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 交际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1.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称呼语来表达自己对受话人的尊重、亲近等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称呼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称呼语的语用功能•称呼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2. 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称呼语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用以表示受话人身份、地位、关系、情感等因素的一种语言现象。
称呼语也可以看作是对受话人一个适当的尊称或敬称。
2.2 分类称呼语根据使用场合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敬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比如“先生”、“女士”、“教授”等。
•尊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和敬重,比如“老师”、“医生”、“长辈”等。
•亲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亲近和熟悉,比如“爸爸”、“妈妈”、“好友”等。
•称谓:用于表示对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尊重或称呼,比如“总统”、“CEO”、“国王”等。
3. 称呼语的语用功能3.1 社交功能称呼语在社交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交场合中,使用适当的称呼语可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同时也能够体现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用“先生”、“女士”等敬称表示自己的尊重和对对方身份的认可;在亲密的朋友之间,可以使用“小名”或“昵称”等亲称,表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3.2 敬意和尊重的表达称呼语可以用来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尤其是在表达礼节、道歉、致意等情境中。
使用适当的敬称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协调。
比如在向长辈致意或写信时,使用“尊敬的……”等称谓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3.3 社会身份和角色表示称呼语还可以用来表示人们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比如“总统”、“教授”、“医生”等称谓,都可以向外界展示其职业身份和地位。
使用适当的称谓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3.4 表示感情和亲近称呼语可以用来表达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亲近程度。
使用亲称可以表示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社交称谓语“先生”的泛化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指称对象发生转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形式多样、灵活性增强,呈泛化现象。
本文将历时的考察与共时的分析结合起来,探讨社交称谓语的实际使用状况,说明“先生”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与它的高频使用和人们在交际中求新求异性原则及汉语称谓系统自身不自足性直接相关。
标签:“先生” 称谓语泛化机制一、引言所谓称谓语“泛化”是指特定称谓语原本用于某一范围、指称某一对象,在一些社会语用心理因素驱动下,产生的用于通指的现象。
在汉语中表示尊敬的称谓语“先生”,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某一阶层、甚或某一年龄阶段的人们对它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
本文是基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前人已有的调查结果,分析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说明“先生”称谓语泛化的路线的。
古代“先生”称谓语是对知识分子和有德行、地位高的长辈的称谓。
而现代社会中,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外文明的相互渗透,外交场合中的通用称呼语“Mr或sir”在国人言语交际中渐渐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先生”称谓语便凭借其本身含有一种礼貌、文明、典雅的意味,具有较高的社会品位,对男子的尊称等优势顺应了时代的需求,重新被人们接受而流行开来,融入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中。
二、“先生”称谓语泛化状况概述(一)古代社会中“先生”称谓语的变迁“先生”称谓语最早是单音词“先”和“生”的连用,固定连用的时间还未确定。
《诗经·大雅·生民》:“先生如达”,这是最早确定连用为复合词的古代文献。
其中“先生”的涵义是最先生的孩子,即现在俗语中所说的“老大”或“头生”,这并不是称谓语。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先生”的意义有了发展,具备了称谓语的特征。
《论语·为政》有:“有酒食,先生馔。
”注解说:“先生,父兄也。
”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
“父兄”是“先生”最初的称谓含义。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1.直称姓名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不然籍何以至此?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称字、号、谥号为表尊敬一般称对方时以字、号来代,有时也用谥号。
子犯请击之。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3.称官名、爵名如果觉得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来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现代称谓语1.亲属称谓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年龄:老王、小张泛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谦称与敬称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称呼对方用敬称(尊称)“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嫒等。
常用谦辞“拙”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懂得在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委婉语。
2、通过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提高交际能力,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学习重点:1、了解说话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婉言”说话的场合、作用、方法。
主要内容:一、称谓语(1).亲属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家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A。
“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B。
另外还可用“犬子”、“小女”“足下”等表示谦逊。
例如:年龄称谓趣谈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幼年泛称——总角;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称谓塌与人际关系口于磊娟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那些词语。
它可以将交际双方联系起来。
秘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技巧,而恰当的称谓有助于处理好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那么秘书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该使用怎样的称谓呢?一、弱领舅及酋一定努份、地位帕人秘书经常会与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打交道,对他们,秘书应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尊重表现在称谓语方面就是多使用身份称谓。
它主要包括头衔称谓和职业性称谓。
头衔称谓就是以交际对象所拥有的官衔、职衔、学衔、军衔等来作为称谓语,能体现对方的具体地位。
如称呼“赵博士”、“王局长”、“刘团长”、“李教授”、“张经理”等等,这样的称谓能使交际对象获得满足感;而对于职称、学历、职务等相对较低的人则不宜用这样的称谓方式,以免造成对方的自卑和不满,影响交际的效果。
职业性称谓就是把那些受人尊敬的职业以“姓氏+职业”的称谓形式表现出来,如王老师、张大夫、刘律师、赵工等。
而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体力劳动职业,如理发师、厨师、司机、电工、清洁工人、军工等,不用作职业称谓,因为这样的称呼语难以满足被称呼者的价值感和自尊心。
=、魏同事以爱辫他监务相关孽位昀警蘧职员器秘书在与一般的职员打交道时应表现出特别的尊重。
尤其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社会泛尊称的方式相称,如“老师”、“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等等。
对比自己稍年长而有一定专长的人称’“老师”含有尊敬之意;对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里的专家学者称“先生”带有特殊的敬意。
这些泛尊称既可以直接施于交际对象,也可以附加在姓氏、名字、姓名、职衔等后面,构成复合称谓。
泛尊称的使用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对方是有身份的人,可以将“姓氏或姓名或名中某字+老”的称谓形式来表示对其的恭敬,如“张老”、“王老”等;对一般来访群众,秘书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语,即对年长者称大爷、大伯、大娘、大婶等,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称大哥、大嫂、大姐,对比自己年龄小的称小妹妹、小弟弟等,当然也可以用“姓+亲属称谓”的方式,这样会使人有亲切、易接近之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语言在交际文化中的差异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交际语言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应该注意西方语言与母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注意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导致在行为规范方面、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
一、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日常交往中存在诸多的差异,如:打招呼、聊天、拜访朋友、待客、约会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有所不同。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so 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英美人对这样的问候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真的吃饭没有还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
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或聊天。
他们见面常说:“Hi/Hello/How are you!”或是“Good morning!”等问候语。
他们聊天时常喜欢谈论天气、政治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如“It’s a good day.”西方人,特别是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年龄、婚姻、工资等涉及个人情况的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
否则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特别是女士最忌讳别人询问她的年龄。
相反中国人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你每月赚多少钱?”“你今年多大年龄了?”“你结婚了吗?”等等。
英美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无礼的表现。
二、称谓的差异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在于其他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称呼语的词项上。
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1、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2、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3、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
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
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
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
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
“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
”(《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
“寡
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
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
((“贱”相当于“我的”)小:小女、小儿、小号、小犬。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
(“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
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
(“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
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
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
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
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
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
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
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
优”代称滑稽演员。
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
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
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某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对人的称谓
1、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⑴自称姓名或名。
⑵用于介绍或作传。
⑶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7、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8、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9、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