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75 KB
- 文档页数:5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单选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屋舍(shè)间隔(jiān)便要还家(yāo)豁然(huò)B. 阡陌(mò)平旷(kuàng)垂髫(tiáo)俨然(yǎn)C. 叹惋(wǎn)缤纷(bīn)怡然(yǐ)及郡下(jùn)D. 刘子骥(jì)邑人(yì)诣太守(yí)问津(jīn)2. 对下面语句中加下滑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困境)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3.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
)B. 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
)C. 仿佛若有光(仿佛:好像。
)D. 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4. 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具答之具:详细地。
B.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C. 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D. 率妻子邑人妻子:男子的配偶。
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 “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和解释)第17《桃花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出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答案:D解析:分析:“既”是已经的意思;“向路”指“原的路”;“志”是“做标记”。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言句子的翻译。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èi 捕鱼为业éi.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àD.与外人间隔iàn 此中人语云ǔ答案:B解析:分析:A项“舍”前边应读三声,后边应读四声;、“要”后边应读一声;D语,后边应读四声。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率/妻子邑人/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言断句的能力。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答案:B解析:分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言词语的翻译。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基础锤炼1.给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俨.然()豁.然开朗()衣着.()垂髫.()邑.人()间.隔()诣.太守()此中人语.云()骥.()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鸡犬相闻./村中闻.有此人()()(2)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3)寻向所志./处处志.之()()(4)不复出.焉/皆出.酒食()()(5)遂.与外人间隔/遂.迷()()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3)妻子..邑人古义:今义:(4)无论..魏晋古义:今义:(5)来此绝境..古义:今义:4.理解性默写。
(1)《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表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人们热情款待渔人的句子是:,。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办这家吉他厂的“80后”老板赵山,正是一位返乡创业者白手起家。
(删去“白手起家”)B.《山海情》通过深挖角色的多面性和生活经历,讲述了这片戈壁上宏大且温情的脱贫攻坚。
(在句尾加上“故事”)C.范仲淹在苏州开创了宋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为苏州的文运昌盛奠定了基础。
(把“开创”改为“创办”)D.由于核心原创力的缺乏,使不少乡村盲目跟风照搬市面大火的文旅模板,模仿不适宜乡村的城市建筑。
(将“适宜”改为“适应”)6.请用规范字将右图中的诗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7.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时期)著名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自号先生,除了《桃花源记》以外,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
课内精读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2)欲穷.其林()(3)才.通人()(4)悉.如外人()(5)具.答之()(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7)诣.太守()(8)后遂无问津.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同步达纲练习】一、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1.屋舍俨然()2.欲穷其林()A.完全B.穷尽,尽C.没有钱,与富相对3.芳草鲜美()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妻子一人;没有前途的地址B.妻子一人:与世隔间的地址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间的地址5.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述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2.写出描述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3.写出本文中显现的三个成语。
A. B. C.三、选择以下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
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
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之类。
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类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A.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此刻是什么社会,于是不明白有汉代,不管是魏仍是晋了。
C.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不管如何也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D.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四、阅读《桃花源记》选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世隔。
头号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不管魏晋。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用原文回答①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②表现“村人”都来关切渔人的句子有;③“村人”来桃花源的缘故是;④“村人”“不知不汉,不管魏晋”的缘故是。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精选14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篇1[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职也。
”辞不受。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
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
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英宗立,召为枢密使。
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桃花源记一、单选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乃大惊乃不知有汉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便舍船屋舍俨然D.不复出焉不复得路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底厚起来,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一幅人民群众公平分享世外桃源的绚丽画卷。
B.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C.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土鸡十元一只也没人买。
D.通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我真是豁然开朗,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重新燃起了拼搏的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
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6.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暮春花落时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D.初夏水涨之时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B.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ào)C.阡陌交通(qiān mò) 刘子骥(yì )D.诣太守(yì ) 无人问津(jīng)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闻有此人6.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二、句子默写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卷互动目标:一.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试卷内容:第一部分:自主探究一.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请你大胆地谈出第一遍听读后对作者描述的境界的最大感受吧:二.以默读为主,探讨下列第1、2段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2. 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仿佛若有光()7.豁然开朗() 8.屋舍俨然()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0.阡陌交通() 11.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13.并怡然自乐()()三.反复诵读。
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
1.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借用文中词语回答。
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四.默读并探讨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2.具答之()3.便要还家()4.咸来问讯()5.妻子邑人()6.来此绝境()7.不复出焉() 8.无论魏晋() 9.具言所闻()()10.延至其家() 11.不足为外人道也()12.既出()13.便扶向路() 14.处处志之() 15.及郡下()16.诣太守() 17.说如此() 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 20.未果() 21.寻病终()22.后遂无问津者()五.反复诵读,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第二部分:综合探究一.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十七桃花源记
【课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俨.然()垂髫.()怡.然()
垂髫.()邑.人()刘子骥.()阡陌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仿佛
..若有光(2)阡陌
..交通
(3)悉.如外人(4)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5)咸.来问讯(6)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课堂检测】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5题。
(1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
(1)屋舍俨然
..: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翻译句子。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第二段中可以用来证明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4分)
(1)
(2)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2分)
5.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
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课后拓展】
阅读两段文言,完成1-4题。
(共13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苏杭多产梅。
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
”固②也。
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注释】①欹(qī):倾斜。
②固:本来。
③孤癖:独特癖好。
④鬻(yù):卖。
⑤斫(zhuó):砍削。
⑥重价:大价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芳草鲜美
..:(2)渔人甚异之
..:
(3)遏其生气
..使予多暇日:
..:(4)安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3.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
(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4.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
...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的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课前学习】
1.huò,yǎn,tiáo,yí,tiáo,yì,jì,qiān mò
2.(1)模模糊糊 (2)田间小路 (3)完全 (4)同乡、乡邻 (5)都 (6)竟然
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全都给他们说了,他们都惊奇感叹。
其余的人
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4.D
【课堂检测】
1.(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3.(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分)
4.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们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2分)
5.C(2分)
【课后拓展】
1(1)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2)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3)生机(朝气)。
(4)怎样才能(怎么能够)。
(共4分。
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
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共5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
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3.(1)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共2分。
答对一处得1分)
4.C(2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声)【参考译文】:
苏杭盛产梅。
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倾斜、稀疏为美。
”固然如此。
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种独特癖好的隐情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横斜的侧枝,剪除笔直的枝条,阻遏它的生机,这样来谋取高价,于是,江浙的梅树都病残了。
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
我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
放松它们,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唉!我怎样才能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大量贮藏苏杭的病梅,耗费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这些病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