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基本知识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5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教案:税收基础知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爱护公共财物》中的一课时《税收基础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2. 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难点: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税收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税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税收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税收的作用和纳税人的义务,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例题讲解,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依法纳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六、板书设计税收的含义、作用、纳税人的义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税收的含义是什么?(2)税收有什么作用?(3)作为纳税人,我们有哪些义务?2. 答案:(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作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3)纳税人的义务:纳税人应当依法纳税,履行纳税义务,按时足额缴纳税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教学(2分钟)
1.师生问好
2.检查出勤
新课导入(3分钟)
看书第二页的两幅图,两幅图中,学生得到了助学金和免交学费的优惠政策,这都体现了我们上学期我家财政政策的哪方面内容/
新课讲授(60分钟)
一、税收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情景涉及到税收?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时政要闻:阅读第三页时政要闻,回答问题,财政收入除了税收还包括什么?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一)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二)税收的原则
看书第五页,表1-1,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方式,分析表中体现的税收原则。
1、税收财政原则
2、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
4、税收行政原则
时政要闻:书上第六页,学生自读,回答问题岳阳楼地区税局在税收工作中体现了哪些税收原则?
实践案例:读案例,分析我国成品油存在的问题。
课堂小结(10分钟)
学生总结为主,老师进行补充。
布置作业(5分钟)
扩展阅读:“月饼税”要注重税收公平。
写出至少300字的体会。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适度原则。
3. 让学生了解我国税收的分类和主要税种。
4. 使学生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规定。
二、教学内容1. 税收的定义与特征1.1 税收的定义1.2 税收的特征2. 税收的作用2.1 税收的经济作用2.2 税收的社会作用3. 税收的基本原则3.1 公平原则3.2 效率原则3.3 适度原则4. 我国税收的分类4.1 直接税4.2 间接税4.3 其他税种5. 主要税种介绍5.1 增值税5.2 企业所得税5.3 个人所得税5.4 房产税5.5 关税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税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分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税收的作用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主要税种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2. 税收案例资料3. 小组讨论指南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2. 讲解税收的作用,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 阐述税收的基本原则。
4. 介绍我国税收的分类和主要税种。
5. 分析主要税种的特点和作用。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税收的理解和看法。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 评价学生对税收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税收基本原则的掌握。
3. 评价学生对我国税收分类和主要税种的了解。
4. 评估学生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规定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税务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税收征管的实践。
2. 组织学生参观税务机关,增进对税收征管工作的认识。
3. 开展税收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税收知识的兴趣。
八、教学难点1. 税收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 我国税收分类和主要税种的区分。
3. 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规定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班级:职高2014级财会班姓名:王娜第三章税负制度第一节税负制度概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税负制度的法律级次。
能力目标:掌握税负制度的概念;税负制度的构成要素。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税负制度,明白税负制度与每个人的关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税负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法律级次。
教学难点:税负制度的构成要素。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税负制度的概念税负制度简称“税制",是指一个国家各项税负法规和征负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制度依据和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定准则。
税负制度的核心是税法。
(一)税负制度的广义和狭义1.广义的税负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税种设置及各项税负管理制度。
它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种税的基本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和征负管理办法等。
其中,税法通则是一个国家征税的基本的法律,主要规定一个国家征税的总政策、税负原则、税种设置等内容。
2.狭义的税负制度是指国家在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它由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税负优惠、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所组成.(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适合要国国情的税负制度具有的意义1.税负制度是处理税负分配关系的载体2.税负制度是实现税负作用的载体3.税负制度是税负征纳的依据二、税负制度的构成要素(一)纳税人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法律术语称为课税主体。
2.作为纳税人的法人,一般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和登记、具备必要的生产手段和经营条件、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并能承担经济责任、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单位、团体。
3.作为纳税人的自然人,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如从事工商营业活动的人、有应税负入或有应税财产的个人等.(二)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法律术语称为课税客体。
《税收基础》电子教案课程名称:税收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迟寿政教学对象:09报关动漫教研科室:第一教研室荣成市电视大学2010-3-11前言一、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前景本课程为一村一09报关班和09动漫班学生。
本课程侧重税法实务,体系更完备,内容更详实。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财税专业学生的税法实际操作技能,使其具备从事税收及税收相关业务的工作素质和能力。
《税收基础》课程作为一村一09报关班和09动漫班学生,在本科教学课程设置规划中地位突出。
二、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主要讲授我国税收税法实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税收税法的相关概念;了解税收的构成及我国现行税收税法体系和税收管理体制;掌握商品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各税类税种的基本原理、立法原则、税制要素、税额计算和征收管理;熟悉税收征收管理相关法规。
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理论及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税收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三、本课程的作用帮助一村一09报关和09动漫专业学生具备必备的税收知识,了解我国现行税收法制法规,作为专科学历水平必备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可以为一村一09报关和09动漫专业学生教学规划中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打下基础。
四、本课程的学习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讨论相结合,结合实验室教学,适度配合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作业。
具体学习方法见下表。
课程介绍课、专业选修课。
教学日历第二部分同步练习答案第一章练习一:一、基本概念1.税收: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产品进行的一种强制、无偿的分配,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2.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一再直接返还给原纳税人,也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3.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并运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和征收的,是一种强制性课征。
《纳税实务》第一章:税收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分类和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内容:1. 税收的定义与特征2. 税收的功能3. 税收的基本分类4. 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5. 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税收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2. 教学难点:税收的分类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税收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税收分类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税收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税收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税收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税收分类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纳税实务》第二章:增值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增值税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增值税的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二、教学内容:1. 增值税的定义与特征2. 增值税的税率3. 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4. 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增值税的定义、特征、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以及优惠政策。
2. 教学难点: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增值税的定义、特征、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增值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增值税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增值税的定义、特征、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中职税收基础第六版教案第一章税收基础知识。
一、税收的概念和作用。
1. 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依法向纳税人征收的财政收入,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税收是国家的财政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 税收的作用。
税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收入分配。
通过税收制度,可以调节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2)调节经济发展。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减免税等方式,对经济进行调控,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调节资源配置。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税收的差别征收,引导资源向社会需要的领域倾斜,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税收的分类。
1. 按征税对象分类。
(1)个人所得税。
是针对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
(2)企业所得税。
是对企业取得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
(3)消费税。
是对商品和劳务消费征收的一种税收。
(4)资源税。
是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所得的税收。
(5)财产税。
是对个人和企业的财产征收的一种税收。
2. 按征税方式分类。
(1)直接税。
是指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给国家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2)间接税。
是指由纳税人间接缴纳给国家的税收,如消费税、增值税等。
三、税收政策的制定。
1. 税收政策的制定目标。
税收政策的制定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调节收入分配。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税收政策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促进企业创新。
通过税收政策的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2. 税收政策的制定原则。
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
税收应当公平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2)简洁原则。
税收制度应当简洁明了,便于纳税人理解和遵守。
(3)稳定原则。
税收制度应当稳定可靠,不宜频繁调整。
(4)激励原则。
税(又称税赋、税金、税收、赋税、税捐、捐税、租税)指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对个人或组织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总称。
各国各地区税法不同,税收制度也不同,分类也不同,概念不尽一样。
税的中文称呼,在中国各个朝代、各个中文地区对税的称呼也有差异。
税制即指税收制度,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计税依据、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要素构成;税种指税的种类,差异表现为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的不同,税种总合构成“税制”。
税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依法征税所具有的固定性。
税收的特征反映了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从中也可以理解税收为什么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一)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参与社会物品的分配是依据国家的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即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关系。
税收的强制性具体表现在税收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的,而税收法律作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对不同的所有者都是普遍适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不依法纳税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强制性说明,依法纳税是人们不应回避的法律义务。
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正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就具体的征税过程来说的,表现为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并不存在对纳税人的偿还问题。
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
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
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
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看问题,税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成本的补偿,这里又反映出有偿性的一面。
特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谋福利”的性质,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当然,就某一具体的纳税人来说,他所缴纳的税款与他从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称的。
(三)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课税对象及每一单位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数额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以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的,只能按预定标准征收,而不能无限度地征收。
纳税人取得了应纳税的收入或发生了应纳税的行为,也必须按预定标准如数缴纳,而不能改变这个标准。
同样,对税收的固定性也不能绝对化,以为标准确定后永远不能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国家可以修订税法,调高或调低税率等,但这只是变动征收标准,而不是取消征收标准。
所以,这与税收的固定性是并不矛盾的。
税收具有的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才叫税收。
税收的强制性决定了征收的无偿性,而无偿性同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极大,因而要求征收的固定性,这样对纳税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对国家来说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如上缴利润、国债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的基本标志。
税收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税收的“三性”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
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按课税对象分类1、流转税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
流转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税种。
其特点表现在:•(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密切,课征面广泛。
•(2)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普遍实行比例税率,个别实行定额税率。
•(4)计算税额简便,减轻税务负担。
2、所得税所得税亦称收益税,是指以各种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
所得税也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农业税(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等税种。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1)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于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
•(3)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4)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很容易出现偷逃税现象。
3、财产税财产税是指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房产税、契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都属于财产税。
财产税的主要功能:•(1)调节财产所有人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2)增加财政收入。
4、行为税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和筵席税都属于行为税。
行为税的主要功能:•(1)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某些特定行为加以限制;•(2)增加财政收入。
5、资源税资源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类税。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都属于资源税。
资源税的主要功能:•(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调节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平等竞争;•(3)(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杜绝和限制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
二、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1、从量税从量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面积、件数)为依据,按固定税额计征的一类税。
从量税实行定额税率,具有计算简便等优点。
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2、从价税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一类税。
从价税实行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税收负担比较合理。
如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各种所得税等税种。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1、价内税价内税是指税款在应税商品价格内,作为商品价格一个组成部分的一类税。
如我国现行的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税种。
价内税的优点:•(1)税金包含在商品价格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2)税金随商品价格的实现而实现,有利于及时组织财政收入;•(3)税额随商品价格的提高而提高,使收入有一定的弹性;•(4)计税简便,征收费用低。
2、价外税价外税是指税款不在商品价格之内,不作为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类税。
如我国现行的增值税(目前商品的价税合一并不能否认增值税的价外税性质)。
价外税的优点是:税价分离,税负透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的限制,收入较稳定。
四、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1、直接税直接税是指纳税人本身承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一类税。
如所得税和财产税等。
2、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纳税人本身不是负税人,可将税负转嫁与他人的一类税。
如流转税和资源税等。
五、按税收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1、中央税中央税是指由中央政府征收和管理使用或由地方政府征收后全部划解中央政府所有并支配使用的一类税。
如我国现行的关税和消费税等。
这类税一般收入较大,征收范围广泛。
2、地方税地方税是指由地方政府征收和管理使用的一类税。
如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屠宰税和筵席税等(严格来讲,我国的地方税目前只有屠宰税和筵席税)。
这类税一般收入稳定,并与地方经济利益关系密切。
3、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是指税收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拥有的一类税。
如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和资源税等。
这类税直接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利益。
这种分类方法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
六、按税收的形态为标准分类1、实物税实物税是指纳税人以各种实物充当税款缴纳的一类税。
如农业税。
2、货币税货币税是指纳税人以货币形式缴纳的一类税。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所有的税种都是货币税。
七、按课税对象是否具有依附性为标准分类1、独立税凡不需依附于其它税种而仅依自己的课税标准独立课征的税,为独立税,也称主税。
多数税种均为独立税。
2、附加税凡需附加于其它税种之上课征的税为附加税。
我国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就是附加在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上的。
八、按课税目的为标准分类1、财政税凡侧重于以取得财政收入为目的而课征的税,为财政税。
2、调控税凡侧重于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为目的而课征的税,为调控税。
这种分类体现了税收的主要职能。
九、按税收的侧重点或着眼点为标准分类1、对人税凡主要着眼于人身因素而课征的税为对人税。
早期的对人税一般按人口或按户征收,如人头税、人丁税、户捐等。
在现代国家,由于人已成为税收主体而非客体,因而人头税等多被废除。
2、对物税凡着眼于物的因素而课征的税为对物税,如对商品、财产的征税。
这是西方国家对税收的最早分类。
十、以征收的延续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经常税和临时税;十一、根据计税的标准不同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十二、根据税收是否具有特定用途为标准:可分为一般税和目的税;十三、根据税制的总体设计类型可分为单一税和复合税;十四、根据应纳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定率税和配赋税;十五、根据征税是否构成独立税种:可分为正税和附加税;。