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塘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架构与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29
构建渔盐文化特色,打造本土化课程体系【摘要】渔盐文化是海岛地区独有的传统文化,对于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构建渔盐文化特色的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渔盐文化在教育领域的现状。
本文还探讨了如何设计与实施本土化课程体系,以及本土化课程体系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了构建渔盐文化特色,打造本土化课程体系的建议,强调了本土化课程体系对教育事业的积极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渔盐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展望了本土化课程体系对教育事业的积极影响,为推动当地文化特色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渔盐文化、本土化课程体系、传承、发展意义、教育领域、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法、应用价值、建议、重要性、影响。
1. 引言1.1 探讨渔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渔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传统渔盐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渔盐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渔业和盐业的生产活动中,更体现在社会生活、礼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中。
渔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渔盐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渔盐文化融汇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和探索。
通过对渔盐文化的传承,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有助于我们坚守文化自信。
渔盐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产业的重要代表,渔盐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技艺和智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通过挖掘和传承渔盐文化,可以激发地方经济的活力,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
探讨和传承渔盐文化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继承和发展渔盐文化,我们可以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塑造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播与发展。
构建渔盐文化特色,打造本土化课程体系渔盐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海洋、渔业、盐业等紧密相关,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倡,如何将渔盐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中,打造本土化课程体系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渔盐文化特色,打造本土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渔盐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渔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海洋、渔业、盐业等多个领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具体而言,渔盐文化包括海洋文化、渔业文化、盐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涵。
海洋文化是渔盐文化的基础,它包括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风貌的文化意义、海洋交通的历史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海洋文化承载了中国人民对大海的敬畏和热爱,反映了海洋与中国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连接。
渔业文化是渔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渔业技术的传承、渔民生活的习俗传统、渔民文化的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渔业文化展现了中国渔民对渔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反映了渔民与海洋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渔盐文化具有丰富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它展现了中国渔民和盐商的勤劳智慧和生活态度,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海洋和盐业的热爱和传承。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渔盐文化,必须构建渔盐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 课程内容的设置在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渔盐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设计渔盐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
具体而言,可以设置海洋文化、渔业文化、盐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涵盖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渔业技术的传承、盐田开发的历史传承等内容。
海洋文化课程可以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海洋风貌的文化意义、海洋交通的历史传承等内容;渔业文化课程可以介绍渔业技术的发展演变、渔民生活的习俗传统、渔民文化的艺术表现等内容;盐业文化课程可以介绍盐田开发的历史传承、盐业经济的发展演变、盐商文化的商业精神等内容。
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2019年精选文档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政治意义与经济价值,也在于人文传承。
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教育,不仅是要创建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更是要将海洋精神与学校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创新德育活动,丰富特色课程,共同为教育总目标服务。
航华第二中学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开展海洋文化教育的初级中学,一直在进行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完善。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学校制订了《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航华二中探究型课程方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开展科目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
在科目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潜能。
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已经有了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
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
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
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
汲取“海丝”文化元素构建美育课程体系作者:李嫣红来源:《新教师》2017年第10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泉州文化更是风格独特,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千年古桥洛阳桥畔,拥有得天独厚的“海丝”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如何汲取“海丝”文化元素,构建美育课程体系,让幼儿成为了解和掌握这些特色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幼儿园美育课程构建的方向。
笔者所在幼儿园以《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的精神为指导,以“为幼儿梦想扬帆,为教师成长领航,为家长育儿护航”为办园理念,以培养“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乐群创造、全面发展”的幼儿为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发展需要,积极运用泉州的“海丝”文化元素营造“温馨、快乐、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科学定位幼儿园美育目标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遵循美育特点和幼儿成长规律,通过统筹整合幼儿园与社会美育资源来开展活动,培养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逐步形成富有“海丝”艺术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营造艺术欣赏区,感受“海丝”文化内涵艺术欣赏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基础,重在引导幼儿从发现美、感受美和体验美等审美特征入手,发展其积极的情感、想象力和理解力等,遵循审美的教育规律,激发审美知觉和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为了充分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在体验中萌发对美的感受,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精心打造了三维立体艺术欣赏体验区。
首先是用廊道空间呈现“海丝”风情。
我们分别在三个楼层的廊道空间创设了“海丝风景”“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的三维空间欣赏区。
接着是在休闲空间植入“海丝”景点。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艺术感受欣赏和表现创造力的差别,以泉州“海丝”文化景点为主线,开辟了“东西双塔”“飞天乐伎”“清净寺风光”“洛阳古桥”“惠女风情”等十个海丝主题欣赏涂鸦创作墙。
鼓励幼儿用贝壳、木片、纽扣、小石头、芦苇、纱布、麦梗、颜料等材料,用自己的方式尽情想象创作,表现闽南古桥、古塔、古厝、古寺等丰富多彩的“海丝”景点,使之感受“海丝”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作者:林允艳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论述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以“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快乐成长”这一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发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20多门符合学校、学生特点,体现学校海洋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海洋文化校本课程逻辑框架实施途径【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71-04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简称海城区第六小学)以“海洋文化”为特色,植根于“海洋文化”,充分利用北海市丰富的海洋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了“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把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相结合,将“海洋文化”的精髓融入校本课程,让师生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体验中增强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师生大海般的品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一)国家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名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培养。
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用人才。
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生活化、校本化、个性化,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这能在优化教育资源上更加有的放矢,在建设学校育人环境上更加富有特色,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上更加扎实有效,更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课程体系固然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但是,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发展需求。
所以,学校如果只有规定课程,而没有可供学生选择的促进自己身心、个性发展的课程,没有一个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学校肯定不是高水平的学校。
“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林允艳【摘要】本文论述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以“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快乐成长”这一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发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20多门符合学校、学生特点,体现学校海洋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海洋文化校本课程逻辑框架实施途径【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71-04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简称海城区第六小学)以“海洋文化”为特色,植根于“海洋文化”,充分利用北海市丰富的海洋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了“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把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相结合,将“海洋文化”的精髓融入校本课程,让师生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体验中增强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师生大海般的品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一)国家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名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培养。
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用人才。
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生活化、校本化、个性化,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这能在优化教育资源上更加有的放矢,在建设学校育人环境上更加富有特色,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上更加扎实有效,更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课程体系固然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但是,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发展需求。
所以,学校如果只有规定课程,而没有可供学生选择的促进自己身心、个性发展的课程,没有一个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学校肯定不是高水平的学校。
依托“海军文化”背景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作者:朱雨红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8年第10期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设置内容能最直观、直接的展示出一所学校课程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是基于学校校园文化的校本化的物态呈现方式。
泰州市海军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海军命名的初中,也是唯一一所军舰进校园的学校,学校坐落于水兵母亲城,是海军政治部和泰州市政府在海军诞生55周年时联合命名的,在孕育和弘扬海军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的资源,让学生了解、理解“海军文化”,学习、发扬“海军精神”?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弘扬海军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之间的联系,以海军文化为背景,思考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推进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
学校管理层一致认为,学校文化的传承最直接、便捷的方式便是通过课程途径来实现。
泰州市海军中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基于海军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师生弘扬海军文化。
关注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基于校园文化现状,深度融合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现代课程观认为,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都是校本课程。
基于上述观点,校园文化原就具备了一些校本课程的作用,是隐形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泰州市海军中学推进建设的学校课程体系正是基于校园文化的现状的基础上,以“海军文化”为背景。
学校在将“海军文化”引入并融合到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以“海军精神”及其价值观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并将这种宏观的学校文化微观化、校本化,使其最终以物态化的课程文化呈现。
这是学校依托“海军文化”背景,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工作理念。
目前学校推进基于“海军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已经具备了一些建设的基础,比如,学校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开展的活动影响、学校提出的“海军精神”的育人理念的实施、综合活动和学校教学的相互渗透等方面,这些都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部分基础。
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提升他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海洋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借助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机制,构建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势在必行。
在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时,应确定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
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海洋的认知、热爱和保护意识,关注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观念。
重点内容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洋的魅力,了解实际情况,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利用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和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学习资源,拓展他们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海洋意识教育应当与科学、社会、文化等学科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自然地理、生物学、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认识海洋。
要注重教师培训和资源支持。
国家课程校本化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实施海洋意识教育课程。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海洋意识和教学水平。
还应提供海洋教材、实验设备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与保障。
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增强他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海洋意识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对海洋的认知、理解和尊重,让他们了解海洋的重要性、保护海洋的必要性以及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为了更好地推动海洋意识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来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
一、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长期以来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海洋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青少年积极参与海洋保护行动。
二、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的原则1. 多学科融合:海洋意识教育涉及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应该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展开。
2. 实践与体验:海洋意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洋的魅力和问题所在。
3. 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他们对海洋意识的认同感。
4. 灵活与个性化:海洋意识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的内容1. 学前班至小学(1)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和图画书等教具,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如海洋生物、海洋地理等。
(2)通过实地考察和海洋生物展览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观察和表达海洋生物的特点,培养他们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2. 初中至高中(1)通过开设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课程,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进展,培养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2)通过实验、模拟和计算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3)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海洋保护行动、开展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对海洋环境的重视日益提高。
然而,由于我国海洋意识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广大民众对海洋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差距,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为各地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契机。
通过将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珍爱海洋、保护海洋,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海洋是地球上占据绝大部分面积的水域,其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意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内容,对于提高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海洋意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海洋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对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的理解能力。
此外,海洋意识教育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推进海洋意识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和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分析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特色和教育发展需求,灵活调整、创新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使之更符合地方实际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
如何构建具有“海丝”特色的综合课程体系 ——基于“北上”学习引发的新思考发表时间:2020-12-02T11:58:24.4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作者:胡建华[导读] 两百多天的京沪之行,我们看到了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胡建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乐安小学 362123一、北上之行,有何见闻?两百多天的京沪之行,我们看到了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吸引眼球的或是优雅怡人的校园环境、或是休闲舒适的学习空间;冲击大脑的或是PBL、UBD、STEAM等新鲜词汇、亦或是联邦制、扁平化、项目制等新式理念;而最震撼心灵的我想应属各校丰富多彩的综合拓展课程建设。
综合拓展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旨在培养具有社会属性、未来素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这已然成为一种共识。
据上海市教科所课程专家介绍,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目前多数学校综合课程变革已从1.0迈向3.0,课程形态从点状走向网状,课堂样式也从知识核心走向了素养核心。
确实跟岗中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都开发了少则几十门,多则数百门的综合拓展课程,以更好满足学生全方位、个性化成长需求。
二、课程难题,如何破解?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其中不乏一些学校跟我们很多完小一样:规模不大、空间狭小、资源有限。
那么,他们是如何破教育空间封闭性之困,解课程资源有限性之难呢?(一)打开校门,引进来。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益成熟,互联网+教育在助推学校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此,有很多学校正敞开校门,让时代活水涌如课堂,努力把优秀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让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
比如,卢湾一中心小学,一所建在云端上的学校,该校以“云”为品牌,以未来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学生创建了许多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平台,开发了适用于合作学习的“云课桌”、适用于实践操作的“云厨房”、适用于视听体验的“彩云墙”、适用于数据分析的“云图书”等,成功翻越网络围墙,打开学习第三空间,构建了一套极具时代特色的云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了一条课程与未来世界紧密相连的新渠道。
“塘韵”园本特色课程下的班本项目模式探析发布时间:2021-11-09T01:34:17.74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7期作者:黄慧[导读] 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文中强调:“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基础是班级课程,其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
”我园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园本“塘韵”课程体系架构逐渐清晰,以特色“筑塘围涂”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从“品塘味”、“赏塘景”、“戏塘乐”、“说塘事”、“探塘变”入手,建构着幼儿对于地方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黄慧慈溪市庵东镇圆圆实验幼儿园【摘要】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文中强调:“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基础是班级课程,其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
”我园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园本“塘韵”课程体系架构逐渐清晰,以特色“筑塘围涂”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从“品塘味”、“赏塘景”、“戏塘乐”、“说塘事”、“探塘变”入手,建构着幼儿对于地方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但在课程落实上,我们发现:仅靠园级层面组织大型活动、实践活动、环境教育等,缺乏了课程开展的主抓手,而使课程推进显得零散、无序,且因自上而下的活动开展无法凸显各班教学特色,发展特色班本项目课程已迫在眉睫。
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为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要立足班级,关注幼儿园班级活动,以形成有效的班本课程体系。
那么如何围绕园本特色课程,做好班本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将从“生成定主题、架构现方案、推进启发展”,这三个方面简析我园班本项目课程模式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成;架构;推进;塘韵课程;班本模式庵东作为三北平原上的浙江名镇,有着厚重的移民文化、围垦文化、渔盐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海地民风。
曾有“浙江盐都”之誉,又有“慈溪棉仓”“青蟹之乡”的美称。
祖辈、父辈以塘而生,对塘外捕捞,塘内晒盐、种棉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至今影响着老百姓的饮食起居。
一、生成:基于塘韵定主题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的特色课程,而班本课程是一个班的特色课程。
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海洋意识的缺乏,导致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的计划,以提高全民对于海洋保护的意识。
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海洋知识教育。
在学校中,应该加强对于海洋科学知识的教育,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学科竞赛、科普讲座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增强对于海洋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第二,推广海洋文化教育。
海洋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育中应该加强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教学,如航海文化、渔民文化、海洋建筑等,让学生了解海洋文化的底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海洋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加强海洋法律教育。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海洋的保护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于海洋法律的教育,如海洋行业法律、海洋环境法律等。
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海洋保护的意义,培养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
第四,注重海洋意识教育的实践性。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的知识,也能够亲身体验到海洋环境的风光和问题。
如组织学生参观海洋保护区、海洋科技公司等,让学生了解海洋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培养对于海洋保护的实践能力。
在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多样性。
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如教学游戏、实验、讲座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第二,注重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联系,共同推动海洋意识教育的落实与推广。
第三,建立完善的海洋意识教育评估体系。
评估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在海洋意识教育中,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