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复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一: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扩散是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考点二: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有温度、质量、材料和状态。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考点三: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的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是J/kg或J/m3.公式为q=Q/m或q=Q/v。
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公式为Q=qm或Q=qv。
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
考点四:比热容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t,则Q/m△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Q/m△t,单位是J/(kg.℃)。
比热容表明物质吸收单位热量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即吸收1J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0.0042℃。
比热容可用于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Q吸=cm(t—t),Q放=cm(t—t)。
比热容是一种物质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以及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
例如,水和冰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物质的比热容大,则升(降)温慢,比热容小则升(降)温快。
因此,内陆地区以砂石为主,气温变化明显;而沿海地区以水为主,气温变化不明显。
第二章介绍了改变世界的热机。
热机是一种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能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案:1.1《分子动理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茶叶袋中的茶叶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微观世界中的分子运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 分子的运动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特点。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温度变化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答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2.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运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一杯热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水中的分子运动情况;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分子运动的规律;3. 分子运动的规律:讲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阐述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并进行实例分析;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运动的规律;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2)食品放入冰箱后变凉。
答案:(1)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是因为阳光下的热量使得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加快,从而蒸发到空气中;(2)食品放入冰箱后变凉,是因为冰箱内的低温使得食品中的分子运动减缓,从而使得温度降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子动理论,如:分子运动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发展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_教学设计在设计这节《分子动理论》的物理课,我的意图是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掌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难点在于分子运动的无法直接观察,因此我将重点教授分子运动规律,并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分子的运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实验器材和生活实例资料。
我会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分子运动的现象。
然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分子动理论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之后,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
在活动的我会对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让他们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会寻找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课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子动理论。
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兴趣,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另一个重点。
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实际意义,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3. 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4. 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现象,提问学生为什么热水会蒸发得更快?2.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3. 分子的基本性质:讲解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4. 分子的运动规律:讲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5. 分子的相互作用:讲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其他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溶解等。
8.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9.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题目2:请简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题目3:请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知识填空】
【综合训练】
1.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图所示,该现象直接说明了()
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有空隙
2.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它们就会粘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被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分子间有空隙
3.2016年9月,一群蜜蜂飞入新北区一处民宅,民警将装有蜂蜜的木桶置于宅门外,蜜蜂陆续飞入桶中,如图所示。
下列现象中,与此原理相同的是()
A.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
B.用鼻子鉴别醋和酱油
C.固体、液体很难压缩
D.两个铅柱压紧后粘在一起
4.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5.下列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热水袋暖手,手的温度升高
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
C.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6.汽车紧急刹车时,轮胎温度急剧升髙,内能増大,图中四个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之相同的是(
)
7.小李喜欢喝咖啡,冲调咖啡时总能闻到浓浓的香味。
以下关于咖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咖啡在变冷的过程中,内能不断增加
B.咖啡在变冷的过程中,以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
C.咖啡香飘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运动
D.咖啡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8.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系,与燃料的质量和燃烧状况无关
B.燃烧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C.燃料燃烧时,质量越大,热值越大
D.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的热值比完全燃烧时的热值小
9.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得出了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B.同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
C.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海水温度比沙滩高
D.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4.2X105J
10.生活中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端午米粽飘香,能闻到米粽的香味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B.夏天在河边觉得沙子热得发烫而水却很清凉,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C.塑料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冬天很冷的时候搓手感到暧和,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11.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髙得快些。
这是因为()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D.在相同的时同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12.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4:1,放出热值之比是3:1,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和降低温度之比分别是下列四种情况,可能满足题设条件的是()
①1:1,3:4;②2:1,1:3;③1:2,3:2;④1:3,9:4。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3.关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温度和物体的状态都有关系
B.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越多的热值越大
C.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时煤油温度降低得多
D.内能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转移
14. 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C.甲的温度升高1℃,需吸收2000J 的热量
D.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乙比甲放出的热最多
15. “端午浓情,粽叶飘香”。
“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大约为 ( )m.
16. 下表列举了部分物质的比热容。
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址带到房屋中供人们取暖,这是利用了水的( )的性质;现有2kg 的煤汕吸收了4102.4 J 的热量后,它的温度将变化( )℃。
17.冬天,同学们喜欢用热水袋取暧,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若热水袋中装有1kg 的水,当袋内的水温从60℃降低到40℃时,其中水放出的热量是( )J 。
[已知水的比热容)℃J/(kg.102.43⨯=水c ]
18.质量为10kg 、温度为20℃的水,吸收6
1026.1⨯J 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 ( )℃;若这些热量是由酒精完全燃烧提供的,至少需要( )g 酒精。
[kg q kg J c /J 103)./(102.473⨯=⨯=酒精水,℃]
19.用稳定的加热设备给一种晶体持续均匀地加热一段时间,根据测量结果绘出了如图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
可以发现,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该物质在AB 段时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在CD 段时吸收的热量。
该物质在AB 段状态下的比热容是AB c ,在CD 段状态下的比热容是CD c ,则AB c =( )CD c (填具体数字)。
20.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 )(选填“质量”或“体积”)、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2)实验中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可以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 )相同,然后通过比较( )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水和煤油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的( )吸热能力更强,因此“暖手宝”中装的储热液具有的比热容( )(选填“较大”或“较小”)。
(4)由图像可得煤油的比热容为( )J/(kg ・℃)。
21.要把质量为10kg 的水从20℃加热到96℃需要吸收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由燃烧沼气提供,则需要完全燃烧多少立方米的沼气?[设沼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373/J 109.1)./(102.4m q kg J c ⨯=⨯=沼气水,℃
22.工匠用钢铁打制刀具时,有一个重要流程叫“淬火”,即把刚打制成型的刀具放到炉火中充分煅烧,然后将其迅速放入水中骤冷。
现有一成型的合金钢刀具的质量为1kg,温度为20℃,放入836℃的炉火中煅烧足够长时间,迅速取出放入5kg 、20℃的水中冷却。
最后与水达到共同的温度。
不计该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J/(kg.1042.0)℃J/(kg.102.433⨯=⨯=合金水,c c 。
问:
(1)此刀具在火炉中吸收了多少热量?
(2)淬火后水的温度为多少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