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新天地开发模式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9
国内经典商业失败案例与成功商业模式案例分析失败案例:PART1 定位造就成功,但成功无可复制。
——上海新天地新天地之所以成为上海的商业地标之所在,最核心之处应该得益于选址上的天时地利,促成人和。
上海新天地的前身是破旧的石库门居住区,被创新性地改造后,注入了诸多时尚商业元素,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身,并具有浓郁“海派”风味的著名商业街,并被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清单中,还成了国内城市改造的经典案例。
下面简要探讨上海新天地在定位、选址、盈利模式等方面的经验。
1、定位——因地制宜上海新天地究竟是什么,购物中心?娱乐中心?时尚中心?旅游景观?在它越来越眩目的外表下,许多人对它已经无法辨别。
其实在开发商瑞安集团眼里,新天地就是一个很特别的“Mall“。
什么是Mall?最新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场所。
它起源于欧美,伴随着家庭汽车化和住宅郊区化而诞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产物,而Shoppingmall(超级购物中心)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商业业态,衡量其成功的标志,不是商场、品牌的多少,而是树木、草坪、人工湖、乃至图书馆、体育馆、蹦极攀岩场所的数量。
上海新天地在开发的不同阶段,定位也发生了三个层次的深化。
第一个阶段强调综合性,因为当时上海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将餐饮、娱乐、购物和旅游、文化等等全部集在一起。
类似这类的时尚场所,当时比较有特色的是衡山路,但衡山路是很多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一个整体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投资方认为新天地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吸引力。
进展到一定时候,又形成了第二阶段定位。
投资方希望上海新天地成为上海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景点,希望来到上海的人,一定要来看看上海新天地,将上海新天地建成来上海必到之地。
最后阶段的定位,投资方要让新天地成为一个国际交流和聚会的地点,里面会有很多的活动,很多人在上海新天地聚会,比如久未见面的朋友可以在这个地方聚会。
瑞安集团的“天地模式”开发借鉴经验一、复制化管理瑞安于2001年推出的上海新天地,以一站式消费和高度综合化为特征的时尚中心在中国基本无样板可循,而瑞安后来在各地不断复制的“天地”模式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正是在这种创新探索过程中逐步成型的。
瑞安已经把上海新天地的概念框架和开发经验融入杭州、重庆、武汉和佛山等地的“天地”系列项目当中。
在项目经验交互方面,瑞安采用了微软SharePoint平台实现内部互联。
在系统设计方面通过四步完成:1、流程的甄选。
与瑞安市务及销售部、市务推广部等四个部门知识管理负责人进行多次沟通,挑选出各部门内适合知识沉淀的业务流程。
2、通过“知识历程图”沉淀流程中的知识。
3、设计面向各部门业务流程的知识分类体系。
4、知识管理体系的完善。
1、要“创新性借鉴”,不能单纯克隆。
商业经济发展:由于商业的繁盛,从大型百货→专业市场→自由商业→体验式消费,促进了商业形态的多元化,2003-2004年的北京与2000年左右的上海类似,正同处于商业多元化发展时期,已开始步入商业地产年。
一方面,自由/体验式业态的兴起,呼唤充满时尚、充满个性的商业形态。
另一方面,中外结合、大俗大雅的建筑艺术得到关注,成熟的建筑产品,就是或中西合璧、或民族复古,能够引起公众某种或怀旧、或洋气、或辉煌、或小资情调等种种满足社会以及人生品位要求的建筑。
比如上海新天地所依赖的石库门,所见证的历史,正好是上海最繁盛、最值得怀念的黄金年代,到现在,又恰逢其逐渐消失,因此,公众对于石库门,就在其建筑上倾注了更多的怀旧心理。
更兼有城市自豪感、城市品位、后现代意识等。
因此,如果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影响,以及商业心理对商业结果所造成的不同后果,就必须放弃任何在上海之外的环境中单纯克隆上海新天地模式的企图,转而以借鉴思路、理念、手段的方式,亦即“创新性借鉴”。
2、善于“经营文化资本”的思路每个城市的定位都是不同的,旧建筑群的文化内涵有区别,完全“克隆”新天地,肯定会让人失望。
1052010.2.5/2.20 C E O C I O苏娟/文在高端奢侈品商店林立,衣食住行和时尚娱乐一应俱全的上海新天地,你不必认为自己是在中国。
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皮肤穿梭于此,不管怎样的季节和天气,这里的白天总是人流如织,夜晚总是歌舞升平,衣香鬓影,颇有大上海风韵。
但这里同时也“很中国”。
“一大”会址,就在这几栋斥资3亿元人民币修旧如旧的老式洋房中间。
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重重穿越新老建筑,人们可以在这里购物、小酌、约会、艳遇、居住甚至上班。
“走路可到达的雅皮士生活方式”,是上海新天地刻意营造的高端居住理念。
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外资纷纷撤离上海时,一家来自香港的开发商盘下了一大块地,经过一翻别有新意的打造和苦心经营,成就了中国房产的创新典范。
它的名字叫“瑞安”。
通过上海新天地项目的成功而在内地成立的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安),成长路径有些不同。
当很多人以为瑞安对上海不可复制的文化胜地——石库门区的改造而成功打造的“上海新天地”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成功时,杭州、重庆、武汉、大连、佛山等地陆续成功开启的“天地”系列项目,表明瑞安已经发展出一个可以有效复制的解码瑞安房产“天地”模式杭州、重庆、武汉、大连、佛山等地成功开启的“天地”系列项目,表明瑞安房产从“上海新天地”起步,已经发展出一个可以有效复制的“天地模式”。
“天地”模式。
复制化管理瑞安于2001年推出的上海新天地,以一站式消费和高度综合化为特征的时尚中心彼时在中国基本无样板可循,而瑞安后来在各地不断复制的“天地”模式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正是在这种创新探索过程中逐步成型的。
后来的故事表明,并未像当初一些人所想的那样,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只是一种偶然,不可复制。
实际上,瑞安已经把上海新天地的概念框架和开发经验融入杭州、重庆、武汉和佛山等地的“天地”系列项目当中。
罗康瑞把瑞安房产的优势定位在策划和规划上案例M A N A G E M E N T 管理106C E O C I O 2010.2.5/2.20总体上,瑞安将自己的优势定位在整体项目的策划和发展规划上,寻找当地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核心地带,将各地特色融入发展项目中。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为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索如何对旧建筑实行保护与适当的开发。
关键字:旧建筑保护旧建筑开发南京1912 上海新天地田子坊0.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一方面,农村多余的大量人口大规模的转化入城镇,成为城市化的动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迫使城市规模不得不扩大,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新城开发。
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很多城市都有着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旧建筑。
新城开发带来的用地扩张,已经明显威胁到旧城旧建筑的生存。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利用旧建筑,从功能上获得新生,值得我们思考。
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就要求有不同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本文通过对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三个不同的旧建筑保护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共性与差异的研究,探讨如何在新城开发中对旧建筑实行恰当的保护,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以实现互利双赢。
1.案例介绍1-1 南京1912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纵观南京城几千年了历史,最辉煌的莫过于民国时期了。
作为民国之都,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民国建筑。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
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太平、博爱、共和、新世纪4个街心广场组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
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
街区配备140余个地下停车位及近百个地面停车位。
商业代理顾问公司询价建议报告瑞安沈阳天地调研报告区位条件本案地处核心政务区,政务办公属性明显 学区房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丰富 临近北陵公园,金廊本案沈阳北站北陵公园地铁1号线 地铁2号线位置:皇姑区 北金廊线 北站片区沈阳天地一期是香港瑞安集团投资建设。
瑞安集团于大陆投资项目有上海新天地,重庆天地、武汉天地、大连天地、佛山岭南天地项目。
2008年瑞安集团摘牌北陵大街沿线三个地块(红色虚线),于2009年开发一期地块(黄色区域),项目曾因限高问题停工2年。
住宅产品已基本售罄,2013年10月陆续 交房,写字楼B 座已整体出售给平安集团,2013年10月已交付。
项目定位:戴德梁行招商代理:戴德梁行 睿意德 物业管理:第一太平戴维斯写字楼租赁代理: 世邦魏理仕 仲量联行 岐山路站沈阳天地一期P1板块P2+P3板块地质局站省公安厅站用地面积平方米26045 地上建筑总面积平方米223122 商业建筑面积平方米149271 其中办公楼建筑平方米51477 酒店式公寓平方米52093 /SOHO公寓式办公商业裙楼平方米45701 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73851 建筑容积率9.14建筑密度% 43%绿地总面积平方米5835 绿地率% 20%一层出入口整体商业动线简洁明了,一条动线贯穿商业,中央广场聚客效应明显。
客流、人流动线租金和售价租金1600-1800元/平/年(含物管)物业方:第一太平戴维斯租赁代理:仲量联行世邦魏理仕售价12000-15000/平,3000元精装(含西门子智能化厨房、进口洁具卫生间、高档入户门,成品地热、入户空调物业方: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费2元/平/月商业租金均价 7元/平/天中央广场通过设置集中景观,营造室内休闲广场氛围,聚集商业人群,同时提高环景区商业租金。
中央广场顶盖为开放式,冬天气温低,影响消费者体验,目前开发商已着手设计改进,明年5月份完工室内水景,考虑到冬天水景的实用性,采用热水喷泉的设计二层设计退台,设置休闲餐饮业态,与室外的景观结合,营造欧美户外休闲消费氛围。
旧改大手笔——从上海新天地到佛山岭南天地上海新天地与一般的房地产商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累积式发展有所不同,瑞安是业界的一个“异类”,每次的发展均像在业界中扔下一颗“炸弹”——大手笔、大规划,从上海新天地到佛山岭南天地无一例外,正如同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的人生一样,处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也许很难想象,瑞安集团这个庞大的企业仅仅是从39年前罗康瑞手中的10万港元计息贷款发展而来的。
上海新天地10万港元开始创业1971年,生长于大富之家的罗康瑞不愿给家族企业打工,从其父亲——香港地产名人、鹰君集团的创办人罗鹰石处有息贷款10万港元开始创业,展开了日后的传奇。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香港富贾纷纷筹备移民计划时,罗康瑞作出了让人“不解”的决定——北上考察大陆市场;1993年至1994年间,在香港地产业最为红火的阶段,罗康瑞开始将瑞安集团在香港的业务向外转移;在1994年还只是香港地产业中型玩家的罗康瑞参与投资身陷财务困境的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Trump)在曼哈顿的一块地皮,11年后,1800万美元投资变为了3.52亿,即35%的年均回报率;1998年罗康瑞操刀的广受质疑的上海改造旧城项目“新天地”最后成为了上海新地标之一;2007年,瑞安以75.1亿的总价夺得佛山“祖庙-东华里”旧改项目用地,……,瑞安与罗康瑞的每一次决定与发展总是会带给局外人无尽的惊喜与不解,但每一次,瑞安与罗康瑞均能以胜利者之姿站在舞台上。
“上海新天地”奠定业内地位罗康瑞第一次前往上海是在1985年,当时的上海经济并不景气。
而此时的罗康瑞甚至还不太能听懂普通话,经常需要翻译陪同出席各种场合。
虽然在上海的时间不长,但罗康瑞有一个很基本的判断:作为1920年代的大都会,上海的历史和文化让它没有理由始终沉闷下去,而他所看到的机会,就是参与到帮上海重拾繁华的过程中去。
因此,罗康瑞选择与上海团市委合作修建了三星级的城市酒店。
亲历者说——瑞安武汉天地anderain2019-04-04 11:47:38说明:喜欢关注商业地产,也喜欢关注武汉的城建规划。
武汉天地无疑是本地商业地产的标杆项目之一,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篇亲历者写的瑞安武汉天地的开荒史,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所以全文转发,希望此文对武汉地产界的同仁有所启迪和帮助。
这篇文章,2015年3月份就存在了,转自微信公众号iestate,版权归知乎张小放所有,以下为正文:新天地系列发源于上海,发展商是香港的瑞安房地产。
2000年的时候,在上海的市中心淮海路棚户区旧城改造时拿到的项目,将旧租界的老式石库门房子整修,“修旧如旧”,主要是以高端的户外餐饮休闲为基调做出来的。
其实我认为这是大陆商业做体验式的先驱,不过当时体验式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提出来而已。
但是,新天地其实只是项目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
整个公司运作的盈利模式是在市中心取得大块土地,利用新天地的成功来提升周围住宅和写字楼的价格,公司在住宅出售和写字楼租赁上取得超额利润。
盈利模式是独特的。
03年新天地获得市场认可后,瑞安开始扩张。
但是由于品牌注册的问题,新天地不能被注册,所以大家看到的很多新天地是山寨的。
正宗瑞安发展的新天地只有西湖天地(这个比较小,属于试水被坑项目)、重庆天地、武汉天地、岭南天地(佛山)。
在每个天地都是结合本地特色进行特别的设计:比如上海市石库门弄堂风情,西湖是江南名居的青瓦白墙,重庆是高低错落的吊脚村落,武汉是租界原建筑保护加上地块的60几株原生梧桐树。
从设计和运营的角度来说,尽可能的保持当地文化。
还有些是不同的产品线,比如走科技园路线的创智天地和大连天地,这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正式说回到武汉天地项目武汉天地在2006年立项,大项目总建筑面积180万。
其中包括80万的住宅,25万的商业,其他的是写字楼。
而商业中武汉新天地有40000方,一期在2008年开业,到2010年全部完成并开业。
武汉天地一共12座建筑,40年产权,非卖品,自持经营。
城市老街区的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比较分析一、城市老街区商业改造的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其对于那些既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在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型城市,必需要解决好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历史街区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保留遗产的精神实质。
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发挥其巨大价值。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出于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对城市老街区(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的动态保护观念已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在许多城市引入了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
实践证明成功商业开发会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供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资金,提升历史街区人气,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保护模式比较早期的老街区商业项目改造多由政府主导开发,加之经济利益较低、资金投入大、资金投资回报期较长,此类项目往往成为烫手的山芋,主动请缨接手改造的开发商甚少。
众多项目大打文化继承及城市文脉牌,但所谓的老街区改造充其量是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拼贴式的异地重建,均无法重塑历史厚重感,最终往往沦为穿衣戴帽式建筑的复古仿古比拼,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新天地改造后口碑叫好收益叫座,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三大改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大幅增加旅游收益,一时间全国兴起老街区改造热潮,开发商、政府、投资商对此类改造趋之若鹜,各地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及保护更是各施各法,归纳总结基本可划分为外在的穿衣戴帽式,内在的功能置换式及内外兼修的文化复兴式。
三、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界定3.1 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划分对于历史老街区,启动保护改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持续经营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才是此类项目的盘活初衷与改造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