的作者刘鹗对人物出场描写真是别具匠心,竭力追求多种手法并用,刻意求工求新,树立了人物出场描写的典范。
方法一:“欲扬先抑”。
《明湖居听书》一文开篇写琴师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琴师相貌“甚为丑陋”,再写开始弹琴让人“不甚留神”,最后写他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使人“入耳动心”。
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法突出其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也为后文写其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作者运用这种描写方法,扬是目的,抑是手段,逐步有层次地深入展示人物性格,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方法二:“欲抑先扬”。
这种描写手法与“欲扬先抑”正好相反。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黑妞演唱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黑妞外貌朴素洁净,再写演唱时“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转腔换调时“百变不穷”,使人“以为观止”。
这是竭力歌颂黑妞说书技艺高妙,是“扬”,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扬”是为了“抑”,是为白妞出场起铺垫作用,是为白妞作陪衬,“她的调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用“欲抑先扬”法把黑妞与白妞作对比,把黑妞演唱技艺的高超作为陪衬,突出白妞说书与众不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方法三:“烘云托月”。
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白妞出场时用了这种方法。
明湖居是一个大戏园子,到这里听白妞说书的人特别多,兴致特别高,本来说书要到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有的人连早饭也未来得及吃就赶来了,老残十点钟到,竟无落脚之地,只好花钱弄凳坐在人缝里,台上冷冷清清,台下嘁嘁喳喳,只等白妞出场。
作者写人多,情绪高,写书场嘈杂都是烘托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可是作者却不急于让白妞出场,而是先写琴师出场,突出他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照理有琴师的衬托,白妞该出场了,作者偏偏“有负众望”,不使白妞,先推黑妞,而且极写黑妞的技艺超群。
作者就是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在听众的情致达到顶峰时,人们千呼万唤而姗姗来迟的白妞才登台献艺。
如果作者不是层层铺垫,不以环境的描写和琴师、黑妞的高超技艺来作衬托,一开始就把白妞推上舞台,那白妞的高超技艺就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因为作者层层铺垫,一浪高过一浪,读者的兴奋情绪也随之高昂,情感享受也愈强烈。
这种“烘云托月”的人物描写,充分发挥了他人的陪衬作用,更突出了描写对象完美艺术形象的效果。
综上所述: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用“欲扬先抑”描写琴师;用“欲抑先扬”描写黑妞;用“烘云托月”发挥环境、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烘托了白妞演技超群。
描写手法多变,使艺术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难以忘怀,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