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分子动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物理备课大师【全免费】1.分子动理论【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特别多。
2.能辨别并会解说扩散现象 , 知道扩散现象表示了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间存在作使劲,分子间作使劲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互相作使劲的实例。
4.理论联系实质,培育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教课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剖析]剖析一:本节第一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议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目大留下深刻印象。
而后从察看实验,剖析宏观现象出发,经过推理去研究微观世界的思路,挨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互相作使劲。
剖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实质上认识各样热现象的理论。
依据分子动理论的看法,全部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批分子无规则运动惹起的,温度就是大批分子无规则运动强烈程度的标记。
利用分子动理论,能够成功地解说大批的热现象。
剖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批分子构成,分子体踊跃小,直径只有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 1.6 ×10 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缝隙,气体分子的空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空隙最小;分子做永不暂停地无规则运动,这类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强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类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均衡地点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均衡地点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均衡地点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表现为引力,因为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必定的形状和体积,而因为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必定的缝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建议一:能够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变的实验引入课题,比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后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进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剖析转移到微观剖析上来。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蓝墨水、清水和烧杯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1.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经历对扩散现象的探究、计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本节的难点是:从某些宏观热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四.教学过程本节分三个教学板块,分别讨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教学过程设计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已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通过观察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分析推理构成物质分子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1)教师讲解人类从古至今探索物质组成奥秘的历程。
具体解读“大量”的含义:分子非常小,可从尺度(直径)和质量两个侧面展示。
正因为其非常小,不借助仪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古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仅属猜想。
今天,人们不仅能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分子、原子,并能“测出”分子、原子的大小和质量;而且能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探针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使之服从、服务于人类。
关于分子大小的数量级10-10m,要设法直观化。
直观化的方法可以是比喻,可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对比来形象说明,也可以使学生由具体计算得到感悟。
可简要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
① 32g氧气中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18g的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2g氢气分子中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假如有100位同学数这6.02×1023个分子,每个同学每秒钟数10个,大约要数20万亿年才能数完!② 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0×10-26kg)每个氢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3×10-27kg)每个氧分子的质量是多少?(5.3×10-26kg)③ 1亿个分子排成一排,大约是多长?(几个厘米)设想把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起来,要多少个分子才能排满1m的长度?(近100亿个)把水分子放大1000万倍,它也仅有绿豆般大小。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1分子动理论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分子动理论》进行教学。
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让他们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幼儿理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分子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到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实验过程中,我向幼儿解释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利用PPT,我向幼儿展示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验结果,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 实践: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食物会变质、为什么衣服会脏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幼儿理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他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幼儿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拓展延伸部分,让幼儿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们能举例说明,但还需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实际意义。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在观察、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提升了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教案:1.1《分子动理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茶叶袋中的茶叶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微观世界中的分子运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 分子的运动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特点。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温度变化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答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设计思路是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 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理解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如蒸发、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兴趣。
二、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显微镜下的液体分子运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三、学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放大镜实验,演示分子间的引力作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活动重难点:重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观察不够仔细,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1.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
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动理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动理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