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69 KB
- 文档页数:9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词,正确书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情感。
(3)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课文:《古诗二首》、《短文两篇》2.课外阅读:《爱的教育》、《小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写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古诗二首》(1)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第二课时:《短文两篇》(1)导入: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5)仿写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3.第三课时:课外阅读《爱的教育》(1)导入: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3)分享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进行讨论交流。
(4)写作练习:根据阅读感悟,进行写作练习。
4.第四课时:课外阅读《小王子》(1)导入: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寓意,理解作品主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圆柱的表面积2.圆柱的体积【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特征,知道了圆柱的底面是圆形,侧面是曲面。
那么,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二、圆柱的表面积1.引导学生回顾圆柱的特征,让学生说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顶面。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沿着长边卷起来,形成一个圆柱。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底面的周长。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3.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所以底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4.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5.示例:给出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让学生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6.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圆柱的体积1.引导学生回顾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2.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3.示例:给出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让学生计算圆柱的体积。
4.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实际应用1.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例如:一个圆柱形水桶的高为2米,底面半径为0.5米,求水桶的容积。
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2.强调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应用,希望大家提前预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7 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设置了三个板块:“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多彩的世界文化”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这个话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海陆格局,认识不同的地形,通过了解不同的自然景观感受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领略自然之美。
“多彩的世界文化”这个话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探索文化差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的文化,体会文化的多样性;懂得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知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个话题旨在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不同文化的意义,能化解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和矛盾,学习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
二、学情分析世界各国文化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不相同,在相处中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尴尬和矛盾。
引导学生恰当处理这些尴尬,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课时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具体的情景化解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用餐礼仪等感受文化的差异,并且能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尊重不同的文化,进而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道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观念与态度。
2.懂得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化解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与矛盾。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与意义,做到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
【教学难点】能巧妙地化解因文化差异的引起的矛盾冲突。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该如何化解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和矛盾,了解不同国家的用餐礼仪、文化禁忌等。
学生准备:了解该如何化解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和矛盾,了解不同国家的用餐礼仪、文化禁忌等。
(一)激趣导入1.话题引入:出示教材第56页第一段文字,点明“我们要了解差异,学会尊重差异”。
出示课题:多元文化多样魅力走进新课:尊重文化多样性(二)尊重差异1.活动园:阅读教材第56页活动园的内容,故事中的同学遇到什么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西方人比较直率,大胆坦率地接受他人赞美;而中国人比较含蓄,面对夸赞时较为谦逊。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素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间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儿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儿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儿何形体。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圆柱:圆柱的认识例1、例2圆柱的表面积例3、例4圆桂与圆圆柱的体积例5-例7圆锥:圆锥的认识例1圆锥的体积例2、例3从具体编排来说,“圆柱”分为三个层次(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教材从生活情境引人,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让学生充分探究,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2)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计算生活情境中圆柱形厨师帽布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计算公式,提高解决同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并攀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重视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引导学生经历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个近似长方体的逐步细分的过程,初步感悟直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从而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中,数材编排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重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全面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主备人:总第13课时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主备人:总第14课时
主备人:总第15课时
主备人:总第16课时
主备人:总第17课时
主备人:总第18课时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多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案例。
2.学生准备: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准备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8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元减30元,小明最后实付了50元,请问小明是怎么买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如:学校买了20盆花,其中12盆是红花,8盆是黄花,请问红花和黄花各有多少盆?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术语,并会准确地读写真分数。
2.掌握分数相加、减法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通过课堂文化与语言渗透,培养学生对商业数字运算的初步感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准备•教学PPT•课堂板书•实际商场销售票据•教学乐器(如:“打击乐”、“果仁乐”、“秒针乐”等)四、教学过程A. 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堂前将音乐、数字与字母三种要素结合起来,通过打击乐、果仁乐、秒针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商场数字运算浓缩版场景。
然后,教师会发票据,让学生阅读票据上的数字,寻找商场数字规律,达到引发先探、再求、最终掌握分享应对的教学目标。
B. 简单介绍分数的概念通过对「分数」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真分数的读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将课文内容中出现的「半」、「两个四分之一」、「三个八分之一」等数字进行诵读、点读,提高学生对于分数概念的理解,打好知识基础。
C. 分数的加减法1. 分数加法教师将分数加法的概括点以及在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简单讲解,然后通过举例子,如1/3 + 1/4,进行分数加法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一技能。
2. 分数减法同样地,教师将分数减法的概括点以及在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简单讲解,然后通过一个分数减法运算的例子,如1/2 - 1/4,进行分数减法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一技能。
D. 应用实际题目通过将商场销售票据上的数字进行分数化,来创设实际商场销售场景,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相加、减法的方法。
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准备多道题目,让学生分组完成,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示例题目:丽娜买了一块价值40元的蛋糕,在打9折后共花了多少钱?E.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柱切拼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表面积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对圆柱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圆柱切拼时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圆柱切拼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切拼的过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圆柱切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模型、切拼工具、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模型、切拼工具、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圆柱形的饮料瓶、笔筒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测量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操作?从而引出圆柱切拼的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柱切拼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切拼前后的变化。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切拼前后,圆柱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切拼工具将圆柱切割、拼接,观察和记录切拼前后的表面积变化。
Unit 3 Last weeke nd?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 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 dpare nts 。
2、能够听懂问句: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 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
3、能够运用新学语言内容完成Let' s find out 中的任务。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其他生命,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 washed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听懂、会说句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5个词组读音和书写,掌握动词过去式及其发音规则。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六张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教学过程1、preparation :(1)Daily oral practice.Goodmorning! Glad to meet you. Howare you? What' 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对话练习,已学知识的巩固。
(2)Hang- man game.玩游戏,猜单词。
(watch, wash, clea n, play, visit)2、p resentation(1) Let ' s chant (第六册书本Page 7)a.听一遍录音b、师生一起说唱⑵ Let ' s start: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weeke nd? 说说自己的周末,复习动词短语。
3、P rese ntati on⑴、教师出示一个日历给大家看,圈出今天的日子是Sunday(weekend),然后问学生:What' 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学生回答今天的日期,Today is April the 10th.lt ' s Sunday.(2) 、教师说:OnSunday (weekend),I usually wash clothes, clean the room, play football, watch TV and visit grandparents. 出示教师所说动作的卡片,学生跟读词组。
跟着老师朗读几遍动词短语。
⑶、教师问学生:Whatdo you usually do on Sun days?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⑷、教师再次出示日历,圈出上个星期天的日子,然后问学生:What was that day?引导学生回答:It was last Sun day?板书并带读单词:last。
教师:It was last Sunday. It was the last weekend.板书、解释并朗读词组:last weekenc。
学生跟读并掌握词组:last weekend。
⑸、引出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板书句型并朗读。
(6) 、呈现词组: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football a nd visited gran dpare nts. 强调这些过去式的发音。
/t/, /t/, /d/,/d/, /id/ 。
(7) 、Activity one: Bingo!3、practise:师生问答。
(语言内容,媒介)Activity two: 摘苹果游戏教师领读Let ' s learn部分。
4、p roduction:Let' s find out.(1) 、教师通过CAI出示图片,提问:What did Zoom do last weeke nd?板书并认读:do-did, water-watered.⑵、教师问几个学生:What did you do ?5、progress:Do a survey。
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并做好记录。
完成后上台进行解说。
填入所缺的单词。
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应练习。
回家朗读课本Let' s learn部分,抄写词组。
板书设计:last weeke nd watch-watched wash-washed clea n-clea nedplay-played visit-visited do-did water-watered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 I watched TV.作业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能力: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l played football. 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2、能够用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进行简单的提问,女口:Did you clean the room? Yes, I did. / No, I didn ' t.3、能够听懂并完成Let' s try部分的联系。
4、能够运用新语言完成Let' s find out 中的任务。
5、了解Good to know当中的标志的意思。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其他生命,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 I played football.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了解动词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形式。
识记help的意思。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
3、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4、学生准备一张调查表。
教学过程1、preparation :⑴、Enjoy the song: At the zoo(2) 、Daily oral practiceGood morning. Glad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What day is today? What ' s the weather like today?2、presentation(1) 、Activity 1⑵、Let' s try.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S:…T: What about Chen Jie?Let' s talk设计主情景“我是小小侦探”(1)、“谁打扫了教室”教师用课件动画形式出现一个明亮干净的教室。
出现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Joh n。
Look, our classroom. It ' s very clean and tidy. But whocleaned it. I don' t kno w. I want to tha nk him. Can you help me to find him?J: I can help you to find him.John 跑了出去,碰到了Sarah, John 就问Sarah. J: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Sarah: Hmm! I watched TV.John 跑去问了Wu Yifan.J: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W Hmm! I played football.3、practise:板书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 I played football. 学生朗读。
教师头带John 的头饰T: Look, John cometo our class. He wants to find who clea ned the classroom last weeke nd.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S1: I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S2: I …T: Did you help the teacher clea n the classroom?引导学生回答。
板书help,并朗读。
⑵、Activity 2⑶、Activity 3 Make the chant.4、production:找到了”5、progress:通过课件展示John和Zoom的对话。
J: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Z: I played football at school.J: Did you help the teacher clea n the classroom? Z: Yes, I did.J: Oh, Zoom. You are great!听录音,跟读书本对话。
学生一起朗读对话。
作业设计:⑴、对话操练:Let' s find out. p28(2) 、完成活动手册相应练习⑶、Good to know板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听、说、认读Let' s read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活动。
2、能够了解双元音音标//、//、/ /的音与形,能够读出例词并选择音标与单词和配图正确连线。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其他生命,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短文内容,学会描述自己或询问他人的周末生活。
2) was, busy, It was …'s birthday.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1、preparation :(1)Let' s sing: The days of the week.(2)Ask and answer: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 nd?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I ( did) …last weeke nd/ yesterday.结合单词卡片复习所学的四会单词,可让学生进行快看快拼的比赛。
2、presentation(1) Let' s learn.从上面的问答中,老师总结并板书呈现:busy,…was busy last weekend.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提出更细节性的问题:T: 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mornin g/ last Sun day eve ning …?A: I (did) …last Saturday mornin g/ last Sun day eve ning …T根据学生A的回答,再向其他学生提问:T: What did A do last Saturday mornin g/ last Sun day eve ning …?引导学生将第一人称改为相应的第三人称进行回答,并将学生的回答(选择一个)以短语形式填入课前准备好的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